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530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docx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docx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

“课改老师”杜郎口

来源:

中国教师报作者:

本报记者李炳亭

一所偏居乡间,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学,每天校门口一片不大的空地上停满各种参观学习的车辆,仅有的24间教室,进进出出的几乎全是操着外地口音前来“取经”的同行,有时候来的参观者甚至比全校师生人数还多,这所学校叫杜郎口中学。

横空出世的杜郎口,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暴的风景。

校长崔其升成为最受一线教育欢迎的教育改革家,他和他掌率的杜郎口中学一起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3月,《中国教师报》对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经验前后三次报道之后,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来杜郎口参观学习的总人数不下20万人次。

河南省一所学校,去了49次,最多的一个校长先后去了19次。

杜郎口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如此吸引着天南海北的人迢迢前来?

在新课改背景下,“杜郎口旋风”引发的教育思考是深层次的。

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围绕彰显学生学习“主权”,杜郎口模式分为三个环节,即“预习+展示+反馈”;而在时间上前期推广“0+45”模式,后来演变成“10+35”模式,即教师10分钟布置学习任务和点拨引导,学生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被一线教育称为“高效课堂模式”。

也有人形容杜郎口的课堂是“知识的超市”。

教育需要什么典型?

为什么偏偏是杜郎口?

课改该怎样抓住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李锦韬理事长先后5次到杜郎口考察,他说,课改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化”,杜郎口的课堂解决了课改当中还很少有人真正解决的学习的主动性问题。

其次,杜郎口的课改告诉我们,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仍是观念和体制的转变。

他还说,为什么有的老师已经来过四五十次之多,说明杜郎口多么吸引人啊!

杜郎口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给初中教育改革增了光!

它是全国初中教育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面红旗。

我们要不断向杜郎口学习,杜郎口是我们的“课改老师”。

把杜郎口视为自己“课改老师”的不仅有初中,也包括一些高中学校。

如山东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在接受《中国教师报》采访谈到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时,称兖州一中就是“师之杜郎口”的结果,是“站在杜郎口的肩膀上摘星星!

”江苏连云港灌南县新知学校徐翔校长也说自己是“临帖”杜郎口模式而成为名校的。

山东昌乐二中赵丰平校长说,杜郎口模式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因为它解决的就是一个课堂的根本问题——如何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山东省教育厅把杜郎口经验列为2008年山东省素质教育的重大成果。

张志勇副厅长在评价杜郎口时说,杜郎口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焕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副所长说,杜郎口是新课改理念的践行者、发展者,让学生享受学习权利、学习自由、学习快乐,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山东省教科所称杜郎口经验是“原生态、本土化”素质教育的典型。

中国校长协会会长滕纯先生说,我走了全世界2000多所学校,我觉得杜郎口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过去我们很多人都忽视学生资源,学生越学越烦,老师老是埋怨学生,就像我们老是埋怨庄稼长不好。

我们教不好,埋怨学生没道理。

课堂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杜郎口能把受教育者变成教育的主体,这才是它的价值。

滕老还同时对《中国教师报》善于发现典型,并且敢于“下水”一线教学推广杜郎口模式的做法表示了赞赏。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

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

《中国教师报》于2006年11月份开始,在杜郎口成立了“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以杜郎口模式为“一般形式”,围绕一线教师的课堂操作“技能”,从注重课堂“体验”出发,推广“高效课堂模式”。

很多受训教师把《中国教师报》开展的培训称为“课堂驾校”。

同时,《中国教师报》还在全国13个省市选择了近30家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杜郎口经验,开展了高效课堂的“移植”实验,如河南商丘回民二中、河北围场天卉中学、江西芦溪双语学校等,在嫁接杜郎口模式之后均生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为当地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

崔其升

1997年至今,杜郎口中学在崔其升的带领下,以“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队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由一所濒临“撤并”的双差校成长为全国课改名校,形成了独特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风靡全国。

到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达30万人次。

其事迹在新华社《内参选编》、《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均有报道。

其本人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校长、全国十佳中学校长等荣誉称号。

杜郎口中学课堂揭秘

来源:

中国教师报

3月3日下午,初一

(1)班,历史课,隋唐文化,反馈课。

和其他学校的教室不同,杜郎口中学每一间教室的前、后及靠走廊一侧的三面都有黑板,学生桌椅也不是纵横摆放而是摆成6个方阵,每个方阵也就是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分两排相对而坐。

每个学习小组由班主任任命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管理全组,各学科教师根据月考情况任命本学科的学习小组长。

上课伊始,部分学生拥到黑板前,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上方,然后将上节课学习过的知识点一一写上。

在当地,这叫“爬黑板”。

没有“爬黑板”的学生在座位上自己读书,有个别学生蹲着在教室地板上书写。

学生写完,老师开始提问,学生的回答普遍非常流利,声音都很响亮。

特别是那些女生,说话的嗓门似乎个个都很大。

面对众多听课的老师,学生很有自信,没有羞涩。

或者说,学生们在课上已经能够做到对听课老师视而不见,尽管听课老师可能就在他的身边。

历史老师抽背完学生,开始将教材中的问题分配给各学习小组。

各小组派出成员将题写在黑板上,经过一番讨论,再将答案也写在黑板上。

有些学生趁同学“爬黑板”之际整理预习笔记,被老师严肃制止。

题和答案都写在黑板上了,老师组织学生交流。

先由一位同学大声读题及答案,然后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赞同,有补充,也有表示不同意见。

教师话不多,只是适时点拨一下,一节课就结束了。

记者注意到,第一组写的题“阎立本的《步辇图》描会(绘)了唐代(太)宗接见来求亲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中有两个错字,不知何故,师生都没有指出来。

问了两位来参观学习的历史老师,一位说这堂课容量不大,另一位说这样的方法便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记者又来到初二(7)班,这是一堂议论文写作课,老师不在。

学生自己在写作文,第一节课已经写完作文的学生有看书的,有交流的,还有随意走动的,没有一般课堂上的那份安静。

15分钟后,在一名班干部的主持下,学生开始交流和点评作文。

第一篇交流的作文题为《班干部是否应该事事严肃》。

小作者走到黑板前读完作文,两位班干部——其中一人即是主持人——站起来,点评了同学的作文之后,做了自我批评,表示班干部应该尽心尽职为同学服务,但是该严肃的时候还是要严肃。

第二位学生的作文是《学校是否应该组织活动》,建议学校少些文化课,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

主持人像老师一样指点某些同学:

“听的时候,不要停下笔,把你的想法记下来。

”“某某同学语速太快,声音可以再响点。

听了《沉默是金吗》一文,一位女生大声呼吁一直没有发言的同学:

“沉默的同学们,快点站起来!

一名学生读完作文,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或点评或谈感受,中间没有冷场。

有的同学在朗读作文时还演唱了经过改编的流行歌曲。

半个小时内,共有10位同学朗读了自己的作文。

教师在快下课时才出现在教室里,这位两年前从小学调来的年轻女教师语言颇有感染力。

听学生朗读了主题为“历经磨难,超凡脱俗”的《苦与俗》,老师让大家看教室正前方黑板上的名言——“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对小作者作了充分的肯定。

在杜郎口中学的三天半时间里,记者走遍了学校两幢教学楼的20个教室。

每节课几乎都是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小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这样一个过程。

其间学生的讲解,不同意见的交锋,欢快的歌声,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学生或站或坐或走动,加上“爬黑板”时的人头攒动,听课教师在教室里随意晃动的身影,难怪有人把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教育超市”。

“你以前接触过这样的课堂吗?

