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1194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docx

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度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适应性考试

(二)

语文试卷

考试范围:

高中全部;考试时间:

150分钟;命题人:

协作体语文调研组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监考员把试题卷答题卡上交。

一、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长门怨(其一)

刘 皂

雨滴长门①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②。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注】①长门:

指长门宫,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冷宫的代名词。

②昭阳:

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

1.(本题5分)这首诗描写了长门宫里什么样的环境?

第三句中的“不学”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题6分)诗人把“长门”与“昭阳”对照着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宫妃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

崇祯四年进士。

授韩城知县,有异政。

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

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

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栗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

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帝并采纳。

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

“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

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通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

帝即命议行。

十六年秋,出察江防。

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

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

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胨弘范、太仆少卿马招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

懋第濒行言:

“臣此行,生死未卜。

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

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

更望时时蓥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懋第衰蛭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

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

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

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

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

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

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

懋第曰:

“此非吾弟也。

”叱出之。

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

3.(本题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4.(本题3分)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C.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D.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5.(本题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

他在请命出使清廷之际,仍不忘向皇帝提出整兵备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作战。

B.左懋第关心民生,多有建言。

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C.左懋第大义为重,爱憎分明。

堂弟左懋泰降清之后,曾经前来探望,左懋第大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二,宁死不屈。

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南京沦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

6.(本题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二、现代文阅读:

第7题和11题为选做题,考生二选一作答

7.(本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晋的人生大智慧

李世琦

就在《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送来的第二天,我从媒体上得知了谢晋去世的噩耗,我看着手中的《谢晋人生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怅然若失,在这个大师稀缺的时代,又一位大师走了……

对新中国电影史稍微熟悉一点的人,对谢晋的电影作品都会顺口说出几部来。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篮5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八九十年代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他为观众奉献了源源不断的精品,有的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笔者还在读大学时,就经常听到人们以敬佩的口吻说电影界的“二谢”(另一位是谢铁骊)。

这次因为编辑《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一字一句读了《谢晋人生智慧》书稿,才对这位大导演有了深入的了解,领略了他的人生大智慧。

回顾谢晋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高远的精神境界。

他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谢晋的家乡是浙江绍兴,这里人杰地灵,代有英贤。

古有王羲之、陆游,今有蔡元培、鲁迅、秋瑾,给予他深深的精神熏陶。

他的远祖是东晋名相谢安,就是那位在谈笑间大破强敌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

为了继承先祖的精神,他为自己取号“淝捷”,这是人们很少知道的。

中学时,他上了春晖中学。

这虽然是一所地方中学,却是一所名校,当时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称,叶圣陶、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张天翼等曾在此亲执教鞭,这使他年纪轻轻就眼界大开,起点很高。

后来,每次到西安看到汉唐的文化遗迹,他都为中华民族深为自豪,同时又觉得有一种愧对祖先的羞愧感。

正是这种感觉导引了电影《鸦片战争》的诞生。

谢晋似乎注定是要做电影导演的。

他的母亲特别爱看电影,他家附近就有不少影院、剧场,看电影、看戏特别方便。

由于母亲的影响,早年的谢晋成了电影迷。

1938年,他随父亲到香港。

当时,正好武汉的抗敌演剧队到香港演出,充满激情的救亡歌声使谢晋每次都热泪盈眶。

第二年,回到上海,他积极参加了于伶领导的学生业余戏剧活动,在多幕剧《岳飞》中扮演岳云,开始走上戏剧艺术之路。

1941年,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报考从南京内迁四川江安的国立剧专,这一年,他18岁。

虽然条件艰苦,但这里有曹禺、焦菊隐、张骏祥、马彦祥、陈鲤庭等著名戏剧艺术家,他们的爱国激情和艺术修养使他受益良多,为他后来的电影导演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谢晋能够成就自己的电影事业,是和他强烈的“巨片意识”分不开的。

他时刻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国、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在一起,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是和那些整天想着赚钱、得奖的人有云泥之别的。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管是被打成“右派”,还是新时期的如日中天,他始终忠诚于电影艺术,宠辱不惊,老而弥笃。

正如该书作者所言:

“少年之时的谢晋那胸中充溢的爱国激情,在他一生中,成了贯穿他生涯历程的红线,正是这条红线使得他有透视历史的眼光,他总是用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构思能够载入史册的巨片。

”而谢晋自己,一直把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他说:

“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能与天地同存,绝不是偶然的。

这些光辉的作品,耗尽了作者全部的心血和生命。

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落后于世界水平不怕,只要有这么一点精神,经过刻苦的努力,一步一步跑下去,跑到生命的终点,一定会对人民有所贡献。

像所有的大艺术家一样,谢晋的成功还在于他的独立思考。

他深有体会地说:

“做导演要有毅力、信念,对作品的判断,要不受来自左的或右的思潮的干扰。

”这实在是历经多次政治运动而矢志不移的金玉良言。

从家庭方面看,谢晋的生活是有些不幸的,他的四个孩子中有两个是残障。

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在尽心竭力地照顾两个残障儿子。

这也是他拍摄影片《启明星》的原因之一。

但生活中的不幸,并没有影响他的艺术追求。

他豪迈地说:

“那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的,从来没有经受过曲折的人,是绝对不能成功的。

百折不挠才是人生的大道。

”谢晋的智者之言值得人们深长思久。

(摘自2008年《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谢晋的离世,让作者怅然若失,在作者看来,谢晋在电影界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离开使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变得稀缺。

B.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提到了众多人物,目的是表现谢晋的家乡是一块人杰地灵、贤才辈出的地方。

C.受母亲的影响,谢晋从小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对理想与目标的追求过程中,谢晋表现出了对电影的高度热爱,在家的支持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再加上众多艺术家的培养,他终于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D.谢晋的成功,让我们深深懂得:

远大的目标、孜孜以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独立思考的品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E.谢晋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生活中的不幸,一方面为他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灵感,另一方面使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2)谢晋的人生大智慧包含哪些内容?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谢晋说:

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能与天地同存,决不是偶然的,为什么说这些伟大作品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

“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只要有这么一点精神……”。

这么一点“精神”又指什么?

(4)文章的末尾说到:

“谢晋的智者之言值得人们深长思之。

”请结合文中谢晋的话,谈谈你对挫折与成功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

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

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

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

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

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至于北单于“不知所终”。

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

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

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

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

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

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

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