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研究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715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时间研究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时间研究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时间研究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关于时间研究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关于时间研究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时间研究设计.docx

《关于时间研究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时间研究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时间研究设计.docx

关于时间研究设计

关于时间感知觉与行动者行为的研究设计

对时间的讨论是人类世界中历久弥新的问题,古今中外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世俗时间观念均有不同意义,同时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对此问题研究的相互映照中,其对时间本质的讨论也发生阶段性变化。

即使是相同时期,时间观念在不同文化世界、不同阶级族群反映不同,随着技术、文化变迁,原本的时间观念发生变化。

下面简单回顾历史上一些对时间的研究,因为对时间的研究散见于各种文化的历史脉络中,所以将其作为案例依研究性质分类,不以历史线性叙述。

1、时间研究的两种取向

时间研究课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时间是什么以及人们怎样认识时间。

时间是什么即对时间本质的讨论,中西方研究均起源于古代哲学思辨,然而西方发展出宗教、科学结合阶段,中国时间研究却出现了漫长时段的停留。

西方时间研究起源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形成最初的时间概念,早期宗教神学循环时间观,随后奥古斯丁提出直线式时间,促进了牛顿绝对时间观形成,对牛顿的批评及进化观念又催生了柏格森和怀海特关于时间的过程哲学,时间观念从自然科学的非人进入人文主义者的属人范畴。

时间观念的指称比时间概念更广泛,它可以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哲学之差异的特征标志,它除了包括时间经验、时间心理、时间意识、时间文化等个人和社会的时间理解,时间概念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时间观念,要注重社会时间观念和个人时间体验对时间概念的影响。

(1)时间本质的讨论

1、时间的自然科学研究

时间的自然科学研究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宇宙学、地质学等,其与哲学研究并非独立,而是彼此关照,相互反思、促进。

(1)亚里士多德时间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因为科学与哲学未分化,其对自然科学也是定性分析。

他将物体的运动分为地上的运动与天上的运动,地上运动为“回到自然的过程”,天上运动是天体的绕地球转动。

由于其对物体运动研究多是描述性的,物体在空间位置的时间变化并非其关注点。

他认为:

时间是运动的数,是运动和运动持续量的尺度。

他认识到时间的顺序性和流逝性却将其混为一谈,他的时间含义是测度,并非变化的原因和动力。

自亚氏之后,物理学家坚持时间为物的运动的顺序性,并把测量时间的方法带入科学。

但在牛顿之前,时间与空间、宇宙等概念,除了有关它的量的计算之外,其结构、起源等本性问题均属哲学领域。

(2)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及其意义

在批判奥古斯丁理论的过程中,布鲁诺、伽桑迪和牛顿的老师巴罗提出了时间独立于具体事物及其运动的思想。

他们认为,不管事物存在与否,是运动还是静止,甚至可以说在上帝创世之前或世界消灭之后,时间都照旧在流动。

他们强调时间是客观的、无限的、脱离具体事物及其运动的。

这些哲学见解与当时以伽利略为代表的力学实践相结合,就导致了牛顿绝对时间理论的产生。

牛顿在其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陈述其时空概念:

绝对的、真的及数学的时间是自身在那里流,因而其性质,是等速的且不与外界任何对象有联系。

此时间亦可名之为绵延。

相对的。

貌似的及平常的时间,是绵延之可感的及外界的量度,可精确或不齐,而寻常则多用此而不用真时间,如年、月、日、钟点均是。

牛顿认为绝对时间均匀流逝是真实存在的。

牛顿绝对时空观是科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体系,同时也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他从具体物质的运动中抽象出时空的均匀性、时空刚性、平直性、无限性等特性,提出了供物质运动和利于运动描述的空间模型,以及绝对流逝的时间模型。

其观点作为近代自然科学时期旧唯物主义时空思想的代表,是以机械观点看待物质和运动的必然产物,影响了之后几代科学家的思想。

(3)马赫对绝对时空观的批评

马赫在其《发展中的力学》第二章中集中批评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他认为牛顿观察某个物体时将其他事物忽略,因此它运动的每个位置,我们的想法和感觉都不一样,时间好像某种特殊的独立东西。

