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399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6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docx

《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docx

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

2018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考纲解读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实词考点的考查要求是: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含义解析

1.爱(ài)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⑤通“薆”(ài),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

⑥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3)形容词,亲爱的,心爱的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

推导提示: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则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三国演义•失街亭》)

②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逸,舒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

①奉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

③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bèipī)

(读音一:

bèi)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

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②遭受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报任安书》)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通“披”(读音二:

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列传》)

推导提示:

“被”的本义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

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学科@网

4.倍(bèi)

(1)动词

①通“背”,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通“背”,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鸿门宴》)

③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  

(2)数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

(3)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推导提示:

“加倍”是后来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与“背”同。

 

5.本(běn)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狱中杂记》)

(2)动词,推究,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3)形容词,原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4)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推导提示: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推导提示:

“鄙”本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7.兵(bīng)

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

④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

(《孙子•谋攻》)

推导提示: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

②弊病,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俭示康》)

(2)动词

①生病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祭妹文》)

②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

③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

④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训俭示康》)

(3)形容词

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②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

推导提示:

“病”本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细究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

(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史记•屈原列传》)

推导提示: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10.朝(cháo  zhāo)

 

(2)名词

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读音二:

zhā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推导提示: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大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的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学科@网

11.曾(céng  zēng)

(读音一:

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忆江南》)

(读音二:

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

(《治平篇》)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导提示: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

 

12.乘(chéng  shèng)

(读音一:

chéng)

(1)动词

①驾,坐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涉江》)

③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④接连,一个接一个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

(2)介词,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读音二:

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

(2)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

推导提示: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为“乘船”;“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

用作名词时指“兵车”,后又用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2)副词

①表肯定,确实,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推导提示:

“诚”本义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朱子家训》)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兴利除弊。

(《答司马谏议书》)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

③拜官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④流逝,过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推导提示: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

“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

(《狱中杂记》)

②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④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

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16.从(cóng  zòng)

(读音一:

cóng)

(1)动词

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

(《琵琶行》)

④使……跟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鸿门宴》)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

(《史记•鸿门宴》)

(2)介词,由,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读音二:

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

推导提示: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依顺”“参与”“跟从”等义;“跟从”的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为“次于最亲的人”。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③通“怠”,懈怠

有殆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2)副词

①表猜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推导提示: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18.当(dāng  dàng)

(读音一:

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

②抵御,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史记•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④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

(《〈指南录〉后序》)

⑤判决,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

⑥担当,当任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③应当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滕王阁序》)

(读音二:

dàng)

(1)动词

①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

(《促织》)

②当作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战国策•齐策》)

(2)形容词,适宜,恰当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采草药》)

推导提示:

“当”本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学科@网

19.道(dào)

(1)名词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中山狼传》)

②途径,方法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④思想,学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⑤道理,规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⑥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

⑦志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2)动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史记•鸿门宴》)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史记•货殖列传序》)

推导提示: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有了“思想、学说”之义。

 

20.得(dé   děi)

(读音一:

dé)

(1)名词

①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促织》)

②心得,体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②实现,达到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

③能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鸿门宴》)

④通“德”,感恩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3)形容词

①融洽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对,正确

此言得之。

(《六国论》)

③得意,满足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兰亭集序》)

(读音二:

děi)

副词,应该,应当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

 

21.度(dù  duó)

(读音一:

dù)

(1)名词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②限度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

④气度,风度

常有大度。

(《汉书•高帝纪》)

⑤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史记•荆轲刺秦王》)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

(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②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读音二:

duó)

(1)动词

①丈量,计算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

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为“法度、制度”。

 

22.非(fēi)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

(3)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②除了,除非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推导提示: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用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23.复(fù)

(1)动词

①回来,返回

昭王南征而不复。

(《左传•僖公四年》)

②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

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④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

“我必复楚国。

”(《左传•定公四年》)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促织》)

(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孔雀东南飞》)

②繁复,重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推导提示: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引申出“回复”“报复”“恢复”之义,虚化为副词“再、又”。

学科@网

24.负(fù)

动词

①以背载物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②承担,负担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③使……承担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凭借,依仗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背弃,违背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覆盖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登泰山记》)

⑧蒙受,遭受

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窦娥冤》)

⑨失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论》)

 

25.盖(gài  hé)

(读音一:

gài)

(1)名词

①用草编织的覆盖物

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②引申为器物的盖子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张衡传》)

(2)动词

①遮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歌》)

②胜过,压倒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

(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读音二:

hé)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推导提示: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用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

 

26.故(gù)

(1)名词

①缘故,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曹刿论战》)

②事故,变故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报刘一丈书》)

③旧交,老朋友

君安与项伯有故?

(《史记•鸿门宴》)

(2)形容词

①旧有的,原来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

(3)副词

①故意,特意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鸿门宴》)

②过去,从前

轩东故尝为厨。

(《项脊轩志》)

③仍然、仍旧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孔雀东南飞》)

④原本,本来

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

(4)动词,死亡

染病身故。

(5)连词,所以

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6)复合词

①故事:

旧事,先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论》)

②是故:

因此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

推导提示:

“故”有两个基本义:

一为“缘故”,二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27.固(gù)

(1)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过秦论》)

(2)动词

①使之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形容词

①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②坚固,牢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过秦论》)

(4)副词

①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②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28.顾(gù)

(1)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

赢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看,视

顾野有麦场。

(《狼》)

③看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④顾念,顾惜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⑤顾虑,考虑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鸿门宴》)

(2)副词

①表转折,只,只是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反问,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推导提示:

“顾”的基本义是“照顾”,由此可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

 

29.归(guī)

动词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②返回,回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

③归还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归属,归依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⑤归到一处,汇聚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⑥妇女被休弃回娘家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孔雀东南飞》)

推导提示: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30.国(guó)

名词

①国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②诸侯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③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④地区,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诗经•硕鼠》)

⑤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推导提示:

“国”的本义是“国都、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