回答记者的都是摇头。

“你觉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什么优点?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确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来参观的老师回答相当一致。

基础教育界刮起了“杜郎口旋风”

来源:

中国教师报作者:

本报记者冯永亮李炳亭

刘堂江:

基础教育界刮起了“杜郎口旋风”

“经报社研究,大家认为培训应该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教会教师掌握好课堂技术,学会教学‘驾驶’,因而培训还起了个耳目一新的名字——课堂驾校。

”2006年11月20日,借“第四届中国名校长峰会”在济南召开之际,《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在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宣布成立。

同月,培训班开始招生。

“驾校”每周一期,很多参加培训的学员给报社写信,感慨地说,教了十几年书,现在才知道该怎样教。

有个女老师在培训班上实习课,一下课就泪流满面,学员们关切地询问,她告诉大家,我是激动呀。

截至目前,受训人员已达上万人,遍及全国除港台澳外的所有省市。

“2006年3月15日,《中国教师报》首次发表本报记者‘一访’杜郎口中学的成果——《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杜郎口中学异军突起,基础教育界瞬间刮起了杜郎口旋风;随着‘再访’和‘三访’的持续跟进,杜郎口始终站在打造高效课堂的‘风口浪尖’上,原本默默无闻的杜郎口中学变得炙手可热,成为中国教育的一大风景。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堂江说:

“杜郎口中学如今在教育界风生水起,但是,当年对于杜郎口的各种质疑声音可是不小啊,并影响到了我们的报道,可以说,《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差点‘胎死腹中’。

”他坦言,早在2005年秋天,该报驻山东首席记者经过暗访,就发现了杜郎口中学是如何“反叛”,那里的孩子如何会学习。

但当该记者因激动而语无伦次地向报社汇报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怀疑:

杜郎口中学的做法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于是,报社本部的记者赶到了杜郎口。

在那里,他们发现,“杜郎口教室乱了,课堂‘反’了,但学生会学了”。

经过前往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听课后,刘堂江现在对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也是津津乐道:

“在杜郎口的课改三环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凸显出‘学生主体’,兵教兵、官教兵、兵教官,课堂上氤氲着学习的快乐。

刘堂江认为,由“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构成的杜郎口“10+35”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它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国出现的一个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性”模式,且具有可复制性。

而这不正是一线教育最迫切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吗?

于是,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便一次性地以4个整版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教师报》,浓墨重彩地向读者展现。

后来,《中国教师报》又“再访”乃至“三访”杜郎口。

尤其是“再访”,破天荒地第一次以“八版联动”的形式将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挖透写够。

刘堂江说,抓住一个好的新闻题材不容易,看准了,就要写充分,不要留下意犹未尽的遗憾。

要表现得淋漓尽致,需要大泼墨,大写真,重拳出击,像“铁榔头”郎平的重扣一样,掷地有声,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再访杜郎口中学》发表后,每天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从“一访”时的几百人,猛增到1000来人,影响力也从国内波及到了国外。

人们这样评价杜郎口:

“解决了当代教育的深层问题,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实践性,扎根本土教育的典型,其不仅完全符合而且诠释和拓展了新课程理念。

“《中国教师报》不仅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典型,而且要敢于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

推进一线的课堂变革应该是《中国教师报》的‘课题’。

”刘堂江说,认识到了杜郎口之于新课改理念的实践意义后,他当即决定召开总编辑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能否在杜郎口搞一个全国教师培训基地。

会上,大家达成共识,决定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在操作层面上更深入地进行推广。

【编者按】:

2006年3月22日的《中国教师报》发表记者文章《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对杜郎口中学的“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同时也就杜郎口中学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

这是一所地处鲁西南平原上的乡镇初中,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核羞居倒数之列;如今被誉为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锋。

“杜郎口”如同一股突如其来的旋风,数月内影响已经遍及山东全省。

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最多一天达700余人。

有人说,他们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也有人说,他们的教改是“非典型”的,因为不可复制。

杜郎口中学坐落在离杜郎口镇约一公里的旷野中,距山东省茌平县城23公里,一条东西向的简易公路从校门口经过。

如今的杜郎口中学,每天都向参观者开放,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胸前挂着“听课证”前来参观学习的人。

听课教师可以随意走进任何一个教室听课。

如果哪天听课教师人数太多,学校会安排几位老师在报告厅上课。

课后由上课老师向参观学习者介绍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回答同行的提问。

我的课堂我主宰

记者走进报告厅,看到主席台变成了课堂,台上一字排开的3块黑板上写满了物理题及答案,一个学生正拿着话筒向其他同学讲解其中一题。

学生有坐有站,也有的蹲在地上或靠在同学身上的。

台下大概有200多位听课教师,有的教师干脆跑到了台上。

……

采访后记:

想起凤阳小岗村

听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介绍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记者想到了小岗村。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杀头”危险分田单干,原因很简单——为了一条活路!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做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杜郎口中学进行“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崔其升的动机也很简单——为学校找一条出路,不能坐以待毙。

与小岗村农民的改革不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校长崔其升导演并强行实施的,可谓是自上而下的举动。

小岗村大包干之初,没有土地的增加,也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更没有生产工具的改进。

大包干改变的只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土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种结构的调整,使得小岗村走出了生存困境,并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改革名星。

崔其升导演的课堂教学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崔其升当时也只能走这一步。

因为急于改革的崔其升当时可谓一无所有——缺少好教师,没有好的生源,经费拮据难以为继。

但就是万般无奈中迈出的这一步,让崔其升无意中把握住了教育教学本质性的东西,也使得杜郎口中学在几年之内从垂死状态中摆脱出来,在茌平县教育局的综合考评中已经连续三年名列前茅,并成为山东省农村中学教学改革的典型。

方法总比困难多,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再次证明这一点。

这,对众多还处在师资、生源和经费多重困境之中的乡村中学是一个启迪。

但还有些话,不得不说。

小岗村以后的路并不平坦。

成为典型后,小岗村人身不由己地被包装起来了。

更让人痛心的是,“由于一家一户这种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不少农民已经先穷起来了。

差不多有50%以上的农民借了债,少则六七千,多则一二万。

”五年前,一篇《小岗村:

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对此作了非常详实的说明。

如今,因为集资修建小区,欠债的人数更多,欠的债更多。

不久前,小岗村重新选择走集体路的消息传出,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强烈关注。

杜郎口中学是典型了,典型难免有时会身不由己,甚至可能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来一点自我包装。

一个真正的教育改革者理应对作秀行为更为警惕并加以抵制。

杜郎口中学更应该居安思危。

一些教科研人员坦言,如果其他学校下决心学习杜郎口经验,把课堂还给学生,杜郎口中学目前的优势将很快丧失。

因为教师的知识广度,思维深度,对课堂调控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而学生掌握主动权的课堂,也对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这些,正是杜郎口中学目前非常薄弱的地方。

崔其升校长说,成为教改典型后,自己反而有些坐卧不宁。

如果让他给学校打分,50分都打不到。

因为学校目前只是解决了学生厌学、成绩差的问题。

他的很多想法因为学校物质条件、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还没有能够实现。

他说自己现在看到的、想到的都是不足,“不如头两年轻松啊”。

希望崔其升校长的这种危机意识能够有助于杜郎口中学少走小岗村那样的弯路,我们更希望杜郎口中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编者按】:

无论你是否承认,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其影响范围与影响力度确实已经掀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一股旋风,人称“杜郎口旋风”。

这一点,从那些参观考察过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教育界专家学者眼里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

茅卫东:

专家眼里的杜郎口中学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吸引了大批参观学习者,他们中最多的是一线的教师和校长,也有不少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教研机构的专家学者。

本期深度访谈我们采访了四位不久前考察过杜郎口教改的专家,一位长期以来坚定地支持杜郎口中学教改的当地教育局领导。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中国教师报:

杜郎口中学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滕纯:

我干了一辈子教育,到过全国200多个县市,去过国内1500多所学校,听了不下2000节课,也考察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

就我的眼界来讲,杜郎口的课堂是全新的。

张梅玲:

在杜郎口中学,我发现了城里学校很少有的现象,每个学生都非常开心,学生心态非常好。

我们想在这样一个比较自由的情况下找出一个不学习的学生,结果70多个学生中没有发现一个,这让我们非常惊讶。

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好,但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是阳光。

我们问学生,你们怎么这样爱学习啊?

