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398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docx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docx

关于深化科体制改革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创新体系的意见

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决定》,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全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1、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

21世纪是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主导的世纪,科技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综合实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以国家或地区为整体,明确创新目标和战略重点,建立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良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促进科技进步、保持科技优势的基本手段。

近年来,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创新制度和环境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但总体上,创新能力不足,体制和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要求,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创新资源配置还没有实现优化,分割、脱节,协同性较差,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没有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靠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

因此,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促进科技进步的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良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动力。

2、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战略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增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内在动力;加快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互动,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高效运用;优化创新环境,健全政策法规,形成崇尚知识、崇尚人才,激励和保护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建立起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能够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实现各类资源有效整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3、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以及能够高效组织科技创新活动,能极大地促进科技进步的政府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一些领域的研究开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国内领先。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大中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科技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企业的科技人员和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的70%以上。

——全面完成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应用开发机构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机构普遍建立起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

——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和科研基础设施。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达到10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达到15个。

——着力培育80-100个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产学研密切结合,科技成果普遍得到转化应用。

——科技队伍更加壮大,一批科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全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达到200万人以上,培养出50-100名国内一流的科技拔尖人才,带动形成50个以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

二、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和布局

4、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以着眼战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的主导产业、战略产业为导向,结合我省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和现代中药等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在农作物良种选育、农作物生长调控、动物疫病防治、生物发酵、分子生物学、高分子材料、创新药物、现代中药、高效清洁能源、超硬及高温等特种功能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统筹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实现战略技术的突破,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尽快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产业群,使我省尽快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加工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

5、创新体系的基本布局。

按照突出重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思路,着重从产业领域和区域两个方面进行统筹布局。

产业布局:

(1)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依托中央驻豫和省属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骨干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现代中药等领域,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研发平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2)以发展优势产业为重点,围绕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机械、轻纺等支柱产业,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行业性工程中心和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拉长产业链条。

(3)以发展现代农业、畜牧业为目标,以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示范基地,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的科技进步。

区域布局:

结合我省产业布局和创新资源的地域分布,形成以郑州、洛阳为核心,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区域,辐射全省的区域创新体系格局。

(1)突出郑州、洛阳两市的技术、人才和区位优势,重点开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和郑洛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

(2)发挥中原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围绕电子信息、电器装备、食品、化工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强研究开发和成果产业化,形成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原经济隆起带。

(3)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重点加强当地特色产业、农林畜产品深加工、现代中药的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

逐步建成豫北钢铁、石油化工和食品工业基地,豫西的煤化工、有色金属和林果业生产加工基地,豫西南的农产品加工、中药生产和纺织基地,黄淮地区的绿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基地。

6、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创新体系建设要着力加强创新的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力求突破。

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我省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

二是围绕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需求,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政府、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三是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

四是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运行机制。

三、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7、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把企业的市场竞争真正引导到依靠技术创新的轨道上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应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和投入主体,通过制定市场竞争的创新战略和规划,积极增加投入,加强技术创新。

企业应成为创新的组织主体,利用和集成企业内外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解决企业乃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性问题。

要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建设,积极发展企业技术中心。

引导和促进大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投入。

到2010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发展到300个,一般企业科技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1.5%,大型骨干企业要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以上。

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利用省内外、境内外相关的智力资源建立研发机构或通过重大项目合作等形式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技术创新联盟,提高创新能力。

加强面向企业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

8、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

要以主导产业发展为导向,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来源,把企业的人才和创新需求作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切实把研究和人才培养转移到产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上来。

形成主导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研发、重点学科建设、重点人才培养协调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政府应统筹必要的资金,依据经济、科技、教育领域的前瞻性、战略性项目的规划和部署,通过招标等市场化运作,从规划到实施,加强过程中的互动和配合,引导和组织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协同开发,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战略技术的突破,培育形成战略产业。

促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合办研究开发机构。

引导企业通过联合攻关等方式与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研究开发行业和产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

积极探索建立以产权为纽带,以企业为投入主体,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新型产学研联合体。

积极推动在大型骨干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实习基地。

高等学校要采取优先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等优惠措施,积极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条件共建实习基地。

9、充分发挥转制科研机构技术人才优势,强化技术创新资源建设。

进一步引导省属和中央转制科研机构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在相应的产业领域发挥先导、技术扩散和支撑作用,发展科技产业,尽快培育形成产业群。

积极探索以骨干转制科研机构为依托,组建由相关企业联合出资的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或企业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

积极支持转制科研机构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成果的产业化。

鼓励和支持中央驻豫科研机构申请设立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就地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发挥优势,与省内高等学校合作办学,培养高级科技创新人才。

认真落实技术、管理等要素作价入股参与分配等有关优惠政策,加快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

以技术、资本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实现科研机构产权的多元化。

支持企业参与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收购转制科研机构的产权。

鼓励转制科研机构通过产权置换等形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

10、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我省产业科技含量。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我省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

要通过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

加强高新区等创新基地建设,为创新提供优良的区域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形成创新的密集区。

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搭建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各种技术创新平台。

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采取联合开发、委托研究,自建或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共建研发机构、技术开发基地,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

鼓励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政府各类科技计划的支持。

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

依托高新区建立民营科技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民建、民管、民营。

通过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孵化和集聚民营科技企业,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道路。

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要重点用于支持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转化科技成果、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加强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的扶持,为各类民营企业提供创新平台。

11、着力建设一批行业技术扩散中心,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扩散。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和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工程中心,加快成果的工程化,加快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扩散。

到2010年,全省建成省级以上工程中心80个。

重点建设玻璃工程中心、生物工程中心、肉类加工工程中心等10个工程中心,力争成为国家级工程中心。

依托工程中心开发一批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工程化技术,大幅度提高我省的技术研发能力,推动优势产业技术升级。

