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701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

《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docx

版高届高级高三全品二轮复习配套课件配套学案练习06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网络建构

1.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

(2)调查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

(3)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4)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  )

(5)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2.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

(2)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

(4)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

(5)所有的群落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

(  )

(6)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  )

3.细读教材,查缺补漏

(1)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昆虫卵的密度等,可用样方法调查。

(教材必修3P62)

(2)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教材必修3P62)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教材必修3P67)

(4)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种间关系为竞争。

(教材必修3P73资料分析)

(5)群落的水平结构中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教材必修3P75)

(6)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教材必修3P80)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主干整合

1.图析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图12-1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    、      和黑光灯诱捕法等。

 

(2)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

 

(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        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该特征还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    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比较

图12-2

(1)两种增长方式:

A是    增长。

此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               等;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以一定的    连续增长。

 

B是    增长。

此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食物和空间    。

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种群数量有最大值(即       )。

 

(2)含义:

阴影部分的含义是因      而淘汰的个体数量。

 

(3)一个最大值:

E是K值,又称     。

 

(4)图12-3中,对应“J”型增长的是    ,对应“S”型增长的是    。

 

图12-3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值、K/2的应用

(1)资源开发与利用:

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    处,原因是                            。

对于有益动物的保护,应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    。

 

(2)有害生物防治:

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同时应设法增大      ,尽可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的K值(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饲养天敌等可降低老鼠的K值)。

 

■考法提炼

考法一 考查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

1.狭长峡谷中某陆生植物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最正确的是(  )

A.进行随机取样,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B.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C.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B.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2.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某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12-4,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12-4

A.性别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时,有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

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该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

【技法提炼】1.样方法误差归纳

(1)未做到“随机”取样。

(2)未找到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3)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4)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2.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1)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

①标志物易脱落:

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志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推知,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②被捕获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

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比真实值偏大。

(2)统计值比真实值偏小的原因

①标志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个体更易被捕捉:

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

②调查期间有较多未标记个体死亡或迁出,则统计值将偏小;反之则导致统计值偏大。

考法二 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应用

3.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2-5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2-5

A.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4.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λ值,如图12-6为该种群13年来λ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12-6

A.前4年间和第6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第5年和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C.从第12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D.从第5年末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

【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大误区

(1)误以为“λ”就是增长率。

λ指某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

根据Nt=N0λ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

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1=Nt/Nt-1-Nt-1/Nt-1=λ-1。

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大;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小。

(2)误以为增长率就是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增长数量/增长时间;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主干整合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图12-7

2.辨析群落的四种关系、三种曲线和两种结构

(1)四种关系:

A    B    C      D

图12-8

写出A、B、C、D四图中a与b的种间关系:

A.    ,B.    ,C.    ,D.    。

 

(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甲        乙

图12-9

写出图甲~丙表示的种间关系:

图甲:

    ;图乙:

    ;图丙:

    。

 

(3)两种结构:

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现象 

 常呈    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

    

 动物:

    和    条件 

 环境因素: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    不同 

 生物因素:

生物     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3.“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图12-10

【易错警示】规避群落演替的3个误区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3)受条件制约,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如条件恶劣的沙漠地区,不会演替至“森林”)。

■考法提炼

考法一 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

1.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年)

甲种群数量/

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2.生态学家高斯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培养条件相同,且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结果如图12-1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图12-11

(1)图A中,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为   型,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速率在第8天时比第4天时有所    (填“增加”或“降低”)。

图中的K1    (填“>”“=”或“<”)K2。

 

(2)根据图B可知,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以表现为                   ,除此外还常表现为      。

 

(3)高斯混合培养实验中,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都以一种杆菌为食,大草履虫因竞争失败而死亡。

某林区的猫头鹰和老鹰都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可是它们都生存了下来。

该林区猫头鹰和老鹰可以共存的原因是 

 

(答出两点)。

考法二 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与演替类型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

B.群落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C.连续降雨使某低洼地形成池塘,该地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

4.某岛屿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岛屿上的马尾松林受到大面积损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灾后马尾松的空间特征可能呈现出镶嵌分布的情况

B.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依然存在

C.对当地陆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与灾前相比,灾后马尾松林内生物种类减少,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考法三 考查物种丰富度的取样调查

