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3914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二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模块综合检测

(一)~

(二)

模块综合检测

(一)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面为某河流水位变化及该河流域气候资料统计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河枯水期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2.为了遏止图示水位变化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下游疏浚河道B.中游加固堤防

C.上游退耕还林D.强化用水管理

解析:

1.B 2.C 第1题,根据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汛期应出现在夏季,枯水期出现在冬、春季节。

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且此时农业生产活动需水量大,河流水位更低,故选B。

第2题,图示水位枯水期逐渐降低,洪水期水位逐渐上升,应该恢复流域内的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发挥植被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故选C。

锋面形成或加强的过程叫锋生,锋面消失或减弱的过程叫锋消。

下图中T1、T2、T3为等温线,t1、t2、t3为气流辐合或辐散过程中的三个时刻。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气温梯度为t1>t2>t3

B.图中沿虚线方向表示气流辐合过程

C.图中沿实线方向表示锋消现象

D.水平温度梯度变大是锋生的主要标志

4.我国大部分处于温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锋生现象十分明显。

下列地区中属于主要锋生地带的是(  )

A.四川盆地

B.南岭地区

C.东北—内蒙古一带

D.新疆南部地区

解析:

3.D 4.C 第3题,气温梯度是单位距离间的气温差。

因此,同一幅图中,等温线越密集,气温梯度越大,反之越小,气温梯度应为t1<t2<t3,A错误;冷、暖气团交汇时逐渐生成锋面(锋生),此时气流辐合,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增大(即气压梯度增大),B、C错误,D正确。

第4题,我国冷气团主要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其南下过程中在内蒙古一带与暖气团辐合,生成锋面。

读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5~6题。

5.可能位于温带地区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6.四座山峰所在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甲、乙B.乙、丙

C.丁、丙D.丁、甲

解析:

5.B 6.D 第5题,甲的山麓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则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

乙山麓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则判断该山地位于温带季风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区,B对。

丙山麓自然带为针叶林,则判断该山地位于亚寒带地区,C错。

丁山麓自然带为苔原带,则判断该山地位于寒带地区,D错。

故选B。

第6题,纬度越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反之越大。

则甲山地在亚热带地区,纬度最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丁山地纬度最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

故选D。

火龙果是一种热带水果,每天光照12个小时以上利于开花、结果。

近年来,我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大规模种植火龙果,但由于冬半年光照时间不够,需要在每株火龙果顶部安装一盏灯,每天日落后开灯照明补光2~4小时。

据此完成7~8题。

7.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农民给火龙果补光的时间段一般为(  )

A.春分日~秋分日(3月21日前后~9月23日前后)

B.夏至日~冬至日(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C.秋分日~次年春分日(9月23日前后~次年3月21日前后)

D.冬至日~次年夏至日(12月22日前后~次年6月22日前后)

8.火龙果种植中,应用补光技术主要是为了(  )

A.减少资金投入B.实现错峰上市

C.增强抗旱能力D.降低能源消耗

解析:

7.C 8.B 第7题,由材料可知,火龙果补光的时间段为冬半年,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的半年,应是从秋分日经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前后)。

第8题,由材料可知,火龙果补光的时间段为冬半年。

因此应用补光技术主要是为了在冬季收获,实现错峰上市,B正确;应用补光技术会增加资金投入与能源消耗,A、D错误;补光与抗旱没有必然联系。

错仁德加和错达日玛是青海省西南部的两个高原湖泊,都位于同一个板块上。

错仁德加位于楚玛尔河的干流上,而错达日玛则北、西、南三面群山环抱,东部为错达日玛河开阔谷地,湖盆西北深,东南浅,湖盆相对封闭,为陨坑湖。

近年来,错仁德加与错达日玛湖床抬升差异较大,错达日玛抬升速度明显快于错仁德加。

下图为错仁德加与错达日玛地形图。

据此完成9~11题。

9.与错仁德加相比,错达日玛湖水(  )

