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950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 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

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试题文综历史解析版

龙岩市2020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3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Ⅰ卷为必考题,第Ⅱ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4页。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的西周铜器窖藏五祀卫鼎。

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事件。

该铭文

A.需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才能体现它的证史价值

B.可为后人提供研究西周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C.作为实物史料不可能反映铸鼎者的价值取向

D.其最主要价值在于可研究我国早期文字演变

25.汉代传承儒家经典出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学派。

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

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

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主要原因是它

A.反映了儒生改变地位的愿望B.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C.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D.提倡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26.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

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

可见明代

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27.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的输出,“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抵五岭、湖湘、豫章、南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

”据此推知,该时期

A.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B.长途贩运推动工商市镇兴起

C.农产品商品化受到地域限制D.水运成为货品运输主要形式

28.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鉴于“钱荒尤甚,银价日短”的局面,允许沿江沿海各省开局铸铜元。

各省为获铜元余利遂争相鼓铸。

此举

A.有效解决了中央财政危机B.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

C.促使了旧经济结构的解体D.推动了金融业现代化

29.1912年5月,设立在外国租界内的《民权报》主笔因发文批评袁世凯阴谋篡权,而被租界当局拘捕,并“依照中华民国新刑律第二百一十七条”加以处罚。

这说明当时

A.租界当局严格的思想控制B.租界当局尊重中国法律

C.进步刊物不能在租界生存D.中国已收回租界司法权

30.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及公共土地”。

这一改变旨在

A.区别对待地主阶级B.应对国民党“围剿”

C.扩大革命群众基础D.巩固井冈山根据地

31.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某一宣传画。

该画

A.宣传了“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B.表明人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C.赞美了“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反映了人们改变落后面貌的渴望

32.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记录了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在公民大会上受到攻讦时尚能捺住性子,而军队一开出城邦,他就可以决定生死。

”据此推知,在古希腊社会治理中

A.体现了专制独裁特征B.具有自由平等观念

C.萌发了权利制衡意识D.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33.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运动提出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

这表明当时工人运动

A.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B.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斗争对象

C.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D.尚未明确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

34.从19世纪晚期开始,欧洲国家在德国率先示范下,采纳了社会改革方案,引入了失业补偿金、最低工资法以及疾病、事故和失业保障,对工作时间和条件也做了规定。

这些改革

A.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设想B.为后来建立福利制度提供借鉴

C.体现了民主政治已经成熟D.有利于工人阶级开展合法斗争

35.1961年不结盟运动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时,正值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全体与会国家元首都给美苏两国领导人写了内容相同的个人信件,对于战争威胁发出警告,并呼吁和平的解决方案。

这反映了当时

A.两极格局正趋于瓦解B.新的力量格局呼之欲出

C.和平已成为时代主题D.亚非拉国家已弥合分歧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包含选考题),共160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

【必考部分】(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下表是关于中美贸易史的部分重大事件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844年

中美签订《望厦条约》

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

1899年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侵华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

1946年

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缔约此方之国民有在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职业的权利,以及采勘和开发矿产资源、租赁和保有土地的权利;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

1974年

美国国会通过“贸易改革法”

扩大总统推动国际自由贸易的谈判权限,并根据国际经贸形势变化,采取加强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措施。

其中的“301条款”是美国政府针对损害美国贸易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外国政府的行为、政策和做法进行调查、报复和制裁的手段。

1991年

美国首次依据“301条款”对中国知识产权发起调查

依据调查结果,美国对中国28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

(次年双方达成协议,关税税率恢复。

2018年

美国宣布对华270亿美元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

特朗普政府宣布在美东部时间7月6日0时01分开始对中国价值340亿美元产品征收关税的计划。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表示,中方已经“做好准备”予以回击。

材料二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趋势图

——以上材料摘编自洪俊杰、杨志浩《从历史看中美贸易摩擦》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近代各国列强侵华的过程中其在华经济地位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1974年美国“贸易改革法”出台的历史背景;指出中美建交以来的双边贸易基本趋势,并据此评析中美双边贸易关系。

(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

在近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

其中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潜藏的。

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兴衰。

其次,在整个近代中国,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主题,它时而浮现到表面,时而转入地下。

这种动力经久持续。

第三种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

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选考部分】(2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东汉初,豪强势力发展,土地兼并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

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徭役负担,光武帝颁布了“度田”诏令,核实各地的垦田数量和清查户口。

起初,地方官员在执行“度田”诏令时,畏于权势,不敢认真清查,袒护豪强大族。

特别是河南、南阳两地,一为京师之地,功臣居多;一为帝乡,皇亲尤众,“田宅逾制”更甚。

这些问题暴露后光武帝极为重视,果断采取措施,整肃吏治,严惩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员,因“度田”不实被处死的郡守达十余名。

从打击官员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看,有河南郡、河内郡,兖州之东平国,徐州之东海国、琅邪郡,荆州之南郡等,范围很大。

光武帝的“度田”令因此得以严格执行,取得显著成效。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度田”改革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度田”改革的特点并据此说明其作用。

(6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略)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王德民,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石油开发专家。

1960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同年主动申请赴大庆油田从事基层生产实践、科技研究工作。

1961年,刚工作几个月就推导出了新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对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965年首次研制了用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开采工艺,满足了油田生产发展的需要。

1985年,主持完成的“大庆油田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世纪90年代,组织完成了“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攻关,推广了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使大庆油田年产油5000万吨连续稳产了27年。

21世纪,提出并组织开展了三元复合驱等、三次采油方法开发三类油层以及与化学驱配套的工艺技术等项研究工作。

参加工作50多年来,王德民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油田开发技术研究工作,先后多次放弃了调往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拒绝了国内外大公司的高薪聘请,现为东北石油大学的特聘教授,83岁高龄依然正常授课。

