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企业长寿秘诀.docx
《外国企业长寿秘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企业长寿秘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企业长寿秘诀
外国企业长寿秘诀
日本企业长寿秘诀转自日本通
【核心提示】前言:
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将又有4850家将满150岁生日,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将又会有7568家满150岁生日...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58年,相比相距甚远。
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
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
日本天生性格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美时不会拿出手。
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技术独步天下。
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隐形王者”。
中国离强国还有很远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不能依靠炒房地产、炒金融、吹IT泡沫之外,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务实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
世界权威企业研究组织公布,全球持续存在200年以上的企业有8586家,其中日本7831家,德国537家,荷兰和法国分别为222家和196家。
而日本100年以上的企业则高达9万家。
日本帝国银行的调查报告也显示:
日本1867年明治维新前成立的企业有12839家,100年以上的共有8.9万家,300年以上的有782家,400年以上有75家,600年以上有65家,1000年以上有5家。
现在世界上拥有200年历史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家族企业。
其中源于日本飞鸟时代的金刚组创办于公元578年,衣钵相传至今已四十余代。
时至今日,当中国的富二代以各种面貌出现在媒体的社会娱乐版时,日本的富N代们还在默默地创造他们的商业神话。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本业。
细水长流,连绵不绝,不追求眼前利益的经营理念,使日本的家族企业很少跨界经营。
另一方面,用百年时间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为企业赢得了社会信赖,这种信赖成为长寿家族企业最可宝贵的财富,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诚信经营加上透彻的匠人精神,还有保守的企业经营等也都成为了日本企业长寿的秘诀。
日本企业多依靠“仁爱”、“贵和”等原则,将修身(注重员工终身培训)、齐家(单子继承制与终身雇佣)和治国(对社会负责)三者紧密串联起来,在内部保持了纵向的和谐和横向的弹性,形成了企业“慈”、员工“忠”的日本长寿企业特点。
反观正在走向前台的中国家族企业,均分制的继承方法、总经理董事长一手抓的人事体制、极低的员工忠诚度都让我们相形见绌。
但是,那些能够存活上百乃至上千年的企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断适应形势的创新是它们生命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另外,这些长寿企业都有独具特色的商训。
这些精辟的商训是儒家文化与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融合,也是长寿企业价值观得以传承的重要部分。
如有人问1875创立的日本古河长盛不衰的秘诀是什么,估计所有古河人都会回答:
“把别人已经掘尽的再挖掘一次。
”金刚组第32代继承人金刚八郎立下商训:
勤勉、戒醉、慎行、为人。
还有很多持续上百年的商训,如“视顾客为上帝,精益求精,故能赢得市场”;“知人善任,讲究忠信故能萃聚人才”。
令它们长盛不衰的经营模式
有人将日本长寿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总结为这样几种经营模式:
“多角经营型”、“坚守本业型”、“数变后重归本业型”、“家族经营型”、“中兴之祖型”、“收购合并型”。
在此着重谈谈前三种模式的特点。
包括我们大家非常熟悉丰田汽车,汽车只不过是丰田财团一个产业,丰田财团旗下拥有5家世界500强企业,分别是丰田汽车、丰田自动织机、丰田通商、爱信精机、日本电装。
十几家财团一级企业均是世界知名企业,产业链覆盖汽车产业从上游原料到下游物流的所有环节。
不仅如此,丰田还立足于汽车产业的未来,不断在环保和新能源领域投资,成为环保汽车的领军者。