A.水位更低B.水温更高

C.盐度更高D.更新更快

10.导致错达日玛形成的陨石坠落方向大致是(  )

A.自东南向西北B.自西北向东南

C.自东北向西南D.自西南向东北

11.错仁德加与错达日玛湖床抬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板块运动不同B.湖水深度不同

C.植被覆盖不同D.外力作用不同

解析:

9.C 10.A 11.D 第9题,读图可知,错仁德加位于楚玛尔河(通天河的一条支流)的干流上,湖面海拔4660~4760米,而错达日玛位于相对封闭的山间盆地,属于内流湖,湖面海拔4760~4860米,其水位高于错仁德加,水温也低于错仁德加,由于其为内陆湖,湖水的更新较慢,盐度也较高,C正确。

第10题,读图可知,错达日玛走向呈西北—东南向,且湖盆西北部宽而深,东南部窄而浅,说明形成这一陨坑湖湖盆的巨大陨石主要来自东南方向,A正确。

第11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错仁德加与错达日玛湖床抬升差异较大,错达日玛湖盆抬升速度明显快于错仁德加,其差异原因主要是错达日玛属于内流湖,以沉积作用为主,周围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于湖底,而错仁德加位于楚玛尔河干流上,属于外流湖,河流的搬运作用显著,D正确。

下图示意8月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甲处为阴雨天气。

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a的数值是(  )

A.1025B.1020

C.1015D.1010

13.此时塔斯马尼亚岛的风向和天气最可能为(  )

A.偏南风 低温雨雪B.偏北风 绵绵阴雨

C.偏南风 凉爽干燥D.偏北风 高温雷暴

解析:

12.B 13.A 第12题,根据材料,甲处为阴雨天气,且等压线闭合,应为低压区,则甲地气压低于1020hPa,则a的数值是1020,B正确,A、C、D错误。

第13题,根据材料和图中信息可知,8月为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气旋的西部,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指向东,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因此得出塔斯马尼亚岛吹偏南风;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强气旋的西部受冷锋影响,从高纬而来的冷空气,经海面形成冷流云,带来低温雨雪天气,A正确。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14~15题。

14.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15.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A地高温多雨B.B地寒冷干燥

C.C地形成高压中心D.正值1月份左右

解析:

14.D 15.D 图中A、B、C三个季风区分别是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

三地的季风成因和性质不同。

东亚1月吹西北风。

南亚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造成的,性质湿热,其强弱进退影响降水的多少;南亚冬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性质温和干燥;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吹西北风;7月份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吹东南风。

下图示意呼伦湖地理位置。

呼伦湖位于额尔古纳河上游,为淡水湖泊,入湖河流克鲁伦河水量大,唯一排泄通道是新开河,呼伦湖流域以畜牧业为主。

呼伦湖封冻期长,冻结时湖东岸最先结冰,然后由东岸向西岸迅速封冻,消融时先从湖泊西北岸开始,逐渐向东岸融化。

近30年来,呼伦湖湖冰完全封冻期平均缩短18.5天,完全结冰时间平均延后8.4天,全部融化时间平均提前了11.2天。

据此完成16~18题。

16.下列受呼伦湖直接影响最大的河流是(  )

A.克鲁伦河B.乌尔逊河

C.新开河D.额尔古纳河

17.呼伦湖结冰过程由东岸向西岸延伸,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B.冬季风

C.湖底深度D.河川径流

18.呼伦湖近30年湖冰完全封冻期缩短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底明显加深B.全球气候变暖

C.湖区人类活动增多D.湖泊面积萎缩较大

解析:

16.C 17.B 18.B 第16题,依据图文材料可知,新开河为呼伦湖的唯一排泄通道,故新开河受呼伦湖直接影响最大,结合材料可知,呼伦湖为淡水湖泊,克鲁伦河与乌尔逊河为呼伦湖提供补给水源,因此二者受呼伦湖影响相对较小,故C正确。

