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136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docx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docx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如何教”

——由哈尔滨市小学语文(教科版)第五届“精英杯”

教学展示会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于志强

     哈尔滨市小学语文(教科版)第五届“精英杯”教学展示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改变了以往过于关注教师的倾向,确定了“教域”和“学域”两个评价维度(见下表):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教域

教什么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文本特点确定明晰、具体、可操作与可检测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具体、集中,具有提升学生言语运用能力与渗透人文熏陶的价值。

 

如何教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1体现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培养;

2.突出学生的言语理解、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关注学生的个性阅读、独特体验、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

 

学域

如何学

【学习状态、

参与程度】

    1.注意状态:

集中、持续;

2.参与状态:

投入、全员;

3.思维状态:

积极、主动;

4.情感状态:

自然、自控。

“四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

 

学习效果

【目标达成、

素养提升】

    1.有效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语文知识、言语技能、阅读策略与方法、审美、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积累、技能训练、过程感悟、人文熏陶乃至语文素养提升。

 

 

下面仅就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结合本次教学展示会上的课例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

无论是作为研究者,还是作为听课教师,我们审视、评价一节阅读课,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是教师“教什么”(教学内容)是否明确、具体、合宜。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也就是过于关注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教师“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键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将自己读懂的内容等同于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同时,很多阅读教学还处在阅读理解(即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的层次,很少对于每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我认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写了什么

这里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阅读教学中在课文内容、主旨方面完成五个任务:

1.理解课文的内容;2.习得课文介绍的相关知识;3.感悟课文表达的主旨;4.体悟课文蕴含的感情;5.受到审美的熏陶感染。

(二)怎么写的

如果说“写了什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怎么写的”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走一个来回”。

当前很多阅读教学往往只重视“写了什么”,这可以说是仅仅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小部分任务,因为阅读教学的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各种语言形式在准确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逐步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最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怎么写的”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语:

重点词句的品析、体悟,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词语;

2.句式:

课文中出现的具有迁移作用的或不同寻常的语言表达方式;

3.写法:

修辞手法的使用,构段的方式,课文开头、结尾、过渡的方法;

4.标点:

准确使用的标点,意味深长的标点,异乎寻常使用的标点。

(三)学会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近年来,语文界对于国际学生评价(PISA)、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PIRLS)及台湾阅读策略等的了解不断深入,对于在阅读教学中应进行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教学已经形成共识。

人们普遍认同的比较适合小学语文阅读的主要阅读策略包括:

提问、联系、预测(猜想)、联想、推论、比较、概括、图像化、综合(统整)等。

那么,语文教师确定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呢?

简言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依据学情实际:

包括你所教这个班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语言积累程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此前本班学生是否接触过与本篇课文相同题材、题材的课文,学生是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类课文,还是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等等。

2.依据文本特点:

这里面又包括两点,一是文体特点,比如教学写事的记叙文,就要关注事情发展的叙述过程;教学小说,就要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寓言,就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寓意等。

二是语言特点,比如作者准确的用词、多变的句式、平中寓奇的写法、一反常规的标点等。

3.依据课标要求: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方面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仔细研读课标,尤其是不同学段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还是对于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很有帮助的。

例如对于词语的教学要求,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是不同的:

第一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就应依据不同学段的要求,确定具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内容。

二、阅读教学“如何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首先明确“教什么”,再考虑“如何教”,而且根据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往往几乎在明确了“教什么”的同时,“如何教”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比较顺畅、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设计。

这也就是说,教师在着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前,应该首先做的功课一定是文本细读,而且是全身心地“潜心会本文”,然后要从文本中跳出来,将自己的身份和视角从一名成熟的阅读者转换为一名处在阅读学习阶段的不成熟的阅读者——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想:

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能读懂什么?

可能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阅读中会出现的阅读障碍是由于背景知识的欠缺,还是阅读策略的缺失?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语文运用方面应该习得、驻留哪些知识、技能?

在思想感情方面应该得到哪些体悟和感染?

