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434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整理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复习一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二、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

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

(“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三、古今异义词

1.《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

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共其乏困古义:

缺少的东西。

今义:

疲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那人。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2.《荆轲刺秦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走投无路。

今义:

贫穷。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

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

礼品。

今义:

货币。

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古义:

宫廷的侍卫。

今义:

中医医生

3.《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

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

指山东省。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意外的变故。

今义:

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将军战河北古义:

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

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臣战河南古义:

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

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庄则入为寿古义:

敬酒。

今义:

长寿。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

小人的谗言。

今义:

详细地讲述。

约为婚姻古义:

儿女亲家

今义:

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乃前曰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

名词活用为动词。

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使使以闻大王使:

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群臣怪之怪:

意动用法,以……为怪。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

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

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

3.《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吾得兄事之。

(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籍吏民。

(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道芷阳。

(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使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之止,制止,使动)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使动)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五、文言句式

1《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2.《荆轲刺秦王》

1、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表被动。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表被动。

4、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6、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

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

8、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

9、客何为者?

(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3.《鸿门宴》

倒装句:

大王来何操?

(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

(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

(何以——以何)

具告以事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六、一词多义

《烛之武退秦师》

1、鄙

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名词,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鄙陋

2、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副词,似乎,好像

3、封

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4、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则名微而寡众形容词,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5、以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6、而

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7、焉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8、其

君知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共其乏困代词,代使者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鸿门宴》

1、幸

①妇女无所幸宠爱、宠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

③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2、辞

①卮酒安足辞推辞

②未辞也告辞、告别

③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3、斗

①玉斗一双酒器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③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接合

④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4、军

沛公军霸上驻扎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军营

5、奉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捧着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进献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6、属

吾属今为之虏矣类,群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

司命之所属也掌管

7、如

杀人如不能举动词,唯恐

沛公起如厕动词,前往

固不如也动词,比得上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如今人方为刀俎助词无义

8、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故幸来告良所以

两狼并驱如故原来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9、胜

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

是故百战百胜,百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胜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10、为

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当

皆且为所虏介词,被

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呢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是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对待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动词,谋划

11、之

珍宝尽有之代词,代珍宝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往

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无义

12、因

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趁着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因副词,于是,就

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凭借

13、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

哙拜谢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去

新陈代谢动词,替换,去掉

闭门谢客动词,谢绝

14、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连词,然而

不然,籍何以至此代词,这样

项王默然不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荆轲刺秦王》

1、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实在

帝感其诚名词,诚心,诚意

2、见

秦王必说见臣动词,召见,接见

乃遂私见樊於期动词,会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相当于“被”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动词,看见,见到

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显露

3、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形容词,走投无路

图穷而匕首见动词,穷尽

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动词,完结,尽

穷原竟委动词,追究到底

4、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荆轲顾笑舞阳动词,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难道,反而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

5、发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

发尽上指冠名词,头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

6、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相当于“用”

日以尽矣副词,已经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

箕踞以骂曰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7、乃

乃遂私见樊於期连词,于是

乃今得闻教副词,才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却

8、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

乃为装遣荆轲动词,准备,打点

乃令秦武阳为副动词,做

为变徵之声动词,发出

嘉为先言语秦王曰介词,替

6、重要句子翻译训练

《烛之武退秦师》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2、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这是我的过错。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4、越国以鄙远

译文: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5、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削弱了。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7、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8、唯君图之。

译文:

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译文: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荆轲刺秦王》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译文:

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他的头颅。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

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3、函封之。

译文:

用匣子封装起来

4、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译文: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认为荆轲动身迟缓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他

6、群臣怪之

译文:

(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7、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文:

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9、秦王还柱而走。

译文:

秦王绕着柱子跑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

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11、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译文:

秦王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1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文:

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创伤

1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鸿门宴》

1、素善留侯张良。

译文:

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2、距关,毋内诸侯

译文:

把守关口,不要让诸侯进来

3、故幸来告良。

译文:

幸亏他来告诉我

4、孰与君少长?

译文:

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

5、吾得兄事之。

译文:

我能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译文:

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8、不如因善遇之。

译文:

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9、范增数目项王

译文: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译文:

你进去上前敬酒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12、客何为者?

译文:

客人是干什么的?

1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译文:

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怎么值得推辞?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

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15、大王来何操?

译文: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16、道芷阳间行

译文:

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17、沛公安在?

译文:

刘邦在哪里?

18、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

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