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088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docx

《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docx

高考语文议论文50分+提档演练

第1篇:

从叠床架屋到一以当十

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喜欢堆砌材料,事例一个接着一个,没有层次,不见深入,用简单列举代替分析议论。

他们以为只要论点一提,几个例子一举,便是一篇议论文。

这是议论文写作的误区。

议论文要克服简单列举的毛病,就要学会给材料定位。

所谓给材料定位,就是要明确每一则材料从哪一个侧面、哪一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让材料一以当十,各施其职,保证论证链条连续而不赘余。

材料定位有浅层定位和深层定位之分。

浅层定位,即对材料进行精细梳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指明行文思路,比如时间先后,范围大小,区域差异,属性差别,等等。

深层定位,即围绕中心论点,结合不同材料提出不同的分论点,一个分论点统帅一则材料,让每则材料直接为每分论点服务,以避免重复用例,增加论证层次。

新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

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

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点拨

“传统文化”是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抽象为形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如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寻找自己的写作优势。

体裁不拘一格,贵在联系巧妙。

可以写散文,重在创设优美的意境,如写民俗节日,要写出它的欢快喜庆,让人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可以写议论文,如谈传统文化如何代代传承、永不消逝;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谈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与影响等等。

可以写记叙文或构思小小说,或故事新编,赋予古老的神话、传说鲜明的现代意义,去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老百姓传统的朴素的人生追求。

三类文展

脱掉长衫更精神

某考生

21世纪的中国,正以巨人般的雄姿告别昨天,迈向未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是有人不习惯现代生活,他们感叹:

阿福走了,风筝断了,长命锁丢了,八仙桌毁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其实,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

[在批评中提出中心论点,简明扼要]

磕头是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据说,它是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最尊重、最能表达崇拜之情的礼仪。

记得慈禧太后要见一个西方传教士,可是传教士只会握手,不肯磕头,这可难坏了老佛爷,到我堂堂中华,见我巍巍太后,不行跪拜之礼,岂有此理?

最后多亏太监李莲英给解了围。

李莲英告诉老佛爷,外国人没有膝盖骨,不能下跪。

于是老佛爷免除了教士的磕头之礼,顺利完成接见任务,又维护了国家尊严,真是皆大欢喜。

记得阿Q在判处他死刑的时候,让他站着,而不是跪着,他怎么也不习惯。

可见,磕头之于中国人是何等重要的礼仪。

可是今天还有几个喜欢磕头呢?

[举砖头的习俗]

从小背古诗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现在桃符早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春联,难道还要把春联重新换成桃符吗?

用春联而不用桃符,并不影响我们做中国人。

相反,非要把春联再改回桃符,这要浪费多少木材?

再说禁燃鞭炮。

现在家家有电视,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看各种文娱节目,不比放鞭炮有意义?

它据统计,在未禁放鞭炮的时候,每年春节要死伤许多人。

鲁迅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搞迷信。

[举放爆竹的习俗]

满清人入关,强迫汉族男人要像满族男人一样,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

清初南方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习惯,却拼死了多少条人命。

三百年过后,留辫子已成为汉人的习惯,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到处剪辫子,这一下许多人又不习惯了。

阿Q就因为钱秀才留洋剪了辫子而骂他是“里通外国的人”,称他为“假洋鬼子”,可见他对辫子是多么的深情。

他明明十分向往革命,但他就是舍不得把辫子剪去。

其实,那辫子有什么值得保留的呢?

[举留辫子的习俗]

沉舟侧半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我们不必为被潮流抛弃的枯枝败叶而惋惜。

得失评点

文章略具议论文的规模,开篇迅速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紧紧围绕扣中心论点举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问题是对引用的材料缺少议论和分析。

材料是丰富的,读来有应接不暇之感,但是,增加材料而未增加论证的层次,变换论据而没有变换论证的角度,使论证变成了简单列举,只在同一个思维层面上叠床加屋,无法使议论深入和丰富。

论证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中心论点一提,几个例子一举,便以为就是一篇议论文,这是议论文写作的误区。

升格建议

议论文要克服简单列举的毛病,就要学会给材料定位。

所谓给材料定位,就是要明确每一则材料从哪一个侧面、哪一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让材料一以当十,各施其职,保证论证链条连续而不赘余。

具体方法,常见的有如下两种:

一是浅层定位法,即对材料进行精细梳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指明行文思路,比如时间先后,范围大小,区域差异,属性差别,等等;二是深层定位法,即围绕中心论点,结合不同材料提出不同的分论点,一个分论点统帅一则材料,让每则材料直接为每分论点服务,以避免重复用例,增加论证层次。

升格文一

脱掉长衫更精神

某生

21世纪的中国,正以巨人般的雄姿告别昨天,迈向未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是有人不习惯现代生活,他们感叹:

阿福走了,风筝断了,长命锁丢了,八仙桌毁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其实,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

翻开历史看看,一路走过来,我们丢掉了实在不少啊!

