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535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docx

《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docx

新闻摄影复习整理分析

新闻摄影复习

一.填空选择

1.“数字化信息”的6个特点:

超文本性、互动性、非线性、多媒体、融合、客户订制与个人化。

2.肖像权的主要内容:

包括再现权和使用权。

3.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

新闻性(时效性)、真实性、典型性、现场感。

4.新闻摄影主题:

具有新闻性、真实性、直接性、纪实性、倾向性等特点和要求。

5.图片说明的作用:

1.传达照片中抽象的无法用影像语言表达的信息。

2.揭示图片的意义。

3.标明作者及他所属的机构。

6.图片的版面设计原则:

平衡、对比、重点、比例、统一。

7.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机身、感光成像介质、镜头、光圈、快门、取景器、聚焦系统、测光系统、数据存储系统。

8.135型照相机的特点:

135底片,35mm相机,新闻摄影的“常规武器”。

优点:

1)体积小,分量轻,便于携带;2)使用135底片,36mm*24mm;3)可以更换镜头;4)有效口径大,感光力强;5)多采用焦平面快门,速度高。

6)取景时的图象和拍摄效果一致

缺点:

闪光同步速度的限制;拍摄高速动体时,若快门速度过高,容易使影象变形。

120型照相机的特点:

120底片,画幅可调整;60mm*60mm、60mm*45mm、60mm*90mm画报记者和摄影者使用;

优点:

1)成像画幅大,放大质量高2)可以更换镜头;

缺点:

体积大、重、携带不方便

9.以焦距分类的镜头:

广角镜头20~40mm、鱼眼镜头6~15mm、标准镜头50mm、中焦距镜头60~135mm、长焦距镜头180~200mm。

10.中灰镜:

又叫中灰密度镜,简称灰片、减光镜。

它的作用仅仅是减弱光线的前度,即对各种色光一致性吸收过滤。

中灰镜不改变景物的亮度、反差、色彩。

使用中灰镜的主要目的是在强光下实现光圈、快门的有效控制。

11.光的属性:

强弱、方向、色彩。

(光强、波长、偏振)

12.光的作用:

1.塑造基本的形态、空间和色彩感觉。

2.塑造主体,传递信息。

3.营造意境,升华主题。

13.光的类型:

按性质分为直射光(硬光)、散射光(柔光)、反射光。

按光的造型功能分为:

顺光、前侧光、正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底光。

14.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明度、饱和度。

15.色光三原色:

红、绿、蓝。

16.色彩基调:

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绿青蓝紫)、中间色调。

17.数字相机常见测光模式:

评价测光(又称矩阵测光、分区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点测光、局部测光。

18.曝光模式:

手动曝光(M)、光圈优先(AV)、快门优先(TV)、程序自动(P)、易用模式。

19.EV值即曝光指数,是表示曝光量的数值。

公式EV=AV+TV,EV相差一个数,即代表曝光量相差一级。

20.拍摄角度:

水平角度:

正面、前侧面、侧面、后侧面、背面。

垂直角度:

仰视、平视、俯视。

21.透视规律:

线性透视规律、空气透视规律。

22.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

传播形象新闻(基本的、第一位);指导社会生活(引导社会舆论、进行舆论监督、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审美教育功能(鲜明的时代感)。

23.新闻摄影报道失实的原因:

不懂得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将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将新闻摄影与艺术创作混为一谈;工作作风不踏实,凭想当然主观臆断;政治问题;道德品质有问题;恶作剧。

24.荷赛成立的时间和类别:

1955年成立。

类别:

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自然共10类。

25.普利策新闻奖设立的类别:

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普利策普通新闻报道奖、普利策国内报道奖、普利策国际报道奖、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普利策释义性新闻奖、普利策专业性新闻奖、普利策社论写作奖、普利策漫画创作奖(1922年开始)、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1942年开始,968年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普利策特写摄影奖(1942年开始,1968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普利策评论奖、普利策批评奖、普利策特稿写作奖。

26.世界新闻摄影的繁荣时期: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我国新闻摄影的繁荣时期:

20世纪90年代后

二.名词解释

1.新闻摄影:

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编写的《新闻摄影学概论》指出:

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

Newsphotography:

是报道某些事件和与这些事件有关的个人或知名人物。

Pressphotography:

报刊摄影,或定期刊物所需要的那种照片摄制,可分为三个有时相互交叉的基本类型:

突发或爆炸性新闻摄影、特写摄影和摄影报道。

Photojournalism:

范围很广,包括新闻、战争、特写和纪实摄影。

2.新闻道德:

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3.形象采访:

新闻摄影采访是形象采访,通过形象积累和形象观察发现线索,用形象思维进行判断、推理、抓取最富于特点的典型瞬间形象报道新闻。

包括采访前选择的采访路线、形象积累与形象观察。

4.现场抓拍:

在新闻现场观察新闻主体的规律和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在适当的时机按动快门。

5.摆拍:

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

6.专题摄影:

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拍摄,用多幅图片与文字结合,通过媒体进行传播的摄影形式。

7.色温:

是度量和计算光线中色彩成分的方法。

指绝对黑体从绝对零度(-273。

C)开始加温后所呈现的颜色;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就称为这一温度下的色温。

8.白平衡:

在摄影工作中,色温校准的工作是通过找到精准的白色来进行的,所以摄录像领域中调整色温也称调“白平衡”。

9.感光度:

是感光材料对光线敏感程度的标定,也称为ISO,即国际标准。

感光度数值越大,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程度越高,在拍摄时需要的曝光量就越少。

10.景深:

当镜头清晰的聚焦于某一景物时,景物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清晰的影像,景物之前和之后一定距离内的其他景物也能在感光材料上结为较为清晰的影像。

可以清晰结像的前后景物间的距离就是景深。

11.超焦距:

又称“超焦点距离”,它是指镜头聚焦到无穷远时,从镜头至景深近界限的距离。

12.三点布光:

又称区域照明,一般用于较小范围的场景照明。

如果场景很大,可以把它拆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区域进行布光,一般三盏灯即可,分别为主光、辅助光与背景光。

13.互易律:

光圈开大或缩小几级,快门速度便相应地加快或放慢相同的级数,调整后的曝光组合与原组合获得的曝光量相等,这一规律,称为互易律。

14.曝光补偿:

选择程序自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等模式时,在相机自动测量、设定的曝光参数上人工增加或减少曝光量称为曝光补偿。

15.自动包围曝光:

也叫做“阶梯式曝光”、“多级曝光”。

运用这种曝光模式时,相机在设定一个标准曝光参数后,依据这个参数再增加或减少曝光量进行拍摄,这样获得的照片曝光都不同,一般可获得“正常、过曝、欠曝”三种曝光结果。

16.摄影构图:

借助在取景时诸如相机的距离、主体的大小、拍摄的角度、透视与空间的表现等方面的处理,对摄入画面的景物进行合理的安排;客观选择、主观创意;是减法的艺术。

17.黄金分割构图:

把整体分为两部分,较大部分与整体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

18.三分法构图:

三分法构图是指把画面横分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体形态,这种构图适宜多形态平行焦点的主体。

19.井字构图:

三分法,有时也称作井字构图法。

拍摄时将画面分割为一个井字,这样就可以得到4个交叉点,然后再将需要表现的重点放置在4个交叉点中的一个,一般右上的交叉点最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三.简答题

1.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

(1)情感处理不同

新闻摄影要求客观性,艺术摄影则直抒情怀;

(2)时间规定不同

新闻摄影强调时间,时间性影响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

(3)题材制约不同

新闻受题材客观性的制约较为明显,艺术则广泛;

(4)形象选择不同

新闻必须靠情节和细节,艺术则可真可无;

(5)拍摄方法不同

新闻摄影应尽可能抓拍,艺术摄影方法则五花八门;

6)真实性不同

新闻摄影必须真实,艺术则可塑造、写意等。

2.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形式区分

(1)价值不同

新闻摄影:

突出新闻性,即时传播,注重实效性,信息量相对较小,具有文献性。

纪实摄影:

突出社会影响力,长期挖掘,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和影响,信息量更大,具有文献性。

(2)范围不同

新闻摄影:

受众需要

纪实摄影:

尚未引起受众注意或超出受众视线之外

(3)存在时间不同

新闻摄影:

信息快餐

纪实摄影:

经久价值

(4)操作流程不同

新闻摄影:

多人协作

纪实摄影:

个人自主

(5)载体不同

新闻摄影:

大众传播媒体

纪实摄影:

图书、画册、展览等

(6)画面构成不同

新闻摄影:

注重外在形式

纪实摄影:

注重内涵、朴实

(7)逻辑结构不同

新闻摄影:

时空关系

纪实摄影:

无固定模式

3.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特点

用多幅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全面深刻的介绍、表现和介绍新闻事件和新闻事物的各种新闻摄影体裁,其基本特征有:

(1)整组图片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

通过组织和编排一个事物的全面完整的信息,讲述一个故事,单幅图片难以做到;

(2)图片的选择和编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各单幅图片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整体的、集合的优势,其意义远大于单幅图片的机械相加;

(3)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具有比任何单幅图片更丰富的内涵,能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信息量更丰富;

(4)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有独特的生命力,体现了图文的完美结合。

4.如何深化新闻摄影报道的主题

(1)采用特定性新闻照片形式,揭示为什么和怎么样。

(2)采用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从纵、横两方面拓展主题,力求全面、深刻;

