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355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调整完善

(送审稿)

 

二〇一七年四月

前言

黄石市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是指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和铁山区四个行政辖区在《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城市用地范围以外的土地区域。

该区域是城市及其规划区与农村地区的连接部位,是城乡之间各种社会、经济等要素快速转换,非农业活动与农业活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特殊区域,是维护中心城区绿色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地带。

随着黄石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以及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更加迫切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保护耕地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节约集约更加扎实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土地利用方针政策,依据《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编制《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

本规划确定了至2020年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方案,提出了土地利用政策措施,明确了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是规划期内指导城郊结合部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建设和其他建设用地,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镇、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涉及城郊结合部的,应当与本规划相衔接,必须符合本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一节规划范围1

第二节规划依据1

第三节规划指导思想2

第四节规划原则3

第五节规划期限4

第二章现状与形势5

第一节区域概况5

第二节规划基础数据6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7

第三章规划目标10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定位10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10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11

第四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13

第一节协调土地利用结构13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布局14

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17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17

第二节严格保护基本农田18

第六章建设用地调控20

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20

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22

第三节合理规划各类基础设施用地24

第七章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29

第一节优先保障生态屏障用地29

第二节积极支持环保设施建设用地29

第三节大力推进土地生态重点工程建设30

第八章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32

第一节土地整治32

第二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32

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34

第一节土地用途管制分区34

第二节各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36

第十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40

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控制40

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重点40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2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42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43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44

第四节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44

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45

第六节加强规划实施的督察巡查46

第十二章附则47

附表1-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规划范围

黄石市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范围,包括市城区行政辖区在《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确定的中心城区城市用地规划范围以外的土地区域,涉及黄石港区的江北管理区,西塞山区的河口镇、西塞山街道办事处、西塞山城区,下陆区的新下陆街道办事处、东方山风景区,铁山区的铁山城区、鹿獐山街道办事处等2个城区,3个街道办事处,1个管理区,1个建制镇,1个风景区。

市城区行政辖区面积23312公顷,本次规划的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土地面积9474.54公顷。

第二节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

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

7、《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

8、《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指标分解方案的请示》(鄂土资〔2016〕270号);

9、《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函》(鄂土资厅〔2016〕1196号);

10、《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全省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鄂土资厅〔2015〕1584号);

1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鄂政办发〔2016〕72号);

12、《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与报批办法》(鄂土资发〔2009〕26号);

13、《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14、《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5、《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6、《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7年修改)》;

17、《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2010);

18、《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

19、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第三节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统筹协调、合理安排规划期间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规划原则

1、总体稳定、局部微调

根据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在“总体稳定、局部调整”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与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充分对接,优化调整耕地、基本农田及建设用地布局,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节约集约、优化结构

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根据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统筹增量与存量建设用地,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统筹兼顾、重点突出

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增强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十三五”期间各项用地需求等突出问题。

4、多规融合、有效衔接

保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开发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推进多规融合,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节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基期年为2014年,目标年为2020年。

第二章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区域概况

黄石市城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南与阳新县韦源口镇相连,西与大冶市还地桥镇毗邻,南接大冶市罗桥街道办事处、汪仁镇、金山街道办事处,北与鄂州市接壤,东与黄冈市稀水县、靳春县隔江相望。

黄石市城区地处幕阜山北向长江冲积平原延伸的丘陵地带,南依黄荆山,西有东方山、马鞍山,北有鹰子岩、大众山,内抱磁湖,形成三面环山、中心怀湖的狭长低丘河谷地带。

中心城区城郊结合部(以下简称城郊结合部)的东部有西塞山,山形陡峭,悬崖壁立,处于“吴头楚尾”的要塞,是著名的古战场;南部有黄荆山脉,状若游龙,绵延20多公里,分布许多奇特的天然洞穴景观;西北部有东方山,为佛教名山,山上寺院林立。

城效结合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由石灰岩、页岩、火成岩、大理岩等构成,平地为第四世纪冲积层。

冲积层主要由红色粘土、重型砂质粘土、轻质亚粘土及淤泥轻亚粘土组成。

城郊结合部内丘陵为主要地貌形态,耕地面积较少且相对分散、零碎。

城郊结合部属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冬冷夏热,春季冷暖多变,梅雨明显,伏旱秋旱频繁,气候受我国东亚季风环流支配。

