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471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docx

《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docx

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加强语文活动化研究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在山东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14届年会上的典型发言

博兴二中赵长江

山东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已经试教了五年多,新课程背景下活动化高中语文教材研究课题从立项到现在也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

在总课题组专家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我校精心组织实施了“语文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子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和初步研究成果。

实践证明,实施新课程不仅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还要认真研究并重视新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把握教材的主要特点,努力为学生搭建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学校已把活动化高中语文教材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语文教学发展长期规划,并使之成为更多教师的自觉行动。

下面作简要的总结。

一、课题研究概况

从06年底开始,我们参与了省教研室“新课程背景下活动化高中语文教材研究”课题,成立了由教科研处主任为组长的39人组成的课题组,重点研究实施了语文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内容涉及语言应用类语文学习活动研究(含基础性、积累性、诵读等活动)、审美类语文学习活动研究、探究类语文学习活动研究和综合类语文学习活动研究。

我们从单元整体结构衔接的考虑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能够凸现单元教学的独立性、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等方面的优势,把学生学习的知识联结为一条融“教”、“学”、“练”为一体教学线索,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突现单元学习活动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应用价值和课改意义。

我们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索为过程,以实践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个开放的过程:

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做法

(一)研究活动化语文教学模式,以科研促教学

为了实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课题预期目标,我们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效落实活动化语文教学模式。

课题组老师在课堂上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在课堂中老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此外课题组老师还注重学生课后的拓展,课后延伸,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篇课文学完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课题组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调查、继续收集资料、自改编自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

这样,我们把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再以为课题研究是距离很远的事,真正起到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教学质量的提高”的作用。

(二)秉承新课标理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方案

山东版语文新教材中的“学习活动”是以单元为单位设计的,其中大部分设计并不是具体到每一个课时的学习活动。

有时一课时我们可以开展几个活动,有时一个活动可能就需要一两个课时或更多,有的还需要占用课外大量的时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着眼于以下几点:

1、依据单元学习活动要求设计活动流程。

新教材中,每个单元一般有两个或三个重点学习的文本(“选读文本”都没有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也是针对这几个重点文本综合设计的。

如第三模块第三单元重点学习的文本是《陈情表》和《我不是个好儿子》,学习活动中的“亲情颂歌”有三个活动设计,讲述自己经历的亲情故事及感受,在班里举行表现亲情的优秀诗文,写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

针对这样的学习活动,我们就需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将上面的活动设计进一步细化,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完成以上的学习活动。

2、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内容。

教材编者在设计“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虽然经过多次的研究和讨论,但它毕竟是教学实践之前的预设,不可能考虑得非常全面,也不可能完全适合所有老师的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

我们的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没有哪一个老师喜欢全盘照搬别人的模式。

所以,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之外,我们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自己去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沁园春·长沙》,有必要联系当时背景,老师没有平平的讲出来,而是让学生回忆刚刚播放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让看过的同学介绍,讲述一些事件,学生兴趣大增,增强了学习效果;鲁迅的《祝福》,教材中设计了“找精彩语段”的学习活动,但并没有把对人物肖像的描写突出出来,我们设计了“读肖像、品肖像、写肖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写自己的同桌,在课堂读,如果同学们觉得不像就不过关,要重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课外学习的活动,如“有奖纠错”、“作文接力”、“本周语言大师”、“课外阅读之星”、“佳作有约”、“校园生活独幕剧”、“科幻语文”等。

当然,我们也启发、调动学生来设计他们喜欢的语文活动。

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和学习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更好的语文学习活动。

3、根据教学实际创新学习活动形式。

新课程倡导的是有个性的教学,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一个模式的教学就会千人一面;教材中“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基本的思路,也不想束缚大家的手脚;所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权利对它进行选择和改造。

有的单元“学习活动”比较多,按照现有的课时安排很难全部完成,我们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环节比较多,如“关于教师作用的调查”、“走进演播室”、“我的未来我的梦”等,我们只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环节来完成。

选择之外我们还改造教材中的“学习活动”。

有的单元距离现实较远,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活动”可以联系现实设计,如“在和平社会中,如何体现自己的青春价值?