(3)小题材展示大主题,以小见大。

(4)新闻摄影思维的整体性原则应成为当代摄影记者的方式之一。

5.新闻摄影如何把握新闻性

(1)重视重大题材的新闻摄影报道: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争、国际关系、社会热点、科技。

(两会、总统大选、美伊战争、经济发展)

(2)多拍独家新闻:

第一个看到和拍到的:

总统遇刺

唯一的目击者;

独特的新闻发现能力:

新闻嗅觉、新闻视觉

(3)敢于攻克难度大的题材:

拍摄的艰难程度、拍摄的技术难度;

灾难性新闻:

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瘟疫;

战争新闻:

战地记者,随军记者;(卡帕、水均益、王波)

难以见到的:

人类登上月球

(4)重视报道的时效性:

快;突发性新闻;电视的现场直播

6.事件性新闻拍摄

新闻报道的事件大体可分为两种:

预知事件和突发事件。

(1)在预知事件的采访拍摄中:

一是要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全方位;

二是要跨出记录阶段,走向见证阶段;

三是要多拍出乎意料的情节;

四是要提倡抓取趣味性瞬间。

(2)在突发事件的采访拍摄中:

一是要重视对突发事件的连贯报道;

二是要不只着眼于突发事件本身瞬间的抓取,还应重视对因突发事件引起的种种反应的抓拍。

7.现场抓拍的具体方法与特点

具体方法:

(1)简洁:

摄影记者要努力净化画面中的各种视觉要素,使其各得其所。

(2)神秘:

神秘是对读者视觉的一种挑战。

摄影师应该懂得现代视觉构成,照片的构图也许会很复杂,但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用视觉语言讲故事:

摄影师不需要附加很多视觉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意义,要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表情、人物之间表现出来的关系、画面中蕴涵的情节来传递信息。

(4)情感:

照片的拍摄要以人为本,抓拍的时候要以人物的情绪为中心进行形象的捕捉。

特点:

(1)抓拍的瞬间形象自然、真切、现场感强.

(2)不干涉对象抓拍的瞬间形象信息含量大;

(3)抓拍是新闻事件和新闻规律自身的要求;

(4)提倡抓拍,有助于新闻摄影记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8.新闻摄影失实的表现、原因和预防

表现:

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的失实新闻照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导演摆布、伪造新闻、盗用图片、张冠李戴、篡改文字说明、干预新闻现场、后期造假等。

原因:

(1)工作不踏实,采访不深入,想当然地赋予照片意义和解释。

(2)图像编辑软件操作越来越简单,媒介缺乏编辑流程技术监控。

(3)新闻摄影采编人员职业素养不高、职业道德失守、自律不严,缺乏对造假行为的有力惩处。

预防:

(1)避免“摆拍”。

(2)永远询问新闻来源的动机。

(3)永远询问自己的动机。

(4)新闻摄影的标题和文字说明写作要以事实为依据,尽可能全面,不得凭空臆造。

(5)慎用数码技术修改照片。

9.新闻摄影选题的挖掘

(1)短线操作注重新闻性

1新闻要讲时效,报道要有由头

2把握新闻实质

3摄影记者要做历史的见证而不是验证

4站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报道

5竞争独家新闻

(2)长线操作要做好计划

1选题的形成

2风格的形成

3资料收集

4撰写拍摄计划书

10.新闻摄影采访的步骤

(1)寻找选题或者从图片编辑那里获得任务

(2)采访之前的准备

(3)现场采访

(4)编辑照片

11.专题摄影拍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1)题材的单调

(2)切入点的问题

(3)寻找合适的专题结构方式

(4)时空变化

(5)文字说明

(6)景别:

影像结构过于单一

对策:

(1)切入准确、主题明晰。

(2)对专题的研究要深入,摄影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3)多样统一:

摄影师力图从多个角度反映一个问题,使用多种景别,是整个专题看起来更加丰富。

(4)图文结合,注重文字的作用。

12.新闻照片的版面地位和作用

地位:

(1)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指导思想

(2)新闻摄影是新闻战线上一个独立的兵种

(3)幅大量多的图片刊用原则

作用:

作题图、作插图、美化版面、作封面或导读图片。

13.影响景深的因素

(1)光圈系数:

对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

对固定光圈和拍摄距离,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对固定光圈和焦距,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14.摄影景别

(1)前景:

具有提示时间、地点、环境的作用,还能够强化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是加强、突出画面内容的重要手段。

前景能增加画面的形式感,也能起到均衡画面的作用。

(2)背景:

对丰富主体的内涵起着重要的作用。

运用背景应遵循3个原则:

1抓特征:

要善于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确地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气氛,以加深受众对照片主题的理解。

