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833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通史版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学案

 通史整合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

政治

“大一统”的实现,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魏晋南北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魏均田制形成。

思想文化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三教并存,儒学危机;文学艺术带有分裂割据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诗史巧记] “大一统”民族国家的建立;日趋完善的官僚政治;汉承秦制的“损益”

[小题验知]

1.《礼记·中庸》: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规范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

这表明“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解析:

选C 据材料“远迩(近)同度(法度)”可知秦朝重视法家而不是儒家,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可知形成共同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统一全国的思想而不是体现皇帝在国家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2.“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这是司马迁《史记》中对秦实行的郡县制的一句评价性的话。

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

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C.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D.基本上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

解析:

选B 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直属于中央,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8·哈师大附中一模)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  )

A.官员选拔有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

选C 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化,而非官员选拔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治,并且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故B项错误;官员来源从世袭的公族变为大夫、陪官、布衣,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贵族政治逐渐让位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化,与君主专制无关,故D项错误。

4.(2019届高三·菏泽质检)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解析:

选C 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会出现有些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

显性时空

秦朝(前221~前207年),西汉(前202~公元9年),东汉(公元25~220年)

隐性时空

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刺史、察举制、外戚干政

 

[深化认知]

一、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

二、汉代地方制度演变——郡国并行制

影响

西汉初,确立了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这些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终于在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

强干弱枝的举措

(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

(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抑压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

(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东汉时期,刺史由单纯的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三、汉朝政治的特点

1.布衣将相:

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

汉代皇帝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宦官专权:

东汉后期宦官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

4.儒士受到重用:

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5.地方势力强大:

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

[诗史巧记] 田庄经济体现相对封闭的特色;重农抑商尽显以农为本的国策;丝绸之

路成为对外交流的桥梁

 

[小题验知]

1.(2018·日照二模)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

每年春耕前后,庄园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

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

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休农息役”。

这一现象(  )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B.强化了农村的宗法宗族观念

C.加快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

D.促进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极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人口的有效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东汉豪强田庄对人口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租佃关系就已经产生,故C项错误;豪强田庄属于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2.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

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

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买进物资,贵时卖出。

上述措施(  )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

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D.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

解析:

选A 根据“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和“贱买进物资,贵时卖出”可知这些措施能够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论及西汉政府的商业措施而不是农业措施,不会加重农民负担,故B项错误;据材料“出售”和“贱买进物资,贵时卖出”得出其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而不是限制商业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措施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不是促进落后地区收入,因此不能消除各地经济差异,故D项错误。

3.(2018·东北师大附中三模)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代(  )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解析:

选C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官营丝织业规模大,花费多,生产不计成本,故C项正确。

4.(2018·兰州一模)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

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由此可知(  )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解析:

选C 材料介绍汉武帝设置机构管理丝绸之路,与张骞出使西域无关,故A项错误;西汉政府设置机构,保护出境商旅,故B项错误;材料汉王朝设置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没有涉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故D项错误。

隐性时空

统一度量衡、田庄经济、工官匠户制度、盐铁官营、租佃关系、丝绸之路、青瓷、水排鼓风冶铁

[深化认知]

一、地主田庄经济

概念

田庄是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

原因

土地和人口是田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东汉政府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东汉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扩展,这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特点

①规模大,多种经营,生产中实行集约化的协作劳动,自给自足;②聚族而居,宾客相附,等级严格;③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④拥有私人武装

作用

田庄既有田庄主对田庄内的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作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适合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面

二、盐铁官营与重农抑商

1.盐铁官营

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则设官征税。

一些大商人由此垄断了这些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行业,不但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目的

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盐铁行业收归国家经营

内容

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

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

作用

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2.汉代的重农抑商

(1)历史背景

①打击商人投机取巧、囤积居奇等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现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

②汉初生产凋敝、社会经济不发达,而商人却与国家争利使得商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③在文化上的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道德规范、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下社会风气的影响。

(2)主要表现

①保护自耕农经济。

汉初在秦朝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

②打击商人活动。

从政治上看,贬低商人地位,从经济上看,加重对商人的赋税。

③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与方式,重农抑商政策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而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

(3)历史影响

①积极作用:

促进国家农业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打击豪强,维护国家统一;经过汉代的实施及推广,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指导思想。

②消极作用:

