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5249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家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书法家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书法家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书法家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书法家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家的故事.docx

《书法家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家的故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家的故事.docx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故事目录

1.王献之练字的故事………………………………………1

2.入木三分…………………………………………………1

3.智永和尚的“退笔冢”……………………………………2

4.红叶作书,郑虔三绝……………………………………2

5.“草圣”张旭………………………………………………3

6.皇帝练字……………………………………………4

7.戒珠………………………………………………………5

8.王羲之的故事……………………………………………6

9颜真卿小故事……………………………………………8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

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

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写的字和父亲比起来,相差还很远哪。

从那时候开始,王献之练字就更认真了。

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

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

人们惊讶了:

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

老先生说:

“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

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

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

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

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

“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草圣”张旭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

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

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

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

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

“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

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

“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

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

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

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皇帝练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

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

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

“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

”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

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

“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

”魏征连忙说道:

“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

”唐太宗说道:

“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

”这时魏征才奏道:

“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戒珠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

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

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

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

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

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

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

”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

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

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

"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

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

“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

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王羲之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

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

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

“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了。

 

颜真卿小故事

黄泥习字

(1)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

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

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

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

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

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

“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

”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 “那„„纸在哪儿呢?

”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

“这就是纸。

不信,我写给您看!

”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

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

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颜真卿学书法

(2)

颜真卿二十六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

两年以后,他在朝廷里做了校书郎(负责写碑文、祭文的官)。

后来朝廷又让他到礼泉县(在现在陕西省)去当专门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尉。

县衙里公事很多,可颜真卿还是不忘练字。

虽然大家都夸赞他的字写得很有功夫,他却想,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写字的功夫还不到家,还要拜高明的人为师才行。

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拿着自己写的一些字,赶到洛阳去拜大书法家张旭为师。

张旭听颜真卿说完来意,仔细地看了颜真卿写的字以后对他说:

 “你的字写得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你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哪能在写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

你只要勤练,字就能有长进,就不必拜我为师了。

听了张旭的这番话,颜真卿觉得有道理,见张旭执意不肯收自己做学生,就告辞回长安了。

颜真卿回家以后又在朝廷里做了官,可他心里总放心不下向张旭学书法的事。

过了不久,他又一次辞去官职,来洛阳找张旭。

张旭见颜真卿第二次辞官学书法,被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就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后,书法大有长进,张旭对收了这么一个好学生十分的满意。

一天,张旭和颜真卿一起谈论书法,张旭问:

“三国时候的钟繇,把写字的方法归结了十二个字,你知道是哪十二个字吗?

“是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还有损、巧、称。

先生您看我说得对吗?

” 颜真卿回答说。

“对!

不过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我说不大好,还请先生指教!

“好!

这十二个字是书法的精髓。

现在,我把我多年的体会传给你。

这‘平’字是说,横的笔画要写得平,但是,不能太平,要有气势,不呆板;‘直’是说,竖划要从不直中求直,下笔要放纵开来,不能歪斜变曲;‘均’指的是字的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要均匀自然,不能过远过近;‘密’是说,笔画相连处要不露痕迹;‘锋’是每一笔的收处都要写好笔锋,使它挺健有力;‘力’字很容易懂,是说字要写得有骨力;‘轻’是说笔画在转折的地方,要轻轻带过;‘决’的意思是说,下笔的时候,一定要果敢坚决,不能胆怯犹豫;‘补’是头几笔没有安排好,就要设法用下面的笔画来补救;‘损’字很重要,是说在一点一画的书写上,要让人感到还有余意没有表达出来,能引起人的想象;最后是‘巧’和‘称’,‘巧’是要把字的形体结构布置得富于变化;‘称’不但是说字的笔划结构要匀称,在一篇字的布局上,也要大小疏密得当。

