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3524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0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docx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docx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1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知道扩散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重点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难点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

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

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

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

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

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

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

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

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

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

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

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周围有空气、石头、水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分子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

分子直径:

10米=1埃。

2.分子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现象:

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举例说明扩散现象:

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

(4)如何判断是否扩散:

可以这样认为:

发生扩散后的两种物质不会自动分开,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果会自动分开或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则不是扩散。

如水变浊了、扫地时尘土飞扬、铁生锈了等。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用弹簧连着两个乒乓球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r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分子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4.练习

5.小结:

(1)、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第2节内能和热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过程与方法:

4.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5.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6.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7.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8.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10.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重点

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

改变内能的方式:

做功;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

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教具

烧杯、清水、红墨水等。

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教学过程

(I)

一.复习:

1.机械能分哪些?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1.内能的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

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

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小结和课后练习。

6五分钟测试和评析。

(II)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三.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1)演示实验:

压缩空气引火实验。

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2)分析现象:

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3)生活事例:

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4)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1)演示实验:

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

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2)分析现象:

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小结: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5.练习、布置做业。

(III)

一.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内能的概念,复习中强调物体的内能是能够改变的。

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

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上节课讲的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新课教学

1.热传递:

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

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归纳:

热传递现象实质是:

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例子:

锯条温度上升了)

4.热量的单位:

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

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5.小结:

(1)通过师生共同议论,总结热传递现象。

①热传递现象: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②热传递的条件: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③热传递的实质:

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④热传递的方向:

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2)纠正学生错误认识: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3)强调: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

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三.布置作业:

第3节 比热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过程与方法: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5.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知道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重点

理解比热的概念。

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掌握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具

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学过程

(I)

一.复习

提问:

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

什么叫做热量?

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新课

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并,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