他在批评牛顿绝对时空观基础上提出了马赫原理:

不应当把惯性定律看成是虚无的绝对时空的性能,而应当看成是整个宇宙的效应。

即反对经典力学中物体运动受另一个物体影响,当“另一个物体”不存在时不知物体如何运动以及无法验证自己的论断。

马赫原理实质是强调整个自然界物体看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而非从这个整体中的“另一个物体”去判定某个物体的运动。

(4)爱因斯坦时空的相对性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正是通过研究惯性系统之间的运动来揭示平直空间的相对性,广义相对论则揭示了弯曲空间的时空相对性质。

他认为物质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行均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又是由物质所产生的。

狭义相对论揭示空间和时间本质上是统一的,广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空的结构和性质取于物质的分布。

这为后来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角度理解时空的本质提供自然科学证明。

(5)宇宙学与霍金的虚时间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在大爆炸的奇点之前谈论时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时候并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宇宙时间必然有一个开端,并且随着宇宙的膨胀和收缩也将会有一个结束。

长期以来,面对无可避免的奇点问题科学家们都束手无策,直到80年代霍金创造性的引入了数学中的虚数,并提出了“虚时间”的概念。

虚时间是相对于实时间而来的,霍金把人们日常生活中通常所指的时间称为实时间,而虚时间则是用来自数学中的虚数表示的时间概念。

虚时间方向与实时间方向成直角,空间的三个方向也都与实时间方向成直角,这表明虚时间的行为和空间中三个空间维的方向相类似,犹如空间的第四个方向。

由于宇宙中的物质会引起时空曲率,这就导致虚时间方向与空间方向会绕到后面再相遇到一起,形成一个闭合面,类似于形成了一个地球表面,不同的是地球的表面是二维的,而它是四维的。

就好像地球的表面积虽然是有限的,但却没有任何的奇点或边界,虚时间由此也就避免了宇宙必须要有一个创生时刻的奇点问题,在虚时间里,宇宙是处于无边界状态的,科学定律也处处有效。

(6)生物学中的时间概念

生物体运动表现出的时间为生物时间,无论其进化或如何变化都表现了时间性及时间的方向性。

生物时间的显著特征是准确的节律性,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一个生物体内具有多个生物钟,它们受一个调节控制中心“母钟”协调。

“母钟”表现为一种“心理时间”:

心理对时间的感知——例如睡前在大脑中反复念叨某个时刻醒来,则都会在此时醒来。

这是因为睡觉时大脑相对抑制,对神经刺激变强,且无后摄效应,“母钟”控制神经节律致使人醒来。

现代生物学任务之一便是找到“母钟”的物质机构,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哺乳类与鸟类的松果腺是一个与动物生理生态节律性有关的内分泌器官。

(7)地质学的时间

19世纪30年代发生过一场关于地质年代测定的争论,随后导致了以化石的年代顺序测定地球年代——某些早期文明具体存在的时期。

地质学发现的时间与宗教创世纪时间完全不同,它以地层沉积物推测地球自然历史的时间,随着科学实用主义一路高歌猛进,科学享有了时间定义的独占权。

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牛顿首先利用欧几里得平直空间的几何模型建立了他的绝对时空观,但由于其没有认识到物质与时空的内在联系,他的绝对时空观表现了与物质和运动的无关系;爱因斯坦在马赫对牛顿的批评上揭示了时空是受运动着的物质制约,受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形式和状态的支配;霍金为避免广义相对论中的奇点问题,将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称为实时间,用数学中的虚数表示虚时间,使宇宙处于无边界状态;生物学中则研究生物体的生态节律机构,其时间是生物运动的节律性。

总体来说,自然科学中,物质运动的过程性和间隔性构成了时间的本质。

2、时间的哲学研究

时间的哲学研究与自然研究紧密联系,两者的彼此进步共同推进时间认识的深入,两者在其思考中并非独立。

例如许多当代一流的物理学家,如玻尔、普利高津、霍金自,在建构其物理学概念时也声称是受到了东方中国古代《老子》思想的启迪。

西方对时间的思考在古希腊时期就是哲学思辨与自然科学结合未分化的状态,至牛顿等物理学时间概念清晰,哲学时间概念也变得清晰。

(1)古希腊时期对时间本质的探究

正如恩格斯所言: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近现代有关时空的重大命题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几乎都提了出来,而且具有多种观点,此处仅简略提及。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流,万物皆变,宇宙中没有什么不受时间支配的东西。