”有的活动对自己的学生来说,要求太高,通过改造适当地降低难度,如把“编写内容提要”改造为“找出关键语句”,把“组织实地考察”改造为“借助图书和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等;有的活动设计比较烦琐,通过改造化繁为简,如“音乐沙龙”可以简化为“读文本、听音乐、谈感受”等;有的活动设计比较空泛,通过改造使之形式具体,内容充实,如“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改造为“话说人物形象”等。

选择和改造学习活动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这一点在我们的新教材使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搭建活动平台,有序实施学习活动方案

1、构建高效有序的学习活动模式。

①做好充分预习,让学生“蓄势待发”。

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

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

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

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②课堂互动合作,让学生“纵横驰骋”。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

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

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

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

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③课后适度延展,让学生“余音在耳”。

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

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2、加强语文学习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语言水平。

①设置活动情境。

设置“活动”情境,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组织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智能活动,把教学目标隐含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标。

这里的“活动”是狭义的、具体的、外显的。

在形式结构上,它可以是演讲式的,模拟式的,也可以是沙龙式的,竞赛式的,甚至是游戏式、开放式的。

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坚持组织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开展情境对话、演讲辩论、连句成段、名言串讲、新闻发布、病句会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在音乐班的语文教学中,结合这个班的实际情况,每节课前三分钟按学号依次安排一名学生选一首耳熟能唱的歌曲,重新用自己的话填词,然后全班一起来“旧曲新唱”。

长期坚持这些活动,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扩大了课堂教学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另外大量的智能“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积极挖掘教材中“活动”因素,融合相关学科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具体的“活动”情境。

在学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一》中的《石钟山记》时,让同学们把课文改编成“夜访峭壁”的分镜头脚本,体会“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刻道理;学习鲁人版语文(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组织编一集电视剧,了解并学习电视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学习语文《必修二》中的《鸿门宴》等文言小说,则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并组织“演出”。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有关知识、智力竞赛,包括给某些确有问题的课文挑“刺”,给权威定论指瑕,有时甚至让学生上台执教。

这类新颖有趣丰富多样的智能活动不仅避免了干巴巴的讲解和枯燥乏味的练习,而且高度激活了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将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各路接受“频道”调谐到最佳感应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以别开生面的活动创意,打破旧的学习套路,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成为启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新的生长点,也给教学过程带来新的目标和方向。

②设置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转换为问题形式,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解答中达标。

这是一种内隐的、侧重于思维的学习活动。

提高问题的质量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

我特别注意:

首先,运用由表及里的层递性提问和由此及彼的扩展性提问这两种问题形态,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答案,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

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是篇较长的小说,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设计了三个问题:

一是巧画黛玉进贾府的行踪,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构行踪,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

而本文就是通过林黛玉的行踪,通过她的所见所闻来给我们展现了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性格特征,由此引出了两个问题: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分析。

这两个问题与前面的动手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勾画过程中了解贾府的环境和体会人物出场以及性格特征,这样就完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聚集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得很少,学生活动充分,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其次,将问题的难度定位于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我很注意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桥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激发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愿望。

以语文(必修二)中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例,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纪念革命烈士的,学生在读过全文之后容易陷入一种懵懂状态,往往抓不住主旨,我是以题目本身为题目,设计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忘却”了还要“纪念”?

“忘却”的是谁而“纪念”的又是谁?

让学生围绕题目之下的大问题而设计比较浅显的小问题,同时又始终穿插作者情感这条线,这样由浅至深的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与白莽、柔石之间那种深厚的感情,从而把握全文的主旨——“忘却”是为了更好的战斗,也就是最有意义的“纪念”。

在理清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再来理解文中的典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并在原有能力基础上不断的进步和提高。

“语文学习活动化”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境界。

在这种活动化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强烈,生动活泼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活动中接受知识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苦学而是乐学,这符合新课改的思想,更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四)探索课外延伸,实现语文学习活动的日常化、经常化

语文实践活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延展和深化,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大语文教学的具体体现。

开展高中语文实践活动,要积极探索课外活动形式,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办主题报

为了检验课外阅读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我们选择了办主题报的形式。

学生四人一组,确定主题,选取材料,设计版面,创办主题报。

从定题到选材到版面设计,每环节均需精心思考,统筹布局,既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又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技巧。