区内水资源丰富,长江经鄂州市入境,黄石市城区江段岸线约20公里,是市区重要的工业供水和饮用水源。

风光绮丽的磁湖和青山湖镶嵌市区中心,湖面面积分别有8.4平方公里和1.4平方公里。

黄石市因矿建市,铜、铁、煤、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余年。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的大冶铁厂、大冶铁矿,奠定了黄石在我省乃至全国近代重工业史上的先驱地位。

上个世纪50-60年代,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业及矿业延伸加工业蓬勃兴起,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城郊结合部为矿产资源开采主要地域,经过多年的开采,矿产资源面临枯竭,有近百座矿山关停并转。

城郊结合部交通运输发达。

大广高速、106国道、浠大省道贯穿城郊保结合部,铁路西经武大线与京广线相接,南经武九线与华东路网联通。

依托长江黄金航道,黄石成为长江十大良港和全国28个主要港口之一。

第二节规划基础数据

根据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并通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校核和转换后形成的规划基数,2014年,城郊结合部土地总面积为9474.54公顷。

其中,农用地4192.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25%;建设用地3674.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78%;未利用地1608.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97%。

农用地中,耕地1411.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89%;园地192.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4%;林地2198.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20%;其它农用地390.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2%。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2900.27公顷,包括城镇工矿用地1597.75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1302.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86%;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773.80公顷,包括交通运输用地204.1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48.99公顷、其他建设用地3920.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0%。

未利用地中,水域1456.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37%;自然保留地151.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两型社会”建设为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机遇。

作为国家批准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黄石市正在进一步加大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逐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以及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再利用的节约型、环保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两型社会”建设为改善黄石城市土地生态环境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造了条件。

黄石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享受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政策,在政策上为黄石实施资源城市转型战略、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既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为建立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创造了条件,为新形势下走“内涵挖潜,集约提升”的科学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略”的实施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供了契机。

市委市政府实施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战略,为引导产业集聚,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了历史契机。

发展条件的优化为提升城乡一体化提供了保障。

黄石市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高新科技产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务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湖北省打造“长江经济带”,以及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政策支持,为黄石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助添动力。

海州大道、黄石山南铁路、黄石至铁山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使黄石市城区对外交通得到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都为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土地生态安全保障有待增强。

作为矿冶城市,在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传统产业很大程度依赖于资源或能源的消耗,产生较大的土地污染,大片植被和表土遭受破坏,大量的尾矿、尾砂堆积造成了安全隐患,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面积较大。

黄石市是我省地质灾害发育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在复杂的地质背景之下,受自然地质作用和矿产资源开采等活动影响,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失衡、废渣排放、采空区等环境地质问题突出,产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市城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发生频率高、分布相对密集。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黄石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

但是,中心城区受地形地貌和行政区划制约,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耕地补充能力匮乏,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第三章规划目标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定位

黄石市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工业基地,是鄂东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黄石城区拥有良好的山水园林资源,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

城郊结合部是黄石市“两型社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示范基地,是城市生态圈和城市旅游圈,是城市部分市政设施的分散地。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生态优先战略。

积极推进环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建设,严格控制规划绿色空间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增长,加快关停矿山生态和地质灾害治理,控制水土流失。

维护和扩大区域绿色空间,稳定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充分发挥农地多重功能,营造良好的田园风光,建设具有山水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的土地生态空间。

优化发展战略。

加大城郊结合部独立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力度,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与布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合区域用地,统筹城乡资源,满足功能要求,引导建设用地向合理的区位聚集。

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盘活存量土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转变原有粗放、分散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挖掘各类土地资源潜力,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发展道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战略。

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分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以城市化带动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一、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

发挥耕地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严格耕地保护,规划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57.19公顷。

确保626.11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各项合理的建设用地得到有效保障

规划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85.57公顷。

其中,新增城镇用地1798.05公顷,新增城镇工矿用地1201.88公顷,新增其他独立建设用地5.03公顷。

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空间有序扩展。

规划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759.64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13.27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2799.62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93平方米。

四、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山体植被和自然水体得到有效保护,黄荆山矿区开山塘口得到有效治理,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生态结构和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四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一节协调土地利用结构

