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22392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docx

《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docx

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笔记记录

 2012年4月在天津附一跟武连仲教授学习针灸,武老说;“如今中医之所以萎缩不前就是因为前人保守,不能

将积累的经验传教下去,前人施教后人发扬才是大势所趋”。

现将往届师兄所写知识,和我听武老所讲的笔记加以补

充总结,虽跟师时短不能精细到全面,但基本上也是武老毕生针技精髓,如发现有遗漏或有缺失者可加以补充使其完

善,让国粹发扬光大,现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1.中风三才穴

取穴:

人中,正廉泉为天才。

曲池,下极泉(极泉下1.5寸)为人才。

足三里,复溜为地才。

功用:

醒脑开窍,抑急扶缓,滋肾柔筋

主治:

窍闭神匿,肢体挛痿

手法:

人中45度角鼻中隔方向斜刺,行雀啄手法,以病人眼球湿润或出微热汗为度;正廉泉直刺2-5分,行雀啄法,

针感向咽喉传导,可引发吞咽动作;曲池直刺0.5-1寸,提插平补平泻,针感传导至前臂和手;下极泉直刺0.5-1寸

,针体由浅入深呈扇形扫描,行提插泻法,针感放射到指尖激发上肢抽动为度;足三里直刺0.6-1.2寸,提插补法,

针感向下引发足背背曲;复溜直刺3-6分,行提插补法,针感可上下放射,而引发足底或膝部,下肢抽动为度。

武老体会:

中风三才穴为阴阳经穴相配,用以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效果显著。

但临床应用时应对病人辨证分期

,上肢筋挛,萎缩则必须刺下极泉

中风针刺治疗三个关键;

     1;凡刺中风,必先治神,醒神,调神,养神是治疗之根本。

     2;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多选用窜动抽针感。

     3;平衡阴阳,矫正纠偏改善肢体功能为目标。

2.五心穴

取穴:

人中,劳宫(双),涌泉(双)

功用:

开窍醒神,直中病机,清心泻火,平衡阴阳。

主治:

癔病、昏厥、癫狂、痉挛性斜颈、失眠,以及神机逆乱的疾病。

手法:

人中行雀啄手法,手法要强,以病人眼球湿润为度;劳宫,涌泉提插重泻。

武老体会:

武老强调治神是治疗的基础和前提,是针刺取效之关键,是高明医家诊治疾病的法则,他以五心穴为主,

治疗痉挛性斜颈获得较好效果,同时在其他一些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疾病中运用常获奇效。

需要注意的是人中穴的手法

一定要做到病人眼球湿润或出微热汗为度,一次给足刺激量,耐受差的可分次行雀啄手法,直至达到足够刺激量,否

则效果会受影响.涌泉;开中有补,井穴中唯一补穴,阴中之阴,清心泻火开窍调神。

此组穴是武老治神思想【神-

脑-心-肾-督】轴论的代表组穴!

3.舌针组穴

取穴:

舌面:

舌根属肾,舌尖属心,中央属脾胃,四畔属肝胆

舌下:

金津,玉液,舌下穴(舌与下腭交界处,舌系带边缘);咽后壁。

功用:

调理脏腑,交通阴阳,鼓舞气血

主治:

全身诸疾,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痴呆,面瘫,面肌筋挛,

手法:

采用点刺法,轻刺为补,重刺为泻,不出血为补,出血为泻,出血少1-5滴为补,10以上为泻。

湿热,痰浊行刺全舌。

咽后壁点刺3-5下,可少量出血或不出血为度,最后直刺一下舌下穴,得气可见:

舌体不自主伸出或舌下腺唾涎喷出。

也可重刺:

三根针为一束重刺舌面和金津玉液,治疗各型失语。

武老体会:

舌针是利用舌的器官特性及五脏六腑的经络联系,依据中医理论在舌的界定部位辨证针刺,而达到调理脏腑

经络气血,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

舌为心之苗,故舌针有调整心脑的功效,在临床中痉挛性斜颈,面瘫,中

风武老是必针的穴位。

4.三廉泉

取穴:

