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547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_答案

(第1—3章)

1(正后象和负后象

答:

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相反时~叫负后像。

2(韦伯定律

答:

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称作韦伯定律。

3(知觉

答: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

答:

指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

感受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

答:

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尝试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

6(催眠

答:

广义上讲~催眠是一些暗示有特殊反应能力的人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

方面发生的一种觉知状态,狭义上讲~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

的意识恍惚状态。

7(意识

答:

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8(注意

答: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控行为。

3,预测未来。

4,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

答:

1,睡眠。

2,梦。

3,催眠。

4,白日梦。

3(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及特征。

答:

1,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举例说明注意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

答: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

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结合精神分析理论解释梦境的产生原因。

答:

梦是睡眠期间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

精神分析理论认

为~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

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异化形式。

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

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趁机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心理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答:

1,构造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

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这三种元素构成。

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其理论被称为心理化学。

铁钦纳继承并发展了冯特的理论~认为心理学与化学具有相似之处~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将意识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2,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主要有詹姆士。

他认为意识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并将这种动态过程称为“意识流”。

他认为心理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于实验室中~应该研究人们是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而调整行为的~这一思想使心理学走上了应用心理学研究的道路。

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格式塔的含义是整体~又称为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或意识并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人的心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华生。

行为主义学派以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习得的。

5,精神分析心理学。

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用潜意识、本能来解释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并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提出处于潜意识水平的个人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潜意识中的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人本主义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要使个人才能得以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勒、西蒙、布鲁纳等。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认为心理学不只是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内部认知过程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2(举例说明知觉的心理特征。

答:

知觉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过程~有两个重要的心理物理:

知觉的组织性和恒常性。

第一~心理的组织性。

把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从而产生连续的知觉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性。

知觉组织性具有以下特点:

1,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征~叫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都发生反应~而只是选择其中少数刺激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其他刺激作为知觉的背景。

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并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知觉时总是根据以前获得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并以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志出知学对象的特性~这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第二~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参考答案

(第4—6章)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记忆

答:

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答: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检验了不同时间间隔内遗忘量的变化趋,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3(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

答:

前摄抑制是先前的学习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

4(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答:

意义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5(原型启发

答:

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6(算法策略和启发性策略

答:

算法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程序逐步进行尝试,寻找不同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最终找到唯一正确答案的办法。

启发性策略是指先确认和评价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保留一个最佳方案进行尝试,直到获得满意结果为止。

7(复合情绪

答:

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情绪,主要有爱、焦虑、敌意和自我意识情绪。

8(情绪调节

答: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改变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表现三个层面。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记忆的三个系统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记忆的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当感觉刺激停止之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象的记忆,是记忆系统的第一站,是记忆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过渡。

长时记忆是存储在一分钟以上,甚至是终生的记忆。

记忆的三个系统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阶段,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来自外界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停止被注意,它们则进行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加工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2(简述学习的含义,以及有关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答: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主要的学习理论有: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贯的过程,强调环境的作用,较少考虑内在的心理因素。

(2)认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有苛勒、托尔曼等。

认知学习理论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更关心刺激—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刺激是怎样引起反应的,以及学习行为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观点有: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造;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是完整的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

学习是学习者全身心参与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着主要作用;学习是渗透性的,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学习的结果应该由学习者自己评价。

3(简述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识策略的种类。

答:

复述策略主要有:

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提问策略或尝试背诵。

精加工策略主要有:

划线法、笔记法、卡片法。

组织策略主要有:

列提纲、画关系图。

元认知策略主要有: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4(简述思维的特征和构成因素。

答: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思维的构成因素有概念和表象。

5(简述创造性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关系。

答:

创造思维与发散、聚合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发散和聚合思维是方向相反的思维活动,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提出全新的假设和答案,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但有了聚合思维,人们才能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两者的结合才能结成创造之果。

6(决策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是什么,该如何看待,

答:

决策中两种常见的心理效应是框架效应和损失规避。

框架效应是指问题情境的表述方式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效应;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去”的心理现象。

两种效应都是决定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为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对问题情境的表述除需要客观准确外,还应当尽可能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帮助决策者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同时,要客观评估得失,正确对待得失,勇于承担决策的风险。

7(简要说明情绪的功能以及三种经典情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

情绪的功能主要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调控功能、信号功能。

三种经典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

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坎农—巴德理论。

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3)沙赫—辛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沙赫特和辛格。

该理论认为,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中整合的结果。

8(简述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的联系和区别。

答:

区别:

(1)反映的性质不同。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规律)的本质的反映,

情绪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求(态度)的主观体验

(2)发生方式不同。

人的认识过程的发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随意志努力)。

情绪过程的发生方式不具有或很少具有随意性。

联系:

认知过程是情绪过程的基础,情绪过程又对认知过程起着调控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7分,共28分)

1(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为了避免遗忘,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

时间,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记忆材料的位置,记忆者的态度。

有效的复习包括:

(1)复习要及时。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

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试图回忆。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复习时要注意排除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干扰。

