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82688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docx

《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docx

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

儿童游戏的6种类型心理学家帕顿对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儿童的游戏分为六种类型:

第一种是无所用心的行为。

儿童似乎不在游戏,碰上有吸引力的玩具或事情才做一做。

第二种是旁观者行为。

儿童绝大部分时问在观看其他儿童游戏,并常常向游戏者提出问题或者建议。

但自己并不参加游戏。

第三种是单独游戏。

儿童独自一人摆弄玩具,并不关心他人的行为。

第四种是平行游戏。

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但很少交谈,常常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扰。

第五种是联台游戏。

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有交谈,有时还会相互借玩具。

但不会围绕同一个目标分工或组织游戏。

第六种是合作游戏。

儿童与同伴为着某些共同的游戏目标而在一起游戏,彼此分工、合作,有一定的组织性。

帕顿对游戏的六种分类,从第一种到第六种,说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水平不断提高。

在学前儿童的游戏中,平行游戏较多。

到学前晚期才开始出现有组织的合作游戏。

游戏水平的提高反映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通过观察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同伴交往,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目录卢梭自然教育理论对当今儿童教育的启示.................iRousseau'seducationaltheoriesonthenatureenlightenmenttotoday'schildrenEducation...........................i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内容...........................1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11.“自然”的含义.........................................12.为什么要遵循自然?

......................................23.教育遵循自然的含义.....................................2

(二)、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2(三)、卢梭主张遵循自然的法则,给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21.自然教育理论主张按照儿童的年龄进行教育。

...............22.给学生自由的空间.......................................3(四)、尊重儿童,培养儿童求知的兴趣......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当前中国儿童教育的主要弊端

(一)我国的儿童教育过早。

...............................4

(二)急功近利。

.........................................4

(三)教育内容过偏。

.....................................4

(四)教育手段机械。

.....................................4(

五)包办教育。

.........................................5

(六)过度溺爱。

.........................................5

三、启示.................................................5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顺应儿童的天性...................................................5

(二)改变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6

(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71.启发式教学.............................................

72.直观性教学.............................................

73.教学循序渐进...........................................

74.因材施教教学...........................................7

(四)发展儿童的兴趣——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儿童兴趣

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

我们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必须认识到儿童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了解儿童不同与大人的特殊需要,研究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精神生活。

儿童阶段是人生最幸福、最天真的时期,应该让他尽情地去享受他的游戏、他的嬉笑和愉快的本能,不应使繁重的作业和各类学习班占满儿童的时间。

在家庭教育中,让儿童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展。

比如,下雪的时候,小孩子宁愿冻得手发紫,也不愿去屋子里面取暖,有时候小孩子会拆掉自己喜欢的玩具,还有一些孩子在泥土堆上玩的不亦乐乎等,在成人的观念中,这些属于任性、破坏的行为往往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手段,粗暴的制止往往会伤害儿童的好奇心,所以在教育儿童时,要多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二)丰富教育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面对高考这个人生大考,我们学习的内容除了语数外和本专业的东西以外,其他知识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很多知识儿童只是知道,但却不会运用,只会生搬硬套。

我们教育的内容要丰富,除了智育还有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且内容要从儿童出发,联系实际,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学会把知识运用到实践。

在课余,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培训班,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儿童可以自由学习,在探究事物的奥秘中发现知识,也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目前,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把考大学作为教育的目的,把考试分数看成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为此,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顾儿童天性,给予不恰当的早期教育;学校为了让学生考个好分数,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生活的内容只剩下了读书,泯灭了儿童的天性。

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畸形的教育,让儿童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教育中,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自己的道路,把儿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功利性的期望中解脱出来,并为了自己的生活去主动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实践能力。

(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儿童对学习的爱好是儿童自觉学习的动力,主动的学习和探索,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中设法布置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这不仅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儿童对知识有深刻的印象,更能够让儿童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

2.直观性教学

儿童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实物的观察,或者影像资料或者试验的方法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直观的感觉,对比书本上的知识,然后获得自己的经验。

