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5724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福建高考语文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逻辑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

逻辑的对象是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

换句话说,逻辑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

此外,逻辑的科学性质还在于它与科学一样,是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的。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的人。

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逻辑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

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

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

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

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作为理性精神的一种象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多数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圣贤、宗教和法典,而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极具独特性的逻辑。

逻辑在希腊文化中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创立不仅仅在于它为人类产生了一系列实用而美妙的定理,更主要的是它孕育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的知识形态:

由几条相对简单自明的公理演绎地推论出数百条定理。

人类知识仅靠推理就能获得,而且还精确无误,这还是第一次。

受这一成就鼓舞,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其他领域,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纷纷仿效,从此演绎的公理化方法作为表达、组织和构造人类知识的典范形式,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都可以看到演绎的公理化的理论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

一种文化和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逻辑是一门以所有的科学和所有的探索领域为对象,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的科学。

B逻辑通过论证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研究,它可以判别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是否正确、有效。

C理性在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推演活动中可能会做出不正确的定义或划分,因而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D逻辑的理性精神促使人类的思维走向完善,激发人们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逻辑公理的选择,逻辑规则和定义的确定,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这些都是逻辑理性精神的体现。

B一个理论一旦确立了逻辑有效性,那它就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从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

C只有中国、印度和希腊的文明孕育出独特的逻辑,可见逻辑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几何原本》是人类第一次仅靠推理获得准确知识的范本,它由几条公理演绎地推论出数百条定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论证来推进自己的研究,这是逻辑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也是逻辑的特性之一。

B自在的理性存在先天的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借助逻辑来克服它,进而使理性的德行达到完善。

C一个理论是由论证和描述性语句构成,其中论证决定了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

D直到人类将理性应用于哲学、数学等其他领域,演绎的公理化方法才成为人类表达、组织和构造知识的典范形式。

分值:

9分查看题目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材料一

山东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报高密10月11日讯 晚上7点刚过,高密的大街上便响起了鞭炮,一条消息在鞭炮声中口口相传:

高密走出去的山东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问鼎这一奖项。

几天前,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大热门的消息不胫而走。

来自国内外20余家媒体的记者奔向高密,在莫言文学馆的手稿里,在莫言出生的大栏乡平安村,在高密的剪纸、扑灰年画和山山水水中找寻密码,期待一条爆炸性新闻。

这是收获的季节,高密的棒子黄澄澄地摆满了场院和房顶,侍弄着活计的老乡们略带疑惑地观望着纷至沓来的记者。

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已经说不清接待了几拨客人,但他还是面带笑容。

随着时间推移,记者群里散发出焦急和期盼的气氛。

他们不停地看表,翻着网页,并一遍一遍追问着莫言的下落。

莫言事后对记者说,那时,他正躲在一个地方逗着小外孙玩耍,还舒舒服服吃了顿晚饭。

“成了!

”晚上7点刚过,记者当中一个手疾眼快性子急的率先确认了这一消息,人群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远在北欧的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

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莫言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

莫言获奖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晚9点,让各路记者找得好苦的莫言终于现身。

对于获奖,莫言表示“可能是我的作品的文学素质打动了评委,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写人,超越了地区、种族的界限”。

他强调,“诺贝尔文学奖是重要的奖项,而并不是的奖项”,自己要“尽快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小学即辍学,曾务农多年,也做过临时工。

1976年2月离开故土,尝试写作。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

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摘编自山东《大众日报》2012年10月12日一版)

材料二

莫言获诺奖让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视野

中新社北京10月11日电(应妮蒋涛)“莫言的高度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曾如是说。

今天,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作家莫言。

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得知这一消息时,现年57岁的莫言正在山东老家高密。

他坦言很高兴,但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创作上”。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次出现莫言获奖被确认的时间,在体现消息及时、真实的同时,也流露出记者的喜悦与自豪。

B材料一展示了富有地域特点的生活场景和莫言的生平资料,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莫言作品与这块土地的关系。

C材料二引用的委员会对莫言作品的评价表明继承中国文学传统、融合外国小说元素是莫言获奖的原因之一。

D两则材料引用的莫言“获奖感言”体现了莫言冷静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还存在不足,要继续努力改进。

5.两则材料对“莫言获诺奖”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

(4分)

6.材料一这则消息见报后,受到莫言本人的认可,认为“稿件写出了文学味”,请结合材料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这篇消息的“文学味”。

(5分)

分值:

12分查看题目解析>

3

舞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

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

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

可是,父亲不答应。

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城要他回去。

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

就这样,王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

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

校长从心里不喜欢他。

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

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也不要想上舞台。

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

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了。

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

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

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给小孩子做启蒙老师?

