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3983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

刃:

刃;

刃。

“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

本;

本。

“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

末;

末。

“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

亦;

亦。

“亦”是“腋”的古字。

寸:

寸;

寸。

“十分也。

人手却一寸。

动脉谓之寸口。

从又、从一。

”又象手,“一”指寸口,即中医试脉之处。

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朱:

朱;

朱。

“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赤心木。

牟:

牟。

“牛鸣也。

象其声气从口出。

”厶指所出之气。

牛叫声。

血:

血;

血。

“祭所荐牲血也。

从皿,一象血形。

牲血,供祭祀用。

甘:

甘;

甘。

“美也。

从口,含一。

一,道也。

”甘的本义是美味,“一”指口中的美味。

曰:

曰;

曰。

“词也。

从口,乙声。

亦象口气出也。

甲骨文中的“一”象指口中发出的言语。

尺:

尺。

“十寸也。

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

十寸为尺。

从尸,从乙,乙所识也。

”篆文“”象指寸口至肘的部分。

十寸。

中:

中;

中。

“内也。

从口、一,上下通。

按:

甲骨文“中”象一竖线的中央用圆圈指明中部所在。

中心;

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

(3)会意

许慎对会意的解释是: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挥),武信是也。

”比,组合;

类,指某一类属的字;

谊,义的古字。

许慎的意思是:

将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从中体现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

武:

武;

武。

甲骨文上为戈,下为足,象拿上武器进行军事行动。

“楚庄王曰:

‘夫武,安功戢兵。

’故止戈为武。

”《说文》是用战国人希望制止战争的观念解释武字,故将“武”中的“止”解释成停止的止,这种解释与甲文字形不符。

信:

信。

“诚也。

从人、从言,会意。

”信的本义是语言真实。

其他会意字举例:

休:

休;

休。

“息止也。

从人,依木。

鬥:

斗;

斗。

“两士相对,兵杖在后。

象鬥之形。

步:

步;

步。

“行也。

从止、少,相背。

”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

行走。

逐:

逐;

逐。

“追也。

从辵,从豚省。

”甲骨文字形,象人(脚)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

“止”小篆改从辵(chuò

)。

追赶。

莫:

莫;

莫。

“日且冥也。

从日,在茻中。

”甲骨文字形。

从日,从茻(mǎng)。

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

是“暮”的本字。

日落时。

牧:

牧;

牧。

“养牛也。

从攴,从牛。

从牛,,从攴(pū),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

放牧牲畜。

辵:

“乍行乍止也。

从彳,从止。

据甲文“彳”

字:

字;

字。

“生子,从子在宀下。

子亦声。

”会意兼形声。

从宀

(miá

n)从子,子亦声。

在屋内生孩子。

生孩子。

企:

企;

企。

“举踵也,从人,止声。

”段注:

“按:

此下本无‘声’。

从人,从止。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止”(脚),表示这个人在踮起后脚跟,有企立、企足的意思。

踮起脚跟。

(4)形声

许慎对形声字的解释是: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事,指事物。

名,即字,这里指形符(即意符)。

譬,指与所要造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全句的意思是:

根据词所要表示的事物立个义符,再取一个表示读音的字作为声符与义符相结合,就形成了形声字,例如“江”、“河”二字就属于这样的字。

典型形声字举例:

物:

物。

从牛,勿声。

“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

本义是杂色牛的名称。

岁(歲):

歲;

歲。

从步,戌(xū)声。

“步”有经历的意思。

古音“岁、戌”迭韵。

岁星。

即木星。

脩:

脩;

脩。

干肉。

从肉,攸(yōu)声。

发(發):

發;

發。

从弓,声。

放箭。

里(裏):

裏;

裏。

“衣内也,从衣,里声。

衣服的里层。

更:

更;

更。

从攴(pū),“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

丙声。

改变。

*关于形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省声字

省声字是指为了书写的方便或构形的美观,在造字时将形声字的声符省去了一部分,例如:

秋:

秋(小篆)。

“禾榖孰也。

从禾,省声。

籀文不省。

夜:

夜(小篆)。

“舍也,天下休舍也。

从夕,亦省声。

家:

