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操作规范.docx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常用操作规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
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
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
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200-3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200ml,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向一旁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
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
5、术后嘱患儿平卧,并使穿刺针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漏出。
6、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第二节骨髓穿刺术
【目的】
(一)诊断方面:
各种白血病、原发性贫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疟疾、伤寒、败血症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治疗方面:
作为药物或多量液体的输入途径。
如葡萄糖、生理盐水、血浆、血液、骨髓、青霉素等药的输入。
【适应症】
(一)血液病时观察骨髓以指导治疗。
(二)急性传染病、败血症或某些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病等,当诊断需要时,可作骨髓液细菌培养或涂片找寄生虫。
(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禁忌症】
血友病者忌骨穿。
【操作步骤】
(一)髂前上棘穿刺:
其优点为此处骨面较宽平,易固定且安全,唯骨质较硬,施术时较费劲,此部位最常用。
1)病员仰卧,有明显腹水或肝脾极度肿大致腹部非常膨隆者,可取半侧卧位。
2)在髂前上棘后约1cm处为穿刺点,用2%的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洞巾。
3)用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深达骨膜。
4)将骨穿针的固定器固定于离针尖1.5cm处。
5)操作者左手食、拇指固定于髂前上棘面侧,捏紧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边旋边推进约1.5cm,一般可达骨髓腔。
否则,可谨慎再钻入少许,拔出针芯,以10ml注射器吸取骨髓液约0.2—0.3ml,制髓片5—10张。
如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而抽不出骨髓液时,可能因针腔被骨屑或骨膜片堵塞,此时可重新插上针芯,再深钻一些或旋90°或270°,见针芯有血迹时,再试抽取。
6)取得标本后,将穿刺针连同针芯一并拔出,以手指按压2—3分钟,盖上消毒纱布,并以胶布固定。
(二)髂后上棘穿刺:
其优点为术者在病人背后操作,可使病人减少恐惧;此处骨松质较厚,骨髓液量多,不但穿透机会少,且易成功。
病人俯卧或仰卧,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骶骨两侧;或以髂骨上缘下6—8cm、脊柱旁开2—4cm之交点为穿刺点。
穿刺方向应与背面垂直并稍向外侧倾斜,余同髂前上棘穿刺。
(三)脊椎棘突穿刺:
其优点为安全且可减少病人恐惧,缺点为穿刺点面积太小,不易准确刺入。
病人取俯卧或前伏姿势或反坐于椅上(同坐位胸穿),穿刺点在第十一、第十二胸椎、第一、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之顶点或旁侧。
注意穿刺方向因部位而异;如穿刺点为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顶点,穿刺针应与脊柱成45°—60°角(因该二棘突在病人站立时向下后方);如穿刺点为第一腰椎,则可与脊椎垂直刺入;如穿刺棘突旁,当与棘突成45°角,余同髂前上棘穿刺。
(四)胸骨穿刺:
优点为骨面平薄,骨髓液较丰富,能比较正确地反映骨髓增生情况,当其它部位穿刺失败时,可尽量采用此法。
缺点为其后方有心脏和大血管,手术不慎,危险较大,且易引起病人恐惧。
病人取仰卧位,用枕头将胸部稍垫高。
穿刺部位在第一或第二肋间的胸骨中线上。
针尖长度应固定在1cm左右(小儿0.2—0.6cm),左手食、拇指按定胸骨两侧,右手将针垂直刺入穿刺点皮肤达骨膜,然后使针与胸骨成30°—45°角慢慢旋入骨内,用力勿过猛以免穿透骨内板,待针尖阻力减低,即达髓腔,再旋穿刺针尖斜面向下,进行抽吸。
