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63315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docx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docx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复核人高一语文组

浙江省富阳市场口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

高一语文组复核人:

高一语文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全对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光阴荏苒,云烟氤氲中,那模糊的笑靥(yè),想触摸却是孤寂的空气。

不由得感慨:

少年无知太伧促。

B.曼妙的文身在她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

然而手臂皮肤上的疱(pào)疹,不禁令人生厌。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chuàng)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D.有些同学写文章只注重框(kuāng)架的构建,不注意字句的运用,常常使得文稿文句不通,错字联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地下结论。

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

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粘上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

A.轻率 传颂  细致          B.轻率   传诵   细致

C.轻易 传诵  细微           D.轻易   传颂   细微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中外艺术史告诉我们:

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问世后,它的仿作何止千百,然而大浪淘沙,最终能流传至今的,必定是出自名家之手的极品。

B.这个人肯定能成大器!

你看他面对棘手的突发状况,总能暴虎冯河,沉着应对。

C.生活中不乏做事随便之人,他们往往会贸然撞进你的屋子,擅自登堂入室,在你的家里东张西望……真让人反感。

D.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惠及子孙万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对淘宝商城新规引发的大卖家被恶意攻击的事件,引起了马云的重视,他特意从美国赶了回来。

从前期的决不妥协,到昨天的道歉并让步,淘宝“伤城”事件有了解决的希望。

 

B.因延续数年的宽松货币政策,温州企业为追逐高利润激进扩张,进入陌生领域及房地产市场,造成传统制造业举步维艰。

 

C.他们本着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便于服用为原则,改革了药品的处方、工艺和剂型,从而赢得了市场。

D.利比亚“过渡委”的一名发言人今天说,卡扎菲已经在其家乡苏尔特被打死。

当天利比亚新政权的部队对这个卡扎菲的最后堡垒发动了猛攻。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的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很值得一提的就是“入得从容,出得自在”的政治文化。

所谓“入得从容”,就是很多人从政之前是扮演其他一些有社会意义的角色,比如商人、律师、记者、学者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

由于有,他们容易,也容易;由于有,相对来说他们容易,也容易。

①适应政治角色②抵御外来的诱惑③广泛的社会阅历和人脉④心平气和地享受这段实现自我价值的政治生涯⑤打开局面⑥相当的物质积累和成功经验

A.⑥①⑤③②④B.③⑤①⑥④②C.③①⑤⑥②④D.⑥②④③①⑤

6.电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上网浏览等都离不开它。

不知你是否注意,有些软件、网站的名字很有创意。

请你对下面网站名称的创意进行简单评析。

(3分)

XX(搜索网站):

7.不识字的奶奶患高血压病,下面是给奶奶买的新药“拉西地平片”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从中选出必要内容转告奶奶。

(不超过15字)(3分)

【药品名称】 拉西地平片

【性状】 本品为白色片,无臭无味。

【规格】 4mg/片

【用法用量】 成人起始剂量4mg,每日1次,在早晨服用较好。

饭前饭后均可。

老年人初始剂量为2mg,每日1次。

可以长期连续用药。

8.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3分)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

《诗》三百篇,。

(《报任安书》)

风之积也不厚,。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逍遥游》)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君子之风》)

二、古文阅读与鉴赏(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陈情表

李密

①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②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夙遭闵凶(同“悯”,忧伤)   B.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慰问)

C.逮奉圣朝(等到)        D.岂敢盘桓(回旋环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B.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不知东方之既白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其制稍异于前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叙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孤苦的情况和祖母对自己含辛茹苦的抚养,委婉曲折地陈述自己屡次辞谢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皇上的感激,又申诉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B.第三段援引朝庭“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感谢晋武帝对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知遇之恩,旨在表达自己忠孝两全的意愿。

C.全文以“愿乞终养”“辞不赴命”为中心内容,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写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不愧为古代散文的名篇。

D.本文用了大量四字句、对偶句,既有骈文的整俪,又使语言不显雕琢,而是十分自然亲切,真相是从肺腑流出,读起来一气呵成,丝毫不见斧凿。

12.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及一段课外材料,然后完成13—14题。

(6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008年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增长27.3%。

相对于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数字(10%左右),这两个30%左右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

(“纳税人俱乐部”)

13.用尽可能简洁的字眼概括“有若”的观点。

(2分)

14.第二段材料“忧心”什么?

