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教孩子学做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554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教孩子学做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先教孩子学做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先教孩子学做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先教孩子学做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先教孩子学做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教孩子学做人.docx

《先教孩子学做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教孩子学做人.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教孩子学做人.docx

先教孩子学做人

先教孩子学做人

第一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

家庭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教育内容也相当丰富;家庭教育条件千差万别;建庭教育过程也相当长。

这一切,都决定家庭教育工作是非常艰巨的,要顺利进行,并最后取得成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因而,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许多家长感到困惑和无奈。

他们或无所遵循,或束手无策,或随意行事。

其结果常常是不如人意或适得其反。

因此,进行家庭教育时,不论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什么样的子女,家长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养态度,遵循科学的指导原则。

一理智施爱的原则

高尔基说:

“爱孩子,这是连老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爱,不只是一种感情,还是一种艺术。

对孩子爱得深容易,把孩子爱得好就难了。

那么,父母怎样爱孩子才正确呢?

1.爱而不溺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父母应该给与孩子爱,但父母的爱一定要有分寸,要有理智的调节,否则就会沦为溺爱。

不少家长发誓“再苦不能苦孩子”,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孩子们该走的路不让走了——坐车,该干的活不让干了——家长包了;有些孩子的零花钱一个月至少五、六十元,多则百元;有些孩子身着高档服,足蹬名牌鞋;有些孩子还频繁举行各种消费性聚会,从小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

据报载,南方某镇一位大款一时高兴,把五万元人民币划入尚在读小学的儿子的帐户上,这样使孩子“抖”了起来,背书包,做值日,课外作业,一律花钱雇同学代劳。

结果这位原来成绩不错的孩子,在校很快成了“双第一”——存款第一,学习成绩倒数第一。

我们说,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爱不能说不深,情不能说不真,然而,与父母期望大相径庭的是,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品被制造出来了,一些“贪得无厌,好逸恶劳”的败家子被培养成了。

这样,一旦家庭难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时,他们就容易想入非非,步入歧途。

信阳县胡店乡古稀老人王某某,在病床上痛心地、念念不忘地说:

“溺爱,害了孩子,也害了我。

”原来老人五十岁喜得儿子,平时生怕儿子受委屈,便百依百顺,要脚不敢给手。

结果儿子养成了好吃懒做,任性霸道,爱贪便宜的恶习,最后成了村里的无赖。

一次,他拿着匕首向父亲要1000元钱,因父亲没有,他便用匕首戳伤父亲,点燃家中草棚,把父亲扔到火里,扬长而去。

幸好被邻居救下。

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种现象,一语中的地指出:

“对父母铁石心肠的人,都生在那些父母溺爱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

当然,孩子年幼时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稍大后上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因还是一位消费者,条件尚不允许独立生存,孩子的一些物质需求还得父母给予满足。

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有求必应的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

法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卢梭谆谆告诫做父母的说:

“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

那就是他要什么你给他什么。

”因此,对于孩子的种种物质需求,在一定情况下,不但不能给予满足,反而要予以限制。

这方面,也许洛克菲勒教育子女的做法,对我们有所启迪。

洛克菲勒是美国的亿万富翁,但这个家族的孩子们从小就不能乱花钱。

每周发几十美分的零用钱,使用情况还必须记在小账本上,已备家长查询。

零花钱不够时,家长鼓励孩子们自己干活挣,擦一双皮鞋5美分,一双长靴10美分。

这样表面限制了孩子的需求,实质上限制了唯我独尊的自我,使孩子心中有了他人。

2.爱而不纵

对孩子的精神需求,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正当的要求将促使孩子思想品德健康发展,而不正当的需求,像无形的刀子慢慢宰割孩子的心灵,像罪恶的黑手,把孩子推向万丈深渊。

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迁就和纵容,而要看其是否合理正当。

如有的孩子沉迷电视、网吧,作为家长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限制时间和内容,以减少孩子对电视网吧的迷恋。