等等。

关于阅读教学“如何教”,现在广大教师从认识和理念上都比较一致地认同要致力于学生语文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次“精英杯”教学展示会的16节课为我们研究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行为层面,应该如何落实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生动的课例。

下面,我想仅就与阅读教学“如何教”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结合正反两方面的课例略陈己见。

(一)要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阅读教学中的“理解”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解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不应绝对化地看待理解,即使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也不应一概拒斥理解。

有的课文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或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有的课文,含义比较深刻,时代背景远离学生,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样的课文在教学时就应适当加大理解的分量。

例如《爷爷的压岁钱》一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攒”等重点词语,通过男生、女生分别复沓朗读“我”7岁、10岁、12岁时爷爷说的话,不断加深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

当前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是过于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导致月底教学的效益不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不高。

例如《“美极了”与“糟透了”》,课文的主旨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文中作者有很明晰的表述),像这样的课文就没有必要在内容理解上过多纠缠,可以把省下的时间多用在体会、练读不同人物的心理、语气。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简明、简单

阅读教学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而且许多参加公开课、展示课的教师往往力求把课设计得有新意。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很多,教师设计得很费力,课堂上师生都很忙乱,每个环节看似都走了一遍,但总觉得哪个环节都不扎实。

本次展示会上教师执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根据课文四个季节的构段方式相似的特点,先带领学生学习春天这部分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描写春天小兴安岭的思路:

季节——树木——其他景物。

接着,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另外三个季节,相机进行朗读、背诵的语文训练,教学层次清晰,教学重点突出。

(三)阅读教学要体现文体意识

之所以很多阅读教学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罔顾不同文体的特点。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和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应从文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力求依据文体的特点展开教学。

例如教师执教《杨子荣打虎》时,根据课文的小说(节选)的文体特点,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品读重语段中的场面描写,体会人物心理、表情、动作描写对于刻画杨子荣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而认识杨子荣具有的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英雄品质。

教师执教元曲《塞鸿秋·湖上即事》时,则突出了意境的创设与体会,重点进行诵读训练,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阅读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目前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的现象,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教师的提问设计仅仅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服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学习实际。

而在这次展示会上,教师教学《故乡的芦苇》一课,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是: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动笔画一画,再写上自己的体会。

教学《莫高窟》时,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莫高窟的位置、莫高窟里都有什么等,教师顺势展开教学。

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是从学生的初步阅读感受出发(而非从教师的设计出发),也使教师的问题设计具有了整体性和较高的思维价值,同时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提供了空间。

(五)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运用要真正成为阅读教学重要内容

1.注重正音等语文基本训练。

这次展示会上,教师普遍重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而且采用了灵活而有效的方法。

比如教学《哈尔威船长》时,教师出示了“奔”的两个读音:

bēn  bèn。

同时出示了词典中对这两个读音的解释。

接着,出示了课文中含有这两个读音的句子,引导学生正确地予以区分。

2.词句学习的方法要灵活。

无论是初读课文后集中认读词语,还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词语词语的品味,都体现了对于词语教学的重视。

因为词语不仅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贯穿整个小学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除了借助词典、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外,在教学《莫高窟》学习“惟妙惟肖”和《故乡的芦苇》学习“纺织娘”等词语的时候,教师使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词语,效果较好。

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同时出示三个句子: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

②先头部队的战士勇猛地杀向敌人。

③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下山,杀向敌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使用形象的比喻比仅仅使用抽象的形容词,表达效果更形象,更生动。

3.朗读训练的目标要具体,训练要扎实。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加具体、深切地体会课文内容、主旨和情感。

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及学情实际,确定每课时具体集中的朗读训练目标,切忌每篇课文都在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笼统地写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这样一句: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一位教师根据课文是描述小溪的,提示学生朗读时将其中“淙淙”要读得轻一些。

还有教学《月光曲》,教师也提示学生要把“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中的“霎”读得轻一些、虚一些,以表达出当时的意境。

这样的朗读训练目标就是准确而具体的。

每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