注意穿刺深度最多不可超过15cm,余同髂前上棘穿刺。
【注意事项】
(一)术前应作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二)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溶血。
(三)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四)涂片时抽吸髓液量勿过多,以免被周围血所稀释,若同时得作细胞计数或培养者,应在涂片抽液后,再次抽1—16ml,不可两次做一次抽吸。
(五)骨髓液抽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凝固使涂片失败。
第三节腰椎穿刺术
【目的】
主要诊断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
【适应症】
1)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惊厥或昏迷),需要抽取脑脊液作诊断者,脑膜炎治疗过程中,需动态观察脑脊液改变以判断疗效者。
2)鞘内注射药物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浸润(如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
3)对某些病除抽取脑脊液作常规化验培养,测定颅内压力,同时可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出血阻塞等。
【禁忌症】
1)对于颅内压力明显增高,尤以疑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者,不宜穿刺,以免穿刺时突然放出脑脊液导致脑疝的危险。
若因诊断或治疗,必须进行穿刺时,应先用脱水剂,以减轻颅内压。
放液时,宜先用针芯阻慢脑脊液滴速,放出少量(一般约放1—1.5ml)供化验用的脑脊液后即行拔针。
2)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者。
3)休克、衰竭、病情危重者。
【操作方法】
1)体位:
患者侧卧,背部与床边呈垂直平面,助手立于操作者对面,左手绕过窝使下肢向腹部屈曲,右手按其枕部与颈后,使头向胸部贴近,双手抱膝,使锥间隙扩张到最大限度,以便于穿刺。
2)定位:
一般选择第3~4或第4~5腰椎间隙(成人可选第2腰椎间隙)。
婴幼儿因脊髓末端位置较低。
穿刺点可在第4~5腰椎间隙。
3)步骤:
局部皮肤消毒,铺以消毒孔巾,在穿刺部位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注射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切勿将普鲁卡因注入椎管内(新生儿及小婴儿可不必局部麻醉)。
操作后以左手拇指固定穿刺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新生儿及婴幼儿可用短斜面的静脉穿刺针),针尖斜面向上,垂直刺入,经过皮下组织后,可将针头略指向病儿头端方向继续进针,经韧带到硬脊膜腔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
刺入深度,儿童约2—4cm,然后将针芯慢慢抽出,即可见脑脊液自动流出,测定滴速及压力,并留标本送验,然后将针芯插上,拔针后盖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术后应去枕平卧4—6小时,以免发生穿刺后头痛。
4)动力试验:
如疑诊椎管阻塞时,可做动力试验:
当穿刺成功有脑脊液流出时,测定初压后,由助手压迫患者一侧颈静脉约10分钟,正常压迫后,脑脊液压力应立即上升为原来的一倍左右,压力解除后,脑脊液压力在10—20秒内迅速降至原来的水平,称动力试验阳性。
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不升高,则为动力试验阴性,表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
若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压力后又缓慢下降或不下降,则该动力试验也为阴性,表示有不完全阻塞。
【注意事项】
如放出脑脊液含有血色,应鉴别是穿刺损伤出血抑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在脑脊液流出过程中血色逐渐变淡,脑脊液离心后清亮不黄,后者脑脊液与血均匀一致。
第四节胸腔穿刺术
【目的】
常用于检查积液的性质、给药、抽脓,或为了减轻积液所致的压迫症状和预防胸膜粘连2适应症
(一)抽液帮助临床诊断,以明确病因。
(二)放液:
1)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积液过久不吸收或发热持续不退者;
2)肺炎后胸膜炎胸腔积液较多者;
3)外伤性血气胸。
(三)胸腔内注入药物。
【操作方法】
(一)对精神紧张的病员,在胸穿前半小时给小量镇静剂或可待因0.03g,嘱患者术中避免咳嗽和转动。
(二)嘱病员反坐在靠背椅上,面朝椅背,双手平放在椅背上缘,头伏于前臂上。
病重不能起床者,取半坐半卧位,可行侧胸穿刺。