这样字看起来才能匀称。

写字的时候,只要注意按这十二个字的要求去写,字是一定能够写好的。

“先生,您讲得太好了,我明白了写字的门径和精要。

”颜真卿高兴地说。

原来,对这十二字的解释,张旭从来没有向别人讲过,今天他传给了颜真卿,从此,颜真卿的字写得更好了。

后来,他融汇了前代书法家的特长,自己创制了一种新字体。

这种字体精神饱满,厚重朴实,刚健雄壮,很受大家的喜爱,人们叫它“颜体”。

由于学写颜体字,可以使人少犯缺乏骨力的毛病,所以初学书法的人都爱习写颜体字。

御史雨(3)

颜真卿的书法学成以后,告别了张旭,回到了长安。

过了没多久,朝廷就让他做了监察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官)。

一次,颜真卿来到陇右(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去巡查,发现五原(现在宁夏盐池县)有一件案子牵连了许多人,是一件冤案。

虽然当事人和他们的亲属一再向官府申诉冤情,可办案的官员一直不认真察访审理,结果,案子拖了很久不能平反。

说来也怪,自打五原出了这桩冤案以后,天就一直大旱,没落一点雨星儿。

水井干涸了,小溪断流了,田里的庄稼枯萎了。

人祸加上天灾,五原的百姓日子过得苦极了。

颜真卿决心为这起冤案平反,他经过一番明查暗访,终于弄清案情真象,重新审理了这个案子,最后解救了蒙冤受屈的人,惩治了失职的官员。

五原的百姓人心大快,都说:

“颜御史真是为百姓作主的好官啊!

据说,就在颜真卿为蒙冤的人平反那天,好几个月不下雨的五原,一下子就下了场透雨,枯黄的庄稼没几天就变得一片青绿了。

五原的百姓又把这场雨和颜真卿平反冤狱的事连起来,四处传扬说:

“准是冤情惹怒了上天,给五原带来这场旱灾,如今颜御史为受难的人伸了冤,感动了老天爷,才有这场大雨呀!

这场雨就叫‘御史雨’吧!

誓师起兵(4)

过了几年,颜真卿被派到平原郡(现在山东德州)去当太守。

平原郡归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安禄山早有野心,暗地里招兵买马,准备时机一到就发动叛乱,好自己做皇帝。

 颜真卿看出了安禄山的野心,就假装要预防洪水,加高加固了平原城的城墙,屯积了许多粮草,还趁机把能够打仗的青壮年人登记起来,做好了守城准备。

 公元755年,安禄山果真发动了叛乱,消息传来,颜真卿立即招集起队伍,流着泪对将士们说:

 “叛贼安禄山的军队马上就要打过来了。

为了保住我们的家园,保住大唐的江山,使我们的妻儿老小不受叛贼的残害,现在我决定立即起兵,讨伐叛军!

”说完,他举起酒杯,把酒一饮而尽。

将士们感动得都流下了热泪,齐声说:

“我们要和叛军打到底!

” 安禄山的军队攻打平原城,好久攻不下来,他又气又急。

正在这时候,叛军攻陷了洛阳,杀死了守城的唐朝官员李×等人。

安禄山就叫来一个名叫段子光的人,对他说:

“你带上李×的脑袋去见那个颜真卿,告诉他,不投降,就是这样的下场!

”段子光神气十足地来见颜真卿。

可他一走进大厅,见颜真卿威严地坐在中央,两旁的将士们手握着寒光闪闪的刀枪,便吓得浑身冒出冷汗,再也不敢神气了。

他强装出镇静的样子,对颜真卿说:

“安将军的军队已经打下了洛阳,守城的李×也被杀死。

现在远近各县的人都归顺了安将军,他叫我带了李×的人头来劝导你!

”说完,段子光把带来的人头“咚”地一声扔到地上。

颜真卿看到李×血肉模糊的人头,不由得怒火冲天,他猛地一拍书案,厉声喝道:

“来人!

把这个叛贼给我砍了!