正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缘),上廉泉(前正中线舌骨上缘),前廉泉(颏后1寸,下颌骨后缘)

功用:

正廉泉具有滋阴补水,填精益髓功效。

上廉具有泉通关利窍,滋阴润喉功效。

前廉泉具有活络利舌功效。

主治:

津液不足,言语不利,痴呆,吞咽障碍及咽喉部疾患。

手法:

正廉泉手摸要求穴位精准,直刺2-5分,顺时针360度旋转,雀啄补法留针;上廉泉3寸由舌骨到舌肌向舌根方

向可达咽后壁,令咽喉有酸麻胀重感,不留针;前廉泉直刺1-1.5寸提插后出针。

武老体会:

正廉泉偏补,上廉泉偏通、前廉泉偏泻三穴同用可激发经气,具有很强的舒畅局部气血经络,通关利窍,

活络利舌的作用。

上廉泉和前廉泉为武老经验要穴,用于吞咽障碍和语言障碍是必针穴位屡见奇效!

三廉泉解剖位置

位于甲状软骨与舌骨附近,深部有舌体和咽喉腔,分布有吞咽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支,通过反复刺激形成反射,使周

围未受损性的大脑皮层功能进行弥补代偿,重建吞咽和语言神经通路,得以恢复功能。

5.论心经腕穴

取穴:

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功用:

清心泻火,除烦安神

主治:

心火亢盛引起的失眠,心烦,潮热盗汗。

手法:

直刺2-5分,行提插捻转手法,以病人感觉酸麻胀痛,以心经上下传导为度。

可配合它经穴位使用。

神门为心经原穴,原穴为气聚,原气所生之处,故而偏补,补益心气。

用于面黄,心悸,气短等心气不足之证;

阴郄为心经郄穴,可缓急止痛,滋心阴,清心热,用于夜不能寐,潮热多汗,面瘫后期遗症期等心阴不足之证;

通里为心经络穴,清泄心火,用于舌红,舌痛等心火上炎之证。

灵道为开心窍之穴,用于心痛,悲恐,暴暗不能言。

  

武老提要:

多数书籍记载神门的腕横纹上取穴,但每个人的腕横纹均不同,从一道到四道都有之,从而影响了心经四

穴取穴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疗效,武老通过临证经验对腕横纹的取穴总结为;【两道取近端,三道取中间,四道取

第三道(由近到远)】尤其要注意在两筋(尺侧腕屈肌桡侧缘)取穴引发经气传导。

针刺心经腕穴,在得气的前提下

,针刺宜浅不宜深,手法宜轻不宜重,疗效贵在坚持。

                             

6.耳前三穴

取穴:

耳门,听宫,听会

功用:

清泻湿热,聪耳开窍

主治:

湿热蒙蔽清窍引起的耳聋,耳鸣。

加减:

可酌配下关,角孙,率谷完骨使用。

手法:

直刺0.5-1.3寸,注意定位准确,以病人感觉酸麻胀痛为度。

针感可向耳内和脑内传导,禁用大幅度捻转提插

手法。

武老体会:

耳门穴性平,治疗耳聋耳鸣为主;听宫穴性偏补,擅治耳聋为主;听会穴性偏泻,擅治耳鸣为主。

具有较

强的实用价值。

对于外耳,中而,内耳疾病均有良性调整作用,对缺血性耳鸣耳聋疗效突出,可一次治疗即可改善症

状。

对于暴震性耳聋有一定疗效。

治疗遗传性聋,药物中毒性聋效果不理想。

对于高血压引起的耳鸣,耳聋加太冲

,风池以平肝潜阳;颈椎病引起的耳鸣耳聋加天柱,定喘,颈夹脊以通督活络。

7.调神组方

取穴:

印堂,上星透百会,完骨双侧,

功用:

通行督脉,调理神机

主治:

神机逆乱引起的疼痛,失眠及精神类疾病以及中风后遗症。

手法:

上星向百会方向透刺1-1.3寸,提插平补平泻,针感向头顶传导。

     印堂向下方刺入0.3-0.5寸平补平泻针感向鼻腔传导,同时可使眼球湿润。

     完骨直刺0.6-1.2寸,先行提插补法,后行小幅度高频率(120次/分)捻转补法,针感向项后脑内,头顶传

      导。

诸穴均要有酸、麻、胀、痛针感。

武老体会:

扎时要注意扎直扎正,谨防偏离腧穴,影响疗效。

印堂为经外奇穴,特别对于头面五官病症和小儿惊风,

失眠疗效确切,上星和印堂均位于督脉,有醒神调神之效,对痛症和中风都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武老指出教科书写的

完骨的定位为【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是穴】是错误的,他说【耳后乳突尖端后下方凹陷处才是完骨穴】绝不能将

乳突骨后下方凹陷处作为取穴位置,因为两者取穴点相差近1寸,直接影响针刺疗效,完骨浅层和深层分别有耳后动

静脉与颈深动静脉通过,分布有枕小神经干,刺完骨可以养血健脑,改善大脑后循环血液供应。

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和

后遗症期病人时,用调神组方代替水沟穴,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防止长期刺水沟穴给部分病人带来难以耐受的疼

痛针感。

此乃因病施治,因人施治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醒脑开窍针法的发展和完善。

在临床中武老治疗痉挛性斜颈用调

神组方加头维是必不可少的穴位。

8.通调阳气组方

取穴:

前顶,后顶,通天(双)

功用:

强督护颓,潜阳熄风

主治:

阳虚不足的症候以及阳浮于上引起的头痛。

手法:

针刺时针尖略向后方刺入,施以平补平泻手法。

体会:

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项,加上膀胱经的通天,本组穴位均位于巅顶之上,通彻上窍,通调阳气而用于治

疗头项疾患,临床广泛用于丛集性头痛,巅顶痛,虚寒性头晕头胀,视物不清,脱发等证。

9.益气安神组方

取穴:

百会,四神聪

功用:

升阳益气,镇静安神

主治:

治疗虚症或虚实相间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病。

手法:

百会毫针直刺0.3-0.5寸,四神聪针尖均向百会方向斜刺0.3-0.6寸,施平补平泻手法,以病人感觉酸麻胀痛

     为度。

体会:

本组穴位的基点在百会功专升阳益气,配合四神聪增强安神调神作用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

     志病症的主穴。

对于本法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应配合‘五心穴’治疗。

10.通调水湿组方

取穴:

阴交,水分,大横(双)

功用:

调理冲任,利水调津

主治:

便溏,泄泻,水肿腹胀等腹部疾患。

加减:

可加带脉,维胞以加强疗效。

手法:

可以用三寸针深刺,但不宜高频率、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过度刺激肠系膜引起腹痛。

体会:

阴交,水分均为任脉穴位,阴交为冲,任,肾三脉交会之处,可调理冲任;水分有分解干湿之意,大横为脾经

之穴,内应结肠,调节津液,三穴同用,配合得当。

11.肩五针

取穴:

肩髃,肩内陵(肩髃前下1寸),肩外陵(肩髃后下1寸),肩前(三角肌前缘中点),抬肩(三角肌中点)

功用:

散结通痹

主治:

中风后肩部不能上举,肩关节炎,肩部疼痛等肩关节疾病。

加减;加臂臑,臑会为肩七针,加强局部疗效。

手法:

针刺方向都朝向三角肌底部中点,可激发窜动抽针感。

臂臑使用用3寸针向三角肌底部中点深刺,施以提插捻 

转手法,产生酸麻胀重感。

体会:

肩周炎可单独使用也是中风偏瘫的局部配穴。

12.手臂五针

取穴:

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

功用:

疏通经络,强肢利节

主治:

中风后引起的手臂痿废无力,颈椎病引起的上肢麻木疼痛等疾患。

手法:

曲池中渚直刺0.5-1寸。

手三里直刺后向外斜刺0.8-1.2寸【武老说意义重大】。

外关向内斜刺0.3-0.6寸。

合谷可直刺,或二三间,或后溪,或劳宫四个方向刺0.2-3寸,运用提插手法可激发经气上下传导,引发上肢,手指

窜动抽针感。

体会:

手臂五针是武老创立的独特配伍和刺法,治疗上臂痿废痹痛有极佳的效果。

13.四渚穴(上八邪)

取穴:

在掌骨间隙,八邪穴上1寸为二渚,三渚,中渚。

元渚;第一掌指中节中点与第二掌指中节中点连线在第一掌指

尺侧交点处。

双手共有8个穴位。

功用:

疏通经络,除痹消痿

主治:

中风后遗症肢体远端功能障碍,即手背,手指运动感觉障碍。

手法:

直刺提插手法,以病人感觉酸麻胀痛或激发窜动抽针感为度。

体会:

中风后遗症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不好,容易引起麻木,疼痛,本组穴位可以帮助改善远端肢体功能。

对于迟缓性

手挛痿,上八邪应配合‘手臂五针’为主穴,治疗以增强肌力,促进握力;对于痉挛性手挛痿,则应配合下极泉刺以

抑急扶缓,降低肌张力,改善伸指力量。

14.腰六针

取穴:

太溪委中太冲大肠俞(双),气海俞(双),关元俞(双)

功用:

强筋健骨,益肾通经

主治:

肾气不足所致的腰背疼痛,痿软,无力之证。

手法:

太溪直刺昆仑方向进针0.3-0.5寸,逐级向下15度扫散提插,激发经气向足底传导,引发下肢窜动抽针感,得气后

不留针。

委中直刺0.6-1.2寸,提插平补平泻,激发经气向小腿,足底传导,不留针。

太冲必须7贴第1,2跖骨

结合部的凹陷处进针以病人感觉酸麻为度。

大肠俞,气海俞,关元俞直刺1.2-1.5寸,行提插平补平泻,可激发

经气上下左右传导或病人感觉酸麻为度。

提要:

大肠俞,气海俞,关元俞主要起到局部治疗,达到补肾强督,活血止痛的作用,又称【小腰六针】加上太溪  

  委中太冲称为【大腰六针】适用于气滞,血淤,肾虚的多经腰背疼痛。

对于腰椎间盘病变及腰背软组织病变均  

  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15.环三针

取穴:

环跳,环上(环跳上一寸),环下(环跳下一寸)

功用:

通经止痛

主治:

坐骨神经痛及下肢疼痛。

手法:

0.30mm×60mm直刺1.5-2.5寸提插泻法,激发经气向下肢传导,以下肢抽动为度。

先刺环跳,在刺环上环下.

体会:

本组针呈弧形围绕股骨大转子,对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引起下肢疼痛有针到病除之功效.在续发性坐骨神经痛在

应用环三针的基础上加用腰六针或蟠龙刺治疗效果更好.【气至而有效,为刺之要,】得气是针刺的关键,而不是扎针

的数量和时间,环三针是武老通经刺法的代表之一。

16.膝上四针

取穴:

血海,梁丘,鹤顶,四强(髌骨上缘中点上3寸)

功用:

强肢利节

主治:

中风后下肢抬举无力,行走困难。

手法:

四强直刺,血海斜向内刺,梁丘斜向直刺,均行提插平补平泻手法,可激发窜动抽针感。

体会:

四穴合用可以加强大腿力量,促进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17.膝五针

取穴:

内,外膝眼,膝阳关,曲泉,四强,

功用:

通利关节,化瘀止痛,强筋通经

主治:

风寒湿痹,肝肾不足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屈伸不利。

手法:

内,外膝眼向髌骨下方膝中斜刺0.6-1.2寸,提插平补平泻,避免大幅度手法。

四强直刺0.5-1,2寸提插补法.

膝阳关直刺0,5-1.2寸行小幅度捻转补法针感传导至关节腔,达到温通阳气之功.曲泉直刺0,6-1.3寸,提插补法     

达到滋阴补水的效果。

体会:

从穴性来看;曲泉属阴,补水,别名;白虎,治疗阴液不足之关节难行,红肿热痛等证.;膝阳关属阳,温通,别名;青 

龙,治疗膝关节及下肢的寒冷痹痛之证,气虚加足三里益气养血,血瘀加血海梁丘活血化瘀,治疗时膝下放一软垫,以利

于取穴和针刺.