(三)可选择胸部叩诊最实的部位为穿刺点。
如有大量积液,可任选肩胛骨下第七至第九肋之间隙、腋中线第六或第七肋间隙、腋前线第五肋间隙。
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或超声波检查决定。
(四)以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术者须戴口罩及无菌手套,盖上消毒洞巾,然后在穿刺点肋间的下肋骨上缘注入适量的1%普鲁卡因溶液,深达胸膜。
(五)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住穿刺点皮肤,将针尾套上有橡皮管和附有钳子的穿刺针沿肋骨上缘慢慢刺入,待觉得胸膜壁层被穿过,针头抵抗感消失后,取注射器接于像皮管,除去钳子,抽吸胸腔内积液,盛在消毒量杯中,以便记录和化验。
(六)放液毕,拔出穿刺针,盖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一)放液不要过多、过速,一般第一次不要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要超过1000ml,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够。
(二)穿刺和抽液时,应随时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三)术中不断观察病员,如发现头晕、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和剧烈疼痛、昏倒等胸膜过敏现象,或连续咳嗽、吐泡沫状痰等抽液过多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放液,并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
第五节膀胱穿刺术
【膀胱穿刺术适应症】
1.急性尿潴留导尿未成功者。
2.需膀胱造口引流者。
3.经穿刺采取膀胱尿液作检验及细菌培养。
【膀胱穿刺术方法】
1.穿刺前,膀胱内必须有一定量的尿液。
2.下腹部皮肤消毒,在耻骨联合上缘一横指正中部行局麻。
3.选好穿刺点,以穿刺针向后下方倾斜刺入膀胱腔内。
拔出针芯,即有尿液溢出,将尿液抽尽并送检。
4.过分膨胀的膀胱,抽吸尿液宜缓慢,以免膀胱内压减低过速而出血,或诱发休克。
5.如用套管针穿刺做耻骨上膀胱造口者,在上述穿刺点行局麻后先做一皮肤小切口,将套管针刺入膀胱,拔出针芯,再将导管经套管送入膀胱,观察引流通畅后,拔出套管,妥善固定引流导管。
6.对曾经作过膀胱手术的患者需特别慎重,以防穿入腹腔伤及肠管。
【膀胱穿刺术注意事项】
1.病人应最大限度地憋尿,穿刺方能成功。
2.穿刺留尿培养标本的前三天停用抗生素。
3.不宜饮水太多或利用利尿剂,以免尿液稀释,结果不准,最好为病人清晨第一次隔夜尿。
4.腹膜炎及大量腹水病人一般不做此项检查。
第六节人工呼吸术
【目的】
人工呼吸术是在病人呼吸受到抑制或停止,心脏仍在跳动或停止时的急救措施。
此时以借助外力来推动隔肌或胸廓的呼吸运动,使肺中的气体得以有节律的进入和排出,以便给予足够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进而为自主呼吸的恢复创造条件,力争挽救生命。
【适应症】
(一)溺水或电击后呼吸停止。
(二)药物中毒,如吗啡及巴比妥类中毒。
(三)外伤性呼吸停止,如颈椎骨折脱位,压迫脊髓者。
(四)呼吸肌麻痹,如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严重的周期性麻痹等。
(五)颅内压增高,发生小脑扁桃体疝或晚期颞叶钩回疝有呼吸停止者。
(六)麻醉期中麻醉过深,抑制呼吸中枢,或手术刺激强烈,发生反射性呼吸暂停,或使用肌肉松弛药后。
【方法】
人工呼吸的方法甚多,但以口对口呼吸及人工加压呼吸效果最好。
故在呼吸停止、尤其是循环骤停的抢救中,应首先选用。
术前措施:
施术前应迅速检查,消除患者口腔内之异物、粘液及呕吐物等,以保持气道畅通。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此法简单、易行、有效。
它不仅能迅速提高肺泡内气压,提供较多的潮气量(每次约500~1000ml),而且还可以根据术者的感觉,识别通气情况及呼吸道有无阻塞。
同时,该法还便于人工呼吸术及心脏按压术的同时进行。
1)操作步骤:
(1)病人仰卧,术者一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并尽量使其头部后仰。
(2)用托下颌的拇指翻开病人的口唇使其张开,以利吹气。
(3)于病人嘴上盖一纱布或手绢(或不用),另一手捏紧病人的鼻孔以免漏气。
(4)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将口紧贴病人的口吹气,直至其上胸部升起为止。
(5)吹气停止后,术者头稍向侧转,并松开捏病人鼻孔的手。
由于胸廓及肺弹性回缩作用,自然出现呼吸动作,病人肺内的气体则自行排出。
(6)按以上步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4~20次。
【注意事项】
(1)术中应注意患者之呼吸道通畅与否。
(2)人工呼吸的频率,对儿童婴儿患者可酌情增加。
(3)吹气的压力应均匀,吹气量不可过多,以500~1000ml为妥。
