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9331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抗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抗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抗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抗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震设计.docx

《抗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震设计.docx

抗震设计

第一章、绪论

一、地震的概念、性质、特点

1、概念:

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所释放出的能力引起岩层的震动,并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

2、性质:

弹性波

3、特点: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且人类尚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没有任何征兆,在短短几秒之内就会造成严重破坏。

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

二、地震的分类——成因、强度、震源、地震序列

1、按成因:

①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出地面而引起的地震。

在我国很少见,火山地震多不强烈,对其关注很少。

③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如石灰岩地区较大的地下溶洞或古旧矿坑等突然发生大规模的陷落和崩塌时引起。

④诱发地震——水库蓄水、深井注水等引起地面震动。

⑤人工地震——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及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地震。

2、按强度:

震级——地震的级别,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衡量地震大小、规模。

用M表示。

主要用里氏地震表示

①微震——M<2;仪器才能记录到、常人无感;

②有感地震——2

③破坏性地震——M>5;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

④强烈破坏性地震或大震——M>7;1976.7.28唐山大地震7.8级,1995.1.27日本阪神7.2,1999.9.21台湾大地震7.6级。

⑤特大地震——M>8以上的地震;2008.5.12汶川地震8.0级,2011.3。

11日本大地震

3、按震源深度:

①浅源地震——h<70km,主要集中在h<33km的深度范围内,占地震总数的72%;地震震中区危害较大,但波及面相对较小。

②中源地震——70km

③深源地震——h>300km。

到目前为止,观测到的最大震源深度为720km,深源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4%。

地震波及范围较大,但由于地震能量在长距离传播中大部分被耗散掉,对地面破坏程度较轻。

4、按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

是指把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地震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结果。

1震余震型——主震震级突出、释放能量占绝大部分,伴以相当数目的余震和不完整的

余震。

典型的有台湾地震、唐山地震、海城地震,日本阪神地震有1000次余震;——占60%

2群型地震(多发型地震)——主要震级不突出,主要能量通过多次较强地震释放,并

伴以大量小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等;占30%

③孤立性地震(单发性地震)——主震突出,前震和余震很少,如1976年内蒙和林格尔地

震。

——占10%

三、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板内地震、断层弹性回跳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主要思想

①基本观点之一——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度约70—100km的岩石组成了全球岩石圈。

全球岩石圈可以划分为若干大小的板块。

2基本观点之二——全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

块、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各大板块之内还可以分为较小的板块。

板块之间的接合部类型主要有:

海岭、海沟、转换断层及缝合线。

③基本观点之三——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碰撞、压挤、穿插),是地震产生的原因。

2、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的构造地震,不在板块边缘。

压性断层作用。

(1)板内地震的主要特点:

①板内地震发生地点零散、频度较低;

②板内地震危害较大

◆大陆板块内部地壳较厚、岩层老、强度高、地震大

◆因为板内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地、大多为浅震、容易引起伤亡和财产损失。

③板内地震的震源机制复杂、而且各地不同

(2)震源机制:

板块运动—>水平压应力—>压性断层

我国属于欧亚板块中东部,具有板内地震的特点。

3、弹性回跳学说

上世纪初由里德提出的。

1906年以前跨被圣安德烈斯断裂切过的区域作了两组三角测量,一组在1851~1865年,另一组在1874~1892年。

美国工程师里德(Reid)注意到,到1906年的50年期间断裂对面的远点移动了3.2m,西侧向北东方向运动。

这些测量数据与震后测量的第三组数据比较时,发现地震前和地震后,平行于圣安德烈斯断裂的破裂,都发生了明显的水平剪切。

里德的弹性回跳认为:

1、地壳由弹性的、有断层的岩石组成;

2、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在断层及其附近岩层中长期积累;

3、当弹性应变能积累及其岩层发生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断层两侧岩体向相反方向突然滑动,地震因之产生,此时,断层上长期积累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

 

四、地震传播——地震波的类型及特点

地震波——地壳岩层破裂引起的振动以波得形式从震源在地球体内各个方向传播的波。

 

1、体波

1)纵波(P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一致,压缩波,疏密波。

特点:

周期短,振幅铰小,在液体和固体内都能传播。

2)横波(S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

周期较长,振幅铰大,只能在固体内传播。

2、面波

——当体波经过底层界面的多次反射和折射到地面时,激起的两种沿地面传播的面波。

1)瑞雷波(R波)——质点在竖向平面内作与波前进方向相反的椭圆形运动,而在水

平方向没有振动——滚动运动形式。

特点:

随地面深度增加,振幅急剧减小——地下建筑物比地上建筑受害较轻。

2)乐夫波(L波)——质点在地平面内作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呈蛇形运动。

特点:

乐夫波也随深度衰减。

3、地震波的性质比较

振幅——面波>横波>纵波周期——面波>横波>纵波速度——纵波>横波>面波

4、对建筑的影响

纵波——上下振动;横波——水平振动;瑞雷波波——上下振动;乐夫波——左右摇晃;

面波能量大——建筑物和地表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注意震中区不一定。

5、强震记录的观测

波的序列——纵波先达、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在震中区一般难以区分。

稳定区段——时间间隔随震中距减小而缩短。

用以计算震源距S。

五、地震描述——震级、地震烈度、地震区别、常用术语

1、震级(magnitude)——表征地震强弱或规模的指标,是地震释放多少能量的尺度。

震级是地震报告的一个重要参数。

用M表示。

M=lgA

A的意义:

1)标准地震仪(单摆周期为0.8s,阻尼系数为0.8,放大倍数为2000倍);2)距震中100km处记录;3)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4)不满足上述条件,需修正。

地震释放能量与震级关系:

LgE=11.8+1.5M

2、地震烈度

(1)评定标准——地震烈度表

①主要以描述震害宏观现象为主;

②主要根据四个方面来评定地震烈度:

A、人的感觉:

轻度;B、器物的反应:

轻度

C、建筑物的损坏程度:

较高烈度D、地貌变化:

很高烈度

③各国地震烈度评定标准:

日本:

0-7度少数国家:

10度

大部分国家,包括中国:

12的修正莫卡利烈度表

(2)地震烈度的特点

①离震中越近,地震烈度越高;②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低;

③一般,震中烈度I0可看成是震级M和震源深度的函数:

I0=F(M,D)

考虑到影响最大且发生最多的地震,震源深度D多在10~2km,即多为浅源地震,为简便,可忽略震源深度的影响,得到震级M和震中烈度I0的关系为:

M=0.58I0+1.5

I0=(M-1.5)/0.58=1.72M-2.59

震级(M)

2

3

4

5

6

7

8

>8

震中烈度I0

1~2

3

4~5

6~7

7~8

9~10

11

12

以上对应关系:

①震级和震中烈度的关系式,只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②忽略了震源深度的影响,有时候会相差很大;

3忽略了地质条件的影响:

唐山地震7.6级,烈度在震中区高达11度

(3)烈度衰减规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大而衰减;

等震线——一次地震中,在所波及的地区内,根据烈度表对每一个地点评定烈度,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为等震线。

(4)两个概念:

A、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理解:

①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②目前,震级的计算理论和方法有多种,比如,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震级计算方法,但是每一种方法只能得出一个震级;

③目前,地震报告主要是以里氏震级报告。

B、每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理解:

①地震烈度表示某一地区的受某一次地震的影响程度;

②每一次地震,每一个地区(点)都有一个地震烈度。

3、地震区划

(1)地震区划——地震区划图

①定义一——根据历史地震,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观测等资料,在地图上按地震情况的差异划出不同的区域;

②定义二——对给定区域(一个国家或区域)按照其再一定时间内可能经受到的地震影响强弱程度的划分。

(2)我国的地震区划发展——

a。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基本地震烈度

基本地震烈度——某地区今后一段期限(50)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普遍遭遇到的地震力度值(超越概率为10%、重演周期为475年)。

b。

《中国地震动参考区划图(2001)》——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特征周期;目的——更加直接应用于设计。

(3)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加速度值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0.15)g

0.20(0.30)g

0.40g

注:

g为重力加速度,1g=1000gal

(4)烈度、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区别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加速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附录A

以江苏省为例

a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

第一组:

宿迁。

b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

新沂,邳州,睢宁。

c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一组:

扬州,镇江,泗洪,江都;第二组:

东海,沭阳,大丰。

d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第一组:

南京,常州,泰州,江浦,东台,海安,姜堰,如皋,扬中,仪征,兴化,高邮,六合,句容,丹阳,金坛,镇江(丹徒),溧阳,溧水,昆山,太仓;

第二组:

徐州,淮安,盐城,泗阳,盱眙,射阳,赣榆,如东;

第三组:

连云港,灌云。

e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第一组:

无锡,苏州,宜兴,常熟,吴江,泰兴,高淳;

第二组:

南通,海门,启东,通州,张家港,靖江,江阴,无锡,建湖,洪泽,丰县;

第三组:

响水,滨海,阜宁,宝应,金湖,灌南,涟水,楚州。

4、常用术语:

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极震区、等震线P5

 

六、地震活动性——世界主要地震带、中国地震带、中国地震活动区

1、世界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美洲、中美洲和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阿留申群岛、日本印尼和新西兰。

2).欧亚地震带:

从亚洲贯穿到地中海的东西向地震带。

3).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4).地震相当活跃的断裂谷——东非洲和夏威夷岛

2、中国地震带

1)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向南经六盘山,穿越秦岭沿川西至云南省东北,纵贯南北。

地震带宽度各处不一,大致在数十至百余公里左右,分界线是由一系列规模很大的断裂带及断陷盆地组成,构造相当复杂。

2)东西地震带——主要的东西构造带有两条,北面一条沿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向东延伸,直至辽宁北部的千山一带;南面一条,自帕米尔起经昆仑山、秦岭,直至大别山区。

3、中国地震活动区

1)台湾及附近海域;2)喜马拉雅山区;3)南北地震带;4)天山地震活动区;

5)华北地震活动区;6)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

从历史地震状况来看,全国除个别省份(浙江、江西)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较强的破坏性地震,有不少地区现代地震活动还相当强烈,如台湾省大地震最多,新疆、西藏次之,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也是破坏性地震较多的地区

七、地震震害——地震震害的分类、次生灾害

分类:

●直接灾害:

一次灾害,地面运动引起的地表破坏、建筑物倒塌破坏等;

●次生灾害:

二次灾害,由直接灾害继发的地震后火灾水灾海啸毒气逸散等;

●诱发灾害:

三次灾害,由前两种灾害引起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

八、抗震设防——设防目标(三水准)、设计方法(两阶段)、设防类别

1、设防目标(三水准):

1)小震不坏——在遭遇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基本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以继续使用;

2)中震可修——在遭遇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包括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可能又一定破坏,但不致危及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大震不倒——在遭遇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强地震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2、设计方法(两阶段):

两阶段设计方法——通过控制第一和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

标,使第二水准得以满足,不需另行计算。

1)第一阶段设计——弹性承载能力,变形验算

A.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

B.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多遇地震、小震)的地震动参数。

用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

C与其他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系数进行组合,并对结构构件截面进行承载力验算;

D.对于较高的建筑物还要进行变形验算,以控制其侧向变形不要过大。

2)第二阶段设计——弹塑性变形验算

A.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大震)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层间变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不发生倒塌);

B.若有变形过大薄弱层(或部位),则应修改设计或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以使其满足第三水准设防要求(大震不倒);

3)两阶段设计法注意点:

A.通过第一阶段设计,保证第一水准下“小震不坏”的承载能力可靠度要求,也可满足第二水准“中震可修的设防要求”。

B.对于大多数结构,一般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也可满足第三水准设防要求(大震不倒)。

C.而对于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以及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实现第三水准的要求。

3、设防类别:

抗震概念设计——

1)抗震设防分类——规范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抗震设防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2)抗震设防标准——对于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采用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

九、小震、中震、大震——定义、三者相互关系

1、众值烈度(小震):

多遇地震烈度、第一水准烈度。

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2%的地震烈度值。

相当于50年一遇的烈度值。

基本烈度—1.55度

2、基本烈度(中震):

偶遇地震烈度、第二水准烈度。

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相当于474年一遇的烈度值。

3、罕遇烈度:

大震烈度,第三水准烈度。

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

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烈度值。

基本烈度+1度

4、关系:

 

十、基本地震知识——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集集地震

 

第二章、场地、地基、基础基本概念——场地、场地土、地基

一、场地类别——场地土类型(等效剪切波速)、场地覆盖层厚度(如何确定)

1、等效剪切波速

(1)剪切波速——单层土,单一性质土的场地很少;

等效剪切波速——一般是多层不同性质土组成;

等效原则——多层土与匀质土在传播时间上等效。

(2)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可根据常规勘探钻孔实测剪切波速Vs,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的较小者;

t——剪切波速在地面和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

(3)对丁类建筑及丙类建筑中层数不超过10层、高度不超过24m的多层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4.1.3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表4.1.3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算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2、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

(1)国内外对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第一主要有两种方法:

v绝对方法——即从地表到基岩顶面的距离,但基岩标准不尽相同。

v相对方法——即定义两相邻土层剪切波速比VS下/VS上大于某一定值的埋深为覆盖层的厚度。

(2)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方法为:

A.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B.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翦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C.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D.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二、

场地类别划分计算(如何计算、作用)

 

1、场地类别划分计算『计算步骤』

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

根据表4.1.3和当地经验确定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根据公式2-1计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20m范围内);

判断覆盖层厚度,并根据表4.1.6确定场地类别。

*课堂作业一:

抗震设防地区,某建筑场地各土层的厚度h及剪切波速Vs如下:

第一层土:

h=2.50m,Vs=200m/s;第二层土:

h=1.50m,Vs=280m/s

第三层土:

h=0.90m,Vs=310m/s;第四层土:

h=1.20m,Vs=600m/s

试根据现行规范确定该场地类别?