在系列学习材料中,中间部分要受到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双重干扰,所以对中间部分要多复习几遍。

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塑造行为。

答: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调环境的作用。

其中有两种条件作用最具代表性:

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是从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提出来的。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是无须学习、第一次呈现就能诱发反应的刺激。

原来的无关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相应的反应时,就成为条件刺激。

如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时,要塑造其听到铃声或某种特定的音乐时就能按照上课或下课的行为。

学校先呈现铃声或音乐声,学生自然会引起注意,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这种铃声或音乐是表示上课或下课。

如此经过多次反复,学生只要听到铃声或音乐,就知道是该上课还是下课了,从而形成按时上下课的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铃声或音乐是无关刺激,但在老师的提醒这一无条件刺激的多次重复下,变成了条件刺激。

今后学生再不需要老师的提醒,只需要铃声或音乐为号,就能知道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经典条件反射的例子。

如广告商利用经典条件反射使人们对他们的产品充满“激情”的办法就是:

将自己的产品(条件刺激)在广告中与某些引起人们喜好的事物——美女或婴儿(无条件刺激)联结起来。

斯金纳通过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认为条件反射有两种,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是应答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如果一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之后伴随一种强化物,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增加。

因此,强化物与实施强化的环境,都是一种刺激。

通过控制刺激和环境,人们可以对反应进行控制。

这样,任何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例子。

换句话说,通过强化可以塑造行为。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教育就是要塑造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有利的行为。

塑造行为是指应用所设计的强化技术引发个体做出原来所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就是通过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塑造某种行为。

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例如,训练鸽子或老鼠头抬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当其头朝着实验所需的方向抬起来时才强化,下一次要求再多一点,直到全部达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

这时,新的行为就塑造成了。

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假设我们想让学生写一段含有一个主题句和一句总结的英文段落,那么,这一任务包括许多部分:

能识别并能写出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括句;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能正确使用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语法;能正确拼写。

如果教师在一节课里教所有这些技能,要求学生写出一段文字,并且根据他们的内容、语法、标点和拼写而评分,那么大多数学生将会失败,学生从练习中将学不到什么。

反之,老师可以一步一步地教这些技能,逐步塑造出最终的技能。

学生可以先学如何写主题句,然后写佐证材料,然后写总括句,在此之前可能专门谈论过如何选题立意。

然后,对段落和标点也提出要求。

最后,拼写也作为一条标准。

在每一阶段,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强化,因为强化的标准都是他们可能达到的。

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行为。

3(结合实例阐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

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

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阶段。

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从发现问题开始,分析问题的阶段是确定目标的阶段,形成假设、提出策略的阶段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段。

验证假设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

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的假设或方案是正确的;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提出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对问题的认知方式。

(2)定势。

定势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会使人们在短暂的时间内采取措施,因而可能会促进同类问题的解决。

但问题情境的变化,定势也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3)功能固着。

指在问题情境中,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导致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

(4)迁移。

迁移有正负之分,定势是一种负性迁移的表现,正向的迁移能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

(5)知识经验。

由于专家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比新手具有更多的方法处理问题,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4(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把情绪分为哪些状态,各有何特点,

答:

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衡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不容易控制。

许多不理智的行为常常发生在激情的状态。

应激。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短期的应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突出事件,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损害免疫系统,导致疾病发生。

电大2010春汉文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参考答案

(第7—9章)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25分)

1(自我实现需要

答:

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成就动机

答:

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

3(权力动机

答:

就是对权力的欲求,是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4(亲和动机

答:

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一种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情、

支持、合作与赞赏。

5(智力G因素与S因素

答: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

6(情境智力

答:

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7(智商

答: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

8(人格

答: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9(认知风格

答:

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0(气质与性格

答: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显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2(什么是动机,动机和需要、诱因是怎样的关系,

答: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发动机的外在条件。

3(动机强度越大,行为效果越好吗,用耶克斯——多的森定律来说明。

答: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和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曲线的关系,也称为耶克斯—多德森法则。

动机的强度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动机过强或者过弱都不利于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一般来说,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最利于任务表现。

而当任务非常难时,动机水平低一些会更有利于行为表现。

4(简述有关能力或智力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

(1)独立因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2)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简称G因素。

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

(3)智力多元理论。

美国心理学

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5(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在使用智力测验时,应该意识到智力测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避免对测验结果的滥用。

(1)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给一个儿童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半将跟随他终身,而实际上人的智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2)使用那种只给出单一智商值的测量可能不太恰当,因为人的智力有多种成分,单一的智商值不能分别表明一个人许多方面的能力。

(3)有些智力测验有很大的文化偏见,如一些题目可能更有利于城市的孩子而不利于农村的孩子。

(3)许多因素会影响智力测验的结果,如健康状况、环境氛围、心理状态等。

6(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答:

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即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个体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并不相同。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能力表现早晚差异有三种模式,一是稳定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二是早慧,年龄很小时就表现出才华,三是大器晚成。

(3)能力结构的差异,每个人智力的结构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

(4)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

能力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自身努力等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7(简述人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

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8(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

答: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它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万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9(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