丰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许多产品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如喷气式织机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9%,汽车空调用压缩机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8%,叉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
日本爱信精机株式会社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世界第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
公司成立于1949年,是丰田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其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闻名于世。
日本电装世界最大汽车零配件企业,成立于1949年12月16日,是丰田汽车主要供应商。
多角经营型在日本企业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指那些为适应产业结构及社会形势变化而扩展事业的企业,像我们熟知的三菱、住友等。
我们以日本邮船公司(下称日邮船)为例,看看这家成立于1885年的企业历经战火和经济危机后,是如何一次次重新站起来的。
二战时期,日邮船有103艘船被军队征用,这些船在战争中全部沉没。
没有得到任何赔偿,使日邮船濒临破产。
但作为当时的基础产业,日邮船幸运地得到一笔低息贷款,已经无船可用的日邮船凭借这笔资金和它在邮船服务中积累的经验,转向陆地开始经营餐饮、酒店。
直到1951年,也就是赶在上世纪60年代集装箱运输的鼎盛期之前,日邮船正式恢复海运业。
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海运业再次遭遇严冬,物流开始转向航空业。
此时日邮船的策略跟30年前如出一辙—重返陆地开辟事业。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丰田公司在北美建立工厂,日邮船便在丰田工厂附近建仓库,在仓库中保管丰田的几万件零部件及产品,还负责由工厂到海港的运输业务,从而逐步变成了在海上和陆地同时展开事业的“综合物流企业”。
今天,日邮船拥有的仓库总面积在日本企业界居第一,物流部门成为仅次于海运的主要收益来源。
坚守本业型的经营模式很容易理解。
这些企业创立至今始终守着本行,可谓是历尽沧桑不转向。
这类企业如吉野家(1899年)、娱乐公司松竹(1895年)、食品公司可果美等等。
以可果美公司为例。
这家企业从1899年创业至今,始终生产与西红柿相关的产品,成为该公司一大特色。
其创始人蟹江一太郎最早开发了西红柿调味汁,几经失败终于被市场接受,之后相继推出西红柿酱、西红柿辣酱油等,以西红柿为原料的产品越来越多。
2002年,可果美公司收购“雪印拉比欧”,开始进军乳酸菌业。
这是因为它了解到西红柿中含有红色素成分,具有抗老化及抗氧化作用,收购“雪印拉比欧”是为了把西红柿中的有益成分同乳酸菌拥有的免疫力结合,开发新饮料,仍然没有脱离西红柿加工的领域。
数变后重归本业型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如新日铁公司(1897年)、雅马哈(1887年)等,它们都经历过大起大落,最终回归本业而获得新生。
世界最大的乐器厂商雅马哈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除制造乐器以外,它还多元化阶段,涉及整体厨房、休闲娱乐、滑雪和网球等体育业、半导体、薄膜磁头等多个领域和行业。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几乎忘记了这是家乐器公司,一度把它当作“电子零部件厂家”,比如很多中国人都以为雅马哈是生产摩托车的。
这些业务模糊了雅马哈的定位,也未取得预期效果,导致1999年度和2000年度连续赤字。
2000年出任总裁的伊藤修二开始呼吁回归音乐和乐器的本业,推进重建经营体制。
这些举措让雅马哈重获新生。
譬如,一度因脱离音乐而导致经营危机的半导体事业,因为抓住手机彩铃的机会而得到复苏。
日本二十大财团(三菱、三井、住友等)都是这样。
还有长寿的大型企业都有确保内部不散的协调机制。
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日本企业对外和对内竞争时截然不同的态度。
它们对外竞争时很合作,不像中国企业间会经常出现价格竞争或争抢资源。
在日本市场内部竞争则比较柔和。
比如索尼、松下、东芝、日立、夏普都经营电器,同时也是多元化企业,在产品上形成竞争,如果是欧美企业就会想方设法将对手挤垮或并购,但在日本这种情况就相对很少,它们不会因为竞争而去打垮对方,会在产品和功能上形成差异化,多元化,最后各有各的市场。
比如东芝、日立,电器只是他极小的业务部分,主要在交通、重工、机械设备、军事科技、环保科技、造船、汽车核心芯片、太阳能、医疗科技、化工、能源科技等等诸如方面。
日本长寿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
日本长寿企业和欧美做得更好,日本企业投资都讲究战略,注重长远投资和利益回报,每每投资都考虑几十年以后的市场定位和变化,日本企业是家社会,重视员工利益。
西方则重视股东利益。
但从现代资本理论来看,日本企业的资本利率却不一定有西方企业那么高,但是他们可以保持长期利益不断延续,但日本国内最近几年争论的热点—要不要注重股东利益。
反思中国企业是如何经营思考?