”段子光吓得浑身发抖,连声喊:

你要是杀了我,将来要后悔呀!

”“为了国家安宁,我没什么可后悔的!

”颜真卿铁青着脸说完,毫不犹豫地让手下人把段子光杀了。

这件事传出以后,人们纷纷赶来投奔他,队伍很快就扩大到了十几万人。

颜真卿坚守平原城,抗击了安禄山的大批军队,牵制了叛军的力量,为唐朝军队最后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重大贡献。

写《争位帖》(5)

闹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

颜真卿作为有功之臣,当了唐朝刑部尚书(主管司法的官)。

一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大功的名将郭子仪(他的故事见本全书军事家卷)来长安朝见皇帝唐代宗,唐代宗设宴欢迎他。

本来,按照朝廷规定的礼法,宴会上文武官员的座位的前后顺序,应该按照官职大小的顺序排列。

可是,负责安排座次的官员郭英义,为了讨好唐代宗宠信的太监鱼朝恩,竟把官职地位比他高的尚书们的座位排到了他的后面。

宴会上鱼朝恩十分得意地坐在前边,颜真卿见了十分气愤,等到宴会结束,他对大家说:

“鱼朝恩不过是个善于拍马屁的小人,没有什么功劳,他的座位凭什么排在前边!

”“他是皇上的红人儿,谁惹得起?

还是算了吧!

”几位怕事的尚书劝他。

“不!

这有关国家的尊严,不是件小事。

这个座次我一定要争!

”颜真卿坚定地说。

回到家,颜真卿怒气难平,马上提笔奋力疾书,不一会儿,一封责问郭英义的信就写出来了。

这封题名为《与郭仆射论座位书》的信,写得义正辞严,历数了鱼朝恩的种种罪恶,痛斥了郭英义溜须拍马的无耻行为。

尤其珍贵的是这封信里的字,颜真卿写得笔力雄健,气势夺人,把他愤恨难平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从这些字里就能看出颜真卿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来。

后来,这封被称为《争座位帖》的信留传下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写《祭侄稿》(6)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件更有名气的,是《祭侄稿》。

这里面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抗击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和他一起发兵讨伐叛军。

颜杲卿是常山郡(现在河北省正定县一带)太守,他率军和叛军苦战了好几天,可是因为寡不敌众被叛军俘获了。

安禄山叫手下人把颜杲卿和他的小儿子季明押到自己面前,问:

“你为什么要反叛我?

”颜杲卿瞪着双眼,连声大骂道:

“呸!

我是唐朝的臣子,我为国家讨伐叛贼这叫什么反叛?

”禄山又气又恨,叫人用铁钩钩断了颜杲卿的舌头,可是颜杲卿还是骂不绝口。

最后残暴的安禄山竟下令把颜杲卿父子活活地剐(古代一种用刀把人慢慢割死的酷刑)死了。

颜杲卿父子遇害的消息传到了平原,颜真卿悲愤极了。

他想到颜杲卿一家满门忠烈,全家三十多口人为国捐躯,就连少年英俊的小侄子季明也惨死在叛军的屠刀下,不由得泪流满面。

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颜真卿决定为侄子季明写一篇祭文。

他快步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了起来。

他越写越快,越写越悲愤,国恨家仇全部凝聚在笔端,一篇文字苍凉悲壮、用行书写成的祭文一气呵成了。

这篇手稿是颜真卿含着泪写成的。

文中有好几处因为笔写干又顾不上蘸墨而形成的枯笔,使人感到他的心情是多么地悲愤啊!

这篇《祭侄稿》不但文词好,书写妙,还饱含作者的爱国热情。

只有像颜真卿这样又是英雄又是书法高手的人才写得出来。

后来,这篇《祭侄稿》成为他最杰出的行书作品。

历代书法家把它称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它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受到了人们的珍爱。

为国家死也甘心(7)

公元782年,唐朝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又发动了叛乱。

这时候,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臣,在朝里做吏部尚书。

一天宰相卢杞给皇帝唐德宗出主意说:

“陛下,如果派一位有声望的大臣去劝说李希烈,他一定会悔过的。

这样,您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把叛乱平息了。

”“派谁去合适呢?