用力不可过猛过大,否则气体在气道内形成涡流,增加气道的阻力,影响有效通气量;或者因压力过大,有使肺泡破裂的危险,以及将气吹入胃内发生胃胀气。
(4)吹气时间忌过短亦不宜过长,以占一次呼吸的三分之一为宜。
(5)如遇牙关紧闭者,可行口对鼻吹气,方法同上,但不可捏鼻而且宜将其口唇紧闭。
(二)举臂压胸法:
此法也是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病人潮气量可达875ml,仅次于口对口呼吸法。
(1)病人仰卧,头偏向一侧。
肩下最好垫一块枕头。
(2)术者立(或跪)在病人头前,双手捏住病人的两前臂近肘关节处,将上臂拉直过头,病人胸廓被动扩大形成吸气,待2~3秒钟后,再屈其两臂将其放回于胸廓下半部,并压迫其前侧方向肋弓部约2秒钟,此时胸廓缩小,形成呼气。
依此反复施行。
2)注意事项:
(1)病人应置于空气流通之处。
(2)病人衣服须松解,但应避免受凉。
(3)如病人口中有呕吐、血液、痰液等,应迅速予以清除;有义齿者,应当取出。
必要时,将其舌以纱布包住拉出,以免后缩阻塞呼吸道。
(4)呼吸速度,以14~16次/分为宜,节律均匀。
(5)压胸时压力不可过大,以免肋骨骨折。
(三)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
1)患者仰卧,背部垫枕使胸部抬高,上肢放于体侧。
2)术者跪于患者大腿两则,以手掌贴于患者两侧肋弓部,拇指向内,余四指向外,向胸部上方压迫,将气压出肺脏,然后松手,胸廓自行弹回,使气吸入。
3)如此有节奏地进行,每分钟按压18~24次为宜。
(四)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
1)患者俯卧头向下略低,面转向一侧,两臂前伸过头。
2)施术者跪于患者大腿两则,以手掌贴于患者背部两侧肋弓部,拇指向内,余四指向外,压迫背部下后方两侧。
每分钟18~24次。
注:
压胸或压背呼吸法过去常用,但因潮气量很小,其效果远较口对口及举臂压胸呼吸法为差,故目前已很少用。
(五)膈神经刺激法,应用毫针及电子仪器刺激膈神经,使膈肌产生节律性收缩,从而达到节律性呼吸的目的。
方法:
以一寸半毫针刺入膈神经刺激点。
该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前沿的中点,颈总动脉搏动处,亦即人迎穴部位,向下方刺达横突再退出少许,接上68型治疗仪,以两侧人迎穴作为一对电极。
也可在人迎穴旁再插一毫针,与人迎穴作为一对电极,两侧共两对电极。
一般治疗仪的Ⅱ、Ⅲ频率,通电后即出现膈式呼吸。
呼吸频率及深浅,可通过调节强度的旋钮来控制。
(六)加压人工呼吸法:
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简易呼吸器法:
简易呼吸器是由呼吸囊、呼吸活瓣、面罩及衔接管等部分组成。
呼吸囊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是泡沫塑料,外层是由特制的乳胶制造的。
呼吸囊有弹性,挤压后能自动恢复原形。
呼吸囊入口处装有单向进气活瓣相接,挤压时空气由此而出。
在进气活瓣处装有另一活瓣,放松囊时进入空气;其前出口处与另一气活瓣相接。
挤压时空气由此而出。
在进气活瓣处装有另一侧管,可接氧气;呼吸活瓣处亦装有一侧管,可与面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相连,挤压呼吸囊时,使病人吸入空气(或氧气);放松呼吸囊时则呼气,并通过呼吸活瓣而排至大气中。
本法一次挤压可有500~1000ml的空气进入肺。
简易呼吸器轻巧便于携带,特别适用于现场抢救及基层医疗单位。
2)空气麻醉机法:
空气麻醉机的构造有面罩、螺纹管、呼吸囊、单向的吸入及呼出活瓣。
应用时用面罩罩住病人的口鼻,托起下颌,有节律地(14~16次/分)挤压折叠风箱即可达到加压人工呼吸的目的,每次挤压可进入气体500~1500ml。
亦可将衔接管接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上行加压呼吸,效果很好。
第七节心包穿刺术
【适应症】
1抽液检查,以确定积液性质及病原。
2大量积液有填塞症状时,放液治疗;化脓性心包炎穿刺排脓。
3心包腔内注射药物。
【禁忌症】
1出血性疾病。
2如抽出液体为血液,应立即停止抽吸。
【准备工作】
1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并嘱患者穿刺时勿咳嗽或深呼吸。
2器械准备:
心包穿刺包、手套、治疗盘(棉签、碘酒、酒精、胶布、局部麻醉药)。
如需心包腔内注射药物,应同时准备。
【操作方法】
1病人取半卧位。
2可任选下述三个部位之一穿刺。
(1)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心浊音界内1—2cm处,沿第6肋骨上缘向背部并稍向正中线刺入。
如膈肌较低,可以从第6肋间刺入。
此法最常用。
(2)在剑突和肋弓缘所形成的夹角内,穿刺针与胸壁成30°角度,向上穿刺可进入心包腔下部与后部。
(3)如心浊音或心影向右扩大较显著,可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刺入。
此法有伤及乳房内动脉之危险,故需特别谨慎。