时间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

相反,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和芝诺则认为运动、变化和时间都是假象,只有不生不灭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在根本上就不属于时间领域,对它来说时间是毫无意义的。

以德漠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者,放弃了赫拉克利特的绝对流变说,也修正了爱利亚学

派的“存在的不变性原则”。

他们认为时间是原子运动及其在空间中结合的条件,因而具有

客观性和永恒性。

但由于每个原子本身没有任何变易性,是微观尺度的巴门尼德式的“一”,

即不可分的无时间性的存在,因此时间又是被排除在作为世界本质的原子自身之外的,所以

德漠克利特也说过时间是“表观的”。

后来,伊壁鸿鲁和卢克莱修改良了这种看法,认为时间虽不是本质却反映了本质,是“本质之火”;时间是“伴随着运动的东西”,是运动的偶性,而运动又是实体的偶性,所以时间是实体“偶性之偶性”。

这种看法否定了时间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和“流逝”的可能性,是时间的关系理论的萌芽。

相对论的时间观正是时间的关系论的现代科学表现。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古希腊时期对时间的认识。

他把时间定义为“在先和在后的运动的数目”,并分析了时间和运动的关系。

他认为时间不是运动,但依赖于运动,是“运动的某种东西”,是运动物体的属性的属性。

这种属性的属性又有一种显然是主观的性质。

因为,如果没有灵魂在计算运动的相继片刻数目,就没有关于变化的意识,因此就没有绵延也没有时间。

这种观点使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理论也成为关系论,不过其含义要比原子论的时关系论更丰富,因为他所说的运动不限于位移,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质变(生成和一哀亡)和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

希腊人对时间作形而上学思辨的一个重复母题是在无时间性的永恒概念与暂存感觉之间进行比较。

并且他们对静止和稳定优于运动和变化观念,例如巴门尼德“唯一的存在”、柏拉图“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不动的原动者”、普罗提诺“宇宙理性”都被说成是静止的。

“真理不仅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是永恒的。

”G·E·R·劳德埃认为这是因为希腊人时间观是与其宇宙论、伦理观紧密相关的,他们以时间方面虚构的形式表达其政治和道德主张,借此说明产生于过去和未来的理想状态。

(2)奥古斯丁的时间思想

希腊人普遍有着强弱不等的循环时间观,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相同的事物会重复数次出现,赫拉克利特讲大年循环,希腊人认为时间是永恒的运动,而永恒就要循环不止。

在基督教历史上,“创世”的含义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在一个历史的开端中,基督耶稣的诞生被基督教引入到了历史的时间进程中,这样一个开端的事件,只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中独立存在。

因此,古希腊的循环时间观必然会给这个事件带来许多的理论诘难。

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的教父,深刻的感知到古希腊时代的时间观对基督教的教义和原则具有强烈的冲击性,循环的时间观会丧失基督教的神圣性,如基督受难和基督降临类似这样的事件,也会丧失其唯一性。

也由此,奥古斯丁就更要去重新诠释时间的问题,只有把时间定义为线性的时间,才能更好的去维护基督教的教义。

奥古斯丁从时间的创生、时间的存在、时间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以及时间与心灵的关系等方面思考时间,最终得出时间为心灵的延展的结论。

他否认时间是实体性存在,也反对把时间归结为物体的运动,认为时间作为上帝的创造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是人的思想的方式。

他把时间从人的心外移入人的心中,从物理存在转为生命存在,这正是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的意义所在。

(3)物理时间的哲学反思

近代科学创建自己独立研究世界的同时,建立了一个外在的、独立的、测度化的物理时间,这一历史事实构成了近代哲学生长背景。

近代哲学一开始就默认了物理学所确立的测度时间,认为空间属于外在客观世界,而时间属于主观世界,因此对物理时间的自我标定持一种批判和反思态度,并不简单地认同物理时间的实在性。