[总领论据,层次更为分明]

先从礼仪。

磕头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拜寿要磕头,请安要磕头,谢罪要磕头,磕头成了晚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必不可少的一个“礼物”,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磕头呢?

中国封建社会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磕头就是这样一种意识的体现,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充当着封建伦理文化的婢女,它漠视个人的人格尊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作为一种陈规陋习,被现代文明的进步与理性浪潮所坚决摒弃与埋葬,是理所当然的。

[磕头——从礼仪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再说用物。

鲁迅说中国人发明火药用来制爆竹,搞迷信。

其实爆竹不完全是迷信用品,它在先人更多制造喜庆气氛的用物,可是,现在许多城市发布文告,禁止放爆竹。

古代人们居住分散,野外较为空旷,放鞭炮既能宣染喜庆气氛,又不会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

但是今天情况不同了,人口纷纷向城市集中,一个小区里,楼上楼下,住上几百家,一家放鞭炮,几幢楼不安宁。

在农村,电线、广播线四通八达,一个爆竹就能引起一场大事故。

所以,像燃放鞭炮这样妨碍今人生活的传统,自然不应该去发扬光大的。

[爆竹——从用物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说装束。

满族人喜欢留辫子,清人入关后强迫汉族男人按照他们的习俗留辫子,多少汉族人作了拼死的反抗,最终还是乖乖地留起了辫子,由不习惯而习惯,逐渐变成传统。

钱秀才因为留洋剪了辫子而被阿Q视为“里通外国”,称他为“假洋鬼子”。

辛亥革命爆发了,革命党人到处剪辫子,阿Q明明十分向往革命,但就是舍不得把辫子剪去,而是用盘辫术来对付革命党人。

可是,现在莫说汉族男人,就是满族男人,还有谁愿意拖一条长长的“尾巴”招摇过市呢?

[留辫子——从装束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它在不断地生成新内容,又在不断地抛弃旧内容,没有抛弃就没有新生,没有新生就没有历史的前进。

长衫马褂曾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脱去长衫马褂,我们更精神!

升格点评

文章还是原来的基本结构,也是原来的材料,但是材料的作用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磕头”讲礼仪,“爆竹”讲用物,“辫子”讲装束,三个材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一以当十,互不重复。

文章在具体论述时,分别用“先说礼仪”、“再说用物”、“最后说装束”来领起各段,既指明材料使用的角度,又显示了行文的思路,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升格文二

脱掉长衫更精神

某生

21世纪的中国,正以巨人般的雄姿告别昨天,迈向未来。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是有人不习惯现代生活,他们感叹:

阿福走了,风筝断了,长命锁丢了,八仙桌毁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其实,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

首先,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必须丢弃。

传统文化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有精华,有糟粕,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就说磕头吧,这种繁文缛节源起封建社会,它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充当着封建伦理文化的婢女。

它漠视个人的人格尊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作为一种陈规陋习,它早被现代文明的进步与理性浪潮所坚决摒弃与埋葬。

在传统文化中,像磕头跪拜之类的封建糟粕,何必要死抱着不放呢?

[“磕头”——从“封建糟粕必须完全丢弃“的角度使用材料]

其次,传统文化中于今无用的部分必须搁置。

传统文化是祖先根据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实际逐渐建立起来的,许多内容对当时的生活是适合,但是到了今天,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未必也适合今天的生活。

比如放鞭炮,中国早就有之。

那时候,人们居住比较分散,野外较为空旷,放鞭炮既能宣染喜庆气氛,又不会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也不太容易造成事故。

但是今天情况不同了,人口纷纷向城市集中,一个小区里,楼上楼下,住上几百家,几千家,一家放鞭炮,几幢楼不安宁。

在农村,电线、广播线四通八达,一个爆竹就能引起一场大事故。

所以,像放鞭炮这样妨碍今人生活的传统,自然不应该去发扬光大的。

[放鞭炮”——从“于今无用必须搁置”的角度使用材料]

再次,传统本来就不是一层不变的。

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是满族人的习俗,清人入关强迫汉人按照他们的习俗留辫子,多少汉人作了拼死的反抗,最终还是接受了。

三百年过后,留辫子已成为汉人的习惯,当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到处剪辫子的时候,许多人对于没辫子倒显得极不习惯起来。

到了今天,不仅汉人,连满人也都不留辫子了。

传统是一个生成过程,它从来就不是一层不变的教条。

[剪辫子与留辫子”——从“传统不是一层不变”的角度使用材料]

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唐诗宋词,韵味无穷;传统是长衫马褂,酸腐拖沓。

吟咏唐诗宋词,我们更高雅;脱去长衫马褂,我们更精神。

升格点评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在建造新生活的途中丢了几件破烂的长衫不必大惊小怪”,结合材料提出了“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必须完全丢弃”、“传统文化中于今无用的部分必须搁置”和“传统本来就不是一层不变的”这样三个分论点,让它们分别统帅材料“磕头”“放爆竹”和“剪辫子与留辫子”,每一个材料直接为一个分论点服务,各尽其能而不互相重复。