5.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

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等等。

回答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的问题:

(1)丰富度是指            。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使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      且身体微小。

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取样地点的确定要有    。

 

(2)对于种群数目较多、个体较小的群落宜采用    法来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

观察小动物时,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     。

 

(3)土壤小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其作用主要是            。

 

1.[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12-12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12-12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拓展]

(1)a(间隔3小时更新培养基)中细菌甲最接近    型增长,这种增长所需条件是                  。

 

(2)随着更换培养基的时间间隔的延长,细菌甲的增长率趋于    ,原因是                        。

 

(3)如果培养基的更换频率改变,最终细菌甲在某一数值达到相对稳定,该数值称为      。

若培养基更新时间为10h和23h,单位体积培养基中细菌甲的数量最终都会达到稳定的数值,则培养基更新时间10h相对23h时的稳定数值    (填“更大”“相等”或“更小”)。

 

2.[2018·浙江卷]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

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B.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3.[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拓展]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其增长过程中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                          。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其原因有                               。

 

4.[2019·全国卷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

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型,且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第13讲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网络建构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  )

(2)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  )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都相等。

(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

(5)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6)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

(7)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  )

(8)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

(9)污染的湖泊,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  )

(10)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  )

2.感悟考能,规范表达

(1)水体污染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原因是               。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桑基鱼塘”的实践意义是 。

 

(3)人工造林时,要考虑尽可能使绿化树种多样化,这样做的目的是 。

 

(4)[2016·全国卷Ⅲ]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

 

(5)[2015·全国卷Ⅱ]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原因是 

 。

 

(6)生态学专家不会以某一单独的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            。

 

(7)[2017·海南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

 

(8)[2017·海南卷]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 

 

 (答出两条即可)。

 

(9)[2018·全国卷Ⅲ]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

 

3.细读教材,查缺补漏

(1)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

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业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教材必修3P92拓展题)

(2)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

(教材必修3P94思考与讨论)

(3)“未固定”是指未被固定的太阳能,“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教材必修3P95图5-8)

(4)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

(教材必修3P99科学·技术·社会)

(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教材必修3P101与社会的联系)

(6)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材必修3P103)

(7)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

而农作物一般不能从大气中吸收氮,要从土壤中吸收氮。

(教材必修3P104拓展题)

(8)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教材必修3P125)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主干整合

1.理清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

(1)记准生态系统中三大类功能类群的作用

①生产者:

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    生物,是生态系统的    。

 

②消费者:

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有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③分解者:

可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的粪便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    ,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三判”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

①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

(3)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的“三个角度”

①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甚至可能不属于同一物种。

②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2.流入某一营养级能量来源和去路的分析

(1)第一营养级能量分析

图13-1

(2)消费者能量分析

图13-2

①某营养级摄入的能量=该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    。

 

②某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

 

③某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          。

 

3.关系图法分析某营养级的能量流向

(1)长期来看,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

a.自身呼吸散失;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如图13-3所示)

图13-3

(2)在短期内,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有四条:

a.自身呼吸散失;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如图13-4所示)

图13-4

4.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图13-5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

      。

 

(3)循环过程:

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      (主要)、        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     和        实现的。

 

(4)碳循环的特点: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5.信息传递的“三种类型”与“三类功能”

(1)巧辨信息种类

①通过行为(肢体语言)传递——    信息。

 

②通过光、声、磁力、温度等传递——    信息。

 

③通过化学物质(或气体)传递——    信息。

 

(2)速记信息传递功能

①对“个体”——强调生物    所必需。

 

②对“种群”——强调“      ”所必需。

 

③对“生态系统”——强调“调节       ”及“维持       ”。

 

■考法提炼

考法一 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

1.某生态系统中,镉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生物富集作用。

该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相对浓度如图13-6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3-6

A.上述四个营养级可以构成食物网

B.四个营养级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是丙

C.镉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2.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被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

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    (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

 

(3)假设该农场原本将生产的玉米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理由是  

 。

 

【技法提炼】营养结构的确定方法

(1)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含量越高,营养级级别越低。

(2)根据生物富集作用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个体中有毒物质的浓度越高,营养级越低的生物个体中有毒物质浓度越低,据此可确定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

(3)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可确定相邻两个营养级能量差别在5~10倍,若能量相差不多,则应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