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9286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83 大小:56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1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目标

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

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第1课时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难点)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荡秋千、放风筝、老鹰抓小鸡、铁臂阿童木等类似于漫画的色彩鲜明的图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教学新课

听朗读录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

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明确:

第一部分(1—9段):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

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明确:

景物:

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

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

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插叙。

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

有矛盾吗?

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

不矛盾。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明确: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4.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深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无奈与依依惜别之情。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示例: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

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

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示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

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三、板书设计

百草园——“乐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第2课时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重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

(难点)

一、教学新课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

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

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

思想感情:

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私塾教育是什么态度?

明确: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他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念。

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二、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

可取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

先整体后局部。

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

  在组织教学中,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8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

3.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义。

(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难点)

情感目标

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第1课时 《咏雪》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新课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

为什么?

明确: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丰富,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2.尝试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颗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师生共同点评。

第2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约定。

假如有一天,你和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点到公园玩,可是到了时间他还不来,你会怎么办?

(1~2名学生作答)古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与人约定的事情的。

二、教学新课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3.强调重点词语:

(1)与友期行(约定)        

(2)太丘舍去(舍弃)

(3)去后乃至(才)(4)门外戏(玩耍)

(5)尊君在不(同“否”)(6)相委而去(舍弃)

(7)则是无信(信用)(8)下车引之(拉,牵拉)

(9)入门不顾(回头看)

4.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元方)答曰:

“(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明确: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

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文中有几位人物?

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

陈太丘:

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

友人:

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

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3.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示例:

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三、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友人:

问、怒、惭、引之——暴躁易怒,知错能改

元方:

答、曰、入门不顾——明白事理、直言不讳

(对话展示人物性格)

可取之处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自学中出示具体的要求;建议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向同学或老师求助,学会合作;在问题探究中,再协作商议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不足之处

  设计了较多的拓展及训练,因此拖延了课时。

诸如对古代称呼的补充介绍可以直接放到解词中几句话带过,或者放到作业中让学生去找。

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当堂背诵,这样效果就更好了。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难点)

第1课时 《金色花》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重点)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

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

(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一份甜美的回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

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问你躲哪儿去了。

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

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装满了幸福。

现在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们的心里。

二、教学新课

老师配乐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回答: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

你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

感觉十分温馨、幸福。

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子。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

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明确: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明确:

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明确: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书页上。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

上文说,妈妈叫道:

“孩子,你在哪里呀?

”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越来越浓,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

明确:

孩子:

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

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如果明天就是妈妈的生日,天使送你一瓶圣水,让你变成有魔法的精灵,你愿意变成什么来陪伴妈妈?

示例:

妈妈,我愿意是你的影子,静静陪在你的身边,在你沐浴之后,站在大树下,阳光温暖地照着,你是否能知道,我就在你的身边?

三、板书设计

金色花

慈爱温和善良的妈妈) 母亲做祷告时——送给妈妈一缕香

母亲读书时——送给妈妈一片影

母亲去牛棚时——给妈妈一个惊喜

    

第2课时 《荷叶·母亲》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荷叶·母亲》。

二、教学新课

1.请同学们用舒缓、柔和的语调,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课文。

2.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

其表达方式是什么?

明确: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

3.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4.品读课文,理清层次。

明确:

送莲(第一自然段)——忆莲(第二、三自然段)——看莲(第四至七自然段)——悟莲(第八、九自然段)

1.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天气、红莲的情形是怎样的?

完成下面表格。

天气情况

红莲的样子

一看红莲

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开满了,亭亭玉立

二看红莲

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雨势并不减退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

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样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荫蔽下的幸福。

3.“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如何理解?

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明确: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例句: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母亲啊!

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冷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冷风中的温暖?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没有采用直白简单的灌输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不足之处

  语言显得过于直白,如果能够运用精练优美、饱含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把学生的感情煽动起来,效果一定更佳,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6 散 步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能力目标

学习“以小(故事、细节、情节)见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的写作方法。

领悟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

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第1课时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明确:

(1)散步的时间:

初春

(2)散步的地点:

南方的田野上

(3)散步的人物:

“我”、母亲、儿子、妻子

(4)散步的原因:

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5)散步的经过:

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6)散步的结果:

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__全家一起散步__→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__“我”决定委屈儿子__→⑤__母亲却依从了孙子__→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

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1.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

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

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要依从孙子,走小路。

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起走小路。

2.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

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

表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

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

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

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自己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4.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妻子的认识。

明确:

母亲:

能听从儿子的劝告来散步,可见母亲性格温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