把那些未成年的电视、网吧“俘虏”解放出来,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更好地读书学习。

至于孩子们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吸烟(甚至喝摇头丸等毒品)、赌博、看低级趣味的书籍或光盘、参加黄色活动等,家长更要严加管理,坚决制止,不能妥协,不能有丝毫迁就。

对于孩子的错误和缺点,要客观地、冷静地对待,不能对错误百般包庇,对缺点百般掩饰,否则将贻害子女。

有个叫小赵的学生,因一件小事与本班同学发生纠纷,被摔倒在地,碰破了头。

回家后,其父愤怒地叱责小赵是“没出息的孩子”,并吼道:

“你长手脚是干什么吃的?

”他领着小赵两次大闹学校。

小赵在父亲的两次支持下,两次痛打对手,并用三角刀将劝架的孩子刺伤。

小赵父亲的袒护,纵容,怂恿,把儿子送上了犯罪的道路。

其实,孩子之间发生“战争”的现象很多,如果家长能及时抓住机会教育孩子,不纵容不袒护,孩子将受到良好的教育,走上正确的道路。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有位家长是如何处理类似问题的。

他的孩子在校打架成了战败者,鼻青脸肿,额头还打了“补丁”。

儿子回家后,流泪诉说了他无意损坏了同学的一本书,引起纠纷,发生“战争”的经过。

孩子的父亲一听,二话没说,立即带孩子到学校给老师道歉:

是他的孩子破坏了校规,并让孩子写了检讨给老师,要求在全班检讨。

而后去给“对手”道歉:

是他无意中损坏了同学的书,引起纠纷,并立即照价赔偿。

又带孩子到律师事务所让孩子咨询,如何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如果自己伤害了对方,将受到怎样的处罚。

最后,“对手”一再向他道歉,孩子们相互谅解,化干戈为玉帛。

这位家长不给孩子煽风点火,有理、有节,使孩子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3.爱而不娇

“自古英雄出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纵观古今,横览中外,不少有远见的父母都能从孩子的长远前途着想,让孩子经受磨难。

毛泽东同志的长子毛岸英出校后向父亲申请工作,按今天有些人的观点来看,这是小菜一碟,但毛泽东没有答应,让他上“劳动大学”,“到乡下去,和农民一起住,一起吃,一起劳动”。

毛岸英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结满厚茧,毛泽东高兴得称为劳动大学的临时毕业证。

蜀国宰相诸葛亮早年无子,过继兄长次子诸葛乔为子。

入蜀后,诸葛乔被刘备招为驸马。

为了让他经受艰苦锻炼,诸葛亮令他干当时军中最艰苦的差事——押运粮草。

诸葛乔常年跋涉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出入幽谷深山,与士兵同甘共苦,完成了一次次运粮任务。

诸葛亮的做法得到了兄长的有力肯定:

“教子有方”。

相反我们有些做父母的,沉迷于盲目宠爱,舍不得让孩吃一点苦,经受一点磨难。

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孩子遇到一点困难,父母就心痛得不得了,就赶快替他排除。

孩子做完作业,家长忙着整理书包。

给孩子穿衣,给孩子洗脸,更是“理所当然”的事。

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经不上风雨,见不上世面,孩子成了温室的花朵。

北大计算机系的彭某是典型的娇惯的牺牲品。

彭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后,缺因不会独立生活——买饭、洗衣等——而休学回家,第二年接到复学通知后,因害怕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艰难而跳楼自杀了。

今天,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这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地的则是意志、毅力和自理能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精神、毅力和自理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斗争中获胜的。

“好心”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小小自理生活,千万不要代替,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扩大知识面,而且对孩子优良品质的形成,自理生活能力的提高,坚韧毅力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它指教育者必须从孩子的思想实际、行为实际、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

1.针对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论语》一书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学生子路问老师孔子:

“是不是听到指令就应该行动呢?