【追求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
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中国人的特性习惯,政府企业百姓都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奇怪。
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
我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
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
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的时候,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似乎特别的享受设计和生产的过程。
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
公司规模不大,一百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
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
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从两者区别,我明白中国人只是赚钱,日本才是做事业。
两者结果可想而知...日本有几万家百年企业,而中国一有也没有,这是就是原因。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无论是任天堂、微软、尼康、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
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品牌,本行都没有完全成功,也开始搞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忙着赚钱而严重忽视本行,典型不务正业。
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
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这个地区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然后又迅速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
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
所以,他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让我特别记忆犹新:
“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
所以,我们就不得创新。
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要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
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
”
说实话,谈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说起来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而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只会山寨,抄袭。
我们技术水平和能力根本不可能成为日本威胁,只不过说说而已,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何况我们失之千里?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从政府到企业到国民都变的非常浮躁自大狂妄,从抵制日货到狂言中国经济发展不需要日本帮助,实在是一句自大无知愚蠢的大话,中国生产科技众多核心技术和设备都来自日本,并且无法替代。
国民生活方方面面也都充斥日本技术与产品,即时国货产品里面核心技术依然是日本提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替代。
我们连状况都没有搞情况,中国积贫积弱几百年,所以有一点点成绩就特别自大,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要说的是,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
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而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
记得以前给家具公司做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花了750万买了一台日本的设备,但是需要花40万培训一批技师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例子吧。
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
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
我团有个小姐,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说我的是佳能只有一两万,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也是佳能有15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
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而愚蠢。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用到95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95%有76分。
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
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
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还有,中国和日本的企业的差距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表面看得懂,根本学不会,更是坚持不了。
举个简单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墩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
日本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
我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证不了。
我们连一个最基本的事情就如此。
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就是在这样自我松懈中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信誉。
长此以往,何来品牌?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国作事特别特别喜欢追求速度大跃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影响极为严重,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所谓效率和速度。
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
我们的导游英子介绍说,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背后是严谨,精细,执着,精益求精,专注,专业,认真。
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背后是小聪明,偷工减料,自以为是,粗制滥造。
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而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走在我们远远的很前面,而且发展的结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多多。
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和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天壤之别。
我们单位能耗是日本150倍,也就是说同一个东西,日本创造价值是我们150倍。
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
何为快,何为慢?
我们喜欢GDP数据,不管这个数字来源结构,只要大,就可以成为炫耀的资本,就像我们现在炫耀GDP,我们从来不看结构(不算水分)7成以上是外资贡献,剩下是房地产泡沫和出卖资源换来带血GDP,而利润都流回发达国家,我们只留下漂亮GDP数据和税收以及被污染的环境。
日本发展经济是让民众受益,让本已高品持生活质量有更高追求品质。
中国发展经济更是用来攀比,炫耀。
更可怕大部分民众盲目的爱国热情让中国会走更多弯路...
难道像中国的新兴城市的马路一样,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我们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界人惊讶!
可惜每每走到高速公路上会发现,这里在修路,那里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没两三年就得翻修。
?
这些都计算在GDP里面,修一条路要一个亿,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万,再修一次还得花五千万,我们的GDP就2.3个亿了,人家一次花一亿,或者一点二亿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
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
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其实品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
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五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但如果中国一如既往的如此急功近利,浮燥,自以为是,好大喜功,中国永远都不会出现世界级品牌。
其实品牌是什么?
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
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
当然,有些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而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而是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有长远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他有耐心。
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回报便心灰意冷,觉得还不如炒股、买楼来得实惠。
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到那时候,这个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是河北奔亚服饰,他的老板很沮丧地告诉我,“我们厂以前和天津的大维制衣规模差不多,我们的生意比他们的好,订单做不过来,所以,我们觉得根本不需要做品牌。
而在这时,大维制衣看到了做品牌的价值和意义,加大了在品牌方面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塑造自己的品牌。
现在的情景是,同样一件衬衫,打上“大维”的能卖好几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他们的品牌只能卖几十上百,品质、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样。
奔亚的老板现在知道错了,想奋起直追,但是代价多大,可想而知。
【对规则的理解不同】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和法则。
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聪明太多”,总可以找到规则的漏洞,总要耍点小聪明。
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很傻,只懂得死心塌地的严格遵照执行。
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时,从不迟到,这一点和中国人经常迟到,从飞机从来都是误点,约会总是迟到,而且有层出不穷的理由不同。
此外,日本人之间都是文质彬彬,特别尊重,即使是特别熟悉的朋友,分手时也是点头哈腰,刚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假,都那么熟了还那么客气干嘛?
后来才发现他们这种客气是发自内心真诚的,也许中国人太虚伪了让我觉得形成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但我现在非常羞愧,我不能因为这个世界有不真诚的人而认为所有的人都不真诚,更何况是中国人自己不真诚,我不能这么轻易就认为别人不真诚,这是我的无知和不礼貌。
这一点也与“规则”有关。
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文明高素质的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则和秩序的社会。
在日本等车看不到像中国特色的争先恐后,而实际上按规矩排队不但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节省大家的时间。
如果都去挤,总体而言反而会浪费时间。
这个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中国人就是做不到。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我们只在比参加人数,而从来不看重点科技,以前素质低依然素质低,所以中国人只有小聪明,从政府官员到企业老板高管,再到普通百姓时刻都在表演我们小聪明,我们不但在为自己小聪明付出沉重代价,但我们却依然死性不改以,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和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
规则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实也就越多。
没有规则,就会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中国有句古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
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