这样儿童就能学会正确的思维,主动的思考。

3.教学循序渐进

教学必须根据儿童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选择,由已知到未知,有简入难。

儿童的学习也要循序渐进,不可贪多图快,没一项技能知识的训练和传授都是建立在前一项技能技巧的基础上的,一步一步打好基础,儿童掌握的知识就越牢固。

4.因材施教教学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每个儿童都是与众不同的,教师要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引导学生全力投入学习,获得知识,又从中获得快乐。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现如今教育改革千头万绪,诸如物质方面的改善,制度方面的变革,思想理论方面的革新等等,虽然其中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解决,而实质上没有做更为深入的探访和宣传。

例如儿童观问题看似解决但却并未充分研究其基本理论问题,科学的儿童观还没有成为教育观念更新的重要内容。

种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仍然在社会、家庭、学校中频频出现。

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片面发展或者因种种原因使儿童失去学习的机会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有必要去正确看待儿童和尊重儿童。

儿童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

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的人。

作为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要尊重儿童,按儿童的意愿去做。

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借鉴意义。

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

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

有时候父母还采取专制得手段来对待儿童,让儿童不停地学,学一些他们根本究不感兴趣的东西。

如此的教育,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儿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学,也不会专注于这一方面的学习,更不会成为什么才什么家。

相反会给儿童造成厌学的情绪,以及对父母的反感,最终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童权,让儿童的天性真正释放,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自然节律来因材施教,而不要强迫儿童。

这里,除了家长,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优秀的,特别不能对一些差生抱有任何偏见,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健康,道德品质优良,多方面发展的人。

其次,要把儿童看成“儿童”。

毕竟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想法和感情,我们有时不能很好的揣摩他们的心理,也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

因此,当我们把自己认为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能灌入的是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而非真理。

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成人、家长、老师的正面引导不能教育孩子时,我们可以对其采取“自然后果法”,这也是卢梭的一个思想。

但是,对于很多家长当他们的正面教育无效时,往往采用严厉处罚的方式,我是不赞成的。

所谓“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儿童自己通过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

我们没有必要对儿童高谈道德、法律、准则,只有他们自己从自身的行为中接受了经验教训,才会有所认识和改变。

例如,孩子把刚买的玩具都扔到了门外,家长不必急着帮他找回来,就让那些玩具在外面,或被别人拿走。

当下次儿童提出玩玩具时,你可以告诉他,玩具没有了,在上次被他扔走了,让他自己去找,结果他不能找到他心爱的玩具。

如此他尝到了自酿的“苦果”,才会意识到不对,下次才不会那么做。

我想这比谆谆教诲循循善诱要有效的多。

但必须提醒的是父母必须掌握一定的度。

另外,在对儿童进行教育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条件下的“直观教育”。

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天性应该让他们直接面对自然这本书,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直接观察来扩展知识范围。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取的。

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被长期关置在家里,不少长期娇生惯养,生活在狭小的空间中,书中所描述的大量知识很难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和想法,也不能够真正了解书中的含义,因此适当的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针对城里的孩子的浪费现象,我们可以把他们安排到贫困地区去暑期实践,让他们自己切身去感受农村孩子的生活,得出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又例如,他们不爱劳动,我们可以让他们去郊区为老农摘棉花,让他们知道劳动的价值并热爱劳动,同时更加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更加爱他们的父母。

我认为像这样的社会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让他们“回归自然”,自己去学习和锻炼,如此所得的收获将收益非浅。

因此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启示的。

四、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局限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为儿童发展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它是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不仅对当时有尖锐批判的作用,呼唤了一个教育的新时代,就是对后世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教育思想无处不体现着以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为基础的思想精髓,“在科学的心理产生以前,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③,卢梭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由于这样,卢梭成为发展心理学之父④。

然而,应当指出,由于卢梭本人思想的激进,由于缺乏教育实践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据,自然教育思想中难免出现主观臆断或过于极端的观点。

例如:

卢梭对于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夸大了天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又如:

他对各年龄段教育任务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再如,他完全否定课堂教学和系统知识的学习。

因此,我们应当历史地、客观地评价自然教育的思想,切忌生搬硬套。

 

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学说的基础。

过去许多人批评她在这个问题上纯属遗传决定论,其实并不尽然。

纵观蒙台梭利的全部学说,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蒙台梭利:

《有接受力的头脑》,1949年英文版,第97页)。

蒙台梭利肯定,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及早进行教育,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现象。