第17题,呼伦湖东、西两岸纬度大致相同,纬度对东、西岸气温差异影响小,故A错误。

该地冬季风强劲,在结冰初期,西岸的薄冰易被风吹至东岸,故结冰过程由东岸向西岸延伸,故B正确。

图中没有给出湖泊的深度相关信息,故无法判断是否是因为湖泊的深浅引起结冰时间差异,故C错误。

克鲁伦河水量大,为湖泊的重要支流,故西南岸湖水盐度偏低,应该更易结冰,但事实上西南岸结冰并不早,所以D项错误。

第18题,呼伦湖虽为构造湖泊,但是内力作用过程较为缓慢,30年的时间并不长,不会导致湖底明显加深,故A错误。

湖区人类活动对湖泊温度的影响有限,湖泊面积也只是有部分的萎缩,因此对完全封冻期缩短不至于起主导作用,故C、D项错误。

完全封冻期缩短说明冬季缩短,年均温升高,因此只能从全球角度思考,不难判断此现象是由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故B正确。

读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完成19~20题。

19.对图示区域位置、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1月B.南半球,7月

C.南半球,1月D.北半球,7月

20.B处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分别为(  )

A.寒流,由北向南B.寒流,由南向北

C.暖流,由北向南D.暖流,由南向北

解析:

19.D 20.A 第19题,温度变化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由图中等温线度数可判断是北半球;结合经纬度可判断是北美西海岸地区,A是海洋,C是陆地,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南凸,说明陆地比同纬度海洋温度高,是北半球的夏季。

故D正确。

第20题,北美西海岸30°N附近是由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由北向南流。

故A正确。

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来得迟且短暂,大兴安岭主脉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林火发生率和燃烧率居全国之首,是全国重点的高火险区之一。

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东、西坡林火发生率月际分布。

据此完成21~23题。

21.大兴安岭东、西坡林区森林火灾(  )

A.开始期与结束期完全一致

B.东坡林火发生次数远较西坡多

C.东坡较西坡早一个月进入高峰期

D.春季是全年的高风险重灾季节

22.大兴安岭林区林火多发的自然诱因是(  )

A.气温B.土壤

C.地形D.水文

23.影响大兴安岭东、西坡林火发生频率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局地气候B.河网密度

C.季节风向D.植被种类及生物量

解析:

21.D 22.A 23.B 第21题,大兴安岭东、西坡林区森林火灾的开始期与结束期基本一致,但并非完全一致;根据图文材料无法比较东、西坡林火发生次数的大小;西坡较东坡早一个月进入高峰期;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来得晚,时间短,大兴安岭的春季与华北地区的春季不同,当地5~6月春季才到,春季是全年的高风险重灾季节。

第22题,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力等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的发生密切相关。

土壤、地形、水文等对林火多发影响不大。

第23题,局地气候、季节风向、植被种类及生物量对林火发生都有明显作用,而河网密度与林火发生频率的季节差异无关。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安徽省的黄山(北纬30.18°,东经118.14°)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

黄山松针叶粗短,干曲枝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

更奇特的是,松树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

下图示意黄山的景观。

据此完成24~25题。

24.黄山山麓对应的自然植被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硬叶林D.针阔混交林

25.与黄山松千姿百态、生长缓慢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地形和温泉B.温泉和气候

C.岩石和云海D.岩石和气候

解析:

24.B 25.D 第24题,黄山位于安徽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麓自然植被与当地植被一致,B正确。

第25题,在缺少水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形成黄山松。

松树分布的海拔高,气温低,且水土条件差,因此生长缓慢,影响因素是岩石和气候,D正确。

地形对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影响不大,温泉和云海对黄山松的生长影响不大,A、B、C错。

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材料 由于低压滞留,2020年7月4日凌晨开始,日本九州岛熊本县经历了一轮强降水过程,甲地某养老院在本轮强降水过程中,人员伤亡较大。