因为这一部分哲学家思想繁杂,仅简略举例。

笛卡尔认为对于物理世界而言没有我们称之为时间的东西,只有数学的“延展”,延展既有空间意义的三维广延,也有时间意义上的一维绵延。

时间是一种思想方式,属于思维领域的某种属性,不是物理世界的属性。

洛克时间观可视作牛顿时间观的哲学表述,其表述方式是心理学的。

他完全接受牛顿绝对时间观,并以“绵延”表达时间的哲学意义。

时间的意思是对绵延长度的度量,绵延只能用周期运动做单位进行度量,他假定周期运动的每一个周期都是均等的。

绵延是无限延长的线,不能重叠变化,是一切存在的公共量度,时间具有流逝性,绵延是某种先验的运动。

康德对时间有两种看法,一方面接受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观,对时间作空间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他对时间和空间之绝对性,不在于它们独立不依的自身存在,而在于其属于人的先天感性形式。

康德将时空范畴引入认识论,并将数学作为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问题和时空问题相联系,旨在解释数学知识何以先于经验而对经验世界普遍必然地有效。

康德的时间由于只是测度时间,所以时间的主体化引起了现象学的思想讨论。

他关于时空的二律背反:

列举了自己的理由,既用来证明时空的有限,也用来证明时空的无限——激励了更多思想家的思考。

至此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传统哲学观:

康德的哲学观努力使时间摆脱体验,把时间定义为生来便是感性的形式;亚里士多德与之相反,他把时间性建立在精神和运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或者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影响。

柏格森认为理智与时空有极其亲密的关系,时空不过是一种意识或精神的东西,只是在直觉中感到它们。

他认为时间与空间不同,空间是种分离的、非连续的、不具有性质的东西,而时间是“意识状态的陆续出现”的一种“纯绵延”。

绵延属于具有意识的心灵,时间是精神或生命的根本特征,只有在直觉内才可达到它。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时间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他们都认为有一种原初被经验的时间,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验的、在哲学之外人们早已熟知的时间不相同甚至对立。

海德格尔在《时间与存在》中将其称之为“本己时间”,即按其原初的占有中是如何显现的样子来理解时间。

亚里士多德对时间是现在的序列(从运动上数出的东西)的表述被海德格尔称为“对时间的流俗理解”;“现在的序列”构成一种固定的形式,胡塞尔称之为“客观时间”。

胡塞尔时间现象学是分析我们届时“当下”的时间意识。

具体经验到的“现在”,并非无延展的边界,而是一个“在场域”——当下意识通过前瞻和后顾而向外延伸,成为某种宽广度。

胡塞尔指出意识行为并不是单纯地指向现在当下的感知行为,而总是与持留(retention)和预存(protention)结合在一起。

从而他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结合在一起,作为意识的直接给予,保证了时间流逝感的原初性和直接性。

海德格尔以此在在世的三种方式——现身、领悟和沉沦,分别对应过去、现在、将来。

他提出时间和时间性的区分,将时间性建立在人生有死性之上,物理时间本质是一种测度时间,奠基于此处的时间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

马克思主义时空学说主要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阐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某些用语,并作辩证唯物主义的阐述,在根本的方面指出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相对论是其科学证明,因此被视为二十世纪相对论时空理论革命先导。

恩格斯关于时空无限性的理解基本精神实质是在世界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立场来坚持的,世界无限性是由具体物的有生有灭,时间短促和空间狭小,从而不断转换的有限存在方式组成的。

时间是一切存在的根本条件和普遍的、绝对的形式,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领域,不管是规律、关系还是认识和理论领域,无一不随时间而变化。

哲学对时间本质的最初探索未与自然科学分化,时空观描述方式具有自然科学形式,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现出一种循环时间观,以“宇宙轮回”“大年”回轮为代表。

最先反对这种循环时间观的是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领袖,他们认为耶稣受难无法再现,因此是直线时间。

