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774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单元检测试卷

(一)

(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8·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这反映出分封制(  )

A.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D.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说明分封制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故C项正确。

2.(2018·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通过推衍传继,某制度维系了一个庞大的宗支网,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

该制度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

C.世官制D.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庞大的宗支网”说明是宗法制,故A项正确。

3.(2017·江苏扬州三模)东汉卫宏《汉旧仪》载:

“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

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

”材料体现的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

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反映分封制,“其长伯……次仲、叔、季……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反映宗法制,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森严的等级制与材料中“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相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周代,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是秦代,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2017·江苏宿迁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说:

“中国的家庭中,上下尊卑有着严格的区分。

……父亲是一家之主,他至少在理论上控制着家里的财产并决定子孙们的终身大事。

”这一社会传统最早形成于(  )

A.先秦B.秦汉C.隋唐D.宋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费正清在这里说的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这种制度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萌芽,在西周时期最终形成,故A项正确。

5.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

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C.“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描述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该故事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状态,即必须服从天子调遣的义务,“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体现了诸侯为天子守疆土的义务,故A项错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体现了对天子述职的义务,故B项错误;“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体现了对天子的军事义务,故C项正确;“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体现了为天子交纳贡赋的义务,故D项错误。

6.(2018·江苏常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春秋战国时期,晋伐齐,战前誓词中说: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又春申君黄歇言之楚王曰:

“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

”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  )

A.晋国出现郡辖县地方行政制度

B.楚国所设郡有军事应急的性质

C.中国完成国家结构体系的转型

D.地方管理完成了郡县取代分封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县的地位高于郡,故A项错误;据材料“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可知为应付军事,楚国准备设立郡,故B项正确;中国完成国家结构体系的转型是在秦汉时期,不是材料中所提的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地方管理完成了郡县取代分封,是在秦汉时期,故D项错误。

 

7.(2017·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此处“封建”是指(  )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得出此处“封建”不是郡县制、宗法制,故A、C项错误;行省制出现于元朝,故D项错误。

8.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体现的是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中央官制之先河”,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开创的中央官制,故B项正确;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9.著名学者柏杨提出:

“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  )

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保证了民主决策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

答案 C

解析 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C项正确。

10.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

”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

“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这反映了秦汉时(  )

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与皇帝独裁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可知国家公务注重文案书写,反映了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故B项正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是对官吏职能的规定与官吏拘泥行政规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与三公九卿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8·江苏淮安学业水平一模)《新唐书·百官志二》载:

“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材料反映的制度应为(  )

A.分封制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唐朝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说明是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

12.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

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

答案 B

解析 汉刺史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项错误;宋参知政事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B项正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故C、D项错误。

13.(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钱穆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时说:

“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

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

”“某朝”指(  )

A.西周B.西汉

C.唐朝D.元朝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制度是行省制,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一项地方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

14.(2018·江苏扬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

“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

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竟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

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对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  )

A.该制度指察举制,创立于汉武帝时期

B.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

C.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

D.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展为八股取士

答案 D

解析 A项符合材料“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材料“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因请托舞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材料“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2018·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道:

“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

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由此可知该制度(  )

A.打破了贵族特权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官员素养D.实现了社会平等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草泽望之起家”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故A项正确。

16.(2018·江苏盐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

这反映出宋代(  )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

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

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答案 A

解析 赴试人数增加,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录取比例变小,说明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增加,故A项正确;名额分配苏州和福州人数不同,无法说明确保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宋代南方成为经济重心但不是文化中心,故C项错误;宋朝时期赴试人数显著增加,表明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故D项错误。

17.胡惟庸之子因在大街上纵马奔车掉下摔死,胡未禀报皇帝就将车夫杀死。

皇帝大怒,让胡做出补偿,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

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

这反映了(  )

A.胡惟庸打压内阁B.胡惟庸家藏万金

C.相权妨碍了皇权D.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答案 C

解析 朱元璋吸取元代末年相权加强威胁皇权的教训,再加上胡惟庸的飞扬跋扈,促成他废除丞相制度以强化皇权的举措,故C项正确。

18.(2018·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明史·刘健传》中记载:

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

(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

材料体现了(  )

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B.军机大臣权力日重

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奏请”并非决策大权,内阁无法定的决策权,内阁官员并非丞相,内阁辅政作用的加强说明内阁地位的上升,故C项正确。

19.军机处刚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

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

其所反映特点与如下军机处所为相一致的是(  )

A.不识字小太监任服务人员

B.大臣职务由皇帝临时交办

C.章京年初一也须当差入值

D.大臣膝处用圆布中置棉絮为衬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史实反映的是军机处“勤”的特点。

A项反映的是保密性;B项反映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与题意不符;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C项符合题意;D项所述是由于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这样跪着就不疼了,排除D项。

20.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材料表明军机处(  )

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答案 D

解析 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有事无不综汇”不能说明军机处就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故D项正确。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21.(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  )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2.(2018·江苏淮安学业水平模拟)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强化专制权力,在全国范围内创造性的采用郡县制。

(  )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所以“创造性”不符合史实。

23.(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一学期期末)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

答案 A

解析 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到宋朝收兵权、收财权、派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再到元朝推行行省制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控日益集中有效,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本题说法正确。

24.(2017·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形成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

答案 A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隋朝时,科举制形成。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它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25.明成祖为解决皇帝政务繁重的问题设立了内阁。

内阁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拥有票拟权。

(  )

答案 B

解析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故题目说法错误。

第Ⅱ卷(共30分)

三、主观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2017·江苏扬州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

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2分)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2分)

答案 

(1)制度:

西周:

分封制;秦朝:

郡县制;汉初:

郡国并行制。

(2)作用:

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任意三点即可)

(3)原因: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原精神:

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27.(2017·江苏如皋高二选修第一学期期末)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

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

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

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

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

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3分)

答案 

(1)职责: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

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特点: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

作用: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因素:

相权的牵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

(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8.国家的强盛,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

新时期,我国大力推行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汉代重视选拔人才,并强调品行,为此,实行了由下面向上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请写出其名称。

汉武帝时期,以儒术取士成为这一制度的重要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怎样的演变趋势?

(2分)

(2)隋文帝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吏,废除了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在执行的标准上存在什么弊端?

在此基础上,科举制得以形成,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分)

(3)科举制由士子自愿报名参加中央组织的选官考试,诗赋成为重要的考试内容,最后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

请据此分析科举制实行的政治、文化意义。

(2分)

(4)历史往往极具戏剧性。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在清末被废除。

但是,这一时期的英国通过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比较好地解决了行政人才的选拔问题。

请从制度的政治属性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一戏剧性的历史现象?

(2分)

(5)科举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今天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借鉴科举制度的积极理念和价值。

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其对当前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

(2分)

答案 

(1)名称:

察举制。

趋势: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或儒家思想确立独尊地位)

(2)弊端:

以门第为标准。

标志:

隋炀帝设进士科。

(3)意义:

打破了贵族的垄断,扩大了人才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引导了社会读书重学的风气。

(政治和文化方面分别任答一点即可得分)

(4)解释:

中国科举制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5)价值:

广泛开放的选拔对象,通畅的人才流动机制;公开公正的选拔方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任答两点)

解析 

(1)注意汉朝、儒术和趋势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3)注意设问是政治、文化意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4)比较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和中国的科举制度,之所以历史命运有所差异,关键在于制度的本质不同。

(5)从科举制的积极方面来归纳其对现实人才选拔的价值,如选拔对象、选拔机制和方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