”孔子说:

“有父兄在,应当禀明而行,怎么能有闻即行呢?

”另一个学生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答道:

“对,听到后马上去做。

”他的学生公西华感到很奇怪,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却有两种相反的回答,于是问孔子为什么,孔子说:

“因为两个人的秉性不同,冉有做事总是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赶紧干,要她但大一些;而子路好胜过人,所以要压压他,让他谨慎一些。

”从这里我们都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

要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必须了解、正视、承认孩子的个性特征。

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人常说,一娘生九女,连娘十个样。

是说人的个性各不相同。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有对连体兄弟。

哥哥叫昌.班克,弟弟叫英.班克,尽管他们两个从娘胎里同时出生,以至长到成年身体都连在一起,但脾气却完全不同。

哥哥脾气暴躁,弟弟脾气温和。

因此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训练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个性的、气质的差异给每个孩子涂上了独特的色彩,并在不同情境、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

例如兴奋型的学生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行为易改变,缺乏耐心;活泼型的孩子活泼好动,有朝气,善交际,有较大的可塑性,易掌握和领会教育的内容,但印象不深,兴趣和注意力易转移;安静型的孩子安静稳重,沉着冷静,情绪不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言语、反应缓慢,不够灵活;抑制型的孩子细心谨慎,守纪律,富于想象力,行为孤僻,多愁善感,容易悲观、失望,行动优柔寡断,表现被动。

孩子属于哪种气质类型,这无关紧要,因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其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都存在着向某些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问题的关键是家长对不同气质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发展积极品质,防止消极品质的扩大。

如兴奋型的孩子,家长应以慈爱、情理感化,对积极因素要给予鼓励,表现出信任,不宜在人多时批评,在他们激动发脾气时,应避开正面冲突,设法使其冷静,情绪稳定,然后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

同时要逐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控制情感的必要性和掌握控制的方法。

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积极、热情、生气勃勃的人。

对于活泼型的孩子教育要严格,防止自由散漫,对他们教育得好,可使其成为亲切、热情、适应力强的人,反之也可能成为倾覆、散漫、精力力分散、行为草率的人。

对于安静型的孩子,应该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要求很快表态;应引导他们多和同学交往,消除心理障碍。

对于抑制型的孩子,要关心信任,多接近,避免在公共场所大声指责,培养自尊自信,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交往,克服抑郁猜疑。

教育得当,可使发展成为情感深沉、稳重的人,反之,也可能发展成为孤僻、胆怯的人。

2.针对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因材施教

1)幼儿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世界观的基础,幼儿正处在个性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萌芽时期,“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在幼儿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人产生终生的影响。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幼儿期(2-7岁),是一个人的个性和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大脑神经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由于幼儿好奇、好模仿,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很强,容易接受外界影响。

这时期教育孩子爱自己父母、长辈,爱幼儿园老师、阿姨和小伙伴,还可以逐步扩大到附近的街道、村庄、名胜古迹,以及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花草树木,孩子长大后就会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

这时期如果教育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有次序地穿衣服、鞋袜,自己整理床铺,洗手帕、袜子,扫地,倒垃圾,饭后收拾餐具等,孩子就会养成热爱劳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个时期如果教育孩子跌了跤或有轻微伤痛不哭,同伴间发生纠纷不哭;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不怕黑暗,能一人在房间睡觉;能努力克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

孩子长大后就可能成为一个吃苦耐劳,顽强勇敢,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人。

这时期,如果利用小孩喜欢合群的心理,让孩子多和小伙伴接触,走出“以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使他逐步懂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学会在共同游戏中遵守伙伴们共同制定的集体规范,孩子长大后就能与人们友好相处,热爱集体,遵守规章制度。

事实证明,人的各种道德品质无一不是在学前期萌发出来并走向成熟的,所以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