18.胫前三针

取穴:

足三里,丰隆,腾跃(外踝尖上4寸,胫前肌中点)

功用:

强筋促步,益气养血

主治:

中风后遗症小腿挛急,行走困难。

胃肠消化系统疾患

手法:

毫针直刺,要求针体与所刺穴位前后左右各成等角为直刺方向。

足三里,丰隆,腾跃均可激发窜动抽针感,引

起足部背屈动作。

体会:

本组穴位在治疗中风后遗症小腿挛痿中,以痿为主可增强小腿力量,对小腿有抚阳抑阴的作用,且临床应用效

果良好,丰隆穴有三降二通的作用;有降气,降逆,降火,通腑,通经。

足三里是扶助正气之要穴。

19.三阳启泰

取穴:

委阳,飞扬,跗阳

功用:

疏通诸经,止痛缓急

主治:

下肢疼痛,麻木,痉挛等症都可使用。

手法:

委阳向委中方向刺,飞扬向承山方向刺,跗阳向下对着胫骨方向刺,三穴均用提插手法,激发窜动抽针感。

体会:

本组穴位分别为郄穴、络穴、合穴,对下肢经脉有通经止痛,温通散结作用,对于急性,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有

良效。

20.足背三针

取穴:

太冲,大钟,足临泣

功用:

利踝强筋,纠偏扶正

主治:

中风后遗症肢体远端功能障碍,即足背,足趾运动感觉障碍。

风寒湿痹或劳损引起的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手法:

毫针直刺,提插手法,以足趾抽动为度。

体会:

‘大钟无补法’是武老提出的新思路,临床证实功效不凡,大钟为肾经之络穴,可益阴,重泻大钟激发经气可

缓阴经之急(屈肌肌张力增高),扶正纠偏,扶阳抑阴,中风后遗症足下垂和足内翻配伍大钟有良效,肢体远端恢复

不好及麻木,疼痛,本组穴位可以帮助改善远端肢体功能。

21.论带脉刺

取穴;带脉(双)

功用;调经固下,行气止痛

主治;虚性腰通,胁痛,内脏下垂脱垂类病症,妇科经带症候,肝胆内脏疾病和症情复杂的多经病。

针法;直刺提插,可激发经气,针感可向腹腔,腹壁,腰部传导。

提要;带脉取穴要点;两侧髂前上脊间为12寸,平脐与髂前上脊直上相交点为带脉穴。

22.论极泉刺

定位:

肱二头肌与肱骨干尺侧,肱三头肌前缘,腋横纹中点下1.5-3寸,前5分为前极泉,后5分为后极泉,宁失其穴

,勿失其经!

为取穴原则。

功用:

抑急扶缓扶阳抑阴通经除痹

主治:

中风上肢肌力不足,肌张力增高,上肢痹痛麻木。

刺法:

押手握紧患者手腕,先牵拉使其伸臂后抬肩,开腋90度上臂外旋,直刺深度不超肱骨!

扫扇宽度不超肱骨!

根据阴阳缓急的不同,刺法可分为2种,循经行气法和飞经走气法;

1;循经行气法也叫从阴引阴法,针尖略向上,进针0.5-1寸,由浅入深呈扇形扫描,行提插泻法,引发上肢及手指

屈曲,可增强肌力,治疗上肢萎缩无力。

此法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针刺正中神经使桡侧腕屈肌,

旋前圆肌,掌长肌,屈指深肌收缩,产生手屈及向桡侧偏,前臂选前,2-5指中节屈曲,拇指末节屈曲动作。

针刺尺

神经促使尺侧腕屈肌,屈指深肌,产生手屈曲及向尺侧弯,小指掌指关节屈曲,第3-5指近节屈曲及分开与合拢动作

2;飞经走气法也叫从阴引阳法,针尖略向下,进针0.5-1寸,由浅入深呈扇形扫描,行提插泻法,引发上肢及手指

伸展,可降低肌张力,治疗上肢筋挛者。

此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桡神经,促使肱三头肌,肱桡肌,桡侧腕伸肌,手指伸

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收缩,产生伸肘,屈肘,手的伸展及向桡侧外展,1-5指的指骨伸展动作。