学生们说:

“课堂上我们有乐趣。

”这句话在城里是很少听到的。

高洪源:

他们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

另外,学校处处张贴着学生的格言,内容都是学生对学习、对学校、对人生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杜郎口中学达到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这样的细节,表明学校在改革过程中,确实力求把学生推向前台,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郭振有:

听杜郎口中学的课,你的第一感觉会是震惊。

因为你没有见过,也不会想到,课,竟然可以这样上。

然后,你又会感到振奋,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他们竟然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竟然是这样快乐积极,充满自信,他们的个性竟然可以这样张扬。

这完全是一种“另类”的课堂,但是你不能不承认,这种“另类”的课堂教学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

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

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

美国人认为,人生就是为兴趣所作的表演。

兴趣才是快乐的源泉,发展的阶梯,成功的动力。

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

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痛苦的煎熬。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杜郎口中学找到了一条可行而有意义的路子,那就是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看到杜郎口中学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是极强的。

他们没有农村学生常有的那种不敢大声讲话、不敢表现自己的羞涩感和怯懦感。

他们一个个都被激活了,他们的胆子大着呢。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充满自信的,他们喜欢学习,不怕考试。

相信他们走上社会也会充满信心和勇气。

中国教师报:

您认为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谢金国:

对杜郎口中学的改革评价,媒体和网络都有很多的赞誉。

可以这样说,杜郎口的改革,触及到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从价值和意义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这并不过分。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既有实践性,也有时代性。

它解决的不单纯是“本土”升学率、农村教师素养较低的问题,也提升了学习能力、生存和成长以及师生相长等一系列问题。

杜郎口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现实意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一切都来自于实践,却又契合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

比如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杜郎口的小组学习早在很多年前就实现了。

杜郎口从全国6万所初中学校里脱颖而出并不是偶然的,是偶然中的必然。

比杜郎口更“先进”的理念有的是,为什么独独杜郎口成功了?

它不是一味地去学习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把别人的经验简单归结为人家的学生好、人家的老师好等。

想到就去做,去做就做好,不怕失败,更不怕挑战,这是校长崔其升带给我们的启示!

张梅玲:

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改革应该怎么做。

如果农村的教育搞不好,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有人说中国农村条件差,实行素质教育有困难。

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对此做了有力的回答,素质教育不完全是硬件问题,因为当初杜郎口什么都没有,却走出了一条路。

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关键不在于学校的硬件,还在于人的理念。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还提醒我们,要重新估量学生的潜能。

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还没有真正相信学生。

而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精彩,抢着阐述自己的看法,反驳别人的观点,看起来课堂很乱,其实活而有序。

它的第三个意义和价值就是证明教师的成长关键在课堂,在实践中磨炼。

现在一说提高教师素质就是请专家来作报告,外出学习。

其实,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关键是在实践。

智慧和知识不是同一个概念,智慧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在校长的引领下,通过在课堂中的磨炼,已经成长为智慧型老师。

郭振有:

这是一场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性的变革,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具有原生原创意义的教育改革的典型!

它在某些方面提供了一条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子!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6月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

“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从本原上回答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老师之职责是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等根本性的问题。

它打破了班级授课制建立几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教条和“本本”。

它打破了现行的所有教育学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规范性要求。

它追求的是没有任何一点形式主义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效益。

它冲破了重重阻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它在中国的一个乡村里,写出了一本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

它是本土化的,但它与现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高洪源:

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还给孩子,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中国目前比较严酷的现实条件下,他们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目前他们可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认为对于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应该苛求。

一个当初条件如此艰苦的农村中学走到这一步,创造出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了。

当然,我不赞成过高地评价杜郎口教改的意义。

中国教师报:

根据您的考察,您能否对杜郎口中学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谢金国:

杜郎口未来改革的重心应该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也关系到改革的深入。

据崔校长讲,杜郎口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外,近期还要从外地引进部分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期望能起到专业带动和引领作用。

张梅玲:

现在他们的学生学习动机非常务实。

在与学生座谈时,我问他们,你们学习为什么这么努力?

三个学生说,我们将来要做老板,因为现在爸爸妈妈生活得太苦了,我要改变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

因为老师说,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惟一的出路就是把书读好。

一个孩子说要做医生,因为奶奶生病死了。

一个女生的回答让我们很惊奇,她说以后要当大官,因为村里的干部上去几个月就下来,我当了清官要整整这些贪官。

三个学生的回答,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