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导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17985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经典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经典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经典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经典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化经典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经典导读.docx

《文化经典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导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经典导读.docx

文化经典导读文化经典导读论语德行类论道德曾子曾以“忠恕”来阐释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孔子认为,人类社会道德善性是普遍存在的。

孔子告诫人们不要巧言、道听途说或成为乡愿,不可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善害德。

例:

子曰: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子曰: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子曰:

“乡原,德之贼也。

”阳货论仁爱仁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整部论语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但没有一章很明确地为“仁”下定义。

因为仁是诸德圆融德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只是很具体地从各种角度开示人如何行仁。

相反地,学者也可以由孔子的开示去揣摩“仁”是什么。

例: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论孝友1.论孝百善孝为先,孝为行仁的根本之道。

例: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2.论友儒家论交友之道,首重“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认为要慎择益友,才足以辅仁成德,同时也以“四海之内皆兄弟”阐论友道宽弘之旨。

例: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论修养1.自省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徙义、改过,戒人勿恃才而骄吝,要自省其过,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

例: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2.远怨人与人相处,若不能守道持平,难免造成误会,滋生怨尤。

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在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例: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宪问3.论君子孔子认为智德兼全的知识分子君子,应注重言行一致、修身、内省之修养,需具有通达众务、不偏囿、不固执、自重自勉、例:

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文质兼备等各方面的学识修养,有一定的仪态形象、行为准则及操守。

为政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矣乎?

”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4.论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二词,在论语有时是从“位”这一外在身份来分别,则“君子”是指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者,“小人”是指治下的老百姓;有的是从是否具备“德”这一内在的修养来区分,则“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是指无德败行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人生理想有差异,君子服膺德义,追求美善的意志,成就了他的德行;反之,小人之所以成为小人,便是自陷于利益追逐,而不知道德为何物。

君子和小人在人生志向、理想上德差别,使得他们在行为上的表现,有着显著的不同。

例: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子路5.论好恶君子对众人的好恶应留意分辨,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君子能赞美人的好,也会责斥人的恶,如果不分善恶,一律赞美,那就是被孔子批评为“德之贼”的乡愿了。

例:

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子曰: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6.论刚毅刚毅之气,有时会过于切直,可是在各种天生气质之中仍属于正面的。

只要能得义理之正,“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刚者;坚守义理之正,匹夫不能夺志。

例: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罕7.论士士是周代社会贵族的最低层,但是基本上每位贵族都要经历过士的阶段,因此士人教育是周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孔子的心目中,士要能够接受低标的物质水准,但是要有高标的人生理想。

不要局限在天生的狭隘地域,而应开拓出恢宏的天下意识。

把仁当作是生命理想的最高鹄的,把以当作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行已有耻,待人以诚,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每一位士人都能这样,国家自然强盛,社会自然安和。

例: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子曰: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子路言语类论法语1.时言孔子认为君子应注重说话的时机及说话的价值。

君子要知言,由知言可以知人,同时要知道在最适当的时候说最恰当的话,这样才能发挥语言的最大功效。

言语为孔门四科之一,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例:

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2.善言正面的话语,对人生有莫大的助益。

孔子认为,别人规劝的话语,师长的启示语,自我的合理承诺都是人应该采纳的善言。

实践合理的承诺,使自己有义有信;钻研师长的启示,使人中规中矩;听从别人的规劝,使人知过改过。

进德修业,是可以从践履这些善言展开的。

例:

子曰: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3.言行人类由思想到语言,由语言到行动,都有距离。

孔子认为,人的言语要能成就人群,而不是卖弄小慧;说出的话一定要能做得到,实践时一定要全力以赴;宁可做而不说,不要说而不做。

例:

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论人1.论古人时人孔子平时常以古人、时人为对象,与门人弟子讨论其贤否。

在具体的评议中,经过合情合理的观察,贤者之所以为贤,不贤者之所以为不贤,都能很清楚地呈现出来。

这对人生的价值,自然具有厘清、指引的作用。

例: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泰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

”微子2.记孔子论语中有一些孔子的为人和日常生活情况的记载,从中可以窥视孔子闲居时的仪容、态度与神色。

例: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乡党3.孔子自述从孔子的自我评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日常生活非常简单朴素,安贫乐道;怀才待用,崇敬周公;好学不倦,立说谨严;慨叹大道未行,但又不怨天、不尤人。

例: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4.时人评孔子主要是隐者和弟子对孔子的评论。

隐者离群索居,不问世事,对积极入世、充满忧世之心的孔子,不了解者居多,因此,赞赏惋惜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弟子对孔子的观感,则因来自切身深刻的体会,对孔子充满敬仰爱戴之情。

