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562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docx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docx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

上饶师院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

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

作者姓名:

徐丹

准考证号:

232409100019

指导老师姓名:

王勤

考生单位:

铅山县港东小学

联系电话:

13576309638

EMALT:

526118843@

上饶师范学院成教分院

2011年07月23日

 

简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沿袭与变革

徐丹(港东小学,江西铅山)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增长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被更多人认可。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则需教育培养出来,故好的教育方法对此至关重要。

“因材施教”便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因此本文从“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提出及发展,“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工作中的变革,运用“因材施教”的观点,实施素质教育及“因材施教”的现代意义四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

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层次教学法

 

目录

引言……………………………………………………………………………………1

一、“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诞生及发展……………………………………………1

(一)“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诞生…………………………………………………1

(二)“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1

1、古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1

2、近现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2

二、“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工作中的变革…………………………………………3

(一)现代“因材施教”的变化……………………………………………………3

(二)“因材施教”的涵义……………………………………………………………3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3

(四)“因材施教”的五种方式………………………………………………………5

三、运用“因材施教”的观点,实施素质教育……………………………………6

(一)简介素质教育…………………………………………………………………6

(二)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的关系…………………………………………………6

(三)“因材施教”在素质教育中的实施……………………………………………6

1、察材:

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7

2、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的根本措施…………………………………………………7

3、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8

四、“因材施教”的现代意义…………………………………………………………8

参考文献………………………………………………………………………………10

致谢……………………………………………………………………………………10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历史,便可发现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现在国家振兴,国家繁荣富强同样需要采用这一方法教育培养各类人才。

因此,研究“因材施教”的思想与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对于教育战线的新兵,认真、全面地了解其起源、含义,发展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与时俱进,适宜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教育者的第一要务。

一、“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诞生及发展

(一)“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诞生

“因材施教”是由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提出来的。

这种“因材施教”模式在当时教学上的主要表现,是对不同“材”的问同而答异,抑强而励弱,使之均得到发展,它贯穿着孔子的“忠恕”思想。

例如,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

“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

“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

“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马上回答:

“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

“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

“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孔子主要通过谈话、观察、提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志向、学习态度和学习专长以及年龄差异等进行施教。

(二)“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

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

1、古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

1

孟子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教亦多术矣”。

(《孟子》:

《告子下》)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生来虽具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环境和个人修养的不同,从而造成了才能上的个别差异。

因此,他先把教育对象给以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他说:

“君子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

也就是说,对才能最高类型的学生只需及时点化;对长于德行类型的学生加以熏陶使他成为德行完全的人;对长于才能类型的学生加以正确指导,使他成为通达的人;对于一般类型的学生可以用答其所问的方法,以排其所难、解其疑惑,使其成为有用的人;还有那些不能及门受业类型的学生,可以通过私取他人、自学成才的方法,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孟子的这种“因材施教”超出了孔子“因材施教”模式的范围,即他把不同特点的施教个体,扩大到不同类型的施教群体,无形中扩大了被教育者的数量,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效益。

这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

墨家的墨子对弟子的教育也决非千篇一律,他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耕柱》)。

特别是还根据弟子水平程度的深浅和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教育,“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

墨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表现在根据教育对象的特长、爱好、性格的差异,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天赋资质或才能高低,予于不同的要求标准。

墨子能够认识到弟子们的材资有不同并实施相应之教,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的结果。

2、近现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育的提倡和实践,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不仅致力研究西方美学和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教育遗产,也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继承。

他同样重视因材施教,曾经明确指出:

“总须活用为妙。

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

在学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那几科觉得很困难的,须格外用功些,那几科觉得特别喜欢的,也不妨多学些。

总之,教授求学,两不可呆板便了。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2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

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需要因材施教。

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

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 

二、“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工作中的变革

(一)现代“因材施教”的变化

与传统相比,现代的“因材施教”包含了很多新意。

首先,它强调集体教学前提下的“因材施教”,为此既规定了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所需达到的共同目标,又为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提供了条件;其次,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发展方向、学习方法等;再次,它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这一研究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上,可以说这一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前我国因材施教的价值取向。

但此研究同时仍然坚持“共同目标”的统一性要求,并且也未更深层探讨该如何把共同目标与学生个性结合。

(二)“因材施教”的涵义

因材施教实质上包含两种涵义:

一种是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形式、方法、措施、投入程度,以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成才目的)使教育对象达到同一效果,即不管原材料如何,都要做成同一合格产品;另一种是指教育目标不同,采取的教育形式也不同,以使教育对象达到相异的效果,即什么材料做成什么产品。

孔子的因材施教就属于后一种。

从研究者给出的两个涵义可以看出,对于孔子时代因材施教的价值追求很肯定,即将不同的教育对象培养成不同的人。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3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

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

”“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

”“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

”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2、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

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

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3、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

由于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

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4、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4

拉埃丁和斯泰莱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学习的某个学科的材料要求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实际的学习结果没有他们自己所预期的那么好,而在学习材料的要求与其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却比预期的要好。

拉埃丁对此结果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应较高的预期。

其实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便能够作出主动的努力。

成为一名有策略的学习者至少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类型,能够知道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方法要求,并且能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不同于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个体所拥有的比较稳定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之中偏爱的学习方式,而学习策略则是灵活的、有计划的、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性质而随机应变的。

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点拔培养下,学生才有可能充分了解自己,主动地扬长避短。

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策略的意识,而且认识到自己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及其利弊时,就会主动地进行调节。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也不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