  具体地说,蒙台梭利首先强调的是人和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

她说:

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

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

她说:

“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桌子边”,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身体方面,导致骨骼畸形;在心理方面,教师为了把零碎干瘪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头脑,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

蒙台梭利否定奖励、惩罚等强化的作用,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要求环境(刺激)要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

  蒙台梭利又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就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

蒙台梭利为“儿童之家”设置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有一个较大的花园,学生可自由进出;轻巧的桌椅,4岁儿童便能随意搬动;教室里放有长排矮柜,儿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种教具。

这样的环境设置明显地是服务于儿童的自由活动的。

  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蒙台梭利强调通过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发展呈现一种节律(阶段):

童年是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没有比这个时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帮助”了(蒙台梭利:

《有接受力的头脑》,第27页)。

而在童年期,儿童的各种心理机能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例如,2~6岁是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4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

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正是很多低能儿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

因此,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又是举足轻重的。

蒙台梭利说,环境问题在她的教育方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台梭利还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因此她十分强调个别教学,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应该如何看待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

我们认为,蒙台梭利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未能正确阐明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她的全部学说的基点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自发冲动,把教育看作仅仅是儿童潜能(本能)的展现,虽然她也注意到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但总的说来只把它们放在从属于遗传的地位,因而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蒙台梭利多少看到了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教育协同作用的结果,证明了教育可以纠正智力落后,更能使正常儿童智力发展,提倡早期教育,这比当时那种认为“智力固定不变”,否认儿童早期认识发展必要性的流行看法要接近真理。

她尊重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反对用成人的思想不适当地妨碍幼儿的心理发展,注意到儿童活动的智力价值和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意义,这些都有合理之外。

至于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的思想更已被心理学家广泛承认。

蒙台梭利的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是与她对儿童心理有一定的正确理解分不开的。

教育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2008-12-2621:

17

主要教育思想

    

(一)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人的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

她说:

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力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中发展起来的”。

(3)对内在力量的推崇,必然把外界影响置于隶属地位。

“环境无疑在生命的现象中是第二位的因素,它能改变,包括助长和抑制,但它从来不能创造。

    既然遗传是第一位的,则由遗传决定的生命力就具有头等地位。

对儿童来讲,生命力的表现就是自发冲动。

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导,这就成为区分教育的好坏的分水岭。

蒙台梭利对旧学校压抑学生的自发冲动的做法给以猛烈抨击。

她说:

“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桌子边。

”(4)这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痛苦。

在身的方面,骨骼畸型;在心的方面,教师为了把零碎干瘪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头脑,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

蒙台梭利说:

“奖惩是强加的一种刺激,它将导致一种非自然的结果。

”(5)即人的尊严丧失殆尽,类同机器。

可见,扼杀儿童的自发冲动,必然使儿童身心受害。

蒙台梭利明确指出:

“我们窒息了他们的自发冲动,结果也许是我们就窒息了生命本身。

    显然,蒙氏抨击旧学校压制儿童主动性的观点是可取的,但她把做为个性发展物质基础的遗传素质绝对化,视为决定性因素的看法则是不科学的。

    

(二)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教育必须跟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

    蒙台梭利既认为遗传是第一位的,又认为环境具有头等重要性。

长期的教育经验使她坚信,环境对人的智力发展是举足轻重的。

她说:

“把头等重要性归咎于环境问题,这形成了我们教育方法的特点。

……以至造成了我们整个体系的中心。

”(6)那么遗传与环境二者之间的矛盾,蒙台梭利是如何解决的呢?