奥古斯丁认为时间依赖于这个世界而存在,否定了空虚的、无限的、绝对的时间之流,他的理论属于时间的关系理论。

随后在对奥古斯丁的批判中,牛顿绝对时间理论产生——不管事物存在与否,是运动还是静止,甚至可以说在上帝创世之前或世界消灭之后,时间都照旧在流动。

他们强调时间是客观的、无限的、脱离具体事物及其运动的。

在哲学上对应的是康德的时空观,自康德之后各种唯心主义时空观都是对其关于时空是先验的或直观的纯粹方式的理论加以某些发挥的结果,把时间和空间当做可以与物,与其内容相分离的形式,看作是人的意识或心灵的某种作用和工具。

柏格森第一次从哲学上对时间和空间进行区分,并把时间置于比空间更优越的地位,时间本体从空间化的时间中突显出来。

后来的时间哲学不论是现象学,存在主义还是怀海特,都继承了对时间作为物和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

意义研究。

(2)对历史上各种时间观念的研究

时间观念的研究旨在揭示时间现象与人类文化的密切关系,指出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

上述个别精英级的人物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探讨人对时空本质的认识,人的思维如何反映时间的一般规律,或是在各个物质运动层次上解决时空具体问题,如研究时空特性、结构、功能、状态、度量等问题,接下来是关注在特定文化群体中,具体时间观念如何呈现。

1、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1)中国传统时间观

中国的物理测度时间概念只是时间观念史的一个次要部分,其标度时间经验是以“宙”、“时”、“机”、“运”、“命”、“气数”为主体,这些词没有具体的数量。

时日的记载保存在天干地支标度体系中,年月日时辰都可以用干支标记,这就是每个人的生辰八字。

中国传统思想强调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观念,“天时”所代表的由天象、气象、物候等组成的这种相互交感的宇宙场,便被认为对人事有制约作用。

时安、时节和时令、时历、时律等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顺应天时的自觉性,这种对时间的知觉则又体现了中国人的偶因论。

汉语中也没有过去、现在、将来的时态区分,行动视为一个进程,词语可以用上下文来理解。

时态不通过动词变换,而用“当”“曾经”等词语表达。

此外,“时”还体现在病理受气候条件影响,治病的因时制宜;为人处世中的时机把握,扣住时机的实用理性;透视宇宙神秘力量的人生时运。

在对时间流逝上,表现为个体生命有限性的感叹,对古往今来宇宙之久的敬畏。

中国古代既有记录、积累经验的线性历史,又有天干地支的循环标度体系,却不是印度——希腊意义的循环时间,也不是犹太——基督教意义上的线性时间,而是一种对态势、倾向、气运因素的侧重。

中国古代哲学也曾对时间有无始终、相对性与绝对性、间断性与连续性、客观性等有过思考,这些大多记录于老庄散文、诗歌、传奇故事中,材料零碎,不成体系。

中国传统时间观侧重对于时间的“具体认知”,并由此发展出了一套与社会、历史、人生紧密相关的“时”的论述,但在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哲学的系统传入和中国学人的吸取创造,不仅有了的时间哲学讨论分析,而且钟点手表、时刻表、工厂作息、交通变革等改变了大众生活时间观念,紧凑、间断的生活节奏,城乡之别都已出现。

时间观念日益成为一种规范,进入属人领域后规训着人的行为,从生活时间倾向身体时间。

(2)印度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世界各个古代文明中,印度文明最无历史感,其流传的文献鲜有历史著作,宗教文献也鲜有真实历史,印度国王认为其成就属于过眼云烟不加记录。

这种记录的匮乏,显现出印度教徒对超凡和永恒的追求——认为社会生活是不变的和反复的,现在和过去没有区别,历史探索也是徒劳。

印度以一个古老意象——轮子,代表时间循环周期,亦用来推测时间。

时间概念来源于最早期的印度吠陀教徒经验,时间是一种实际上不存在的抽象,与献祭活动一起诞生,时间是人与众神密切合作的产物。

另一种时间直觉概念是将时间视作现存事物根源的宇宙力,这是一种在其他文明中也有的相类似见解,一种超时间的绝对时间观。

《摩柯婆罗多》中认为人的快乐痛苦由时间而起,不管人如何行动,体现了一种宿命论;《往世书》则保留了把时间作为神的观念;《坦罗经》认为行动划分了绝对意义上的时间。

在印度传统中有些类似经验的和现象学的分析,但这些只是思想关注,没有任何时间客观事实的经验证明。

(3)古希腊时期

前文提到古希腊时期的时间观呈现出循环时间观,但并非希腊哲人全都如此,循环因人而异,希腊时期亦有直线观的确证。

在抽象时间观形成前,有两个与人的生命有关的概念——昙花一现和性命攸关,得到充分表述,人的生命过程比作草木的荣枯。

希腊的时间与道德牢不可破地连在一起,任何对人生时间法则的破坏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时间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宇宙道德秩序的一个方面,例如时序女神和命运女神的并列,赫希俄德五个时代的划分。