这份“忧心”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

请结合材料具体阐释。

(4分)

三、现代文阅读与赏析(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

底层

蔡翔

苏州河由西向东,蜿蜿蜒蜒地流过这个城市。

河的南面,耸立着各种各样美丽的建筑。

夏天,许多许多的法国梧桐点缀出一片又一片的优雅绿荫。

穿过繁华的街道或者幽静的宅院,找一个小小的咖啡馆,挑选一个临窗的座位坐下,冬日的阳光懒懒地透窗而入,这时,你会感觉到一种怀旧的忧郁,所有所有的梦在黄昏来临之际一起向你敞开。

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却并没有那么多的美丽和那么多的优雅。

对我来说,苏州河的水永远是肮脏的,黑黑的,稠得像粘汁。

水面上,永远漂浮着菜叶、秽物、粪便……许多许多的工厂都坐落在苏州河的北岸,烟囱里的烟是黑的,尘埃落地,马路永远黯然无光。

是的,我的半个城市在苏州河的北面。

在这里,人是穷的,街也是穷的。

我的祖先从芦棚中走出,走进工厂、码头、澡堂……。

黄昏的时候,他们带着一天的疲劳和一天的屈辱,醉眼朦胧地坐在小酒馆里,大声地说着粗话,唱着家乡小调。

他们朝地上吐痰,开着很伤大雅的玩笑,然后歪歪倒倒地走出酒店,这时,星光黯淡,像极了乡村的小径,但是再也没有了家乡的月亮。

我的祖先已经悄然远去,但是苏州河的北面却依然被这个城市拒绝。

尽管有许多的人从那里走向这里,也尽管有许多的人从这里走向那里。

漫漫的历史已经构成一个语词,这个词就是——底层,而在底层的周围,永远弥漫着肮脏、野蛮、贫穷、粗鲁等等等等的语词氛围。

然而,我却依然满怀感激之情注视着我的半个城市。

是的,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

我想,我对底层的读解,首先是从工人开始。

我出身在一个工人家庭,很多年以前,我的父母从异乡漂泊到这个城市。

那个时代的工人,许多人都还保留着农民的某些本色。

他们和乡村的瓜葛并未被完全切断,灾年的时候,他们会忧心如焚,谈着家乡的收成。

经常有农民到我们这里乞讨,我的父辈会非常热情地招呼,端菜端饭,然后细细地扯着乡村闲话。

我一直非常喜欢那个时代的工人,也许,在那一代的工人身上,还保留着乡村的纯朴和厚道。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代并未消灭贫穷,我的底层仍然在贫穷中挣扎。

然而在那个时代,贫穷并未导致我的底层的愤怒,相反,他们对国家表示出一种极大的热情和忠诚。

贫穷并未导致道德的沦丧,那时的底层,有一种非常满足的感觉。

一切都很安定。

在我的生命中,北方的乡村给予我从未有过的震撼。

在我亲身经历了贫穷带来的各种折磨,我才深深懂得,对富裕的向往,在底层,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人性。

我对乌托邦有着一种天生的迷恋,那是一个有关平等和公正的神话。

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神话中走过,我们以国家的主人自居,我们与年轻的共和国分享着艰难。

许多年过去了,革命似乎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

旧的生活秩序正在解体,新的经济秩序则迅即地制造出它的上流社会。

阶层分化的事实正在今天重演,权力大模大样地介入竞争,昨天的公子哥儿成了今天的大款大腕爷,他们依靠各种权力背景疯狂地掠夺社会财富。

权力和金钱可耻地结合。

“穷人”的概念再一次产生。

我已经不再侈谈什么平等和公正,我终于悲哀地发现,这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昨天未曾有过,明天也不会再有。