  她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与关键期的观点提出并解决这一矛盾的。

她认为,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生命力不仅通过自发活动呈现和发展,更表现出一种节律。

即生命力在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

例如,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感期在两岁到六岁,对颜色、声音、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在两岁到四岁。

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

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

许多低能者之所以低能,就是因为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这是一种很难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这里,环境和教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至此,“遗传的第一位”“和“环境的头等重要”就统一起来了。

蒙台梭利还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必须跟敏感期相吻合。

这就意味着要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为此,必须进行个别教学,儿童各自按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儿童的自由成为教育的关键。

    应当指出,敏感期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的思想是有意义的。

这已被心理学家所广泛承认。

美国教育家亨特在1964年版《蒙台梭利方法》的序言中明确地指出,蒙台梭利方法重视儿童早期经验,主张通过感知和运动的协调,促进智力发展等思想符合当今的儿童心理学的见解,这是它目前在美国流行的主要原因。

(7)

    (三)注重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在其《蒙台梭利方法》一书中,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论述感官教育,可见感官教育在她的方法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它的重要性表现为,从心理学意义讲,符合儿童该时期心理发展需要。

“刺激,而不是对事物的思维、吸引着他的注意”。

从教育学意义讲,算术、书写、言语、实际生活的能力、良好程序的规范都由感官教育引出。

既然感官教育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而制定的,则上述的生命力活动的特点在感官教育中就反映出来了。

  蒙台梭利教具(部分)

  

    第一,由于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有不同的敏感期,为此,感官训练必须细分为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并相应地设计各种教材。

由于生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满足和发展,为此,感官训练必须由儿童自己操作。

例如,蒙台梭利有一套教具是训练儿童的视感知能力的,在一块木板上有十个大小不等的孔,每个孔相对于一个圆柱体,每个圆柱体直径只差1毫米,要求儿童能正确地把混杂在一起的圆柱体放进相应的孔中。

蒙台梭利认为,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通过对细微差异的注意、比较、判断,感觉就敏锐了。

    第二,由于儿童的自由是使教具跟儿童敏感期相配合的关键,为此,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外人尽量不干预。

它表现为两方面:

首先,实施个别教学,每人可自由选择符合自己内在需要的活动;其次,教具能控制错误,便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

以刚才的例子来说明,如果儿童把一个圆柱体放进一个比它小的孔,则放不进去;如果把它放进一个比它大的孔,则到最后,终将至少有一个圆柱体放不进孔中。

所以,整个过程只要有一个错误,就必须重新选择。

因此,“这套教具控制了每一个错误,要求儿童能进行自我纠正。

    第三,由于生命力的活动服从一定的节律,它在不同时期“保持在某个限度之内,被某种不可战胜的规律约束着。

”为此,每种感官的训练都由一套逐渐加大难度的练习组成。

例如,跟文字学习有关的感官教育分五步。

(1)手、眼联合感知圆柱体的差异。

(2)单纯用眼感知棱锥、立方体等的差异。

(3)单纯用手触摸、感知沙纸上略高的字迹。

(4)用笔临摹字迹,进行肌感的训练。

(5)用水彩、绘画自发地写字。

实际技能的训练,算术的学习等,都有类似的渐进的顺序。

蒙台梭利用此法训练,使四岁的儿童用一个半月,五岁的儿童用一个月,学会了写字。

而按传统方法,五岁的儿童至少要两个月才能学会写字。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蒙台梭利注重感官教育确有创见。

从教育史角度讲,感官的自我教育,卢梭从儿童自由出发,主张遵循自然的教育,少受人为的限制,提出“自然后果”的原则,作为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径。

蒙台梭利则从德育扩大到智育,主张儿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通过“教具的控制错误”,达到智慧的自我教育,这对以后个体化教学是一个启示。

文字书写的学习,裴斯泰洛齐主张通过绘画对形的掌握过渡到文字的书写,蒙台梭利则使幼儿进“儿童之家”的第一天起,就有计划地进行感官训练,寓兴趣于其中,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之中,“爆发式”地学会书写。

效果比常规的要好得多。

我们在看到她方法中的长处时,也必须正视它的缺陷和不足。

例如,感官的单独刺激,对特定材料的有关刺激果然敏锐了,但由于强调单一的器官的孤立训练,必然使个体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离。

对这点,苏联教育家和美国的克伯屈都有正确的批评。

其次,感官教具的自我控制,由于顺序机械划一,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儿童的丰富联想和自由创造,从这方面讲,它就没有福禄倍尔的“恩物”积木赋有强大的创造自由。

总之,感官教材作为丰富多彩的幼儿园中活动材料之一,虽富有价值的,但视之为唯一,或推崇过高,以致排斥其他,则只会适得其反。

  

  

  蒙台梭利与儿童一起研究物体的形状

  

    (四)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