——摘编自犁痕《走进王德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德民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贡献。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德民等先进人物体现的精神品质。

(6分)

 

解析版

24.【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可知,五祀卫鼎属于实物史料,青铜器的铭文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较为可信的史料,故B正确;

A材料未体现,排除;

C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藏的五祀卫鼎”。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5.【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今文经学在西汉时期受到了尊崇,通过材料中今文经学的特征可以看出,他适应了西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故B正确;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都是儒家思想代表,不能体现儒生地位变化,排除A;

材料信息强调的不是教育方向,排除C;

经世致用思想是顾炎武提出的,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主要考查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变化。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朝时期思想的主要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6.【答案】C

【解析】

由宋朝“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到明朝“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故C正确。

古代税收起初就与土地多少有关,故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户籍管理的相关信息,排除B。

题干并没有涉及赋税种类演变的相关知识,排除D。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情况。

关键信息有:

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7.【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江南丝织品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说明当时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A选项符合题意;

工商业市镇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选项排除;

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市场网络较为完善。

28.【答案】B

【解析】

“允许沿江沿海各省开局铸铜元。

各省为获铜元余利遂争相鼓铸”表明这一举措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允许沿江沿海各省开局铸铜元。

各省为获铜元余利遂争相鼓铸”。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A

【解析】

“《民权报》主笔因发文批评袁世凯阴谋篡权,而被租界当局拘捕,并“依照中华民国新刑律第二百一十七条”加以处罚”表明租界当局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民权报》主笔因发文批评袁世凯阴谋篡权,而被租界当局拘捕,并“依照中华民国新刑律第二百一十七条”加以处罚”。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及公共土地”,实际上是将没收的土地范围缩小,实质上扩大了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及公共土地”都体现了对地主阶级土地的没收,并没有区别对待,故A项错误。

国民党“围剿”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及公共土地”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其目的。

本题考查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土地政策及其演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1.【答案】D

【解析】

“让高产“卫星”永远在天空运转”体现了浮夸风,反映了人们改变落后面貌的渴望,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让高产“卫星”永远在天空运转”。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2.【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在军事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仍接受在公民大会上“攻讦”,这表明在当时的希腊社会治理中,统治者已萌发了权力制衡意识,故C正确。

A项与材料意思相反,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公民大会上受到攻讦时尚能捺住性子”。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3.【答案】D

【解析】

“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英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表明当时工人运动尚未明确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英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4.【答案】B

【解析】

“采纳了社会改革方案,引入了失业补偿金、最低工资法以及疾病、事故和失业保障,对工作时间和条件也做了规定”表明这些改革为后来建立福利制度提供借鉴,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解题的关键是“采纳了社会改革方案,引入了失业补偿金、最低工资法以及疾病、事故和失业保障,对工作时间和条件也做了规定”。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5.【答案】B

【解析】

“1961年不结盟运动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时,正值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全体与会国家元首都给美苏两国领导人写了内容相同的个人信件,对于战争威胁发出警告,并呼吁和平的解决方案”表明新的力量格局呼之欲出,故B正确;

A是1991年,排除;

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1961年不结盟运动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时,正值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全体与会国家元首都给美苏两国领导人写了内容相同的个人信件,对于战争威胁发出警告,并呼吁和平的解决方案”。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

41.【答案】

(1)本小问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结合所学从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侵华政策分析特征;结合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原因。

(2)第一小问的背景,注意题干时间“1974年”,结合所学从欧日崛起、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

第二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二曲线图可以看出中美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

第三小问的评析,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影响、美国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及其影响,紧扣经济全球趋势大背景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追随英国,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在华利益。

原因:

妄图打开中国大门,进行商品输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获得列强的支持,美国在华利益进一步扩张。

原因:

美国已经成为工业国,对中国市场需求更加迫切,但是在瓜分中国狂潮中其军事实力不足以与其他列强抗衡。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垄断中国市场,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原因: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妄图称霸世界。

(2)背景:

欧日崛起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美国遭遇经济危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趋势:

中美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

评析:

中美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经济利益相互依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由此产生中美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只有协商解决才能带来共赢结果;当前美国的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就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损人不利己。

【解析】

(1)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特点及其原因。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结合所学从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侵华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本题考查中美贸易发展。

第一小问,抓住题干时间“1974年”,结合欧日崛起、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曲线图分析。

第三小问,紧扣经济全球化趋势大背景,结合中美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列强侵略特征演变和中美贸易关系演变相关知识的把握,认识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答案】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林则徐、魏源等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在它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更进一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出现了近现代话进程的新曙光,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故答案为:

示例:

观点:

徐中约认为“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即追求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动力,此观点正确。

论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林则徐、魏源等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在它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更进一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出现了近现代话进程的新曙光,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结论: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懈地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和实践,成为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强大动力。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需结合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背景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为难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5.【答案】

【小题1】原因:

豪强势力壮大,威胁皇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土地人口的不实登记,影响了政府征发赋役。

【小题2】特点:

重点打击豪强势力,巩固统治;与豪强争夺人口的控制权,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税收;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为光武中兴创造了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光武帝“度田”改革。

(1)主要考查光武帝“度田”改革的原因,依据材料“豪强势力发展,土地兼并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徭役负担,光武帝颁布了“度田”诏令,核实各地的垦田数量和清查户口”,结合东汉初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

(2)主要考查光武帝“度田”改革的特点及其作用,依据材料“光武帝颁布了“度田”诏令,核实各地的垦田数量和清查户口”、“果断采取措施,整肃吏治,严惩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员,因“度田”不实被处死的郡守达十余名。

从打击官员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看,有河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