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643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docx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docx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光现象。

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本章内容包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

五.教学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1.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  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

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4.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例题1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例题2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树在水中的倒影B.立竿见影C.冰透镜向日取火D.鱼翔浅底

例题3如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

这主要利用了()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曲线传播C.光的反射D.光的折射

例题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___。

若光源是圆形的,小孔是方形的,则成的像是_____形的。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千米/秒。

2.太阳与地球相距1.5×108千米/秒,则太阳光传到地球需  秒。

(二).选择题

3.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特点,会画光反射的光路图。

二.基础练习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  、  。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角,则反射角是60°。

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0°。

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

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三.复习过程

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

反射面平滑。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

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

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因此应该说: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图中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r=∠i。

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例题1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C)

A.立竿见“影”B.毕业合“影”

C.湖光倒“影”D.形“影”不离

例题2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A.60°B.90°C.120°D.150°

例题3

(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图12中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反射角大小;

例4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发光点S,从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光路图。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当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是30°时,反射角的大小是  ,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成80°,入射角的大小应是  。

2.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缘故。

这时,每一条反射光线都  反射定律。

(二).选择题

3.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A)30°(B)60°(C)90°(D)120°

4.如图5-8,入射光AO与镜面成30°夹角,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射角是60°(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夹角为120°

(C)入射光线AO与法线间夹角是60°(D)反射角是30°

(三).作图题

1.在图1中,已知入射线OA画出经过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并在图中标明每次反射的反射角。

2.在图2中,已知入射光线与其中一块镜面夹角是30°,两块平面镜夹角是60°,画出这条光线在两镜间的反射光线。

一.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

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

二.基础练习

1.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

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正立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球面镜分凹镜和凸镜两种,凹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使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

凸镜能使光线发散。

三.复习过程

(1)平面镜:

1.成像特点:

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称

3.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

4.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5.实像和虚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

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

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

汽车后视镜

例题1下列设备主要利用平面镜来工作的是()

A、潜望镜B、显微镜C、照相机D、电影机

例题2下列关于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身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例3“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6),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二.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一个人立于平面镜前2米处,此人在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

的 的像。

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 米。

2.物体与在平面镜内的像相距9米时,则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  米,如果以1米/秒的速度正对镜面运动则像将以  的速度朝  方向运动。

这过程像的大小将 。

(以地面为参照物)

3.医生检查耳道时,戴的是  镜是利用该镜对光的  作用。

汽车的观后镜要选用  镜,这是因为它比同口径的平面镜有  观察范围。

4.把凹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被凹镜反射后  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镜的  。

(二).选择题

5.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远,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越小

(B)平面镜所成的像总是与物体等大

(C)若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增大20厘米,则物体要向平面镜靠拢10厘米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岸边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6.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A)凹镜(B)凸镜  (C)平面镜

(三)、作图题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2.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四)实验题。

1.(锦州)如图所示,某小组用甲、乙两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点燃的甲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都可以使乙蜡烛与甲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他们进一步测量了两蜡烛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距离

甲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乙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1313

21414

31515

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泰安)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到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三.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也是光现象,讲述的是折射现象和物体的颜色的初步知识,是选学内容。

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很多光现象的基础。

4.光源发生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时,折射

角大于入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时,它们的光路图如右图所示,其中NN’是界面,

右侧是玻璃,BO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OA

是折射光线。

四.复习过程

(1)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例题1:

下列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A、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B、小孔成像

C、灯光下的手影D、山在水中的倒影

例题2:

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例3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2)从实验知道,太阳发出的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纸屏上形成彩色光带,叫做光谱。

彩色光带的颜色按顺序依次是:

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表明,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通过棱镜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复色光分解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关于物体的颜色,要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关于色光的混合,要知道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束。

关于颜料的混合,要知道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

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颜色来。

五.堂上练习

(一)作图题:

1.(XX省)如图8所示,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

请在图中画出其入射光线及与人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石家庄)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

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

(二)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折射现象的是(  )

(A)平静的河面能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B)晚上灯光下,墙壁上出现人影

(C)筷子斜插入水,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

(D)人们看到平面镜中自身的像

(三)、实验题。

小明通过实验研究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现象,图是他根据实验现象画的光路图,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他发现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你猜想,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的现象是,你猜想的依据是。

六.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

“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

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惯性小车、斜面、木块、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过程

一.体验、观察、顿悟、阐述

师:

同学们,根据平常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请观察)

学生实验一:

抽学生到讲台上做用力使讲桌运动的实验。

并指出当我们用力推或拉桌子时,桌子才会运动,当推力或拉力撤消后,桌子就停止运动。

(A、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实验二:

学生演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情况。

用力推小车时小车开始运动,当推力撤消后小车仍能运动。

(B、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师: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生:

是桌面对小车的阻力。

(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探究、归纳、推理

(一)探究: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介绍实验器材。

2.请同学带着下面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完成实验探究。

(1)为充分“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影响,每次实验时应该控制哪些因素相同?

如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

(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3.演示书上图12.5-3所示的实验,

教案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接触面

阻力的大小

(选填“大”“较小”或“最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选填“短”“较长”或“很长”)

毛巾

棉布

木板

(2)交流讨论思考题。

(3)展示讨论结果。

(二)归纳

生: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三)推理,升华实验结论。

师:

如果我们将木板换成表面更光滑的玻璃,小车运动的距离与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相比较,哪一个更远些?

生:

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更远。

师:

如果有一种材料,它的表面绝对光滑,对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

生:

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师:

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

生:

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三.揭示规律、板书课题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

今天同学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规律跟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得出规律完全一样。

同学们真棒,你们是当今的牛顿。

板书课题:

牛顿第一定律

想想议议(学生交流讨论)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

;成立的条件:

;结论:

2.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状态;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

师:

牛顿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用来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见学生手中小练习)

五.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

一切物体;条件:

不受力;结论: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12.5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

一切物体;

条件:

不受力;

结论: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

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

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关于“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到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

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重视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因此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

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

水平面上物体因此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

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

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

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

你认为谁的贡献?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通过直觉的观察明确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b)伽利略的贡献:

(1)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改变了亚里士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明确提出运动不需力维持;

(2)思维代替直觉认识宇宙。

c)笛卡儿的贡献:

(1)明确匀速直线运动;

(2)指出速度改变是有原因的。

d)牛顿的贡献:

(1)推广到一切物体;

(2)明确提出静止;(3)明确力的作用。

关于谁的贡献大,学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教师也无需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但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对四位科学家贡献的探究,它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家认识和发现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

从而“以史为鉴”,培养他们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对规律认识的历史的还原,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这是设计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在该块教学内容中学生未知的是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身分析问题自身解决问题,具体可如下操作。

提问:

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证明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呢?

演示说明:

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

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到斜面某点上,由静止运动下来,它将冲上另一斜面。

教师设疑:

它能“冲”到哪里,它能回到原来高度吗?

如果光滑,结果怎样?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实验发现,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这是因为摩擦较大。

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

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

这是实验事实。

科学推理:

依据这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然后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那小球将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

这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

然后,我们再去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去。

教师总结:

“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

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

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

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

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三)演示气垫导轨实验

气垫导轨实验是学生未知的实验,因此采用的方法是由师生共同操作完成,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装置的特点,由学生来推动气垫导轨上的物体,观察它的运动,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

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复述牛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