在活动中,学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份份小报,图文并茂,异彩纷呈。

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感受更是深刻,周帆同学在周记中写道:

“从‘青春芳草’到‘启航’,从‘寻梦’到‘星星河’,从一个个别具匠心的报刊名就能看出,我们的心灵挣脱了束缚,正在大胆的放飞。

2、编辑优秀习作杂志和《春芽》社刊

学生的周记及平时作文训练中有许多优秀习作,但这些精华却难道以共欣赏。

于是我们组织文学社成员把各班优秀习作编订成册,采取赠送作者、按组分发等形式,让同学们共享。

文学社成员撰稿并组织稿定期编辑《春芽》社刊。

这一活动让习作者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其他同学又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每个同学都有了在大家眼中“亮亮相”的愿望。

因此,这一活动后,同学们对待周记及作文的态度比以前更认真了。

另外,还有剪报、小制作比赛等动手活动。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很少感到成功,就容易自暴自弃,成功感受是促使创造力自我引发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系列的动手活动后,他们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独得的成功的快乐和陶醉,这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笔财富。

3、深入社会

真情实感来自生活,来自实践。

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读有形的书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读“社会”这本无形的书。

万物复苏的季节,绯红的轻云覆盖了博兴鱼米之乡湖滨,董永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语文老师带领下,学生们踏上了那片美丽的土地。

在那里,他们目睹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景;了解了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美丽的传说;聆听了有关“马踏湖”的历史传奇……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真切感受到民风的淳朴、农民的真诚、大自然的美好。

一个学生回校后写了这么一段文字:

“我很早就觉得这片土地有令我魂牵梦绕的东西,可直至今天我才真切感到那是什么,那是同土地一色的肌肤,那是乐了就唱怒了就骂的直爽,那是一家有难十家相援的淳朴,那是傍晚从老屋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是奶奶踮着小脚出门张望的身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返朴归真的感受,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到,学生的思想已升华到一种全新的境界。

在节假日,我们还安排学生搞社会调查、人物专访、争做环保先锋等活动,学生均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和存在问题

1、课题意识深入人心。

活动化高中语文教材研究课题思想已成为我校语文教师设计与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引领理念。

语文教学与研究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过程,在课题研究中,老师们更好地把握了教材的活动化特点,更有效的实施了活动化教学。

2、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

一年多来,我课题组已基本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教科研氛围,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研究、探讨多了,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的多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提高了。

课题开展以来,每位参与教师写出典型的活动案例,组内交流。

取长补短,使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根据活动,撰写论文。

开展活动以来已有十几篇论文和教学设计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在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4次年会上,我们做了《搭建语文活动平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典型发言。

3、学生具有较持久的学习动力。

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4、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课堂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树学会了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心感悟。

通过阅读课外书,去搜寻有关资料,逐步学会对得来的信息进行选择与处理,从而锻炼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学会”为“我会学”,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多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全国的、省的、区的报刊、杂志上;各种活动中学生显示了非凡的活动能力。

5、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几年我校一直进行讨论式教学,通过师生、生生通力合作,互动,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语文活动的展开使得课堂讨论成为习惯,学生通过讨论,锻炼了思维的灵敏性与批判性。

根据单元内容和活动要求,组织学生辩论,如“项羽与刘邦,谁是英雄”等,让学生练出了勇气,练出了口才,思维也更敏捷了。

课本剧也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且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这一写作训练对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初次实验,教师理论水平低,缺少高层次的指导;学校学生人数多,班额大,平行班级多,活动空间相对狭小,活动受限制;教师还没有过硬的专题研究论文发表。

总之,语文教学活动化所带来的不仅是教育观念的改变,更是教学方法革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这几年,我校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的道路上又往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但还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我们相信在下一阶段通过不断地探讨研究,勇于实践,课题研究工作会做的更好,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以更快的提升。

 

单元活动设计案例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关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个性解读活动案例

赵长江

【活动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常“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并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探讨,辩论与争鸣,养成对不同见解发表个人观点的习惯。

