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95205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docx

《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docx

诗词赏析Word模板六年级用

第3课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杜甫前去观看。

不料吐蕃部队损失惨重,杜甫痛心疾首,写下了这首前出塞。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1 挽:

拉2当:

应当3 长:

指长箭。

4擒:

捉拿。

5 列国:

各国。

6疆:

边界。

 7 苟能:

如果能8 侵陵:

侵犯9岂:

难道

 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第4课

作者简介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①老树昏鸦②,

小桥流水人家③,

古道④西风⑤瘦马⑥。

夕阳西下,

断肠人⑦在天涯⑧。

注释译文

 ①枯藤:

枯萎的枝蔓。

 ②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③人家:

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④古道: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⑤西风:

寒冷、萧瑟的秋风。

⑥瘦马:

瘦骨如柴的马。

⑦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⑧天涯:

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作品译文

 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凛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第13课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注释

  1国:

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

被攻破。

  3深:

茂盛;茂密。

 4感时:

感伤时局。

  5恨别:

悲伤,悔恨离别。

6连三月:

连续三个月。

  7抵万金:

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

值。

  8白头搔更短:

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

白头发。

搔:

抓,挠。

 短:

少。

  9浑欲不胜簪:

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

简直。

欲:

将要;就要。

不:

禁不住。

胜:

能承受。

簪:

用来绾住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伤感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时也感到惊心。

  战火长久不息,给家人写信报平安,比给家里寄万两黄金要好得多。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简直绾不起来了。

第14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作者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

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第23课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

1、关山月:

乐府《横吹曲》调名。

2、胡:

这里指吐蕃。

3、高楼:

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韵译】: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第24课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黯乡魂:

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②追旅思(sì):

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思,心绪,情怀。

③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 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这两句应该连读,意思是,每天夜里只有做(返还故乡的)好梦时才得安睡。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思念家乡黯然销魂,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作品鉴赏

这首《苏幕遮》词,是北宋前期名臣范仲淹所作。

他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第33课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shù)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⑤,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⑦不达⑧,况乃⑨未休兵⑩。

 词语注释

  1.舍弟:

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

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

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

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

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

一直,老是。

8.达:

到。

 9.况乃:

何况是。

 10.未休兵:

战争还没有结束。

作品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第34课

苏轼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定风波》苏轼

原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第43课

无题

-晚唐诗人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作者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

韵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干涸。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第44课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译文

1、却:

再。

2、池:

水池。

 3、期:

期限。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第53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词语注释

1、少府:

官名,在唐代指县尉。

2、之:

到,往。

3、蜀州:

现在四川崇州。

也作蜀川。

4、五津:

这里泛指蜀川。

5、君:

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6、宦(huàn)游:

出外做官。

7、海内:

四海之内。

8、天涯:

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9、比邻:

并邻,近邻。

10、无为:

无须、不必。

11、歧路:

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2、沾巾:

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都城长安,你将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流泪沾湿佩巾。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诗中充满一种健康开朗的情调,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是王勃最富盛名的诗篇。

第54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⑴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⑵,二十三年弃置身⑶。

怀旧空吟闻笛赋⑷,到乡翻似烂柯人⑸。

沉舟侧畔千帆过⑹,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⑺。

 词语注释

  ⑴酬:

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乐天:

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

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

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⑶二十三年:

诗人遭贬的时间。

⑷怀旧:

怀念故友。

吟:

吟唱。

闻笛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翻似:

倒好像。

翻:

副词,反而。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

旁边。

(7)歌一曲:

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8)长(zhǎng)精神:

振作精神。

长:

增长,振作。

译文

  湖南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了,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第63课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诗人。

被人们称之为“诗仙”,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闻道龙标过五溪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随风直到夜郎西。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背景资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时,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词语注释

  1左迁:

古人以右为尊,故称贬官为左迁。

 2、杨花:

柳絮。

3、子规:

杜鹃鸟。

  4、龙标:

今湖南省黔阳县,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5、五溪:

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今湖南西部。

6、随风:

指“随君”。

7、夜郎西:

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

第64课

登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昔人:

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2.乘:

驾。

3.去:

离开。

 4.空:

只。

5.返:

通返,返回。

6.空悠悠:

深,大的意思7.悠悠:

飘荡的样子。

8.川:

平原。

9.历历:

清楚可数。

10.汉阳:

地名,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1.萋萋:

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2.乡关:

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第73课

《论语》六则

(一)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

(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 

(三)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 

(四)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 

(六)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第74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

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进攻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能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险要。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