从这两种不同的反应,我们一方面看到圣人之道弘大,故不易为世人知晓的现象,另一方面借正反两面的评述,更加彰显孔子的为人。

例: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长沮、桀溺耦而耕”篇。

微子5.孔子论弟子论语中有一些孔子对弟子的评论及其与弟子言志等相关对话。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理想、教育方式,更可体会孔门弟子的光明俊伟。

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才德兼备,有守有为,足以负重行远,弘道济世。

玩味孔门师生间的对话,我们发现孔子与弟子之间有着相同的志趣和深厚的情谊。

他们经常在一起磨砺道义,讲论学问;他们还进而相期相勉,实现救人救世的理想。

例:

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先进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雍也政事类论政治孔子认为,为政首须繁庶人口,改善民生;继之以教育人民,增强国力;为政之道在于以身作则,为民表率,举用贤才,按部就班,以收风行草偃之效;为政应以诚信为本,须正名,名正然后言顺,事成,然后君臣各尽其职;为政者应以礼让为国,奉行“五美”,摒除“四恶”,体恤百姓,近悦远来,赢得民心。

例: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子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论礼乐礼追求的是秩序,乐追求的是和谐,进而达到仁爱、敦厚、祥和的社会。

所以礼和乐只是工具、形式,和谐、仁爱才是根本。

所以,孔子再三强调礼要注重实质,不能只追求外在形式的铺张奢侈。

例: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阳货文学类论为学1.学习科目孔门施教,尤重道德实践,以陶铸完美的人格。

因此,礼、乐、诗、书之文,是其教学内涵;文、行、忠、信、道、德、仁、艺,为其科目大端。

如此分门别类,设定科目,既便于施教,也利于学习。

教育的宗旨,可由此体现;教学的目标,也自能循序达成。

例: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2.治学方法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注重教育的儒家,当然注重学习,不仅要求子弟勤学,为师者更要在教学中孜孜进修,作好榜样。

例: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3.学习态度孔子认为,人应常怀好学、乐学之心,时时保持对学习的自觉,以活泼的心态,迎接学习,学会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各种境遇,调整自己的心理,以健全美好的人格,并从中体会因学习而成长的喜悦。

例: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4.教学精神孔子的教学精神,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和“学无常师”这几个方面。

例: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论学孔子鼓励人们学习要持之以恒,把握时光,只要肯学,就不怕没有成果。

既学之后,要力求深入,沉潜涵养,久而久之,学问变成自己的,就会觉得乐在其中了。

例: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论诗论语一书,对六经提得最多的就是诗经,由此可以看得出孔子对诗经的重视。

孔子认为,读诗经的用途,由兴、观、群、怨到事父、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向外推展开来,可以达政、可以专对。

由此反映出孔子对读书的态度,重在经世致用,而不是关起门来做自了汉。

例: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孟子论性善1.人性本善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例: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的,不是后天外加的。

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

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而为恶,往往是因为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

因此,孟子以为人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溺,形成王道的政治。

公孙丑上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2.存养善性孟子认为人性有善端,而此善性,需要认真存养才能发挥功能,成为君子圣贤。

自暴自弃的人,乃不知存养。

至于存养之道,则要养其大者,不能以小害大,因贱害贵。

例:

孟子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离娄上3.存理克欲孟子认为,存养本心之道在于克制口、鼻、耳、目等欲望。

若能养心,自然彰显义理。

而能在死、生、义、利之际,知所省察,知所抉择。

若放其本心,不择手段,惟富贵利禄是图,无耻败德,殊为可鄙。

实践仁义之道,必加以扩充,修己安人。

是以君王为政治国,当依仁义而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人伦之际,都怀仁义以相接,然后才能“王天下”,虞舜时积德为善,居天子之位,使得人人各得其所。

存理克欲,将仁义扩而充之,必将达到此境界。

例:

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鱼我所欲也”章。

告子上“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章。

离娄下论行为1.行止务本孟子的主张非常务实,落实在现实的做法也非常务实。

他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先亲爱自己的父母、兄长,然后扩大到周遭的朋友、乡人,再扩大例:

到所有的人,最后扩及万物。

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人类不需要学习,自然就懂得爱父母,由这种自然的爱推展出去,而至于仁民爱物。

这就是“道在尔”,也就是务本。

孟子曰: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上孟子曰:

“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离娄上2.涵养操持孟子认为,人的行为、修养有圣愚之差异,原因就在于圣贤能扩充善端、涵养善性、操持本心以处世,而凡人则放其本心、不知省察、不知追求罢了。