导致人们思想上的保守落后,不利于思想上的解放和创新;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历史习惯与惰力。

三、丝绸之路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国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影响

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

[诗史巧记]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书写材料重大革新;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小题验知]

1.(2018·烟台二模)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

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

该现象反映出(  )

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解析:

选D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材料中“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是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故D项正确。

2.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

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解析:

选D 题干谈及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西汉纸,并且在《后汉书》中也有记载,说明最晚在汉朝时就发明了造纸术,故D项正确。

3.(2019届高三·重庆调研)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

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

内容

出处

“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

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后汉书》

“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

《吴时外国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

《魏略》

A.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B.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C.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D.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

解析:

选A “掸国西南通大秦”“乘大舶,张七帆”“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反映海陆都可以到达大秦,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了“频繁”,更不是以海路为主,故B、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详尽,故D项错误。

隐性时空

焚书坑儒、黄老之学、董仲舒新儒学、小篆、隶书、汉赋、造纸术

[深化认知]

一、汉代儒学与官僚体系的关系

1.原因:

传承礼乐文化;强化皇权;强化教化管理;解决功臣与王国问题。

2.内涵:

君主内圣外王。

3.影响:

儒学思想政治化、伦理化;礼乐兴盛;提升了官员素质;出现了神秘色彩,促使唐宋儒学的复兴,回归先秦儒学之道。

二、董仲舒治国思想

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

“王权天授”。

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制约机制的设计

“伸君,伸天”。

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

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

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

“独尊儒术”。

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

“大德而小刑”。

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

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三、秦汉的礼法制度及特点

1.秦汉的礼法制度

(1)秦用周礼,随着秦汉帝国中央集权的君主官僚政体的确立,形成皇帝独尊、家国一体新格局,汉承秦制,礼制发达。

(2)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促成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君与臣之间、官与民之间、民与民之间,皆是相对的私人伦理关系,各种宗法家族人情融入法律政治领域,以礼入法,以礼规范法,形成礼法一体和私性政治传统。

2.特点:

外儒内法

(1)外儒内法是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

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

(2)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即是人治而非法治——因为从外表上看,一切法都被规范在仁德的范围之内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诗史巧记] 频繁更迭的政权;分裂对峙的政局;门阀士族的兴衰;三省体制的创新;

民族融合的发展

[小题验知]

1.(2018·汕头二模)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这反映了当时(  )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解析:

选B 由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中原汉族文化典籍,分裂状态下已出现了国家统一的因素,故B项正确。

2.(2019届高三·重庆调研)南朝齐武帝宠信出身寒微的纪僧真,纪僧真想获得士大夫身份,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

可在见面后,士族领袖竟命人把纪僧真赶了出来。

这反映了当时(  )

A.皇权与士族特权相依仗

B.士族把持官吏的任免权

C.士大夫自立于皇权之外

D.社会等级制度十分森严

解析:

选C 由材料中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却被赶出,说明士族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立于皇权之外,故C项正确。

3.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

解析:

选B 中央集权是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门下省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门下省主要是皇帝的近臣,地位低下,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说明皇帝重用近臣以削弱大臣的权力,这是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门下省官员的事务及政治地位,与士人道德及忠君爱国思想无关,故C、D两项错误。

显性时空

三国(公元220~280年)、两晋(公元266~420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隐性时空

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三省体制

[深化认知]

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

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1.原因

(1)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2.特点

(1)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

3.评价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

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4.唐宋衰落原因

经济上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文化上

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族、平民之间的差距

政治上

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诗史巧记] 迅速开发的江南;经济重心的南移;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小题验知]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

选D 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方经济重于南方,故A项错误;南北对峙客观上推动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三国时期北方长期动乱,故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项正确。

2.(2018·泉州二模)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土地的用途。

这一做法(  )

A.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B.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

解析:

选A 根据“生产谷物的露田”、“桑榆田”、“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说明均田制不仅分配土地还试图保证农民粮食、蔬菜、衣着及保持土壤肥力的需要,满足农民自给自足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

3.(2018·肇庆二模)“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

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

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解析:

选A 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商品流通不畅,导致这一时期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故A项正确;据材料“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可知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是在近代,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隐性时空

耕耙技术、均田制、灌钢法、草市、白瓷

[深化认知]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士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