阶层区别也许会永恒存在,这个世界命中注定要把财富和权力堆积到少数人身上。

也许,这种差别为优秀人物提供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向上可能。

但是我的出身我的教养我的经历,命中注定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底的精英主义者。

我相信,激烈的竞争,哪怕是不公正的竞争,也会导致这个世界的繁荣,而穷人也会日将分享繁华的余羹,家里终会有各种电器,餐桌上也将日益丰盛。

但是在我目睹了那么多的欺凌和掠夺,那么多的屈辱和侮辱之后,我的情感,我隐秘的内心再也难以对这个世界热情洞开。

许多美丽的梦想已经破灭,我为之呼唤为之憧憬的新世界并未在我的梦想中冉冉升起。

纯朴和善良,正在我的底层悄悄消失。

底层不再恪守它的老派的欲望,对富裕的追求同样导致了人的贪婪。

早晨的空气不再新鲜,嘈杂的集贸市场,到处是鱼腥味和讨价还价的喧哗。

鱼贩子肉贩子菜贩子水果贩子,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他人的口袋。

他们为了一块两块的利润,出卖着自己的良心和底层的感情。

在我的底层,已经不再涌动着纯朴和善良,友情和乡谊,利益原则同样侵蚀着我的底层。

欺凌和掠夺,在这个世界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上演。

而这一切,却渐渐侵蚀到我的底层。

在你路过那些肮脏的地下小工厂,你就会发现,在我的底层,正在上演着什么样的同类相残的故事。

我的确非常矛盾,我渴望我的底层富裕,我又恐惧因为富裕而失去我记忆中的底层。

我的底层因为对富裕的追求而付出太多的纯朴和善良。

也许,因为在这个时代,劳动不再神圣,富裕必须依靠投机和掠夺。

我的底层正在从肮脏的棚户区中搬出,但是新楼房重重的防盗门却把浓浓的乡谊完全隔断。

相互的漠然和猜忌,替代了往日的亲如一家。

夏天的夜里,再也没有了咿咿哑哑的胡琴,只有嘈杂的卡拉OK,我知道,那是我的底层孤独而又无聊的发泄。

我走出我的神话,我不知道我该走向哪里。

1995年12月3日(有删改)

15.文章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与感受对后文的叙事与感受有什么样的作用?

(3分)

16.“底层”在城市化前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4分)

17.“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简析。

(3分)

18.请结合文本,理解“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的深刻含义。

(4分)

19.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底层“在当代社会中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

(4分)

四、写作训练(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与众人一起前行是美好的。

一个人孤独地跋涉更是珍贵的。

有的人虚心求教,有的人同流合污,有的人孤独坚守着自我的信念,有的人跻身热闹的场所排遣藏在内心的寂寞……

人们走在各自的路上,各有各的风景,各有各的感悟。

根据材料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本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场口中学2011年11-12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答题卷

座位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每题3分,9-11每题2分,总分30分)

题号

1

2

3

4

5

9

10

11

答案

6.

(3分)

7.。

(3分)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句,共3分)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

《诗》三百篇,。

《报任安书》

风之积也不厚,。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逍遥游》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君子之风》

二、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12分)

12.①

(3分)

(3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及一段课外材料,然后完成13—14题。

(6分)

13.。

(2分)

14.

(4分)

三、现代文阅读与赏析。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

15.

(3分)

16.

(4分)

17.

(3分)

18.

(4分)

19.

(4分)

四、写作训练。

(40分)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运用

1.B2.B3.A4.D5.C

6.化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既表明网站广泛搜索的功能,又暗示使用该网站搜索会收到令人欣喜的结果。

7.【解析】 必要内容:

初始剂量2mg、每日1次、早晨服用,转化为口语。

【答案】 每天早上吃一次,每次吃半片。

8.

