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474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

A.工具种类繁多

B.生产自给自足

C.注重精耕细作

D.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解读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C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工具种类繁多的结论,故A错误;B、D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

A.工匠优秀,原料上等

B.技术高超,不计成本

C.规模生产,面向市场

D.分工细密,管理严格

【答案】D

【解析】

从漆杯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的名字可知D项正确。

仅仅从一只杯子杯底的刻字,无法得出“原料、技术、规模、面向市场”等结论,所以只有D项符合题意。

排除ABC。

3.《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去本就末,不循古道”不难判断,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而“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

A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是最基本的经济政策;C项中的“滋生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讲的是经商的人员多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快。

4.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

可见,唐都长安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B.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

C.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D.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

依据所学,唐代的时候,市与坊是分开的,有时间的严格限制,政府严格监管,故A、B错误,排除;材料“……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说明当时市场专业化明显,故D符合题意;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

所以应选D。

5.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不抑土地兼并带来经济发展的景象,可知允许土地私有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增长,农业发展,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带来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体现导致社会矛盾恶化,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人口增加和农业发展,没有体现农民赋税减轻,故D项错误。

6.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

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答案】A

【解析】

从“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的变化说明了官府对工匠控制的削弱,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故D项错误。

7.明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情况比较寻常,商人在知识分子的文集中大量出现。

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

对这种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知识分子与商人群体由对立走向合流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D.商人的地位超越了知识分子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分子与商人既非对立,也非合流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有违史实,说法错误;根据材料“明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情况比较寻常,商人在知识分子的文集中大量出现”,结合所学,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传统的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商人的地位超越了知识分子”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迥异于传统”、“向工业文明演进”可以判断出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出现的标志是产生了雇佣关系,故C项正确;ABD项是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表现,排除。

所以答案选C。

9.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

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所以出现了“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

”的现象。

本题选B。

A项中的“衰落”是不符合史实的;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10.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

“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

虚有其表。

”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出洋务运动是一次

A.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失败了的抗击外来侵略运动

D.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答案】B

【解析】

材料“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

虚有其表”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故B正确;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故A排除;洋务运动主要目的并不是抗击外来侵略,故C排除;洋务运动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故D排除。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B.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C.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D.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经济得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因此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故选D。

A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B项是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出现在1927年后;C项说法片面。

项。

12.下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

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答案】D

【解析】A项是天津固有的自然优势,图片信息提示该企业创办于193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应该是南京国民政府。

13.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

从“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的分配比例来看,主要部分是在工业建设及相关领域,反映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特点。

“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故答案为C项。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是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实现的,排除A项;B项与“一五”计划有关,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核心目标,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能体现“平衡发展”的特点,排除D项。

1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

“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

15.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1980年、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为304.77万吨、320.56万吨、407.31万吨,油料产量分别为5.21万吨、7.69万吨、11.91万吨。

这反映了此时的中国

A.市场经济已取代计划经济

B.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

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

D.城乡经济交流稳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才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8年-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和油料产量都有了大幅的增加,说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

故B项正确。

题干中未涉及城市经济的内容(粮油均属于农产品),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后,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

故C、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199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C.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

D.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改革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实现政企分开、解放生产力的目标,顺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潮流。

所以应选D。

17.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

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意大利、法国、荷兰

C.英国、意大利、荷兰

D.西班牙、英国、法国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金的漏斗”指的是靠殖民掠夺致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它们没有把财富用在资本原始积累上。

“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指的是典型的商业帝国荷兰。

“新航路的受害者”指的是因为商陆和贸易中心转移而丧失优势的意大利,所以针对要求,正确答案是A项。

排除BCD。

18.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

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

这反映了

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

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1693年”“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中可以看出,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各大洲间的物资交流比较频繁,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所以答案选D。

19.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荷兰人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B.在②阶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在③阶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6世纪的殖民帝国是葡、西,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从此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和殖民霸权,故A项错误。

17、18世纪加紧殖民扩张的殖民帝国是荷兰与英国,故B项错误。

18世纪中期后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故C项正确。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④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失去,故D项错误。

20.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面表格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中1475-1597年的时间,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在英国快速发展;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本题选C项,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入海外贸易的竞争,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价格指数变大。

21.18世纪,英国等欧洲列强已经在海外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商业利益。

英国城市中的市民都分沾了国家发展的利益,当时的手工业生产,都不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需求。

于是,第一拨工业化生产出现。

据材料,这一生产方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广阔的海外市场B.市民生活需求

C.原手工作坊的技术积累D.优越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都不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需求”指的是都不足以应付市民的生活需求,所以这一生产方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市民”生活需求,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市民生活需求而根本就未涉及到海外市场、技术积累、政治制度等选项的信息,所以选项A、C、D均是不符合题意,均必须直接排除;故本题选B。

22.促使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大企业(垄断组织)演变的根本动力是

A.工业革命B.资产阶级革命C.世界市场扩大D.殖民扩张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形式造成的影响。

第一个变化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第二次变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