在历书和宗教节日出现后,季节的循环及天体每日和每年的运动是“循环往复过程”,相同的宗教节日年复一年的回归认可、强化了这种时间观。

一些颂歌中也体现了时间本身与命运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周而复始的循环也有许多变化。

至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告知人们,他向埃及的祭司们学会了由系谱图去了解与他们相隔久远的祭祀和国王,希腊人至此产生了对过去延伸和连续清晰的意识。

(4)犹太文化中的时间观

犹太人时间观源于《创世纪》。

在《圣经》创世中,叙述了宇宙和时间的诞生,时空对于人的思维是外在的,若没有它们,人的思维既不能构想它自身,也不能对事物发挥作用。

犹太思想在《创世纪》严格的逻辑结构中,发现了不合规律的地方:

它以宇宙中有空隙、空白,而反过来则有增加、多余的幻想完全代替了宇宙由一块东西造成的概念。

犹太人的时间不是一种自始至终的洪流,而是一种无止境的跳跃系列。

这些都是困扰犹太时间观的矛盾。

此外,犹太教中的时间观具有某种音乐结构,赋曲风格是痛苦的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

《圣经》中有时间终结的术语,每次在结束之后的时期,时间发现新的领域,历史无限延伸,充满不和谐音的和声。

(5)其他部落民族文化的例子

非洲班图文化中,时间无论从什么角度思考都是实存运动的度量实体,时间本质在具有个体化坐标的实体出现的层次上和实存的运动相吻合——实存运动是实现者,时间是度两者。

其语言结构中,时空两个实存物为同一范畴。

其时间分为现在、过去和将来,过去对其极为重要,是现在存在的前提,所以他们感激先辈。

班图文化中时间循环于年,一个人所做的计划不会超过十二个月这个周期,将来的时间是无限的,未来循环重复,永远存在。

乌干达的恩克莱巴希玛人是畜牧者,所以其时间观与看管牧群相关任务决定,相同的还有卢旺达的巴图孜人、普利查德描写的努尔人等,时间由农牧业结合。

白昼始于黎明第一道光,十一二点从田里返回,十二点至下午是给牧群饮水的时间。

白天每一部分都有名称,直至落日,夜晚时分开始。

处于维多利亚湖南面的巴苏库马人的白天时间是根据太阳所处位置推算,太阳也指现在的时间、小时、时候、吉利的时间以及确切的时间。

其时间名称结合了太阳的运行,与其相同的还有马拉维的奇尼扬加、莫桑比克的统加、班图南部地区等。

许多地方的月份、季节划分也不相同,与其生活的气候、湖泊等场景不同也有关系,此处不全部罗列。

据《台湾府志·番俗通考》记载,我国台湾省有的民族,曾经是“无年岁,不辨四时,以刺桐花开为一度”。

北宋时期我国东北境内的女真族,以“吾及见青草几度”为记年,草青一次为一年。

藏族在文成公足入藏前也流行“候草木记岁”的习俗。

我国吉林省松花江赫哲族,以吃大马哈鱼记年。

这种鱼每年定时从海入江,赫哲族一年一记。

我国古代也以米熟为岁,春种为年始,秋收为年终。

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相关,以生活为时间测度,时间观念源于现实生活实践。

2、宗教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1)基督教

首先,确信时间是有用的、适宜的,是基督徒的自觉传统;时间是历史的内在节律,它在基督两次降临的两端间展开,一次是巴勒斯坦时期,一次将随“世界末日”的终止而发生。

时间内部的各个瞬间是基督徒以一种“逃出”现在,走向未来的方式,“走在主之前”的旅程的各个阶段。

这些阶段把基督徒引入了基督的实在中,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