安能以皓皓之白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有杀身以成仁

二、文言文阅读鉴赏

9.D10.B11.B12.略

13.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或以民为本(2分)

14.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

(1分)材料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

(1分)认为过重的税赋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赋税,藏富于民。

(2分)

三、现代文阅读与赏析

15.

(1)作者详细描写了苏州河南面耸立着各种各样美丽的建筑的城市景观,这和下文的写作重点、苏州河北面的农村底层的破败景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导出下文的叙事与感受张本;

(2)“怀旧的忧郁“又暗示了本文思考的沉重性,提示了下文对”城乡分离“、”城乡对立“主题的思考将充满忧患意识。

评分标准: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解答时须兼顾表达技巧和文章主旨。

16.

(1)底层在进入城市前,向往改变贫困处境,进入富裕的城市生活;向往进入城市后获得平等和公正的待遇。

(2)城市化后,底层的美丽的梦破灭了,非但没有获得平等与公正的待遇,还遭受着来自城市的欺凌和掠夺,甚至丧失了本有的纯朴和善良的美德,陷入孤独、无聊、迷惘而无所适从的境地。

评分标准:

答出第一点得2分,答出第二点得2分。

关键要分点答出进城后的变化内容,即“没有获得平等与公正的待遇,遭受着来自城市的欺凌和掠夺,丧失了本有的纯朴和善良的美德,陷入孤独、无聊、迷惘而无所适从的境地“。

若答”进城前很贫困,进城后富裕了“得1分;若答”进城前向往贫困,进城后发现梦想破灭“,太笼统,得2分。

17.

(1)在文中,“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从身份上说,我不是一个农民,因为我是“工人的后代”;而从精神上说,我又不是一个城里人。

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一个城乡过渡期的城乡结合体的代表,是城乡差别的代言人,文本因而获得了一个“局外人”的视角。

这个视角的意义在于,它为文本获得了一个审视城乡对立关系的清醒立场。

(2)“我”对城乡对立、乡土文明被城市文明侵蚀充满了忧虑,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因而非常迷茫。

评分标准:

答出第一点得2分,答出第二点得1分。

18.

(1)“我”的祖先从芦棚中走出,我的少年时代在苏州河北面的底层聚居区度过;

(2)底层生活给我做人的美德:

纯朴、善良,重视亲情、乡谊,对国家的极大的热情和忠诚,讲求做人的名誉,满足安定的现实感;(3)在“我”的生命中,北方的乡村给予我从未有过的震撼,让我明白“对富裕的向往,在底层,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人性”,这正是城市文明、反思乡土文明的动力。

评分标准: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

19.

(1)支持文本中对“底层”的理解与看法。

来自乡土的底层是一个存在天然残缺的文明状态,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城市文明排拒与解构,乡土文明在当代的城市化方式需要重新思考。

(2)反对文本中对“底层”的理解与看法。

任何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进程中一定会有所失落,也一定会所增益,乡土文明并不等于就是底层,文本对乡土文明未名免太自怜自哀了,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观照现实,多看到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融合中的亮点和希望。

评分标准:

支持或反对文本中的阐释均可,但必须要有明确的判断,并要提供较为充分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理解与评价。

只提供判断而不提供依据的得1分。

四、写作训练。

(40分)

[写作指导]

这个材料作文的范围很大,主旨在于思考人生的道路应该如何走。

需要考生对不同的道路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思考,从而写出自己在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上的个人感悟。

可以抓住“与众人前行”真切体验,来表达自己人生的感悟。

也可以抓住“孤独跋涉的珍贵”,来思考什么是“孤独”的内在精髓。

也可比较形形色色的人生,凸显自己对于“与众人同行”,或者“孤独跋涉”的情趣与志趣。

只要不仅仅狭隘地将题目理解成一次旅程,能够深思怎样活出生命的个性,文章都是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