下极泉【为治疗中风上肢挛萎第一要穴,上肢筋挛和萎缩均可用之】,针刺时,使针体始终与心经垂直,变换角度与

深度,做扇形扫描,得气为度。

一日一次,15日为一疗程,可连续3疗程。

我体会;中风肌力不足和肌张力增强一直是个治疗难点,也是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指标,武老根据临床经验探索提出

的下极泉两种刺法,为治疗中风难点创造性的提出新的治疗方法,快速提高肌力实践中证实此法的疗效肯定,缓解肌

张力增高所致挛缩绝对值得大家学习应用。

23.论颈臂刺

取穴:

斜方肌前缘与喉结后缘连线的中1/3和后1/3的交会,胸锁乳突肌后缘,平第4颈椎棘突。

功用:

通经除痹

主治:

颈部与上肢筋挛,麻木,疼痛病症。

操作:

直刺0.8-1.2寸,由浅入深行提插泻法,引发从颈部到臂指的窜动抽针感或触电感,也可激发经气向胸腔和胁肋部

传导,得气一次为度,切不可反复运针,以损伤正气.针体要垂直进针,小幅度提插,变换深度和角度,以利寻气.

提要:

武老善用颈臂穴为主治疗各类痛,痹,痿,风症。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患侧或双侧颈臂穴为主,配天柱,定喘,

肩五针,手臂五针。

治疗中风肢体挛痿不用,配中风三才穴。

必须遵循轻,巧,快,弹,借的直刺手法特点,才能取

穴安全和得气。

24.论毛刺

取穴:

整体调理选远端皮部,局部症状选局部皮部.

功用:

舒表散邪,调和营卫,化淤宣痹

主治:

1;感冒初起,营卫不和,取肺经和膀胱经皮部毛刺.2;浅刺治里,养血和营,治疗褥疮等病症3;疏散邪气,通经活

络,胸胁皮部毛刺或梅花针扣打治疗肝胆胁痛,4;局部毛刺治疗神经性皮炎等皮痹

操作:

多针浅刺,毛刺有位无穴,直接刺在皮部上,以面带点为其特点.按密度分为稀疏针法;上下左右间隙各1寸。

密集

针法:

上下左右间隙各5分。

定位为三角定位法;先刺两点,第三点与前两针成正三角形。

针刺深度为2-3分,以针

尖刺入表皮,针体悬垂,与体表成45-60度夹角,不脱落为度。

浅为补深为泻,多为补少为泻,多针浅刺为补,少针

深刺为泻,

25,论蟠龙刺

取穴:

华佗夹脊,颈夹脊,

功用:

疏通督脉,温阳扶正,

操作:

针刺紧贴脊柱两旁,两个棘突间隙旁开5分处,直刺0.5-1.2寸,行提插补法,留针20分钟或不留针.

提要:

武老指出蟠龙针法具有很强的激发经气作用,可疏通督脉,太阳经气,平衡阴阳,调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坚

持施治可以提升正气,对于肿瘤,郁证,失眠,内脏,皮肤等疾患有独特的疗效,可广泛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

26,论巨刺

取穴;巨髎,颔厌(头维与曲鬓连线上1/4下3/4交点处)

功用;调节全身经络,促进人体左右气血平衡

主治;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在患侧部位相对应的健侧,经络相应,经穴相应的位置取穴,右病左取,左病右取.

