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977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docx

《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docx

湘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

湘赣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简介

  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

亦称湘赣苏区。

1929年1月,红军第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各县赤卫队,在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特别委员会领导下,经过两年的斗争,扩大了根据地。

1931年7月,中共湘东南、湘南两特委和西路、南路、北路3个分委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将所辖的赣江以西地区合并为湘赣省。

8月1日,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在永新成立,王首道任省委书记。

10月,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湘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莲花县花塘村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时先后任省委书记,袁德生、谭余保先后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省委、省苏及省直机关均驻永新县城。

至此,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它包括赣江以西、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的广大地区,约20余县,人口100余万。

此后,省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发动群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永新、宁冈、莲花、上犹、崇义等十几个县苏维埃政府。

1932年2月,湘赣革命根据地红军独立第1、第3师合编为红军第8军,由李天柱代军长,王震代政委。

1933年6月,任弼时任湘赣省委书记。

同时,以由红8军改编的红17师和由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调来的红18师在永新组成红六军团,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1934年8月,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军团政委。

随后红六军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的率领下,撤离湘赣革命根据地向湘中转移,留下部分红军在湘赣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可靠的西部屏障和巩固的战略侧翼,同时也是沟通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桥梁。

历史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既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根据地。

  根据地位于赣江以西,株萍铁路和袁水以南,粤汉铁路以东,大余以北湘赣边界,包括湖南的茶陵、攸县、酃县、醴陵、耒阳、资兴、郴县、桂阳、宜章9个县及长湘区委,江西的永新、宁冈、莲花、安福、遂川、吉安、萍乡、新余、宜春、峡江、分宜、上犹、崇文、万安、信丰、大余等16个县,共计25个县,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100余万。

境内山高林密,水网交织,南北走向的罗霄山脉,横卧于湘赣两省边界。

连绵不断的崇高峻岭,险要的地势,丰富的物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游击战争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边界人民饱受军阀豪绅士匪的残酷压迫蹂躏,陷入苦难深渊。

工农群众富有强烈的反抗斗争精神,早在大革命时期,就经历了革命斗争的洗礼,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在各地普遍开展。

大革命失败后,湘赣边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曾经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赣西面、湘东南地区,也风起云涌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相继建立了革命武装和苏维埃政权,为湘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奠定了牢固基础。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

  1930年2月1日,在中共广西前委和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领导下,中共左江军委策动俞作豫率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发动龙州起义,所部编为红八军。

初始编制为:

军长俞作豫、参谋长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

下辖三个纵队,纵队长分别为何家荣、俞作豫、王飞虎;第一、二纵队政委分别为潘裕明、涂振农;全军共约2000人。

红八军(龙州起义)

  1930年2月1日,在中共广西前委和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领导下,中共左江军委策动俞作豫率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发动龙州起义,所部编为红八军。

初始编制为:

军长俞作豫、参谋长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

下辖三个纵队,纵队长分别为何家荣、俞作豫、王飞虎;第一、二纵队政委分别为潘裕明、涂振农;全军共约2000人。

  1930年3月20日,新桂系以优势兵力突袭龙州,红八军军部和第二纵队迎击后突围,转战桂南各地。

到达钦县(今钦州市)南间圩时,俞作豫率30多名党员政工干部离开部队到香港寻找党组织汇报,余部由营长刘定西带领,后被军阀收编。

第一纵队奉命攻打盘踞靖西县的郑超叛军时得知龙州被围,回援不及,遂按邓小平的指示转到右江地区与红七军会合。

在纵队党委书记、参谋长袁也烈等率领下,在滇桂边、黔桂边转战半年,行程数千里。

  1930年10月下旬,红八军余部100多名干部、战士在凌云县与红七军会师,后编入红七军。

文物

  1963年,广西省龙州县龙州镇新街的红八军军部旧址、左江革命委员会旧址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在红八军军部旧址、左江革命委员会旧址基础上,落成红八军纪念馆。

同年2月1日开馆。

  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

  为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广电局、广西电影制片厂、广西满地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25集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剧《红八军》央视一套次黄时段首播,该剧的高清版也将在央视高清频道同时播出。

这是广西本土制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首次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

红八军(鄂东南)

  1930年4月,党中央致信湖北省委正式提出:

“鄂东原有的第五军第五纵队,中央已决定扩大为第八军。

  1930年5月,全国红军代表会议中,决定将湘鄂赣彭德怀部改编为红三军团,由红五军和刚刚决定扩编的红八军组成。

  1930年6月上旬,中共红五军军委将所属第5纵队扩编为红军第八军。

初始任命李灿为军长,但李在过往战斗中两次负伤,又患肺癌,还未到任就离职去上海治病了。

后中央拟派黄公略为军长,但黄也因故未到职。

  6月中旬,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后,从上海返鄂的何长工等人,奉命正式成立红八军。

初始编制为:

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下辖三个纵队:

  一纵队:

纵队长程子华(后李锷,陈毅安),政委郭一清,副政委彭雪枫。

主要是程从大冶兵暴带出的队伍。

  二纵队:

纵队长谢振亚,政委石恒中。

主要是原红五军第五纵队的队伍。

  三纵队:

