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147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docx

《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docx

122治水必躬亲精细阅读有答案

一、《治水必躬亲》练习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给下列加黑加横线的字注音(10分)

(1)潴有浅深(  ) 

(2)非相度不得其情(  )(  )(3)躬历山川(   )  

(4)好逸而恶劳( )(5)非咨询不穷其致(  )( )(6)亲劳胼胝( )(   )

(7)远嫌而避怨( )(8)布袍缓带( )(9)泥于掌故( )(10)好逸而恶劳(   )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不可执一(  ) 泥于掌故(  ) (  ) 妄意(  ) 

盖地有高低(  ) 潴有浅深(  ) 势有曲直(  ) 

非相度不得其情(  )(  )非咨询不穷其致(  )(  )(  )

是以(  ) 躬历山川(  )胼胝(  ) 

布袍缓带(  )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  ) 

未尝横索(  ) (  ) 远嫌而避怨(  )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3翻译句子

(1)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3)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5)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4.一词多义。

①情:

非相度不得其情()  以情动人()

②致:

非咨询不穷其致()  错落有致()

③躬: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鞠躬尽瘁()

④举: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举世闻名()

而:

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于:

泥于掌故()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得:

非相度不得其情()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如: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

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是(  )

A.治水/必躬亲B.泥于/掌故

C.昔/海/忠介治河 D.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6填空题。

(1)《治水必躬亲》选自《     》,作者    ,   代江苏金匮人。

文章论述了        的道理,课文第一段论述,第二段以明代有名的清官     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      ,而且要     。

(2)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是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

7.问答题。

(1)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

用原文回答。

(2)治水要防止哪些现象?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瑞当年是如何治水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

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比较阅读

阅读《过家门不入》,完成16--18题。

(6分)

禹伤先人父鲧(gǔn)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禹因父亲治水不成被杀而悲哀,就尽心尽力去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向鬼神表明自己的诚心);卑宫室(使自己居住的房屋矮小),致费于沟淢(xù沟渠)。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qiāo古时走泥路所用工具),山行乘榉(jǔ)。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开通)九(虚数,言其多)州,通九道,陂(bēi添塞)九泽,度(duó翻越)九山。

令益(人的名字)予众庶稻,可种卑湿(潮湿、低洼的地方)。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史记》)

1.请你从本文中摘录能够证明[已]文中“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的原句在下面横线上。

(2分)

2.阅读文章,请你列举出禹值得我们学习的举动(2分)

3.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亭柱上刻有海瑞的两副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海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

(14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①。

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

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②刍藳③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漉④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⑤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病涉:

苦于往来涉水。

②籧篨(qúchú):

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

③刍藳(gǎo):

草把。

④漉:

捞取。

⑤汱(quǎn):

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泥于掌故()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3)以通南北之水()(4)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

13.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译文:

(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译文:

(3)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译文:

14.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这两则文言文前者侧重于工作态度,后者侧重于具体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甲文告诉我们主持水利工作的官员应当做?

(2分)

(2)请你说出乙文中古人造堤方法有何巧妙之处。

(2分)

三、钱泳《治水必躬亲》比较阅读设计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14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①。

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

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②刍藳③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漉④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⑤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病涉:

苦于往来涉水。

②籧篨(qúchú):

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

③刍藳(gǎo):

草把。

④漉:

捞取。

⑤汱(quǎn):

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泥于掌故()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3)以通南北之水()(4)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译文:

(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译文:

(3)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译文:

3.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这两则文言文前者侧重于工作态度,后者侧重于具体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甲文告诉我们主持水利工作的官员应当做?

(2分)

 

(2)请你说出乙文中古人造堤方法有何巧妙之处。

(2分)

 

参考答案

一、《治水必躬亲》

5.C6.填空题2.海瑞明朝吴晗《海瑞罢官》

7.问答题

1.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3..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

“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5.治水必躬亲。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6.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

课文中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

7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8.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9.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比较阅读

1.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2.至少两点,答对一点得一分。

面对困难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某利益,有节俭的精神,做事情讲究方法。

3.略

二、参考答案:

12、拘泥、因此、用来(来)、填实(填满)。

13、

(1)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2)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大义)

(3)距离这墙六丈远的地方再修建一堵墙,方法也是这样。

14、

(1)不怕辛劳,实地考察;为官清廉,不计私利。

(“躬亲”与“清廉”两个方面各1分)

(2)利用了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节省人力物力。

(意思对即可,不强调名词术语)

 

三、参考答案——

 一、《治水必躬亲》比较阅读答案:

1、拘泥、因此、用来(来)、填实(填满)。

2、

(1)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2)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大义)

(3)距离这墙六丈远的地方再修建一堵墙,方法也是这样。

3、

(1)不怕辛劳,实地考察;为官清廉,不计私利。

(“躬亲”与“清廉”两个方面各1分)

(2)利用了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节省人力物力。

(意思对即可,不强调名词术语)

附:

译文

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

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

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

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

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

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

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

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

启示:

要因地制宜,做事不要很死板要根据事情本身的特点解决问题.

《过家门不入》翻译:

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

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

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

他赶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泞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齿的檋。

经常随身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四时都带着他们,用以从事于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

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地方种植。

叫后稷当群众在难于得到食物时发给食物。

缺粮少食的地方,便调有余地方粮食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