 

由GB50011-2010,表4.1.6查得,当250m/s>vse=236m/s>150m/s

且3m

2.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1)地基破坏的原因比较集中和明确。

虽然地基失效导致各种各样的破损现象:

沉降、倾斜、墙裂缝、地表开裂、滑移等,但这些破坏的原因多半为:

砂性土震动液化;软弱粘性土震陷软化;不均匀地基引起的差异沉降。

2)地基基础地震破坏实例较少,原因主要是:

1一般天然地基在静力作用下有较大安全储备,安全系数常在2以上;有时(特别是低层房屋)基础的尺寸是由构造确定,强度储备很大;

2地基在建筑物自重长期作用下承载力有提高;

3地震作用历时较短且属于动力作用,只能让地基土产生瞬间弹性变形、甚至来不及变形。

3、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范围

1)地基基础不验算原因

1少数房屋是由于地基失效而导致上部结构破坏;

2导致上部结构破话的地基大多是可液化地基、易产生震陷的软土地基和严重不均匀地基;

3大量一般性地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极少发现因为地基承载力不够而导致上部结构震害现象。

4因此,《抗震规范》对量大而面广的一般地基和基础不作抗震验算,对液化地基,软土地基和严重不均匀地基规定了相应的抗震措施,以避免或减轻震害。

2)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A.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B.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的下列建筑:

a.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b.砌体房屋;

c.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和框架-抗震墙房屋;

d.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其中软弱黏性土是指7度、8度和9度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80kpa、100kpa和200kpa的土层

4、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1)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静)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确定的主要依据是地基土的容许变形。

静载作用下地基土的变形组成:

•弹性变形——一段时间内即可以完成;

•永久变形——需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2)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动)

动强度——在一定动荷载循环次数,土样达到一定应变值时的总作用应力。

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承载力:

•由于作用时间短促,只能让地基产生弹性变形,而永久变形来不及发生,所以地震作用产生的地基变形较同值得静荷载产生的变形要小得多。

因此,从容许变形角度考虑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大于地基土的静承载力。

•考虑到地震作用的偶然性和短暂性以及工程结构经济性,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比静载下适当降低。

故在确定地基土抗震承载力时,取值应比地基土的静承载力有所提高。

拟静力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抗震规范都采用了拟静力法计算,即地基上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FaE=ζa*fafa——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按书上表2.4采用。

ζa——经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5、地基土抗震承载力验算

1)计算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条件一:

Pmax,min=N/A±M/W≤1.2faE

2条件二:

p=(pmax+pmin)/2≤faE

3条件三:

定义基础底面零应力区域面积(受拉区

域面积)为A0,且限制如下,以防止倾覆破坏。

@对H/B>4的建筑A0<0;即不允许出现零应力区域;

@

其他建筑A0<15%A。

A为基础底面总面积。

 

 

2)天然地基上浅基础水平抗震(抗滑)验算

可考虑部分:

Ø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的摩阻力;

Ø当基础周围回填土系分层夯实或混凝土原坑浇注时,可考虑基础正侧面水平抗力(可取被动土压力的1/3)或刚性地坪的水平抗力。

3)天然地基上浅基础水平抗震强度提高措施

1加强基础(柱、墙)附近的刚性地坪;

2基础底面以下局部换土或加强基础周围的回填土;

3加大基础埋置深度;

4在基础底面下增设防滑趾;

5加强基础连系梁;

6加强上部结构的整体性

四、场地液化——概念、液化危害类型、液化主要影响因素

1.概念:

饱和砂土或粉土在地震或其他扰动作用下,由于松散颗粒趋于动压密,如土本身渗透性差,则引起颗粒间空隙水压力显著增高,达到或接近作用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使土壤的抗剪强度骤降,甚至趋近于零。

在这种情况下,颗粒结构遭到破坏,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体完整性也随之消失二行为近于“液体”,这就是非固结饱和水土层的液化现象。

公式:

S=(σ-μ)tgФ

S——土体抗剪强度σ——作用于剪切面上的总法向压应力

μ——空隙水压力Ф——土的有效内摩擦角

当σ=μ时,S=0,即可发生液化现象。

2.液化危害类型:

1)喷砂冒水——土有效应力化为空隙压力后,水压增高了许多,当水压高出地面时,就出现喷砂冒水。

危害——农田淤沙、阻塞水井、水渠,对建筑危害较小。

2)上浮——液化后的土像液体一样,处于土中的轻的物体会上浮,如水池、油槽、地下管道,底板会上鼓、裂缝;水利设施、地下管线。

3)侧压——井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