2).儿童期思想品德教育

儿童期又称学龄初期,大约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这正是小学阶段。

这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作为家长要特别关注。

处在这阶段的孩子,对孩子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

他评价事物时,常常带有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往往以老师或家长的评价为转移,因此家长要注重正面的榜样教育,引导孩子辨别事物、行为的好坏,逐步培养儿童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

处在这阶段的孩子,思想品德的情感是脆弱的,不稳定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比较容易简单,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我们也可以认为孩儿的脸像六月的天气一样变化无常。

一会儿喜欢这个伙伴,一会儿又可能与之对立起来,彼此不说话了,简单地从人物外部表现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他们常常喜欢模仿他人特别是英雄人物的表现,不过还不能对英雄行为有深刻的理解,常常是心血来潮,情感外露,表面的机械模仿。

家长要针对孩子的这些情感特点,引导孩子,把思想感情同正确的道德联系起来,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使道德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在品德行为上常表现出认识与行为脱节、言行不一的特点。

如孩子有时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在父母面前听话,在其他人面前不听话;在班主任面前守纪律,在其他老师面前不守纪律;在学校劳动表现积极,在家中啥也不干;明明知道一些道德要求,但还是干出不合道德要求的事。

这种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的现象,主要是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有关,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时他们认识不到那种做法的不良后果,有时又控制不住自己。

因此,对孩子正确的做法要及时肯定,对不足之处要适当指出,以提高孩子的是非、好坏辨别能力。

3)少年期的品德教育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大约十一二至十四五岁左右,相当于中学的初中阶段。

这一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二高峰,身高、体重迅速发展,男女孩子都出现第二特征,性技能基本成熟。

其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度,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

这一时期的孩子有强烈的成人感,强烈要求独立自主,自己支配自己的言行,对成人不像以前那样依恋和依赖了。

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又比较差,思维比较偏激,好走极端,不愿接受成人的约束。

这一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据调查,这个年龄段极易犯错误,有人便称为“危险年龄期”。

那么,家长怎样预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犯错误呢?

第一,正面引导,加强教育。

家长要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大、接受能力强的特点,适时地引导、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注意孩子的交友,尽量减少单独活动。

第二,满足他们合理的生活需要,建立健康、和睦的家庭生活,给孩子以家庭温暖,尊重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和权力。

第三,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始犯错误的前兆。

男孩子一般表现为吸烟,有的甚至旷课、逃学、学习松懈、成绩明显下降;喜欢和有不良习气的人交朋友,污言秽语多,粗野无礼;対家长疏远、回避,在家中感到受束缚。

女孩子开始热衷于同男孩子接近,过分打扮,想引人注目;好议论关于恋爱及男女问题的事情,偷看黄色书刊,找借口在外过夜;学习无心思,学习成绩显著下降;在家长面前心神不定,精神紧张。

总之,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就要立刻注意,如有问题时不要打骂,更不要赶出家门,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教育。

三.因势利导的原则

教育孩子要因势利导,就是要根据孩子的思想态势加以引导。

因势利导,首先必须了解孩子思想发展的“势”,然后才能因其“势”而导之。

尽管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但对孩子的态势并不很了解。

因此只要留意孩子的一言一行,细心观察,家长基本上可以摸准孩子发展情况。

另外,听取别人的意见,家长可以通过老师、同学、邻居、亲戚打听孩子在外的情况,了解在外的表现。

只有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情况了然在胸,才能随时随地有针对性的疏导孩子。

1.遇物而诲

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有许多物品。

家长要善于利用物品中种种因素,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任太史令后,负责编写《史记》,在朝里有很高声望,于是,不少人千方百计拍马逢迎。

一天,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派人送来一对玉璧,想和他拉关系。

女儿一见,欣喜非常,称赞道:

“真是世上罕见之宝!