为此,我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准备】

历史是一本书,令后人不断地汲取智慧,历史是一位哲人,告诉我们该怎样前行。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历代文人探讨不衰的论题,为更好的展开讨论,教师把六国灭亡原因的有关文章印发给学生,如苏辙的《六国论》、李桢的《六国论》等。

在活动前分好讨论的小组。

教师先把学生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让各小组同学进行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让每小组选一名参加比赛。

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组成评委会,评委会制定评分标准。

制定标准如下:

(1)观点要科学合理;

(2)观点要鲜明有特色;(3)论证要有说服力。

抽签决定顺序,比赛开始,各组代表按顺序上讲台陈述各组的观点。

【活动过程】

一、导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看法由于所拥有的知识结构,所具备的能力层次、所站的立场、所持的态度,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所达到的目的等等的不同,往往会有所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社会现象和学习方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不休,营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学术争鸣氛围,各种思想、各种流派异彩纷呈,从而奠定了中华三千年灿烂民族文化的基础。

今天,我们也针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展开争鸣,看谁能在这次争鸣中表现得最出色。

二、分组讨论

[活动1]“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大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

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

先听听先贤们的见解。

引导学生在诵读材料的基础上分组概括六国灭亡的原因。

一组:

杜牧认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二组:

苏询认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三组:

苏辙认为:

当时之时,虑患难与共之疏,而则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四组:

李桢认为:

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舒。

…‥

[活动2]可见,多少年来,六国灭亡的原因,诸子百家各执一端,争辩不休。

六国灭亡,何也?

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们自己的观点吧!

[提示]1、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立场、见解,敢于发表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独到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以。

2、学生按组交流讨论,并把本组的观点形成书面材料。

3、比赛开始后,按抽签决定的顺序,各组代表按顺序上讲台陈述各组的观点。

第一组代表孙雪丽:

寒烟、衰草,六朝旧事已随流水,到如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洵曾曰:

“六国互丧,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被秦逐个击破,赂秦可谓一大忌。

但看古之兴衰,我们认为六国灭亡恰恰是因为人性的贪欲。

六国联合,其势必大于秦,纵秦较各诸侯国强盛。

可人心不齐,加在一起未必强大。

况各国国君心怀私心,即使联盟也似盘散沙,并且联盟各诸侯国之间自相残杀。

分久必合,动荡不安的世界在秦的统一中稳定下来,六国败在他们的贪欲之中。

因为贪欲,各处搜刮财物,怨声载道,百姓早已愤于心中;因为贪欲,猜忌在各诸侯国间弥漫,合纵早已深埋隐患;因为贪欲,在秦的离间计前,只看得见利益而蒙蔽了双眼;因为贪欲,六国破灭势在必然!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贪欲,欲则乱,乱则亡。

第二组代表孙淑萍:

我们认为六国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的优势败于秦的原因无他,只因六国君主之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矣。

于是乎便顺应“分久必合”的历史潮流向东离去,令人悲哉!

六国君主之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在于:

(一)贪图蝇头微利,违背盟誓,毁弃约定,同一阵营,互相杀戮,给秦国以有利机会进攻,一举便胜。

(二)各为自保,终不肯暗中调兵遣将支援韩魏两国,孰不知这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处于两大对峙集团的当口处,谁占领此地,便扼住了对方的喉咙,占取了先锋,可惜六国君主在慌乱之中,将其拱手相让。

(三)心中自有小算盘,越王勾践六千“童子军”;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各有宾客三千人,孰不知此类人也,为农民供养,耗费之大难以估量,致使国力衰弱,民心不齐。

呜呼!

悲哉!

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终不成事,六国已随往事付东流,当权者应小心谨慎,勿复其途矣!

第三组代表孙梅:

我们的观点:

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是诸侯们贪图小土地违背盟誓,毁弃约定,相互残杀。

苏辙《六国论》中评价六国灭亡的原因:

以四无事之国,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炒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周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去攻打秦国,却免不了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各个诸候之间缺乏信任,相互猜疑,以及秦国的离间计,使他们背盟毁约,相互残杀,秦国坐收渔翁之利,岂不乐哉!

据《史记》中记载秦相吕不韦的一个宾客凭借自己的口才使赵国国君改变主意与秦一起攻燕,使秦国白得了十三城,便是明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