家(小篆)。

“居也。

从宀,豭省声。

(2)省形字

所谓省形字是指构形时将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了。

寐:

寐(小篆)。

“卧也。

从省,未声。

屦:

(小篆)。

“履也。

从履省,娄声。

一曰鞮也。

(3)亦声字

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

这种字的特点是:

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

但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故又是形声字。

婚:

婚(小篆)。

“妇家也。

礼,取妇以昏时。

妇人,阴也,故曰婚。

从女,从昏,昏亦声。

忘:

忘(小篆)。

“不识也。

从心,从亡,亡亦声。

琀:

琀(小篆)。

“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

仲:

仲(小篆)。

会意兼形声。

从人,从中。

中亦声。

甲骨文、金文作“中”。

排行第二。

婢:

婢(小篆)。

从女,从卑;

卑亦声。

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

(5)转注

许慎给转注的解释是: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这个解释过于简略,又加上《说文》中没有具体注明某字为转注,所以后来人们对转注的解释颇为分歧。

(6)假借

许慎给假借的解释是:

“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

某词本来没有字,而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长”就是这样的字。

不给新出现的词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为新词的书写符号,没有造字而解决了词的书写问题,这是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表现。

古今词义

一、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等。

这类词数量不多,却是汉语的基本词汇。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一些词,从形体看,古今一致;

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如:

綢:

古義指纏繞,《爾雅·

釋天》:

“素錦綢杠。

”郭璞注:

“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

”《九歌·

湘君》:

“薜荔柏兮蕙綢。

”王逸注:

“綢,縛束也。

”今義爲絲織品的名稱。

該:

古代常用義爲完備。

《楚辭·

招魂》:

“招具該備,永嘯呼些。

“該。

亦備也。

言撰設甘美招魂之具,靡不畢備,故長嘯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

“備、該,咸也。

”現常用意義爲“應當”。

成語“言簡意賅”一詞中,“賅”與“該”義同而形異。

搶:

《戰國策·

秦策》: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莊子·

逍遙遊》: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

”兩處的“搶”皆“碰、撞”之義。

行李:

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

《左傳·

僖公三十年》:

“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

3、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

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給:

古常用義爲供給。

齊策》: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今常用義爲給。

勤:

古常用義爲辛勞、辛苦,與“逸”相對。

《論語·

微子》: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今常用義爲勤勞、勤快。

勸:

古常用義爲鼓勵、勸勉,《國語·

越語》:

“果行,國人皆勸。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

”今義爲勸说。

訪:

古義爲詢問、諮詢。

僖公三十二年》:

“穆公訪諸蹇叔。

”今義爲探訪、訪問。

二、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

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

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一)詞義範圍不同

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示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以下幾種幾何關係:

在古今詞義的關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同,B圖代表古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係,詞義在發展過中,古義的部分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

這是多數詞義變化的情況。

C圖今義包含古義,表示今義擴大。

D圖古義包含今義,表示今義縮小。

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示詞義轉移。

1、詞義範圍擴大(簡稱詞義擴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採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擴大。

(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

)例:

①菜:

古義專指蔬菜,《說文·

艸部》:

“菜草之可食者。

”《禮記·

學記》: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

”注:

“菜,謂芹藻之屬。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

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載:

仇泰然對一幕僚說:

“某爲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

公爲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這裏“菜”與“肉”分別畫然。

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

如該書第四十二回:

“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

”這裏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

“菜”的意義演變可以用下圖表示:

古義

今義

義素一

蔬菜

義素二

肉蛋奶等副食

②睡:

古義指打盹。

《說文·

目部》:

“坐寐也。

”《史記·

商君列傳》: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蘇秦列傳》:

“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軾《秋聲賦》: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以上幾例中“睡”均爲“坐寐”義。

後來“睡”由“坐寐”發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

蘇軾《海棠詩》: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打盹

其他睡覺方式

③糧:

古義指外出時隨身攜帶的(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莊子·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適百里者,宿舂糧;

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注:

“居家爲食,行道曰糧。

”後來泛指各種糧食。

《晉書·

吳隱之傳》:

“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授親族。

”《後漢書·

和帝紀》:

“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

”這兩處的“糧”均泛指所有糧食,尤其是後面一句,能做種糧的“糧”顯然不是指“乾糧”。

現在所說的“糧”也是幹濕生熟均可。

(供旅行者吃的)乾糧

其他各種糧食

④江:

古專指長江。

《水經注·

江水》:

“江水又東,逕巫峽。

”今泛指多條河流。

陸雲《答兄平原》:

“南津有絕濟,北渚無河梁。

⑤河:

古專指黃河。

《山海經·

海外北經》:

“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杜甫《秋興八首》其七:

“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⑥皮:

古專指獸皮。

今泛指多種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樣的東西。

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中的“皮”即爲古義。

僖公十四年》: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左傳·

襄公二十一年》:

“譬於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

坊記》鄭玄注:

“古者殺牲,食其肉,坐其皮。

⑦響:

古專指回聲。

“空穀傳響,哀轉久絕。

”今泛指聲音。

洛賓王《在獄鳴蟬》: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沈。

⑧唱:

古義指領唱。

《詩經·

鄭風·

蘀兮》:

“叔兮伯兮,唱予和女。

”今泛指唱歌。

王勃《騰王閣序》: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此外,“雄、雌、牙、齒”等詞也表現出詞義範圍的擴大。

2、詞義範圍縮小(簡稱詞義縮小)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採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縮小。

(今義小於古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

①臭:

古義泛指各種氣味。

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

既有香氣,也有臭氣。

《周易·

系辭》: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

”在表示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

大學》:

“如惡惡臭。

”“惡臭”指難聞的氣味。

後來又泛指各種氣味而專指穢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話: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

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

”這裏“臭”和“香”相對,顯然指穢氣。

②宮:

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

宀部》:

“宮,室也。

”《周易·

困卦》:

“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墨子·

節用中》: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

”《經典釋文·

爾雅音義》:

“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爲宮也。

”先秦無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自秦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

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現在指一些群衆集會的地方,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

③禽:

古義爲飛禽走獸的總稱。

《白虎通》:

“禽者何?

鳥獸之總名。

”《周禮·

天官·

庖人》:

“有六禽。

”鄭玄注:

“宜爲羔、豚、犢、麛、雉、雁。

”《三國志·

魏書·

方技傳》:

“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

”後來詞義範圍縮小專指鳥類,如《爾雅·

釋鳥》:

“二足而羽者謂之禽,四足而毛者謂之獸。

④蟲:

古代對動物的總稱。

《爾雅·

釋蟲》:

“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

”《大戴禮記·

易本命》:

“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

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

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

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

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

”後指人以外的其他動物,《西遊記》第一回:

“如今人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

”再後來專指昆蟲。

今方言中,鳥稱蟲蟻,麻雀稱小蟲,蛇稱長蟲,虎稱大蟲,仍可見端倪。

⑤瓦:

古義指陶器的總名。

瓦部》:

“土器已燒之總名。

”今專指一種建築材料。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

⑥穀:

古義泛指各種糧食作物。

豳風·

七月》:

“其始播百穀。

”《孟子·

滕文公上》:

“樹藝五穀。

”今專指一種農業作物——穀子。

賈思勰《齊民要術·

種穀》:

“凡穀,成熟有早晚。

⑦子:

古義爲子女的總稱。

公冶長》: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後專指兒子。

趙策》:

“父母之愛其子,則爲之計深遠。

⑧墳:

古義指大土堆。

《九歌·

哀郢》:

“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後指墳墓。

《禮記·

檀弓上》:

“古者墓而不墳。

⑨金:

古義指金屬的總稱。

金部》:

“五色金也。

系辭上》: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後專指黃金。

《世說新語·

德行》:

“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

此外,人們的稱謂“朕、丈夫、丈人”等也屬於詞義範圍縮小的例子。

3、詞義範圍轉移(詞義轉移)

詞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係,只是具有一定的聯繫。

詞義範圍由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由甲範圍變爲了乙範圍。

①羹:

古義指帶汁的肉。

隱公元年》: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

項羽本紀》: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韓非子·

五蠹》:

“糲粢之食,藜藿之羹。

”古詩《十五從軍行》: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後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羹”“湯”同義連文。

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

帶汁的肉

湯類的食品

②涕:

古義指眼淚。

大宗師》:

“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

襄公二十三年》:

“臧孫入哭,甚哀,多涕。

”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

陳風·

澤陂》:

“涕泗滂沱。

”毛亨傳: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後來由眼淚變爲鼻涕。

上古漢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

王褒《僮約》:

“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

”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

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

“臨表涕零。

眼淚(自目)

鼻涕(自鼻)

③寺:

古義指官署。

今義指寺院。

《後漢書·

劉般傳》:

“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

”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

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

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置經傳,並以馱運經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

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爲僧衆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其官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

④暫:

古義指突然、一下子。

穴部》:

“突,犬從穴中暫出也。

“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李將軍列傳》:

“李廣暫騰而上胡兒馬。

”後意義變爲短暫的、短時的,庾信《鏡賦》:

“不肯片時入匣裏,暫出園中也自隨。

”再後來變爲暫時的意思。

⑤葷:

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

“葷,辛菜也。

”《管子·

立政》:

“瓜瓠葷菜,百果具備。

”後指魚肉等肉類食品,《舊唐書·

王維傳》:

“居常蔬食,不茹葷血。

”范成大《離堆行》:

“款門得得酬清樽,椒漿桂酒刪膻葷。

”舒夢蘭《遊山日記》:

“公已絕葷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湯:

古義指熱水。

《列子·

湯問》:

“日中如探湯。

”今義指湯類食品或煮飯的汁。

此外,“官、兵”等詞也表現爲詞義的轉移。

(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

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爲褒義、貶義、中性三類。

詞以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

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變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圖所示:

下面我們簡單予以說明。

1、由褒義變爲貶義

①復辟:

古義指恢復君位。

《明史·

王驥傳》:

“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

”感情色彩爲褒義。

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

用作貶義。

②爪牙:

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

《國語·

“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

“今閣下爲王爪牙,爲國藩垣。

成公十二年》:

“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爲己腹心、股肱、爪牙。

故《詩》曰: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後來指壞人的幫兇。

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義中也多用爲褒義。

2、由貶義變爲褒義

①鍛煉:

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

《漢書·

路溫舒傳》:

“則鍛煉而周納之。

韋彪傳》:

“鍛煉之吏,持心近薄。

“鍛煉猶成熟也。

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

”用爲貶義。

今義則用爲褒義。

3、由中性變爲褒義

①祥:

古義指吉凶的徵兆、預兆。

僖公十六年》:

“是何祥也?

吉凶安在?

”表示預兆時爲中性詞。

後指吉祥,《韓非子·

內儲說上》:

“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

”爲褒義。

4、由中性變爲貶義

①謗:

古義指背後議論人。

襄公十四年》:

“士傳言,庶人謗。

”杜預注:

“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

夏本紀》:

“女無面諛,退而謗予。

”賈山《至言》:

“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

”《戰國策·

“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今義則指誹謗、誣陷人。

屈原賈生列傳》: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②侵:

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

僖公四年》: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莊公二十九年》:

“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

”後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

《韓非子·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

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

表現是古義輕今義重或者古義重今義輕。

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

①誅:

古義爲責備。

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

言部》:

“誅,責也。

”今成語有“口誅筆伐”。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史記·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成語有“天誅地滅”。

②恨:

古義指遺憾。

淮陰侯列傳》:

“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

”《洛陽伽藍記》:

“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

”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

李賀《老夫采玉歌》: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

①怨:

古義指痛恨。

“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

袁盎列傳》: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

秦本紀》:

“繆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後指埋怨,《陌上桑》: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②購:

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

貝部》:

“購,以財有所求也。

“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

”今義指一般的購買。

《清史稿·

兵志》:

“請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

另外“感激”一詞意義也是由重變輕。

古今詞義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又不是孤立的,一個詞意義的變化往往貫穿著幾個方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古今爲一對相對的意義或時間概念。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何为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例:

A象形字,水:

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巫峡。

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

,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

从言,朱声。

于予与何诛?

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