”司马迁闻声过来,摸了摸白璧说:

“白璧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斑痕和污点,所以受人称赞。

”女儿明白了爸爸的用意,说:

“我明白了,咱们要是收了这份礼物,就像白壁上有污点一样。

”他们将礼物封好,嘱人送回李广利府中。

司马迁的女儿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形成了比璧更珍贵的品德。

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子的教育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

他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纷杂的事物,对太子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有如“春风化雨”,使太子不知不觉受到了启迪。

吃饭时,针对太子过的是养尊处优、不知稼穑之艰难的生活,进行“稼穑之不易”的教育。

他说:

“种庄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你要是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饭吃。

”在太子骑马时,针对统治者迫使老百姓接受沉重徭役的情况,教育太子要懂得让人民休养生息。

他说:

“这马和人一样,应当有劳有逸,不能让它过度劳累,把力气都用尽。

你要是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马骑。

”太子在树下乘凉时,针对君主地位高,权力大,往往独断专行的问题,教育太子将来要注意纳谏。

他说:

“木匠锯木头,只有依照绳墨才能锯成直木板。

你将来做君主,要想做到圣明,就得认真听取侍臣的进谏。

”在乘船时,针对封建统治者和劳动人民阶级矛盾尖锐这一事实,教育太子要提防人民起来反抗。

他说: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

老百姓好比是水,君主就像是船,老百姓可以维护你的统治地位,也可以把你推翻。

”尽管唐太宗进行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教子原则和艺术是耐人寻味的。

做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培养教育工作一般比较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只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却不注意教育的效果。

有时候,家长苦口婆心进行说教,孩子并没有听进去,而是当做耳边风,更有甚者,发非但不听,反而厌烦,甚至顶撞。

是家长说的不对吗?

是道理没有讲透吗?

都不是,而往往是家长们放弃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要么进行空洞的说教,要么高压性的逼迫。

这样,怎么能有好的效果呢?

2.遇事而诲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遇到有益无益的事情,这些不少是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对于大事,有益的事,家长要抓住影响大或者影响好的特点,及时教育孩子。

陈毅同志的儿子陈昊苏1963年在大学入了党,陈毅同志便抓住这个大好机会,在短短的几天内抽时间同儿子做了四次长时间谈话,他勉励儿子说:

“能得到组织批准入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入党后,坚决干到底,更是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在革命的转折关头。

”他列举了在20世纪20年代有些参加革命队伍的人,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时,经不起考验,离开了革命队伍,或者当了叛徒的事实,教育陈昊苏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觉悟,在革命的道路上永远前进。

这对陈昊苏起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正如陈昊苏以后所说,这是爸爸在他入党时赠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

对于一些小事,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看不到他的教育性。

其实,只要家长认真挖掘思想性,一滴水中间太阳,小事就能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

有个叫张风云的家长,他的女儿13岁,儿子9岁。

大年初一,姐弟俩人给父母拜年,之后,讨要压岁钱。

出于一时逗乐之念,张凤云拿出两张崭新的一分纸币,孩子们一看,满脸的不高兴,还说在路上看到2分钱、5分钱都不捡,谁还稀罕1分钱!

张凤云听后,原来的逗乐之念顿失。

她便让孩子们算了一笔账,全国13亿人口,每人1分该有多少,如果捐助希望工程,能建多少希望小学,能救助多少失学儿童。

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一”做起,没有“一”就没有成千上万。

最后,他们把这一分纸币夹到了学校发的奖品——笔记本中,成了永远的纪念。

教育孩子不仅要从小事抓起,而且要从生活细节入手,具体的、及时的对孩子施教。

民族英雄戚继光年幼时便受到了父亲戚景通的严格教育。

一次,小继光因穿了一双外祖父送的绵丝织的高档鞋,便受到了父亲的教育:

从小养成奢侈习惯,长大如当军官,说不定侵吞士兵粮饷;这双鞋不能穿,从小就要节俭。

还有一次,戚家修盖房屋,工匠对12岁的戚继光说:

“公子家是将门,要安20扇门户,4扇门户那是普通人家安的。

”小继光告诉父亲,要求增安门户,遭到父亲的训斥,“屋不漏雨,门能进出就行了,为什么要讲排场呢?