所以孟子教育世人,要自我觉察为善成德的基础在于本心,必须涵养之、持守之、依凭之,以体现于思虑于心,然后足以成就自我德行,营造社会和谐。

例:

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尽心上孟子曰:

“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尽心上论教育1.自动自发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师法孔子,聚徒讲学,阐扬圣道,影响深远。

他对于教学方法和为学之道体会得相当深刻。

他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阐述君子叫人的各种方式,这些方式都是针对学习者的自动自发而施教。

他的“不屑之教诲”的特殊教法,是要学者能自反自省。

同时,为学必须专心致志,持恒不懈,自动改过迁善,拜受善言,与人为善。

例:

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尽心上2.确立标准孟子认为,治学必须重视方法,订立标准,依循方法,黾勉为学。

如此才能合于规矩,厚植学艺根基。

孟子为治学所订立的标准即为学须有本有源、按部就班、盈科而进乃可自我实现,有所成就。

例:

孟子曰: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学者亦必以规矩。

”告子上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不达。

”尽心上3.环境移人接受教育的人,除了遵循规矩,修心养性,持恒不懈,深造自得外,学习环境的熏染、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个人与环境之间,若能有良性的互动,那么教育的成效才能彰显昭著。

例:

“孟子为戴不胜”章。

滕文公下“舜发于畎亩之中”章。

告子下论政治1.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思想中,民贵君轻是他的重要主张。

民贵主张是民本思想的延伸,孟子认为,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君主与社稷,都是为民而立的,如果君主与社稷不能尽其职,就应该更置。

天下既以民为贵,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

王化之本,在于养生送死足备,然后导之以礼仪。

君能以民为贵,而行仁政,则民才能亲其上而死其长。

例: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尽心下2.因先尊贤所谓“因先”,是指为政者当依照先朝圣王的典章制度以治国。

因为先王殚精竭虑,建立可行的典章制度,后人作为准则,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所谓“尊贤”,是指为政者当尊重道德崇高的贤士。

因为行仁政不能单有善心善政,还必须有贤能俊杰,才能确切辅助君王,实行仁政。

例:

“离娄之明”章。

离娄上“仁则荣,不仁则辱”章。

公孙丑上3.仁者无敌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百姓无以为生。

孟子有感与此,因而主张保民、养民,行仁政。

孟子反对战争的主要见解有:

仁者无敌、得道多助人和为贵。

例:

“天时不如地利”章。

公孙丑下“晋国,天下莫强焉”章。

梁惠王上庄子论道庄子将道看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无所不在的,无时不有的;是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的。

一切万物,均由它而生,由它而显,由它而灭的。

例: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

“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

“期而后可。

”庄子曰:

“在蝼蚁。

”“何其下邪?

”曰:

“在稊稗。

”曰:

“何其愈下邪?

”曰:

“在瓦甓。

”曰:

“何其愈甚邪?

”曰:

“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知北游名学庄子否认名相之学,愿人打破成见,泯除是非。

他以为是非、大小、高下、可不可、善恶、美丑等区别,原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它们的区分都是比较的、相对的,全是真理的一面,不是绝对的真理。

庄子以为各家之争论是非,极为无聊。

例: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

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

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齐物论物化说庄子认为一切的物类,都是在这个宇宙的有机体中变来变去,而永无止境。

他说宇宙的本体是“道”,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时间”与“空间”交错而成的“宇宙”。

万物在这自然的时空中不住地变化。

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人生观庄子主张乐天安命的人生。

乐天安命的人生,也就是达观的人生。

他既将宇宙看作是一个有机体,所有的物类都属于这盘机器的零件,则人类的寿夭、祸福、是非、得失,当不由自己作主,悉当例: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听凭大自然之流转。

所以他主张: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因为人事界的现象,也与自然界的现象同样地在不断地变动着。

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秋水养生论庄子的养生是忽略形体而注重其精神的。

他是求全其永在的生命,所谓永在的生命者,即超出形骸之外的生命,亦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

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处世态度庄子是一位具有出世思想的人,但庄子的出世不一定是离群索居。

他是抱着和光同尘,与世无忤的态度。

就像他在人间世里说的那样: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他既不肯离群索居,而又不愿意与之同化,所以不能不韬光晦迹,由是他提倡“以无用为有用”。

例:

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槨;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

“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人间世政治思想庄子极端否认政治的效力,反对社会上的干涉政策。

他认为政治上的一切设施,无论是仁治主义、礼治主义或法治主义,都是无事滋扰。

将欲治之,适所以乱之;将欲成之,适所以败之。

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