23.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

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D.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依靠工资为生的人迅速的增加。

工厂的增多,工厂规模的扩大,工人数量的增加等,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逐渐分化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即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

AB两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不正确,排除AB;C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24.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14.6万人,占棉纺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麻纺厂占70.5%。

1851年,英国在业女性283万余人,30年后就业女子达3885万人,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25%,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技术发展进步,妇女角色转变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社会分工细化,妇女思想解放D.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可得出1839年英国从事轻工棉毛麻纺织行业中女工占绝大比重,19世纪八十年代女工分布范围既包括轻工业部分,同时也包括采矿、金属等重工业部门,说明重工业部门对人力要求降低,结合此时期相关历史事件可知,其原因是两次工业革命促进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技术发展进步,使得妇女也可以从家庭步入社会从事轻工业甚至重工业工作,社会角色发生转变。

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妇女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权利意识的增强;C选项错误,社会分工细化与女工无关,行业分工不等于性别分工;D选项错误,从材料可知,男工仍占工业劳动力的75%,并非男性劳动力减少女性才进入工厂做工。

25.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

B.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C.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

D.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

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其发展是一致的,如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随着英国丧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机,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下降了,故A排除;二战后英国逐渐失去殖民霸主地位,故B排除;据材料中“1870~1900年间”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国家逐渐兴起,且进行了工业革命,逐渐改变了经济格局,出现“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的现象,故C正确;自由贸易政策与题干所述现象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若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

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摘编自《震泽县志》

材料三《户部则例》规定:

“关税短缺令现任官赔缴。

”为抑制民间商业活动,清王朝广设钞关,重征商税。

有偷越关卡及偷漏税者,客商依律治罪,地方官一并议处。

《大清律例户律课程》规定:

“不纳课程者,笞五十,物货一半入官。

”这些规定及税吏法外肆意勒索,使商人们视关卡为畏途。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材料四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摘编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关系:

雇佣关系。

实质:

资本主义萌芽。

(3)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发展;地主和商人将资金用来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科举制度的影响。

【解析】

(1)特点:

从材料一图中“男耕女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在生产生活上的特点。

(2)关系:

由材料二中“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可知。

随后,结合所学可知这种雇佣关系的本质。

(3)原因:

从材料三“清王朝广设钞关,重征商税”,材料四“商人最后……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和思想观念等角度进行分析表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5年秋天,马铃薯晚疫病首次渡过大西洋,袭击了爱尔兰,致使当年农民一无所获。

马铃薯在1846年再度绝收,而饥荒持续着。

对抗饥饿的办法显然是从国外进口谷物,以缓解爱尔兰的困境。

问题是根据当时的法律,这些进口物品必须被课以沉重的进口税。

当时所谓的《谷物法》,便是一场长期论辩的核心。

贵族阶层的地主希望保留这些限制谷物进口的法案,而由工业家所领导的反对联盟,则要求废除它们。

随着爱尔兰的饥荒造成重大危机,最终马铃薯决定了这场论辩的胜负。

经过1846年5月的一场表决,《谷物法》被废除了。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维多利亚王朝早期,当时人们广泛认为中产阶级正在取得胜利。

人们说1846年废除《谷物法》削弱了土地贵族政治经济的支柱。

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在1850年说:

“唯一残留下来的贵族属资产阶级。

”……从长远来看,是没有疑问的。

不过在贵族得以延长其统治和以自己的世界观教育其继承者以前,丧钟尚未敲响。

权力是和平过渡的,其回报是上流集团的新成员们在时间上给以宽限,并接受贵族的许多价值观念。

双方的敌对情绪开始淡化。

1846年以后,地主们的利益不再那么明显地与工业或者资本相对立。

大地主的收益越来越多地来自铁路、运河、矿山和在城市的财产。

——摘编自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1850—198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废除《谷物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废除《谷物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爱尔兰发生严重马铃薯晚疫病,并造成灾荒;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更多民主权利;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提出与传播。

(2)作用:

经济上,有利于缓解饥荒,推动英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土地贵族转变经营方式,投资于近代产业。

政治上,缓解了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利于代议制民主的完善和发展;壮大了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力量。

思想上,冲击了重商(贸易保护)主义,有利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推动工业资产阶级接受贵族的价值观念(或者贵族的价值观念资产阶级化)。

【解析】

(1)背景:

从材料中“1845年”可知时代大环境;用“饥荒持续”两年定位问题和必要性;“工业家所领导的反对联盟,则要求废除它们”并且最后获得胜利,结合所学可知相关政治、思想上的背景条件。

(2)作用:

结合第一问,优先利用材料信息层次,分析时从直接到长远,利用唯物史观,层层展开;“削弱了土地贵族政治经济的支柱”里提供的改变,“权力是和平过渡的”指出的方式,“上流集团的新成员们在时间上给以宽限,并接受贵族的许多价值观念”里反馈的思想层面的作用,这些信息显示出,针对废除《谷物法》,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多方面分析作用。

28.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