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5615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docx

《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docx

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

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之——人物传记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

王肖潇  朱东君

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

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

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

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

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

有同学问他:

“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

”他回答:

“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

”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

“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

况且才二十几岁!

”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

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

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

学历史的傅斯年听后果然觉得不错,便对那些“不以为然”的学生说:

“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   

就这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取得了成功,那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不仅没看成他的笑话,相反,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26岁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年纪轻轻的胡适立即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

   

胡适站稳脚跟后,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帮助和指导进步学生。

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主义》被视为“个性解放的宣言”。

他借易卜生之口说:

“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胡适因此“暴得大名”,成为青年心目中风头无二的新文化领袖。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致力于推翻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XX百科)

②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贯穿了胡适的一生。

这种分歧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还在于胡适缺乏一种理想主义情怀。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

③1919年年底,胡适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4条纲领: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贡献。

此后,他与被他召唤起来的、走上街头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

(《“男神”胡适》)

 ④胡适一生中,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太少,结果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声音渐渐沦为浪花余沫。

他本人也变得老惫而世故,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能相比。

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

(台湾历史学家李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言论、做法可知,胡适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

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必须废除。

   

B.有些思想守旧的北大老教授准备嘲笑教授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门课程的年轻胡适,但最终胡适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被学生称赞的老师。

C.文章引用傅斯年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但讲授中国哲学史体现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二是告诫学生们不能把胡适赶出哲学系。

   

D.胡适最终与被自己召唤、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的具体原因至少  有四种:

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改良主义思想、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等。

 E.这篇文章主要选取了胡适在北大任教授的相关材料,介绍了胡适担任教授时遭遇的困境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等,语言平实,对胡适的评价客观、公正。

(2)文本写陈汉章讲中国哲学史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为一位“新文化领袖”,胡适有哪些突出表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纳什:

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

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家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他们醉心于那个由各种抽象符号组成的世界,而似乎离现实很远很远。

《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在爱与理智的帮助下,逐渐痊愈的感人故事。

但电影毕竟是艺术抽象,它偏重于纳什博士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过程。

那么,他属于数学家的一面,又是如何呢?

“这人是个天才。

这就是纳什的硕士导师给他写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

约翰·纳什的确是个天才。

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了。

尔后,他得到了卡耐基技术学院的奖学金,攻读数学。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硕士学位。

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普林斯顿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纳什认为这表明普林斯顿更看重他的才能。

“士为知己者死“,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

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不像电影描述的那个腼腆的天才。

相反,他属于骄傲好胜的类型。

他不爱上课不爱看书,相对于跟随前人的步伐,他更喜欢自己在数学的世界探索。

吹着巴赫曲子的口哨,他可以独自做上一整夜数学,不知疲倦。

但普林斯顿并不是只有他一位数学天才。

这些天才凑在一起,总爱分个高下,而像国际象棋和围棋之类的智力对抗游戏恐怕最对他们的胃口了,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纳什其实算得上下棋高手。

实际上,纳什当时研究的博弈论,正是一门以各种博弈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数学分支。

当纳什在1950年发表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时,博弈学界眼前为之一亮。

以此为题材,纳什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

可是,此时纳什的研究兴趣早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

甚至在他完成博士论文之前,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从入学开始,仅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的数学博士学位。

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称得上高速度。

1951年,纳什开始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

这几年可以说是他在数学研究上最有价值的几年。

他解决了黎曼流形在欧几里德空间中的等距嵌入问题,这个问题跟很多纯数学问题一样,由于艰深,从未被大众所了解。

这也是纳什在纯数学上最大的贡献。

尔后在1956年,他开始研究一个有关偏微分方程的问题。

这时,他那种不爱看论文而独自研究的个性让他吃到了一些苦头。

这种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被他人捷足先登的经历,也许给纳什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这段时间,纳什遇到了艾莉西亚,在1957年两人结婚了。

在1959年的春天,艾莉西亚怀孕了。

这时的纳什三十出头,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地位,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谁又想到仅仅几个月后,纳什便堕入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呢?

纳什被困在他的妄想之中。

他开始出现幻听。

入院治疗,出院后辞职逃往欧洲,被遣返美国治疗,离婚,胰岛素休克疗法,出院。

在这十年间,出现过几个月的短暂清醒时期。

在这段时期,纳什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

但很快,他又陷入了妄想之中,而他的名字,也逐渐被数学界所遗忘。

但他的理论没有被遗忘。

在他与精神分裂症缠斗之时,来自经济学界、博弈学界的学者们,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从股票市场到拍卖交易。

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奇迹发生了。

纳什的精神分裂症像冰雪消融那样,一点一滴地缓解了。

纳什从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回来了。

纳什开始重新被学术界承认。

迟来的荣誉接踵而至,其中分量最重的莫过于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正是纳什均衡。

只可惜好景不长,仅仅三个月后的现在,他不得不永远终止他的研究。

但是,无数学者,仍会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行。

美国时间23日下午四点半,天才数学巨星约翰·纳什陨落于新泽西州高速公路上的一场交通事故。

享年86岁。

(摘编自方弦《纳什:

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有删改)

相关链接 

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

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策略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XX百科)

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

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

(孙健《回顾:

<美丽心灵>原型小约翰-纳什的一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与命运抗争的过程。

这与他作为数学家的一面是截然不同的。

B.纳什放弃了学术实力也很强的哈佛大学而选择普林斯顿大学是因为后者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多,更看重他的才能。

C.纳什早在以非合作博弈的研究为题材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之前,研究兴趣就已转向更纯粹的数学领域。

他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D.1956年,纳什开始研究一个有关偏微分方程的问题。