他不屑。

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

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

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

钱花了不少,可王少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

孙兰说,他们不懂。

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重要的东西。

孙兰说怎么会呢?

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

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

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

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

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做得加倍的合格。

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的纱帘。

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

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

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

王少宏开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

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

说到底,心里还是别扭。

孙兰却总是催他拉。

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

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

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

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

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

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

王少宏抱着孙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

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

家里就缺你这点钱?

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

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费……王少宏不说话了。

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

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巧妙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纯粹。

B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不懂音乐。

C孙兰在阳台上精心布置舞台,设法让王少宏到“舞台”上拉琴,表现她对丈夫的呵护和委曲求全的无奈。

D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了之前的不屑。

E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缺少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8.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4分)

9.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分值:

14分查看题目解析>

4

方震孺,字孩未,桐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熹宗嗣位,逆党魏忠贤内结客氏。

震孺疏陈三朝艰危,言:

“宫妾近侍,颦笑易假,窥瞷可虑。

中旨频宣,恐蹈斜封隐祸。

”其春巡视南城。

中官张晔、刘朝被讼,忠贤为请。

震孺不从,卒上闻,忠贤益恚怨。

辽阳既破,震孺一日十三疏,请增巡抚,通海运,调边兵,易司马。

日五鼓挝公卿门,筹画痛哭,而自请犒师。

是时,三岔河以西四百里,人烟绝,军民尽窜,文武将吏无一骑东者。

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议者欲弃三岔河,退守广宁,震孺请驻兵镇武。

军法不严,震孺请敕宁前监军,专斩逃军逃将。

并从其言。

然是时,经、抚不和,疆事益坏。

震孺再疏言山海无外卫,宜亟驻兵中前,以为眼目。

不省。

明年正月,任满,候代前屯,而大清兵已再渡三岔河。

先锋孙得功不战,而呼于镇武曰“兵败矣”,遂走。

列城闻之皆走,惟震孺前屯无动。

当是时,西平守将罗一贯已战死,参将祖大寿拥残兵驻觉华岛上。

于是震孺召水师帅张国卿相与谋曰:

“今东师四外搜粮,闻祖将军在岛上有米豆二十余万,兵十余万人,民数万,战舰、器仗、马牛无数,东师即媾得岛兵,得岛兵以攻榆关,岂有幸哉?

”于是震孺、国卿航海见大寿,慷慨语曰:

“将军归,相保以富贵;不归,震孺请以颈血溅将军。

”大寿泣,震孺亦泣,遂相携以归,获军民辎重无算。

(节选自《明史•方震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B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C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D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中旨指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

C斜封即斜封官,也称“墨敕斜封官”,是非正式任命的官员。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巡视各地军政、民政的大臣,又称巡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震孺不畏权贵。

魏忠贤替宦官张晔、刘朝说情,方震孺不听从,将事实报告皇帝。

B方震孺严肃军纪。

他命令宁前监军专门负责逃兵逃将,但终究无法挽回边事危机。

C方震孺勇于担当。

辽阳失陷后,他一面为朝廷出谋献策,一面主动请缨去犒劳军队。

D方震孺富有远见。

他预见到争取祖大寿的重大意义,亲自渡海前往,成功将他劝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震孺再疏言山海无外卫,宜亟驻兵中前,以为眼目。

不省。

(2)将军归,相保以富贵;不归,震孺请以颈血溅将军。

分值:

19分查看题目解析>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外舅:

岳父。

②陈师道:

江西诗派主将。

写这首诗时因家境贫苦,无力养活妻儿,只好托付给岳父郭概带往四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巴蜀”二字使人联想到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妻孥且旧居”中的“且”字是“仍然是”的意思。