图1为当日近地面附近等压线分布形势图,图2为九州岛熊本县地形示意图。

(1)熊本县的地势高低特点是______________当地夏季盛行______________风(填风向)。

(4分)

(2)说明熊本县本轮强降雨形成过程。

(3分)

(3)简析本次强降水导致甲地养老院人员伤亡较大的原因。

(4分)

解析:

(1)题,结合图示海拔可看出,地势东高西低;当地位于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盛行东南风。

(2)题,结合图示和材料可知,受低压影响,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西南风强盛,带来大量湿润的海洋水汽;受当地地形影响在西侧山地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

第(3)题,老年人本身行动不便,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强降水发生在凌晨,易发生人员伤亡;当地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有大面积的山地丘陵,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诱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位于河谷,水位上涨快。

答案:

(1)东高西低 东南

(2)受低压影响,西南风强盛,带来大量湿润的海洋水汽,在西侧山地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

(3)位于河谷;强降水导致山洪暴发;诱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凌晨发生,老年人行动不便。

27.新疆喀什某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于2020年6月10日至8月10日到甲图所示区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考察活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同学们某日20:

30到达A地时已华灯初上,而自己的家乡此时天空依然明亮。

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此现象。

(4分)

(2)简述6月10日至8月10日考察期间,B地(21°N)昼长的变化情况。

(5分)

(3)同学们在B地(21°N)与当地学生交流时,看到他们记录的B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示意图(乙图)。

据此简述6月10日至8月10日期间,B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5分)

解析:

(1)题,同学们是在夏半年进行的考察,此时段太阳直射点处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的地区昼越长,喀什比A地区纬度高,因而能够见到太阳;喀什位置靠西,地方时相比A地区晚,日落也要晚一些。

(2)题,6月10日至8月10日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先向北,到6月22日达到最北,然后向南,一直到12月22日前后。

考察时间段内,对于靠近北回归线的B地而言,昼长夜短,6月22日昼长达到最大值,因而6月10日到6月22日昼长不断变长,6月22日到8月10日,昼长逐渐变短,整体而言昼长夜短。

第(3)题,由乙图可以看出,6月10日到6月22日,日影逐渐变长,说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6月22日至7月17日,日影逐渐变短,说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7月17日影长为0,说明此时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为90°;7月17日到8月10日,日影逐渐变长,说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答案:

(1)喀什比A地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更长;喀什比A地位置偏西。

(2)6月10日至6月22日,昼渐长;6月22日,昼最长;6月22日至8月10日,昼渐短。

(3)6月10日至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小;6月22日至7月17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大至90°;7月17日至8月10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地质时期柴达木盆地为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旱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群山环抱的封闭性断陷盆地。

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剥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与主导风向一致的雅丹地貌。

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下图)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

现在,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

(1)分析柴达木盆地有利于雅丹地貌发展的物质和气候条件。

(4分)

(2)简述鸭湖地区雅丹地貌演化为水上雅丹的过程。

(4分) 

(3)推测水体的作用对水上雅丹景观消失的影响。

(4分)

解析:

(1)题,鸭湖水上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干旱区,原为一片古湖,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出露地表,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2)题,据图可以看出,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更多的河水汇入鸭湖;盆地地形利于积水,湖水水位上升使得鸭湖面积变大,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

第(3)题,流水侵蚀作用:

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

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

答案:

(1)物质条件:

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的古湖沉积地层。

气候条件:

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气候干旱,西北风势力强劲;西北风经低洼区穿过,狭管效应,加强风力侵蚀。

(2)当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那陵格勒河流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湖水淹没部分陆地雅丹,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3)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受水浸泡,容易坍塌;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剧雅丹地貌坍塌。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青海玉树州囊谦县,其地质构造属唐古拉褶皱区,位于两条西北偏西向的断裂带之间,卤水盐储量丰富。