他那种不爱看论文而独自研究的个性让他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被他人捷足先登,这个经历也许给纳什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E.经过漫长的岁月后纳什从精神分裂症的深渊回来了。

开始重新被学术界承认,1994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正是纳什均衡。

此前,纳什均衡的理论已经 广泛应用到实践中,从股票市场到拍卖交易。

(2)纳什在读书时代就表现出卓异不凡的数学才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以“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为题有何深意及作用?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 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为天才数学家,纳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被誉为“孤独的天才”,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25分)

报人王芸生

王芸生的一生注定与《大公报》有关,《大公报》这张曾经在中国叱咤风云的报纸决定了王芸生一生的走向,王芸生的是是非非与《大公报》的是是非非也密不可分。

抗战胜利后进入上海《大公报》担任记者的唐振常说:

“先生一生事业在《大公报》,《大公报》因得先生而益彰。

先生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1927年3月,北伐军打进南京,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出军舰炮轰南京,引起第六军官兵奋起反杭。

王芸生在(华北新闻)的社论中声援第六军将士的正义行动。

而(kih\-报)则发表文章呼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第二天,王芸生发表社论对《大公报》进行反驳。

文章写道:

“被侵略者对侵略者无所谓‘躬自厚’的问题。

中国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不仅对内要打倒军间,对外还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把帝国主义的特权铲除净尽!

”1928年(大公报)总编裤张季变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

从此王荟生的命运就与(大公报)连在一起了。

(大公报)自创刊以来,以“四不”为“家训”,素有德健的“文人论政”的报格。

到了王荟生,也继承了这种传统。

王芸生以国际关系和时政见长,他写的社评挥洒自如,一吐块垒,人们争相抢读。

“九一八”事变三天后,《大会报》总编样米季育决定尽快开辟一个专拦,记载自187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重大事件,带助读者了解甲午以来的对日屈辱史,栏目名称定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

在王芸生开始编撰工作时,正好赶上博仪离开清宫,清代历史档案得以会开,其中清朝与外国列强的外交文件很多很丰富。

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广泛搜集史料,在多数未经整理的浩瀚史籍和档案中,耐心搜寻,精选细择,有时竟通宵不眠。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王荟生在《kiu-报》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每日登载一段,连续两年半,无一日中断。

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国肚认明,国难可救!

”读来怪然有声。

他的文章后来编成了厚厚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影响深远。

王芸生因著此书而成为我国研究日本近现代史的著名专家和日本问题的政论家。

1943年3月29日,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候,他在(大公报)发起一场以“爱、恨、悔”为主题的精神运动。

他疾呼:

“我们要爱—爱国、爱族、爱人、爱事、爱理;凡我所爱,生死以之,爱护到底!

我恨敌人,恨汉奸,恨一切口是心非,损人利已,对人无同情,对国无热爱,贪赃枉法,以及做事不尽职的人!

我们要悔,上自各位领袖,下至庶民,人人都要低首于自己良心面前,忏悔三天!

省察自己的言行,检视自己的内心,痛切忏悔自己的大小一切过失!

对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致,王荟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屡次撰文给予痛斥,取得了民众的击节称赞。

他写了著名的(拥护修明政治案》,该文笔酣意畅,正气凛然,传诵一时,同时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五闻,激起了遵义和昆明群众的义愤。

王芸生最著名的社评要数《看重庆,念中原》。

文中把重庆与河南作对照,描写重庆富紊花天酒地,脑满肠肥,限制物价,揭霉国民党统治下河南灾民的悲惨生活。

文章一出,人民争相传阅。

蒋介石气急败坏,当晚责令(大公报)停刊三天。

1948年11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香港版发表《和平无望》,代表《大公报》明白地反对蒋介石的罪恶统治,宣告起义。

解放后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停刊。

晚年他以病老之躯,努力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的任务,将修仃《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作为第一“要务”。

1979年,他入院治疗后,仍关心这本书,有时边吐血边写作,不顾病体进行工作,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改完该书第1卷,就溘然长逝。

后来该书在张逢舟等人的努力下由三联书店完整地出版,完成了王芸生的遗愿。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立言的长处是在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立场,说一般人民所要说的话。

虽则格于环境,他有时恐未必能畅所欲言,可是他富于热情,所说的话,常能打人读者的心坎。

所以他的文章,始终能动人心弦,不致与民意脱节。

(俞颂华《富有热情的王芸生》)

②王芸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表现了丰富的学识和坚贞的人格。

按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德”、“才”、“识”的三条标准,他是新闻记者的楷模。

(程少华《论王芸生的以文报国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芸生在军舰炮轰南京事件上与《大公报》针锋相对,张季莺后来却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足见王芸生的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张季莺爱才心切。

B.王芸生在抗战最艰难之际发起一场以“爱、恨、悔”为主题的精神运动,所言情感强烈真挚。

他的文章的重心在“恨’,和“悔”上,恨之对象,悔之主体,除明言者外,言外亦有所指。

C.王芸生善子用委婉的笔调巧妙揭露丑闻。

<拥护修明政治案》披露出香港沦陷之际权贵们自私自保,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态。

《看重庆,念中原》则透露出后方重庆腐败的社会风气。

D.王芸生撰文挥洒自如、富于热情,秉持人民立场,用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说话,所以常能打人读者的内心。

但他有时也未能畅所欲言,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E.王芸生因主持“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而声名鹊起,晚年带病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时抱憾而亡,日本问题是他人生命运中一根重要的线索,从他身上可以见证‘段中国近现代史。

(2)王芸生得以著成《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条件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标准,有人称王芸生是“新闻记者的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材料中有论者认为王芸生“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请结合材料分析王芸生与《大公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和影响。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

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

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

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

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

”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

”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

有人甚至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