C颈联中诗人担心路远情疏,强颜欢笑,自我安慰。

D尾联以自身功名无成、贫病交加的遭际作结,结得深沉。

E本诗语言平淡质朴,感情含蓄蕴藉,品之有自然之趣。

15.本诗感情丰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分值:

11分查看题目解析>

6

21.下面是做饭的基本流程,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5个字。

(6分)

分值:

6分查看题目解析>

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7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赤壁赋》中,客人在听了苏子“看破变化,共识山水”的议论之后,转悲为喜,两人再次开怀畅饮,最后在杯盘狼藉中“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意境瑰丽雄奇,其中大鹏展翅,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后,“_________”,画面可谓磅礴壮观。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归京使臣已经冒着大雪离去,但送行的人们直到“________,________”,还是不肯回营。

分值:

5分查看题目解析>

8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分)

支付戒指可以储存金融信息,通过蓝牙实施近距离无线通信,执行非接触式付款。

用户只要对准支付系统的相关设备,将手指轻轻一晃,①。

更加神奇的是,它无需使用电池,通过支付终端获取电量,因此,用户②。

为了防止遗失,每枚戒指都配备了一张银行卡,③,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关闭它的支付功能,并立即冻结钱款。

分值:

5分查看题目解析>

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9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茫茫艺海中,真有远见卓识的启发性的老师寥若晨星,他们理当被尊为恩师。

②作为百年老校,我校一直将优良的办学传统陈陈相因,办学成效显著。

③国画创作中,任何单纯笔墨语言的借用,都是拾人牙慧,终不能到达自由的境界。

④为了报仇,阿根廷海军绞尽脑汁,构思了许多向英国反戈一击的作战方案。

⑤巴厘岛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把国有企业迁出市区,导致很多地皮卖不出去,待价而沽。

⑥一些经济学家批评特朗普对经济走向的预测只是他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一次“出位表演”。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②③⑤

分值:

3分查看题目解析>

10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医学研究表明,在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应该是最主要的元凶。

B多数受访者认为传承和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关键是与现代文明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完善。

C3月27日上午,全市民生工程工作会议如约召开,会上详细通告了各县区的工作部署情况。

D对重污染天气进行预报的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等单位组成的技术团队。

分值:

3分查看题目解析>

11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咬文嚼字》公布的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有八个来自网络或①网络赋予了新的涵义。

被评选出的流行词,展现了网友的创造力,②是社会真实情绪的另类表达。

当多数人享受流行语的快感和其所构建的集体认同感时,有一些更为重要的社会情绪或真相③处在“流行”的范畴之外,比如雾霾、徐玉玉、聂树斌等。

相较于那些轻快的流行词,这些词④所对应的现实⑤更显得沉重,但它们往往深刻地触及时代的本质,⑥代表这一年的社会关切。

A从甚至但/也许更能

B由也却以及/更能

C/更可能还有却最能

D被/因此或可能可能

分值:

3分查看题目解析>

书面表达本大题共60分。

12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某书店举办读书活动,让几个读者围在一起读书,闻着怡人的花香,吃着精致的茶点,读前做深呼吸练习,读后闭着眼睛作冥想状。

举办者称“不管看什么书,首先要给他们形式感”。

根据材料,从自己的读书经验出发,阐述你对“读书的形式感”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12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立意:

(1)读书要讲形式感是培养读书习惯;

(2)读书不要讲形式感,应该重读书内容;

(3)读书既要讲形式感,更要重读书内容。

(4)商家和社会不应该注重读书的形式感,不能只打商业广告,应该推出更多更有内涵的读书活动,从而培养全民读书热。

解析

本题的立意不是太难,一定要从整体理解材料,而不能将材料分割开来进而断章取义。

我们只要认真阅读材料,抓住书店举办者的那句话,,从批判形式感入手论证,就事论事,就事说理,说出你思辨的厚度、深度、温度来,对题目材料说深论透即可。

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

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

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

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

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

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

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是分析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优秀作文之后达成的一个共识。

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题思路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1.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2.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易错点

写作时候容易抛开材料,另起炉灶引入其他材料长篇大论地论述,不能就事论理,不能呼应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