”唐德宗问。

“我看让颜真卿去最好。

他是我朝的老臣嘛!

”卢杞说。

唐德宗听了卢杞的话,就派颜真卿去淮西劝降。

满朝的文武大臣听说这件事都吃了一惊,暗暗替颜真卿捏了一把汗。

因为大家知道,李希烈是个反复无常、凶狠残暴的人。

谁去劝降都是凶多吉少,他们也知道卢杞早就恨颜真卿说话太直,他出这个主意一定是不安好心。

于是一些人就劝颜真卿,以年大体弱为理由推辞不去。

颜真卿明知去了很危险,可他不害怕,对大家说:

“我已经是七十五岁的人了,还有什么可怕的?

要是能够说服李希烈投降,国家和百姓就可以免受更大的灾祸。

哪怕是只有一线希望我也要去,我就是死也甘心!

说完,颜真卿连家也没有回,只带了一个家童,骑上快马就向淮西进发了。

壮烈的死(8)

颜真卿见到了李希烈,当他正准备宣读唐德宗劝降诏书的时候,突然从两旁拥出一千多名杀气腾腾的武士来。

他们把颜真卿紧紧地围

在中央,一边用匕首在颜真卿眼前比比划划,一边大声地叫骂着:

“杀死他!

杀死他!

”“杀了他!

割他的肉吃!

”面对着这群凶狠的武士,颜真卿的两脚站得稳稳的,脸上的颜色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李希烈见这手不灵,就假意喝退了武士,陪着笑脸对颜真卿说:

“颜大人,手下人无理,不要见怪。

还得请您在皇上面前替我说几句好话呢!

”颜真卿严肃地说:

“别的话少讲,你只要归顺朝廷,自然不会获罪。

”可是李希烈根本听不进劝告。

他把颜真卿扣押下来,想借颜真卿的威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一天,李希烈设宴把颜真卿“请了去”,一个叛军将领见他走进来,连忙站起身来说:

“久仰颜大人的名望,现在李元帅正要商议建国大计,您来了,这真是上天把一个宰相赐给了李元帅呀!

”听了这句话,颜真卿气得脸都变了色,他厉声斥责说:

“谁会当你们的宰相!

你们知道颜杲卿吗?

他是我的兄长。

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起兵讨伐,不幸被安禄山抓住,临死前,舌头被铁钩钩断,还痛骂叛贼不止。

我今年七十五岁了,只知道和哥哥一样去死,怎么能帮助你们这些叛贼呢!

李希烈见软办法不行,就想用死使颜真卿屈服。

他让兵士在院里挖好了一个大坑,然后把颜真卿带到坑前,威胁说:

“颜大人,你到底答应不答应?

你再不答应就把你活埋掉!

”“别耍花招了,给我一把剑,我马上就死在你的面前!

”颜真卿毫不畏惧地说。

李希烈见颜真卿不屈服,只好又把他关了起来。

李希烈不死心,过了些天,又叫人架起一堆干柴,点起熊熊烈火,然后把颜真卿带到火堆前。

一个叛将对他说:

“再不归顺李元帅,就活活烧死你!

颜真卿轻蔑地看了看那个叛贼,一句话也不说,纵身向火堆扑去。

叛将不敢真把颜真卿烧死,连忙上前把他拉了回来。

李希烈不能使颜真卿屈服,又不肯放他回去,就下了毒手。

公元785年的一天,他派人把颜真卿用绳子勒死了。

颜真卿这位杰出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英勇就义了。

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也留下了高尚的人格。

他的字刚劲雄浑,他的品德坚贞不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