2力求简洁:

摄影是减法,要千方百计从画面中减去不必要的景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将妨碍主体表现的背景景物去除,使画面尽可能简洁。

3有影调、色彩对比:

要力求使背景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在彩色摄影中要有色调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

(3)前景的作用:

衬托主体,让读者、观众的视线投向主体;通过前景与主体间的对比,显出景物的立体空间感和景物的深远,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用来说明主题;用来平衡画面,起均衡作用;用来交代环境、季节、天气、增加图片的信息量。

选择前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前景不应喧宾夺主,不应位于中心地位,不用活动物体做前景,色调不能太鲜艳;

(4)背景的作用:

说明主题,提供背景信息;交代环境和拍摄地点的特点;增强画面的现场气氛;衬托和突出主体;

选择前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避免背景的杂乱;注意避免喧宾夺主

15.摄影手法

(1)追随拍摄:

即相机以较低的快门速度与被摄主体同步运动拍摄。

这种方法利用的是相对静止的原理,形成的效果是主体相对清晰,但背景虚化。

其拍摄要点是保持与被摄主体的同步运动速度,过快、过慢都难以形成好的追随效果。

(2)爆炸变焦:

即运用较低的快门速度,在变焦的瞬间启动快门,形成向画面中心汇集的虚线条,这样会产生向画面里汇聚进入的动感效果。

16.摄影构图中的基本方法原则

方法:

三角形构图(A字形构图)

对称式构图(上下对称、左右对称)

黄金分割构图

三分法构图:

简单/突出主体

井字构图(九宫格构图):

稳健活泼

S形构图:

优美/柔和

对角线构图:

运动趋势

框架式构图:

嵌套构图

原则:

构图必须为内容服务,构图的标准是:

(1)鲜明地揭示主题;

(2)突出地表现主体形象;

(3)构图要富于表现力;

(4)要继承又要创新。

摄影构图的形式法则:

(1)多样统一与照应;

(2)均衡与对照;

(3)节奏与韵律;

(4)简化原则。

17.摄影留白的作用

(1)明显的突出和表现主体;

(2)获得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和运动趋势上的平衡;

(3)结构和联系取入镜中的物体;

(4)留给观众丰富的想象空间。

18.会议新闻摄影拍摄要求

会议全景的拍摄要求:

(1)主题鲜明,全景照片包括会场横幅的会议标题,拍全;

(2)画面充实,全景照片包括主席台领导和所有参会人员,拍实;

(3)画面稳定,全景照片要横平竖直,给人以平衡感;横以会标为准,竖以主席台两侧竖柱或背面大屏为准;

(4)画面清晰,运用大景深或超焦距表现整体画面;

(5)曝光正常,合理运用光线,正常曝光。

局部中景(小组交流)的拍摄要求:

(1)主题鲜明:

表现局部与会人员的精神风貌或小组活动的交互等;

(2)主体突出:

运用对比和构图,使主体突出;

(3)画面活泼:

多用抓拍表现局部与会人员的表情、动作等,使画面具有吸引力

(4)景深恰当:

根据主题和主体决定是否虚化背景

(5)曝光正常。

关键活动和事件的拍摄要求

(1)主题鲜明;

(2)主体突出;

(3)抓拍到位;

(4)景别合理;

(5)景深恰当;

(6)曝光正常。

19.摄影中光线的作用

(1)塑造基本的形态、空间和色彩感觉

摄影者依靠光线感知被摄景物的色彩、形状、结构和质感,并形成造型认知。

光照和景物相应的影子塑造了空间感、立体感和体量感。

(2)塑造主体,传递消息

摄影师运用光线表现主题,塑造形式美感,通过光的运用赋予被摄主体传情达意的功能。

(3)营造意境,升华主题

光的强弱、方向和色彩千变万化,由此带给摄影师画面不同的意境和氛围呈现。

光及光感是营造氛围和传达感情的重要元素。

20.摄影景别

(1)远景:

以大场面表现为主,拍摄范围广阔深远;强调整体的布局和气氛的渲染,大手笔;

(2)全景:

拍摄物体的整体全貌,并适当带有环境的画面;

全景比远景有更明显的主体和明确的指向性;

注意被摄物体的完整性和所处环境的特点,注意环境气势对主体的烘托与陪衬;

(3)中景:

介于全景与近景之间,以人物为主的中景,取人物的半身或大半身,擅长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偏重于动作姿势和人物的情感交流;

(4)近景:

突出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人物以胸部以上为主;

对人物的神态或景物的局部做细腻刻画,适合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必要时以手势加以辅助,注重内心情感与脸部表情的表现。

(5)特写:

以靠近拍摄物体的局部为主,如丰富的面部表情或传神的眼睛;

特写将景物的细部强调突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