四、强化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建设

12、加强科学研究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储备。

科学研究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加强科技的知识积累。

依托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人才、智力资源,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构建新的科学研究体系,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工程等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等的公益性研究。

重点围绕农作物良种选育、农作物生长调控、动物疫病防治、生物发酵、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及高分子材料、创新药物、高效清洁能源、功能材料等重大应用基础性课题,开展原创性研究。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为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13、推进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建立以非营利性公益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公共科技供给服务体系。

要通过调整结构、转变机制、分流人员、优化整合,在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一支稳定精干,按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科研力量,保证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利益的重大公共技术及公益服务的有效供给,面向社会开展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公共服务。

非营利科研机构要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实现管理的社会化。

政府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通过参加理事会参与科研机构的重大决策。

院所长由理事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加快科研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实行全员聘任制,从业人员参加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实现管理的社会化。

扩大科研机构的分配自主权,建立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制度,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

改革政府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方式,由按人员编制投入,改为按照科研机构承担政府的公共项目进行投入,并增加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投入标准。

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14、加强重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

集中力量加大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力度,尽快在重点学科、重点试验室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积极支持河南大学等一批研究力量较强的高等学校,加快建设,尽快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

瞄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学科发展前沿,凝炼方向,突出特色,汇聚队伍,构筑基地,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

根据科学前沿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积极新建和组建一批多学科交叉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引导和鼓励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科研教学人员互相兼职、合作培养研究生、联合承担重大研究项目、合办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措施,实现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汇集的优势,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课题,特别要瞄准我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优先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原创性成果,提高我省原始性创新水平。

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要把成果的转化作为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条件与当地高新区等联合建立大学科技园,加强成果的转化。

15、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依托,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重点,以原始创新和聚集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的,围绕我省重点研究领域,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到2010年,使我省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50个。

积极培育,加大投入,力争使细胞分化调控、高温功能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动物免疫学、离子束生物工程、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等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家一流水平,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建设要积极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建设,共享研究成果。

要逐步实现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研究投入都有企业参与,密切产学研的结合。

探索新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积极推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理事会由参与建设的各方代表组成,负责实验室发展的重大决策。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研究项目要实行课题制。

通过实施课题制,实现人才的柔性流动。

按照新型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瞄准我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科学发展前沿,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首席科学家,组建2—3个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实验室。

整合省属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用省级财政和其他国有资金支持建设的实验室及大型科研仪器资源,构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探索建立虚拟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五、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16、加强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科技服务体系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基础。

要根据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制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专业性机构和综合性机构相结合,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相结合,全面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各类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密切产学研结合,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17、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重点围绕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推广农业及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等,创办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

积极发展科技评价、咨询、知识产权事务、技术产权交易、人才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

鼓励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信息和技术服务优势,整建制转为中介机构。

要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管理方法,加快管理角色的转变和管理职能的调整,为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空间。

凡是应由市场承担的和科技中介机构能够解决的事项,都要加快改革,尽快交给市场和中介机构去承担。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引导性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省和省辖市要建立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协会发展等。

对主要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可以认定为非营利机构,享受国家非营利机构的有关优惠政策。

建立完善科技服务机构信誉评价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形成政府指导下的行业自律性管理体制。

鼓励省外、境外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来我省创办科技服务机构。

18、建设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

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构建系统的服务平台,强化服务能力,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引进、技术支持等系列化服务。

重点扶持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国家和省级重点中心,整合相关资源,加强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做好服务和示范,成为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骨干和龙头,带动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各省辖市和高新区要加强政府扶持,办好区域性生产力促进中心,突出当地行业特色,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

积极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

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

政府要加大扶持,推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民营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

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需求,重点发展一批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

利用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科技成果和科技创业人才,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

19、构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

构建省、市、县、乡四级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推广交易信息网络。

围绕中原城市群和郑洛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发展,建设专业化、多样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形成优势互补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

利用常设技术市场,定期举办科技成果交易会,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

进一步完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的运行机制,疏通创业投资进入和退出渠道,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创业投资服务。

20、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要把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作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引导措施。

依托科技信息机构,以政府资助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为重点,整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信息研究分析机构的信息资源,构建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协作网,逐步实现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省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等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系统的链接,推进我省数字化科技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建设河南省科技信息网,促进人才、技术、信息、管理、市场、政策等要素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加强创新资源、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科技人才、高新技术等科技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库等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在孵化器等科技中小企业密集的区域,构建共性技术开发、成果工程化、产品测试等专业化平台。

21、建设科学技术普及平台。

建立省、市、县三级科普网,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

2010年以前,各省辖市都要建设科普场馆,中小城市和县、乡要建立常设科普活动中心。

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博物院(馆)、地质公园、气象台(站)、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立50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基本形成覆盖城市社区和乡村的社会化科普教育和宣传网络,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六、建立规范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22、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领导,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各级政府要把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豫战略,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实现中原崛起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活动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全局意识,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合力推进我省创新体系建设。

要充分发挥科教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协调和解决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创新的整体规划和组织领导,强化战略决策和宏观指导作用。

明确科技管理部门对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配置与宏观调控的管理职责,加强对政府科技投入的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估,实现由科技计划执行主体向全社会科技活动宏观管理和调控主体的角色转换。

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战略和规划研究,制定《河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

针对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环境营造、经费投入、评价监督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优先支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支持关键性技术和领域的技术研发。

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科技成果权益分配制度,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平等参与竞争的机制。

23、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以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改革科技管理体系,集成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科技计划管理从注重项目立项向注重成果产业化转变。

科技计划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引导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共同参与实施,发挥政府科技计划在实现公共战略目标,整合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的重要作用。

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要面向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征集课题,通过招投标确定课题研发的承担者,通过签订研发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形成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