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818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

2019--2019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集锦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部分

自然科学类

刘海燕

【2019·四川】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1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

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2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驯服的“杀手”。

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

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摸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

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3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效应不容忽视。

4有研究认为:

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生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

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5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

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情节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

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6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气开发企业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

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7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

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

瓦斯与煤炭伴生,气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采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8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的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

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名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B、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白白排放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降低瓦斯对煤矿安全的威胁,并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C、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瓦斯开发的垄断,并有利于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

D、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有利于消除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

【答案】B

【解析】A项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错,可见第二段;C项中“可以避免”错,同时瓦斯的开发不是为了“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见第五段;D项中“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瓦斯,条件与结果关系颠倒,见第六、七段。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

B、有研究认为: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陕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天排放的方式,能够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D

【解析】A“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说法错误,应为可采煤却无法采气。

见第六段;B“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与原文“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不吻合,见第四段;C“对外合作权”错。

见第六段。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对煤层气实施地面预抽。

B、发达国家将资金用于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的直接排放所获得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可抵扣其温室气体减排量。

C、实现“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使我国煤矿企业加快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并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D、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可以引导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和瓦斯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答案】C

【解析】“就能够”太绝对化)【2019·浙江】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lO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

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

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

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

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

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

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

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

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

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

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

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

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

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

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

“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

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

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

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

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

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7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答案】B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

“乐音”属于听觉,“水灵灵”属于视觉,根据第二段“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

8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为无中生有,A、B两项在第二段有相关落脚点,D项信息在第三段。

]

9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叉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赴。

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

五字标准”的优点。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答案】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四段中“五条标准……过了头”“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是有裨益的”等信息可以作答。

]

10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项强加因果,“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是“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的标准,文中是借以说明“五字标准”“难以使人认可”。

]【2019·天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

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

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

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

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

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

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

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重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壮10倍。

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

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

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

科学家正在研制用于未来士兵装备的人造肌肉。

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过高墙均不在话下。

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

未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

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

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

机器鱼既没有马达、机轴、齿轮等机械装置,也没有电池,完全是靠伸缩自如的高分子材料自行驱动。

8.下列对“人造肌肉”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在电流发生变化时可以发生变化。

C.人造肌肉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其伸缩动作所产生的能量。

D.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肌肉力量更强,从而具有比人体肌肉更好的性能。

【答案】B

【解析】A项,需要电流刺激,才“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项,正确,见原文第二小节:

“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

”C项,它伸缩时要消耗电或人的生物能。

D项,强加因果。

9.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造肌肉的特征是可自动伸缩和弯曲,在自动伸缩和弯曲时产生静电。

B.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

C.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四肢更发达,其功率比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的功率大。

D.人造肌肉使类人机器人在军事和民用方面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

【答案】C

【解析】A项,人造肌肉的伸缩和弯曲需要电的刺激;如果,人的运动带动人造肌肉,它可以产生发电,原文没说是“静电”。

B项,“各个领域”,范围过大;“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强加因果。

C项,符合原文,见原文第三小节:

“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

”D项,“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已然未然混淆。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离子数量与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有关。

B.采用了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将分子能量转化为物理能量,能自行驱动和负重。

C.未来装有人造肌肉的军靴既可使士兵具有强大的力量,又可充当小型发电机。

D.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可以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游动。

【答案】D

【解析】这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A项,第二小节有这样的信息:

“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

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

”由此可推断此项正确。

B项,原文第三小节提供了相关信息。

“自行驱动和负重”可能不太好理解,但不是错误。

C项,综合原文三、四小节可以推断出相关信息。

D项,原文最后一段说机器鱼耐力可维持半年,并没有说它可以“持续不断地游动”。

【2019·山东】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

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

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

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

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

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

为何做此改动呢?

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

“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

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

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

”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

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

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

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

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

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

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

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

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

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他,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具佳的境地。

6.《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答案】D

【解析】(D项是张际的观点,而《唐诗选》依据的是王安石和阎若琚的观点。

7.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项是考证而没有象征意义。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答案】D

【解析】(A项原文是“乃合用卫青、李广事”,并非加到李广身上;B项“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说明有一个城市叫龙城;C项匈奴叫龙城的原因不是“因其地点并不固定”,强加因果。

【2019·江西】二、(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书斋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

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

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2019/2,有删改)

6.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

D.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答案】D。

【解析】原文中交代“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7.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答案:

C。

“永远存在”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