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136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x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x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总论

1.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2.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遗失):

《金疮瘛疭方》。

3.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

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病。

4.孙思邈《千金方》提出:

葱管导尿、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5.宋《太平圣惠方》提出:

“五善七恶”学说、砒剂治疗痔核。

6.金元时期外科学代表作:

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7.★明清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

陈实功《外科正宗》代表的“正宗派”,八纲辩证,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王维德《外科全生集》代表的“全生派”,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反对滥用针刀。

提出对阴疽的治疗,创立了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阳和解凝膏等治疗阴疽的名方;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代表的“心得派”,“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将温病学说思想引入外科病证治,创立了外科三焦辩证,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

其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及窍道,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9.疾病的命名原则:

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10.疡:

外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11.疮疡:

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12.肿疡: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13.溃疡:

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14.胬肉:

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

15.根盘:

肿疡基底部周围的硬区,边缘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16.根脚:

肿疡的基底根部。

17.护场:

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致于深陷或扩散形成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

18.毒:

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19.五善:

病程中出现的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良好。

包括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凉,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0.七恶:

病程过程中不好的征象,预后较差。

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21.顺证:

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是正常的征象。

22.逆证:

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的不良症状,是反常的征象。

23.★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

邪盛正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24.外科疾病的辩证:

辩病、阴阳辩证、部位辩证、经络辨证、局部辩证。

25.阳证与阴证辩证重点: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黯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剧烈、拒按

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

稠厚

稀薄

溃疡形色

红活润泽

苍白紫黯

病程长短

较短

较长

全身症状

初起形寒发热、口渴纳呆、便秘尿赤,溃后渐消

初起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虚热,溃后虚象更甚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26.★十二经络气血的多少: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治疗注重行气活血。

太阳经、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其血多则凝滞,气少则外发较缓,治疗注重破血、补托。

少阳、少阴、太阴经为多气少血之经,其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治疗时注重行气、滋养。

27.肿为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肿的性质:

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实、虚。

28.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

原因有:

寒、热、风、气、湿、痰、脓、瘀血。

29.肿与痛的结合辩证:

肿为气血壅滞、痛为气血不通。

先肿后痛,其病在肌肤;先痛后肿者,病在筋骨。

30.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

31.脓是因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

确认成脓的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32.应指:

用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有一种波动的感觉称为应指。

33.溃疡形态:

化脓性、压迫性、疮痨性、岩性、梅毒性。

34.内治法总则:

消、托、补。

35.消法(祛邪):

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起疮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是运用方药使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总则。

36.托法(出脓):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辅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用于外疡中期(成脓期)。

分为补托法和透托法。

37.补法(补气血):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适用于溃疡后期。

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则。

38.外科开方特点:

攻邪之品、行气活血药、通经活络、补益药。

39.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解表法(银翘散、牛蒡解肌汤、荆防败毒散);

通里法(大承气汤、黄连汤、润肠汤、凉膈散);

清热法(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知柏地黄丸、清骨散);

温通法(阳和汤、独活寄生汤);

祛痰法(二陈汤、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

理湿法(平胃散、二妙丸、龙胆泻肝汤);

行气法(逍遥散、清肝解郁汤、开郁散);

合营法(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桃红四物汤、大黄蛰虫丸);

内托法(透脓散、托里消毒散、神功内托散);

补益法(四君子汤、四物汤);

调胃法(异功散、二陈汤、益胃汤)。

40.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原则:

消、溃、敛。

41.外治法药物疗法:

a.膏药:

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皆可用,如太乙膏、千捶膏;

b.油膏:

肿疡、溃疡,皮肤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及肛门病,如金黄膏、玉露膏;

c.箍围药:

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成脓及溃后皆可;

d.草药:

阳证红肿热痛者;

e.掺药:

将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

42.箍围药:

以醋调-散瘀解毒;酒调-助行药力;葱、姜、蒜、韭汁调-辛香散邪;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清凉解毒(其中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好);鸡子清调-缓和刺激;油调-润泽肌肤。

43.外治法方药用药特点:

相畏、相反等诸多禁忌药皆可使用;剂量不同,作用不同(九一丹、八二丹);剂型不同,作用不同(金黄散、金黄膏)。

44.手术疗法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邪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愈合的目的。

一切外疡,无论阴证、阳证,确定成脓者,均可使用。

各论

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和内伤。

外邪引发的疮疡以火毒、热毒表现最为常见。

风、寒、暑、湿邪后期皆可化火。

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

治疗疮疡的治则以清热解毒为主。

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金黄散、玉露散、太乙膏、千捶膏;阴证-回阳玉龙散、阳和解凝膏);中期脓熟宜切开排脓;后期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阳证-八二丹、九一丹;阴证-七三丹、五五丹)。