3用碘酒、酒精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解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并检查穿刺包内器械(注意穿刺针是否通畅),铺无菌孔巾。
4在穿刺点用2%普鲁卡因从皮肤至心包外层作局部麻醉。
5用止血钳夹住穿刺针后的橡皮胶管,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右手持无菌纱布包裹的穿刺针,由麻醉部位刺入。
在心尖部进针时,应使针自下向上,向脊柱并稍向心脏方向缓慢刺入;在剑突下进针时,应使针与腹壁成30~40度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进入心包腔后下部。
待感到针头阻力消失时,则表示已穿过心包外层,并可见针头有与心脏搏动同步的震动,此时应固定穿刺针,将30ml注射器套于针座的橡皮管上,助手松开橡皮管上的止血钳,缓慢抽吸液体,当针管吸满后,先用钳子将橡皮管夹住,再取下针管以防空气进入。
6将抽出液体分盛于两个试管中,以供检验。
7术毕,拔出针头,局部盖消毒纱布后用胶布固定。
第八节心电图操作常规
1开机前各旋钮应置以下位置:
导联开关置于“0”;走纸速度置于“25”;增益开关置于“1”;记录开关放置“准备”。
2打开仪器电源开关,预热2~3分钟,机器性能符合(要求)标准即可使用。
3按放电极,涂导电液适宜,电极位置准确,处理皮肤电阻,正确安放电极绑扎松紧合适。
4旋转导联开关至“观察”,注意观察热笔适中,基线平稳,有无干扰,描笔随心跳摆动情况。
5依次描记各导联波型,一般每导联描记3~5组,转换导联时必须封闭进行。
心律不齐者,选择P波清晰导联延长描记。
6根据病情需要会同经治医师指导病人进行各种试验检查,提高阳性率。
7每查完一人,应注明患者姓名(或编号),标记导联,使用药物或特殊描记要予以注明。
8检查完毕后,将各旋钮开关转回正常位置,关闭电源开关
第九节胸腔闭式引流术
【适应症】
(一)急性脓胸及部分慢性脓胸仍有胸腔积脓者。
(二)胸部开放或闭合性损伤,肺及其它胸腔大手术后。
【术前准备】
(一)根据体征或胸部X线、超声检查,确定胸腔积液积气部位,并在胸壁上予以标记,以利于术中定位。
(二)术前应向病友介绍手术概要,争取配合,危重病人应向家属说明病情。
(三)术前应给予适量镇静剂。
【手术注意点】
(一)患者取斜坡或侧卧位,局麻。
(二)在原胸壁标记处作胸腔穿刺,确定位置后,一般取6~8肋间或合适的最低位引流,单纯气胸应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放引流管,置引流管于胸腔后,将其固定于皮肤上,末端接水封瓶。
(三)引流管放入胸腔之长度一般不超过45cm。
(四)术中应取胸腔积液作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并测定药物敏感度。
【术后处理】
(一)保持引流管通畅。
(二)首次排液排气量应适量,如发现病人有心慌、咳嗽、大汗、呼吸困难等纵膈摆动征时立即停止,并予以适当处理,待情况稳定后再分次排液排气,以保证充分引流。
(三)逐日记录引流的数量和性质,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促进肺扩张,帮助病人变换体位,以利引流。
(四)定期胸透,了解胸腔引流情况。
第十节胸腔减压术
【适应症】
(一)外伤性张力气胸,胸腔大量积气,引起呼吸困难者。
(二)自发性张力性气胸,经胸穿不能缓解症状者。
【手术注意点】
(一)急救时可末端有瓣膜装置(橡皮手指套),一端用线扎于针头,盲端剪一小孔,或连接置于水封瓶中之排气管的针头,于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刺入胸腔并固定之,进行排气。
(二)情况许可时应作胸腔置管闭式引流。
第十一节硬膜下穿刺术
硬膜下穿刺术是神经科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简便易行。
【适应症】
1.细菌性脑膜炎疑有硬脑膜下积液/积脓,须明确诊断或施行放液治疗者;
2.疑有硬脑膜下积血,须明确诊断或施行治疗。
【禁忌症】
1.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
2.前囟闭或很小。
3.相对禁忌症:
有出血倾向者应在凝血障碍纠正后行硬膜下穿刺检查。
【穿刺方法及步骤】
1.患儿洗头并剃去前囟周围之头发,患儿仰卧台上,肩下垫枕使头颈后仰,助手固定好患儿头部。
2.头部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手套铺好无菌洞巾,穿刺点在前囟侧角最外点或最外点偏内侧0.25-0.5cm,用左手食、拇指固定皮肤,右手用斜面较短的7~8号注射针头,垂直刺入0.25~0.5cm,当通过硬膜阻力消失有落空感时即达硬膜下腔,此时可见液体流出,即可送检。
如有血性、脓性或黄色渗液,可慢慢放出15~20ml/侧,为了治疗目的可再在另一侧放液。
3.术毕拔针消毒,压迫2~3分钟后看有否继续出血或脑脊液流出,然后盖以纱布再用胶布加压固定。
【并发症及防治】
1、头皮水肿;
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穿刺后压迫时间不够或方法不恰当导致,故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