”正是戚景通通过孩子奢穿丝鞋,骄安门户之类的具体事情,对他进行不懈的教育,才培养出和岳飞、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齐名的大材。

四.正面鼓励的原则

正面鼓励是对孩子的优良品德、正确的认识、合理的做法,给与肯定性的评价。

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强化孩子的优良品德行为,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1.积极运用表扬鼓励

多数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有缺点错误从不放过,发现错误能严肃批评教育。

这种不姑息、不袒护、不放任自流的态度是对的,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深切的爱。

但是,只看见缺点错误,一味地批评,教育效果不一定很好。

清朝有位教育专家说过: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是说数落孩子的十个过错,不如夸奖他的一个长处。

为什么呢?

因为青少年都是有上进心的,希望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以肯定和表扬。

当他们受到肯定表扬的时候,就会在情绪上产生快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产生在进步,在做好事的欲望。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的关系,孩子做事不那么规矩,出些差错是情理之中的常事。

如果家长只讲严格要求,对孩子的过错由不姑息不袒护,发展到大动肝火,厉声训斥,粗野谩骂,甚至一些过头的话都说出来,或者抓住孩子的一件错事,就没日没夜、没完没了的指责、谩骂、讽刺、挖苦,一点不体谅孩子,不顾及后果,大大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要是孩子总是受批评,遭数落,总是产生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压抑,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沉,逐渐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

这样下去会增加子女对家长的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育。

长期的不良刺激造成的紧张、烦躁、忧伤、绝望的心理气氛,会导致消极的结局,轻则使孩子以顶嘴、故意气人、破罐子破摔等形式进行反抗,重则会产生孩子出走、犯罪、自杀的悲剧后果。

因此,做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吝惜你的表扬,积极运用正面教育的原则,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有些家长说,有的孩子平时表现不错,优点多,长处显著,当然可以多表扬,多鼓励。

但是,有的孩子总是出问题,毛病一大堆,一看见这样的孩子,气就不打一处来,还表扬啥呢?

在一次活动中,组织者请一些后进生的家长,写出自己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几个闪光点,好多家长冥思苦想,久久写不出来。

固然,这些孩子毛病比较多,有许多消极因素,但肯定有积极因素。

只不过家长们往往感情用事,产生偏见,对缺点、毛病看得清楚,看得过重,対优点、长处、进步则往往视而不见,看见了也不以为然。

我们不妨看看一些小镜头。

——一个男孩兴冲冲地对妈妈说:

“老师今天表扬我了!

”妈妈却说:

“一受表扬就翘尾巴!

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男孩的快乐顿时烟消云散。

——一位小姑娘告诉爸爸她得了100分,当姑娘说是《自然常识》时,爸爸的脸色一下变了,说:

“我还以为是语文、数学、英语呢。

”小姑娘立刻眼泪汪汪。

——一个孩子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考30多分,老挨爸爸的打。

在老师的帮助下有了进步,考了60分。

爸爸又打他,说他咋能考上60分,肯定是抄的。

孩子无所适从,死活不上学了。

其实,这类孩子尤其需要表扬鼓励,只要家长们发现这些孩子的优点,并给予肯定,有时候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有一个孩子很贪玩,每天放学回家后尽情地玩耍,直到天黑看不见才住手。

由于时间关系,作业极为马虎,常常出错。

妈妈为此很生气,几乎天天批评、数落,可他总改不了贪玩的毛病。

有次,当教师的舅妈从外地来,知道了这种情况。

第二天放学后他又玩了起来。

趁他玩的中间回家喝水的工夫,舅妈边替他擦汗边说:

“你跟小朋友相处得不错啊,大家都听你的,真是个有组织能力的好孩子。

你能不能先组织小伙伴们一块做完作业再玩?

做完作业再玩,不是玩得更开心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