【疖】

概念:

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病因病机:

热、湿、火毒。

临床表现:

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可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治疗:

清热解毒为主。

1.热毒蕴结: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暑热浸淫:

清暑汤。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

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

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疔】

概念:

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颜面部疔疮]

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

临床表现:

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

初期粟米样脓头,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3~6cm,根深坚硬,状如钉丁状,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中期肿势范围增大,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伴发热,口渴,便干溲赤;后期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渐退。

该病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治疗:

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宜凉血清热解毒。

a.热毒蕴结: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b.火毒炽盛:

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手足部疔疮]

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

治疗:

清热解毒为主,发于下肢者清热利湿。

a.火毒凝结: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b.热盛肉腐: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

c.湿热下注:

五神汤和萆薢渗湿汤。

[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

治疗: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a.火毒入络:

五味消毒饮。

b.火毒入营:

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烂疔](气性坏疽)

临床表现:

创伤史,患肢沉重包裹感,继而出现胀裂样疼痛,疮口周围皮肤高度水肿,紧张光亮,按之陷下不能即起,迅速成片,状如丹毒,皮色暗红。

伴高热、寒战、头痛、烦躁、呕吐、面色苍白或神昏谵语。

治疗:

清热泻火,利湿解毒,合营散瘀。

a.湿火炽盛:

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

b.毒入营血:

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

[疫疔](皮肤炭疽)

具有传染性。

初期皮肤上小红色斑丘疹,奇痒不痛,全身轻微发热,继而成脓,肿胀,灼热,然后水疱干燥,形成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坏死组织周围有成群小水疱,同时肿势散漫,软绵无根,淋巴肿大。

治疗:

疫毒蕴结-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

【痈】

概念:

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伴恶寒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一般不会内陷。

治疗:

清热解毒、合营消肿。

1.火毒凝结:

仙方活命饮。

2.热盛肉腐:

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3.气血两虚:

托里消毒散。

外治:

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同总论。

★【有头疽】(痈,为西医病名,下同)

概念:

发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初期皮肤上粟粒样脓头,红肿热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范围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

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易内陷。

发于项背部病情较重,不易透脓,易内陷。

治疗:

1.火毒凝结: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

仙方活命饮。

3.阴虚火炽:

竹叶黄芪汤。

4.气虚壅滞:

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控制血糖,广谱抗生素。

【发颐】(化脓性腮腺炎)

发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内陷。

【丹毒】

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

多发于小腿、颜面部。

发病急骤,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楚、便秘溲赤、纳呆、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洪数等全身症状。

继而出现局部皮肤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边界清楚,高处皮肤,压之褪色,放手恢复。

【无头疽】(化脓性骨髓炎)

发生于骨与关节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走黄与内陷】(全身急性化脓性疾病)

为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的危候。

继发于疔疮的称走黄;因疽毒或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为内陷。

[走黄]

特点:

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边界不清,失去护场,皮色暗红,伴见心烦作燥、神识昏愦等七恶证。

颜面疔疮、烂疔易走黄。

病因病机:

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治疗:

清热凉血解毒重剂。

1)内治:

毒盛入血:

犀角地黄、五味消毒、黄连解毒。

2)外治:

疮顶陷黑处用八二丹,盖金黄膏。

[内陷]

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于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疾病。

病因病机:

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入营血,内犯脏腑。

特点:

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然变白,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状。

分为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干陷(气血两亏,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虚陷(脾气不复,肾阳虚衰)。

临床表现:

高热寒战,或体温不升,头痛烦躁,或精神不振,甚至神昏谵语,气粗喘急,或气息低微,胸闷胸痛,咳嗽痰血,胁肋疼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或泄泻,汗多肢冷,惊厥,黄疸。

治疗:

1.邪盛热极:

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

2.正虚邪盛:

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

3.脾肾阳虚:

附子理中。

4.阴伤胃败:

益胃汤。

【流痰】(骨、关节结核)

发于骨与关节之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间隙,壅阻而形成脓肿,破损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

【瘰疬】(颈部淋巴结核)

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褥疮】

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身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

【窦道】

概念:

只有外口而无内孔相通的病理性盲管。

临床表现:

常有局部手术或感染史。

局部有一小疮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疮周皮肤可呈潮红、丘疹、糜烂等表现,瘙痒不适。

一般无全身症状。

治疗:

外治为主,注意引流。

内治a.余毒未清-仙方活命饮;b.气血两虚-托里消毒散。

乳房疾病

乳房与经络的关系:

足阳明胃经行乳中;足太阴脾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起于胞中行至胸中,与乳房疾病有密切联系。

辩证要点:

肝郁胃热、肝气郁结、肝肾不足、阴虚痰凝。

★乳腺的检查方法:

1.望诊:

患者端坐,乳房充分暴露,观察:

乳房形状、大小是否对称;表面有无块状突起或凹陷;乳头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皮肤有无发红、水肿或橘皮样、湿疹样变;乳房浅表静脉是否扩张。

2.触诊:

坐位或卧位,先检查健侧再检查患侧。

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乳房上轻柔触摸,勿用手指抓捏,按顺序触按整个乳房,然后触摸乳晕部分,注意有无血液从乳头溢出,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注意淋巴结是否有肿大。

3.触诊时应注意:

发现乳房内肿块是,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有无压痛;肿物是否与皮肤相连;检查乳房的时间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

【乳痈】(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概念:

由热毒入侵乳房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乳房局部肿块,红肿热痛,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临床表现:

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治疗:

以消为贵。

1.气滞热壅:

瓜蒌牛蒡汤。

2.热毒炽盛:

透脓散。

3.正虚毒恋:

托里消毒散。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

【乳癖】(乳腺增生症)

概念:

乳腺组织的非炎性、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特点:

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病因病机:

久郁伤肝、冲任失调。

临床表现:

乳房胀痛,刺痛或牵拉痛,经前加剧,经后减轻。

乳房肿块可单侧或双侧发生,大多位于外上象限,肿块质地中等或硬韧,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压痛。

肿块有片块型、结节型、混合型、弥漫型。

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常伴月经失调、心烦易怒。

治疗:

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的要点。

1.肝郁痰凝:

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

二仙汤合四物汤。

外治: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

【乳疬】(乳房异常发育症)

概念:

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

特点:

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有轻压痛。

治疗:

肝气郁结:

逍遥蒌贝散;肾气亏虚:

阳虚-右归丸加小金丹,阴虚-左归丸加小金丹。

外治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

【乳核】(乳腺纤维腺瘤)

特点:

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临床表现:

常单个发生,边界清楚,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按之有硬橡皮球之弹性,活动度大,触诊有滑脱感。

一般无疼痛,与月经无关。

治疗:

肝气郁结:

逍遥散;血瘀痰凝:

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菇、海藻。

【乳衄】

乳窍不时溢出少量血液。

多发于40~50岁经产妇女。

★【乳岩】(乳腺癌)

临床特点:

乳房局部出现无痛性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动,常与皮肤粘连,出现病灶中心酒窝征,可伴有乳头溢液。

后期出现疼痛,皮肤呈橘皮样水肿、变色,乳头内缩或抬高,晚期肿块可溃烂。

特殊类型的乳癌:

炎性癌、湿疹样癌。

治疗:

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1.肝郁痰凝:

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

2.冲任失调:

二仙汤合开郁散。

3.正虚毒炽:

八珍汤。

4.气血两亏:

人参养荣汤。

5.脾胃虚弱:

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

6.放、化疗后胃阴虚,出现口腔糜烂、牙龈出血,治以清养胃阴,方用益胃汤。

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首选方法。

 

肛门直肠疾病

1.肛门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直肠发生于内胚层,肛管发生于外胚层。

2.★齿线:

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齿线上下的组织结构明显不同,是临床上重要的标志线。

部位

齿线以上

齿线以下

组织

粘膜

皮肤

动脉供应

直肠上、下动脉

肛管动脉

静脉回流

直肠上静脉丛回流入门静脉

直肠下静脉丛回流入下腔静脉

神经支配

植物神经,无痛觉

阴部内神经,痛觉敏感

淋巴回流

腹主动脉周围或髂内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或髂外淋巴结

3.解剖结构:

肛直角、直肠瓣、直肠壶腹、齿线、肛门瓣、肛隐窝(肛窦)、直肠环。

4.★直肠环:

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提肛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的肌环。

手术时将其切断会导致肛门失禁。

5.直肠部位的血液供应来自4支动脉,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及骶中动脉。

肛门直肠部位有2个静脉丛,其一为齿线上的直肠上静脉丛,其二为齿线下的直肠下静脉丛。

直肠上静脉丛和直肠下静脉丛在肛门白线附近互为交通,使门静脉系统与体静脉系统相通。

门脉高压患者此处为一侧支循环通路,故门脉高压病人的内痔不宜手术结扎。

6.常见病因:

风、湿、燥、热、气虚、血虚。

7.常见症状:

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

【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痔】

概念:

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

[内痔]

概念:

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粘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特点:

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母痔区)。

临床表现:

便血(早期症状)、脱出、肛周潮湿瘙痒、疼痛(嵌顿、糜烂)、便秘。

可分为I、II、III三期。

治疗:

内治适用于I、II期等。

1.风热肠燥:

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

脏连丸。

3.气滞血瘀:

止痛如神汤。

4.脾虚气陷:

补中益气汤。

其他疗法:

插药疗法、注射法、结扎疗法。

[外痔]

概念:

发生于齿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

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和结缔组织外痔。

*结缔组织外痔:

是急慢性炎症反复刺激,肛门缘皱壁皮肤发生结缔组织增生、肥大,痔内无曲张的静脉丛。

痔质地柔软,无疼痛,无出血。

一般不需治疗。

*静脉曲张性外痔:

痔外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在肛缘形成的柔软团块。

以肛门坠胀不适为主要症状。

一般不需内治。

若染毒按湿热下注证治疗,方用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

外治:

用苦参汤熏洗,外敷黄连膏。

手术治疗(静脉丛剥离术)。

*血栓性外痔:

痔外静脉破裂出血,血积皮下形成的血凝块。

特点是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并有暗紫色血块,好发于截石位3、9点处。

治疗按血热瘀结证,方用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

外治:

苦参汤熏洗,外敷消痔膏,必要时进行血栓外痔剥离术。

[混合痔]

概念:

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

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多见。

诊断:

内外痔相连,无明显分界,括约肌间沟消失。

附:

注射疗法:

分为硬化萎缩和坏死枯脱两种方法。

目前普遍采用内痔硬化剂注射疗法。

适应证:

I、II、III期内痔,内痔兼有贫血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肛漏】

概念:

是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

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

肛漏多是肠痈的后遗症,临床分为化脓性和结核性。

特点:

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到直肠。

治疗:

一般以手术为主。

内治法用于术前后增强体质,减轻症状。

1.湿热下注:

二妙丸合萆薢渗湿汤。

2.正虚邪恋:

托里消毒散。

3.阴液亏损:

青蒿鳖甲汤。

治疗以手术为主。

常用挂线疗法、切开疗法、切开与挂线相结合等。

★附:

挂线疗法

机理在于利用结扎线的机械作用,以其紧缚所产生的压力或收缩力,缓慢勒开管道,给断端以生长并和周围组织产生炎症粘连的机会,从而防止肛管直肠环突然断裂回缩而引起肛门失禁的发生。

【肛裂】

概念:

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者。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位,后位多见。

特点:

肛门周围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

治疗:

禁止指检。

1.血热肠燥:

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

2.阴虚津亏:

润肠汤。

3.气滞血瘀:

六磨汤加红花、桃仁、赤芍。

外治:

早期用生肌红玉膏,1:

5000高锰酸钾坐浴;陈旧性用七三丹或枯痔散,腐脱后用生肌白玉膏。

【脱肛】(直肠脱垂)

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锁肛痔】(直肠癌)

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病到后期,肿瘤阻塞肛门,造成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样。

 

泌尿男性疾病

泌尿男性疾病证候多见:

气血瘀滞、湿热下注、浊痰内结、肾阴不足、肾阳虚衰。

【子痈】(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

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

【囊痈】(阴囊蜂窝组织炎)

阴囊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

阴囊红肿、灼热,压痛明显,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阴囊皮紧光亮,形如瓢状,坠胀疼痛。

伴有发热畏寒、口干、喜冷饮、便秘溲赤。

治疗:

清热利湿为主,早期宜配合抗生素治疗。

内治:

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

外治:

未成脓-玉露散、金黄散、三黄汤;成脓-切开引流。

【子痰】(附睾结核)

发生于肾子的疮痨性疾病。

临床特点:

附睾有慢性硬结,逐渐增大,形成脓肿,溃破后脓液稀薄如痰,夹有败絮样物质,易成窦道,输精管串珠样改变,伴有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倦怠乏力。

治疗:

西药抗痨药治疗6个月以上。

1.浊痰凝结:

阳和汤,配服小金丹。

2.阴虚内热:

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

3.气血两亏:

十全大补汤,配服小金丹。

★【慢性前列腺炎】(精浊)

以慢性无菌性非特异性前列腺炎最为多见。

该病发病缓慢、病情顽固、反覆发作、缠绵难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