提要;巨髎是足阳明胃经在面部经气汇集的大穴,是面部精气最旺盛的腧穴之一,巨刺健侧巨髎可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调

节全身气机,疏通经络,以利患侧恢复.颔厌胆经交叉支配代表穴,有维筋相交的原理,即头部经络和腧穴与肢体起着交

叉对应的关系,包括交叉支配作用,所以针刺颔厌可以治疗交叉支配方面的症候,其治疗原理是根据经络气血阴阳相贯,

左右对应,上下互调而采用的一种选穴针刺方法.面瘫和神志病武老颔厌必针。

27,论风池四刺

取穴;风池

武老对风池穴提出以下观点;

                 定位;书本对【风池】穴的定位【项后,胸索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即

以取风府穴为风池穴做参照和标准,风府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而人的后发际高低个体差

异较大,以此为参照取穴常有偏差,所以武老根据临床经验和局部解剖将【风府】定位调整为【后正中线上,当寰椎与

枢椎之间,枢椎棘突上缘凹陷处取穴】枢椎是第二节颈椎,棘突粗大末端分叉,枕骨粗隆以下第一个能触摸到的骨性

标志,也是确认枢椎的体表标志,即;【枢椎棘突上缘凹陷处是风府穴,与风府穴平行,胸索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

间的凹陷中为风池穴】

功用;斜刺法【疏风散邪清热解表清肝潜阳】平刺法【通经行气宣痹止痛】 

     深刺法【通关利窍降逆开闭】横刺法【益髓健脑活络化淤】

主治;斜刺法【外感病症,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肝阳上亢病症初期,】

     平刺法【偏头痛,中风偏瘫,耳鸣,臂痛不举,痉挛,淤阻,无力病症】

     深刺法【言语吞咽障碍,假性球麻痹,咽肿瘿气,梅核气等咽喉功能障碍病症】

     横刺法【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性痴呆,颈性眩晕等脑缺血性疾病】

操作;斜刺法;针尖向内上方,向对侧眼球中心方向刺1-1.3寸。

提插捻转泻法,激发酸麻胀重感向脑内,眼部传导

     平刺法;针尖水平对着相应椎体同侧前缘,刺1-1.3寸,提插捻转泻法,针感向头,耳,骶脊,肩臂传导。

     深刺法;针尖朝前下对着喉结同侧缘方向,刺1.5-2.5寸,行捻转手法,针感向颈,喉腔传导。

     横刺法;针尖对着对侧风池穴方向针刺,可刺2-3寸,可刺单侧,亦可刺双侧,刺单侧时,针尖可从对侧皮肤透出,亦可不透出,但一定要保证深度,以达到一针两穴之目的,捻转泻法。

提要;此风池四刺法是武老在临床辨病与辩证结合中,总结出的四种刺法和不同主治特点,同时他提出风池穴是人体大穴,运用得当效果非凡,但位置特殊,其深层有椎动脉,寰椎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为呼吸循环生命中枢,如不循章法,盲目向上,向内针刺,极易损伤重要器官,造成事故,严重可危及生命。

切记因人施治因病施治,要在熟悉局部解剖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

28,论雀啄刺

取穴;水沟,正廉泉

功用;水沟醒神开窍。

正廉泉滋阴补水,填精益髓

主治;水沟治疗窍闭神匿之中风,郁证,痉风震颤病症。

正廉泉治疗肾水不足,脑海空虚之脑动脉硬化等证。

操作;水沟浅刺2-5分,针体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度,使针尖与皮肤紧密接触,刺手上下颤动,以时间,速度,力度

,频率为四度,为补泻参照,频率快力度小为补法;频率慢力度重为泻法;上下震颤重插轻提为补;重提轻插为泻;

持续行针30-60秒,针刺时针体与局部皮肤无相对运动,即;滞针后针肉一起动。

与提插补泻针动肉不动相区别,医者可手背触摸患者额头,以额头出微汗为度。

正廉泉浅刺2-5分,针体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度,实施30-60秒。

提要;此法是武老创造性提出的一种基本手法,雀啄刺法安全有效,不会因为刺过深造成重要器官损害,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浅薄浮络,孙络处,不只局限运用于以上两穴,他认为雀啄法有‘四两拨千斤’之功,虽然浅刺,却能够对多经病和疑难病发挥独特作用。

作用机理可能与周围神经节段分布规律和中枢神经系统对应特点有关,机理有待进一步

探索。

29,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