该县的白扎盐场位于澜沧江支流扎曲河畔,所产盐品质高且具有一定的药效。

目前盐场仍沿用“引盐泉水入盐畦,风吹日晒后自然结晶”的传统工艺制盐。

近年来,随着交通改善,外来盐的进入,盐场受到一定的影响。

2018年8月,青海省某副省长到该县调研,要求白扎盐场在继续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增长点。

(1)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推测白扎盐场引用的盐泉形成过程。

(4分)

(2)从地形的角度,分析白扎盐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4分)

(3)结合材料,为重振白扎盐场提出可行的对策。

(5分)

解析:

(1)题,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

“其地质构造属唐古拉褶皱区,位于两条西北偏西向的断裂带之间,卤水盐储量丰富”,说明白扎盐场位于地壳运动活跃地带,褶皱、断裂发育。

泉是地下水天然出露至地表的地点,或者地下含水层露出地表的地点。

富含盐分的地下水在压力作用下,沿岩石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盐泉。

(2)题,由材料可知,目前盐场仍沿用“引盐泉水入盐畦,风吹日晒后自然结晶”的传统工艺制盐。

因此白扎盐场形成的有利地形条件应与盐畦的修建、引水入盐畦,风吹日晒强烈有关。

读图可知,白扎盐场位于河谷地带,两岸地形平坦,利于修建盐畦。

河谷地势较低,有利于引盐水入盐畦。

白扎盐场位于青海省,青藏高原地势高,晴天多,光照充足,风力强劲,有利于卤水蒸发。

第(3)题,由材料可知,白扎盐品质高且具有一定的药效,采用传统工艺制盐,盐场受到影响是因为外来盐的进入;当地政府要求白扎盐场在继续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增长点。

“继续保持传统工艺”,应在保护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

“寻找新的增长点”,应加大科技投入,开发药用盐等相关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保留传统采盐工艺,开发盐田旅游业,挖掘盐文化。

答案:

(1)位于地壳运动活跃地带,褶皱、断裂发育,富含盐分的地下水在压力作用下,沿岩石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盐泉。

(2)位于河谷地带,相对平坦开阔,利于开辟成盐畦,且地势较低,有利于引盐水入盐畦,位于青藏高原,晴天多,光照充足,风力强劲,有利于卤水蒸发。

(3)在保护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加大科技投入,开发药用盐等相关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保留传统采盐工艺,开发盐田旅游业,挖掘盐文化;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

(任答3点即可)

           模块综合检测

(二)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5月9日为一年一度俄罗斯红场阅兵日,2020年阅兵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放在当地时间(东三区)6月24日10:

00举行,来自塞尔维亚、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13个国家的军队参加。

中国三军仪仗队一行105人于6月13日飞抵莫斯科,参加了阅兵仪式。

据此完成1~2题。

1.中国沈阳(41°48′N,123°25′E)市民观看开幕式直播时北京时间为(  )

A.6月24日15:

00B.6月24日18:

00

C.6月25日15:

00D.6月25日18:

00

2.中国三军仪仗队参会期间(  )

A.地球公转速度先慢后快

B.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进入雨季

C.乌兹别克斯坦棉花正值生长旺季

D.亚美尼亚日出东南,昼长夜短

解析:

1.A 2.C 第1题,俄罗斯莫斯科地处东三区,沈阳使用东八区的北京时间,时间相差5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沈阳时间为6月24日15:

00,A正确。

第2题,6月13~24日期间,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向远日点移动,故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减小,A错误。

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B错误。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内陆,高山冰雪融化,适合棉花生长,C正确。

6月13~24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亚美尼亚日出东北,昼长夜短,D错误。

考古界人士常说:

“汉墓十室九空”。

“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

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

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B.庐山的隆起主要是由于断裂抬升

C.P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

D.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

4.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

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

D.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解析:

3.B 4.A 第3题,根据图例判断,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变质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