一、调整优化土地利用总体结构

科学提高土地开发利用强度。

规划至2020年,铁山区、西塞山区内部分独立工矿用地需调整为林地、园地等地类,城郊结合部建设用地总量由2014年3674.07公顷调整到3759.64公顷,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由2014年38.78%调整到39.68%。

合理调整土地农业垦殖率。

至2020年,城郊结合部农用地面积由2014年4192.28公顷,调整到3983.69公顷;土地农业垦殖率由2014年14.89%,调整到11.16%。

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至2020年,城郊结合部未利用地面积由2014年1608.19公顷,增加到1731.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较2014年增加1.30%。

二、稳步调整农用地结构

稳定耕地面积。

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禁止违反规划擅自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应尽量不破坏耕作层并有利于增加耕地。

至2020年,耕地面积由2014年的1411.18公顷,调整到1057.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14年的14.89%,调整到11.16%。

适当调减园地面积。

规划至2020年,园地面积由2014年的192.91公顷,调减到113.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14年2.04%,调整到1.20%。

稳步增加林业用地。

支持封山育林和宜林荒山荒坡植树造林,实施大于25°坡耕地退耕还林,保护现有林地。

至2020年,林地面积由2014年2198.05公顷,增加到2461.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14年23.20%,增加到25.98%。

合理调整其他农用地。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适度发展规模化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形成优势特色产业。

到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由2014年390.13公顷,增加到351.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14年4.12%,增加到3.71%。

三、科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

逐步增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至2020年,由于铁山区等部分交通水利用地需调整为其他地类,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由2014年453.13公顷调整到415.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14年4.78%调整到4.39%。

合理控制城镇工矿发展用地规模。

至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由2014年1597.75公顷,调整到2799.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14年的16.86%,调整为29.55%。

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

严格控制城乡用地规模,按照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原则,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步缩小。

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014年1302.52公顷,调整为413.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14年13.75%,调整为4.37%。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一、优化农用地布局

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在为经济社会发展留出必要的、合理的用地空间的同时,把质量较好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引导耕地和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分布。

耕地规划集中布局在河口镇、江北管理区、老下陆街道办事处和鹿獐山街道办事处,基本农田集中布局在河口镇龙泉村、滨湖村,安排626.1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市城区其他基本农田全部调出。

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四大农业产业板块。

农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规划近期,重点建设河口城郊精细蔬菜生产板块,湖区浅水域和湖田水生蔬菜生产板块,以江北和花湖为重点的城郊畜禽养殖产业板块,城郊观光庄园农业板块等四大农业产业板块。

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建立“一镇两园”城镇工矿用地格局。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用地,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推进工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着力打造河口镇、西塞山工业园和位于江北管理区的黄石港工业园,提高基础设施运行能力和效益,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充分体现各类用地的功能性和合理性分区,体现不同区域的协调性。

大力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根据“统筹城乡、集聚建设”的指导思想,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合理调整城乡用地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结合城乡规划,编制农村居民点近远期发展规划,加大零星农民住宅和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居民点的迁撤并力度,严格执行农村宅基地的用地标准,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聚,适时适地优化空间布局。

三、优化生态用地布局

优先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用地,推进环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建设,维护生态用地格局,构建自然山水空间景观骨架。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巩固和深化“五边三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严格生态空间管理,严守“生态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东方山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

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一、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1、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加强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应加强多方案比选论证,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确需占用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

2、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合理引导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

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必须按照数量质量相当的原则履行补充耕地义务。

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市场手段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

3、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

严格落实国家生态退耕政策,凡不符合生态退耕规划和政策、未纳入生态退耕计划自行退耕的,限期恢复耕作条件或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

4、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和复耕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对灾毁耕地及时复耕。

二、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1、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必须履行补偿制度。

城郊结合部规划期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缴纳耕地开垦费,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实现占补平衡目标。

2、实施土地整治补充耕地。

根据资源条件,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节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一、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

对现有的基本农田布局进行调整,科学划定基本农田。

乡级规划应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

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不得擅自调整,不得随意改变区位。

二、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提高占用基本农田的成本。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经选址论证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应依法报批,并补划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三、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与管护

1、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

坚持在保护中建设,以建设促保护的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思路。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基本农田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高产农田建设,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实施沃土工程,培肥耕地地力。

2、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建立耕地保护台帐管理制度,明确保护耕地的责任人、面积、耕地等级等基本情况。

把划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承包农户,记载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

建立统一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信息、土地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