纵队长何时达,政委徐策。

主要是红十二军的人。

  其中一纵队程子华在之前攻打江西瑞昌的战斗中负重伤,未到职就赴上海养伤。

一纵队长由李锷担任,但李不久也负伤,一纵队长由陈毅安担任。

  6月中旬,红五军军委在湖北省大冶县刘仁八召开扩大会议,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精神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将红八军与红五军编为红三军团。

  7-8月,红八军随红三军团参加攻打岳阳、长沙和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等作战。

  一打长沙前,邓乾元和彭德怀等人在进军方案上就有矛盾(打长沙还是打武汉)。

一打长沙后,矛盾激化。

邓乾元被降职为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科长。

谢振亚,徐策、黄克诚等也被降职。

红八军政委由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任。

  后来彭德怀为保证红三军团内部团结,将红五、八军进行了混编。

混编后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政委袁国平,参谋长卢匿才,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下辖四、六两师,具体编制为:

  四师师长卢匿才(兼),政委石恒中,参谋长彭绍辉。

辖三个团:

一团长白志文,二团长叶长庚,三团长谢振亚、政委黄克诚。

  六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

  二打长沙前夕,卢匿才被军团处决,四师师长由黄叶珍担任。

对于此事亦有一些不同说法。

黄克诚回忆说:

卢匿才是因为反对攻打长沙,被以托派罪名枪毙了。

王平回忆说:

在长沙近郊,全师集合,政委石恒中宣布上级命令:

卢匿才一打长沙时按兵不动,作战不力,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随即就命人在稻田里把师长用刀给砍了。

  与此同时,红八军主力南下后,留守鄂东南根据地的两个大队和广黄蕲三县游击队合编为红八军第四纵队,纵队长陈奇。

同时,从赣西北调来的几支游击队组建了红八军第五纵队,纵队长黄刚。

后北渡长江,进入鄂东蕲(春)黄(梅)广(济)地区作战。

  10月,按中央指示,红八军四、五纵队合组为红十五军,下辖两个团,兵力约2000人。

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

  1931年4月,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八军各师改由红三军团军部直辖,红八军军部撤销,只保留名义。

  1931年9月,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时,红八军因减员太多被正式撤销番号。

红八军六师改为红五军四师,四师三个团分别编入红五军一,二,三师。

统归红五军管理。

原八军军长何长工调任红军学校校长,袁国平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柯庆施调任中央秘书长。

湘赣红八军

  1932年3月14日,根据中央指示,湘赣省委以红军独立一师和三师为基础在永新县里田组成红八军。

因干部缺乏而未成立军部,以独立一师师部代军部。

李天柱兼代军长,王震兼代政委,谭家述兼代参谋长,袁任远兼代政治部主任。

因李战伤未愈,冯达飞任代军长。

共约4000人,下辖两个师,名义归红三军团建制,但因活动范围主要在湘赣苏区内,故实际是由中革军委和湘赣军区双重领导。

  后来,王震率部参加攻打分宜的战斗时负重伤,代军长李天柱也负伤离队治疗。

  10月,中央派蔡会文、萧克到湘赣领导军事工作。

月底即组建红八军军部,并将两师的政治部合编为军政治部。

此时,红八军军长萧克,湘赣军区总指挥蔡会文兼任政委。

  11月,从一、三师抽出部分工作人员组成军司令部和军医处。

同时改编部队。

独立一师改为二十二师,师长谭家述,年底王震返回任政委。

三师改为二十四师,师长弋勇、政委胡楚父;独立师编入红八军为二十三师,师长杨茂,政委谢国俞。

全军共计2200余人。

  1933年7月,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按照中革军委6月7日的训令,对对两省红军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湘赣军区。

此时,红八军,红十六军,红十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

红八军改组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

师长萧克,政委蔡会文(后王震继任),政治部主任李朴、参谋长李达。

红十六军团成立之初未单独设军团领导,均由第十七师领导兼任。

中国工农红军简介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是在1933年8月12曰,由湘赣地区红8军、红16军、红18军合编而成的。

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

以任弼时、萧克、王震三人组织6军团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

简介

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为萧克,政委为王震,参谋长为李达,政治部主任为张子意。

军团领导机关成立后,下辖17、18两师,17师师长、政委均分别由萧克、王震担任,政治部主任为张子意(兼);18师师长龙云(因伤重改任旷朱权代理),副师长为彭辉盟,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甘泗淇,参谋长为谭家述,军团总计7800多人。

1934年10月,红6军团与红2军团在黔东地区会合,归2、6军团总指挥部指挥。

1936年7月2曰,编入红二方面军。

二六军团会师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冲破敌人重围,到达黔东根据地,与贺龙率领前来接应的红二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

会师后,奉中央命令,红三军正式恢复了红二军团番号。

26日,二、六军团在叫川酉阳南腰界召开会师庆祝大会。

会师后组织变化

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六军团的干部配备作了统一调整。

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为首的红二军团总指挥部,并以红六军团政治部为红二军团政治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探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行动。

红二军团:

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

辖第四师(原第七师改称):

师长卢冬生,政委方理明;第六师(原第九师改称):

师长钟炳然、政委袁任远。

红六军团:

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谭家述。

政治部主任夏曦,副主任罗志敏。

同年11月26日,成立了以任弼时为书记的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撤销了原湘鄂西中央分局。

同时,成立了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军区,贺龙兼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和军区司令员,任弼时兼军区政治委员。

随后红二、六军团挺进湘西,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