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

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

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四)“因材施教”的五种方式

1、按照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教学

智能水平在个体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不同资质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对不同智力的学生因有不同的要求,对智能水平低的学生应放低要求,对智能水平高的学生就应提高拓展。

此外,教师还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弱,合理的要求学生。

2、注意学生特长,分科进行教学

学生的学习特长既是自己学习的结果,又是新的学习的起点和依据。

因此在因材施教中,教师就应该善于抓住学生的特长,及时加以引导,使这些特长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

3、按照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固然如前面所讲的,要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但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努力程度。

如果只考虑他们才智的一面,就可能在教学中难尽其材。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把因材施教与学生自我学校结合起来。

只有在学生能够善于主动探索、领会知识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5、运用问答教学,灵活回答提问

(1)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作不同的回答。

5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总是直接作答,有时还可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发表意见,然后再评审,讲出自己的观点。

(3)有些学生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就让他问到底,不厌烦。

(4)采用追问法,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作任何回答,反而用一系列问题来予以追问,迫使学生各竭其力,求出答案。

三、运用“因材施教”的观点,实施素质教育

(一)简介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

因此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的关系。

我们知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离不开共性。

共性是个性之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的概括。

要把握学生的共性,就必须深入学生之中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从多种多样的学生个性中概括他们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他们相近的智力水平、认识能力,相近的学习兴趣、习惯以及相近的知识积累,便是学生的共性。

我们面向全体提出统一要求,班级的奋斗目标,集体教学的措施,就是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的。

但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且共性只能大致地而不能完全地包括一切个性。

个性虽然离不开共性,但个性又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未被共性所包容的特点,我们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切实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思想纪律、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等,特别是要及时洞察到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变化的苗头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我们才可以“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有学生共性,才能提出统一要求,进行集体教学;有学生个性,而且是丰富的,千差万别的个性,才需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以使“长善救失”。

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就能够既使统一的要求得到保证,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因材施教”在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6

实施因材施教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

孔子时代教育的统一要求还没有形成,教育目的基本上是孔子的仁学框架,实施个别教育也比较容易。

但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当我们教师面对几十个不同的学生,应该按哪种发展水平、哪种认知模式来推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进程呢?

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呢?

1、察材:

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察材”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不能察材,便会像《马说》里指出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终使出许多学生没有显现于外的资质被埋没。

而材的定义则必须了解,从当代眼光审视,认为古代的因材施教中“材”过于狭隘,当代“材”的内涵不单特指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应是包含教育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在内的所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的总和。

也有学者认为狭义的“材”指学生,但“材”也可以理解为教材(教学内容)、教师之材(教师本身的条件、特长)。

因此,他认为“因材施教”,除了可以传统地理解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之外,还可以理解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

而察材本身就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工作粗糙,职业责任感不强,不讲教学方法等等,都会影响他正确识才,所以了解一个学生,如果只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或只看其作业,就判断其是否有可造之才,这几乎是武断的。

比如上文提的和尚,他连“苕帚”这样简单两个字,读熟记忆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不是佛祖了解他的优点,该和尚怎么成为口惹悬河的辩才呢?

所以察材要全面、辩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武断,不能唯心,不能片面。

2、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的根本措施

7

由于各个学生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科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各学生之间必然存有差异。

因此,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并从各学生的差异中找出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每个学生都活跃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呢?

我们的做法是: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也就是在一个教学班内,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而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对高层次的学生,允许他们超进度学习,充分发挥其智能,扩大其知识面;对中层次的学生,允许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得较深一些,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对低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扎实基础,不断提高。

因此,教师在备课和布置课外作业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多层次学生的实际,以中层次学生为基点,既要满足高层次学生的提高要求,又要考虑到低层次学生的补差要求,同时,教师还要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中、高层次努力。

3、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高教育成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启发诱导是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其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坚持启发式,提倡导学式,反对注入式。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注意适时而教,“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对各种类型的学生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对那些肯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要注意鼓励,肯定其独立思考的精神,采取适当的方式诱导学生认识不正确的地方,不可横加指责、讽刺打击。

现在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不注意研究学生己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对新知识缺乏分解、深化能力,往往只顾自己讲完,学生能不能接受则顾及不到,以"灌输"为主。

另一个极端是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受美国发现式教学的影响,把启发式教学变成了自学式,“放羊式”,让学生放任白流,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样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因材施教”的现代意义

8

“因材施教”由孔子倡导实施并把它概括成一个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教学原则之所以历久不衰,寻根探源,我们可以发现,“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

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所说:

“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

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 

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不言而喻因材施教在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标推行的大背景下,依然活力四射,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推动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灌输、轻交流,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思维,教学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感知。

教育发展到今天,因材施教原则依然有着它的现实意义,它的内涵和对现实的指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但如果我们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同传统的“因材施教”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社会提供的资源用于教育的一切有利条件施行教育,就会更好地发挥其高效育人、多出人才的积极作用。

因此,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仍将大放异彩。

 

9

参考文献

[1]陈安仁、夏应佛《教育杂志》第13期第1号[J],1920年12月 

[2]李光琳.“因材施教”在我国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1

[3]张正青.谈谈因材施教的两种不同含义[J].人民教育,2000

[4]古永忠.“因材施教”新解[J].思想政治教学,1998

[5]黄万顺.“因材施教”三解[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非常感谢教育科学学老师的帮助,在论文思想和写作过程中,提出了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