第2篇:

从简单举例到借事说理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于山顶,凌驾万物而得游目骋怀之乐,蔽于云雾浓厚;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于井口狭小。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原文呈现

在缺憾中绽放美丽

某生

有一则材料说:

“立于山顶,凌驾万物而得游目骋怀之乐,蔽于云雾浓厚;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于井口狭小。

”前一句展示了人生高处的非凡而开阔的视野,却也有“蔽于云雾浓厚”的不足;后一句传达的是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的真切实在的美好,却也有“困于井口狭小”的缺陷。

材料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受到所处位置与领悟水平的限制,人生难免有缺憾。

我们客观地对待周遭的世界,不卑不亢,欣然笑对;好也罢,坏也罢,只是相对的,应该热爱而不失理性地认真经营自己的世界;最重要的是保留美好的同时,尝试努力突破自己的局限性,探索心的世界,以提高人生的可能性。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诗词里写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则说: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

“人生就像橘子,有的大却酸,有的小而甜;一些人拿到了大的就抱怨它酸,一些人拿到了小的却埋怨它小。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更直截了当:

“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缺憾是难免的,但在缺憾中同样绽放自己的美丽。

曹雪芹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好不令人羡慕。

可是后来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晚年生活更加穷苦,几乎靠朋友接济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写作,历经十年终于成就了一部不朽的《红楼梦》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就失聪了,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史铁生在延安插队期间,遭遇到暴雨和冰雹的侵袭,就是这一次不经意地浸泡,使他双腿瘫痪,从1972年开始,就再也离开过轮椅。

他诙谐地说:

“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坐在轮椅上,一遍遍地想生和死的问题,终于悟彻了生命的真谛,写出了一部部关于生死的著作,创造了当代作家难以企及的辉煌。

缺憾固然可惜,但缺憾也并不那么可怕,只要不甘平淡,勇于绽放,你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病文细评

文章以“在缺憾中绽放美丽”为题,形象地概括了要勇于面对人生缺憾的观点,审题正确,立意准确;文题特征较为鲜明,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文章主要有如下缺点:

1.机械的抄录材料,令人生厌。

开头以“有一则材料说”起句,然后一字不漏的抄录材料的原文,这样引述材料显得机械呆板,缺少表达的智慧,令阅卷老师读而生厌,这样处理材料不是明智的办法。

2.引论和本论合到一起,层次不够分明

第一段在引述材料之后,花不少文字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全段将近300字,展开过多,却始终没有提出明确的中心论点,引论和本论合到一起,层次不够分明。

3.堆砌名言,不作阐述,没有自己的见解

第二段连引四条名言,都为直接引用,没有表达上的变化,让读者读而生厌;而且没有任何阐述,全是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见解,文段成了名言摘抄,毫无语言智慧。

4.对论据只有事实的叙述,没有分析议论

全文引用的论据较多,但注重论据的叙述,而忽视对论据的分析。

几乎每一个论据的运用都是一个孤零零的事实,前无分论点统辖,后无对事实的分析议论,使得论据和论点形同油水,难以融合。

5.论证手段单一,堆砌论据,不见层进。

以“缺憾是难免的,但在缺憾中同样绽放自己的美丽”领起的三段文字,其实是同样性质的三个事实论据,只有叙述,没有任何分析和议论,形式上段落分明,层次清楚,但没有论证层次上的深入,文章显得单薄而缺少说服力。

升格支招

1.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材料,避免抄录原文。

用自己的话转述材料,把材料融入自己的语言之中,最好是用评议的笔触叙述材料,使之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

如:

世界充满矛盾,站在山顶可以凌驾万物,却又有云雾困扰,身在山谷可以遍赏知芳草花林,却又有井口狭小的不足。

2.删除第一段中过多的议论,迅速入题。

议论文开头一般在引述中心事件的基础上作简洁评论,迅速提出中心论点或话题,不宜作过多的议论。

要删除第一段中的议论,并提出明确的中心论点,总字数控制在150左右。

3.增加对名言的议论,做到引用和评述相结合。

过多地引用名言,手法简单,令人生厌,可在名言之后增加一点议论,引用和评述相结合;也可以将部分名言转为暗引,做到明引和暗引相结合,让名言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4.加强对论据的分析,促进论据和论点的融合。

在中心论点之下,再设置几个分论点,用分论点来统帅论据,让论据支撑分论点;论据材料叙述要简洁,论据材料叙述之后,要对其进行分析,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叙议结合。

5.精选论据材料,压缩叙述性文字,彰显议论文特征。

事实论证三个论据材料,从同一个方向证明中心论点,没有任何角度变化,保留一个即可。

如果材料较多,舍不得忍痛割爱,不妨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重点述议其中一则材料,其他则用一两句话略作介绍;也可以用排比句来叙述论据,这样既可以压缩叙述性文字,为议论留下篇幅,又可以增、加强议论的气势,增强感染力。

6.增加论证手段,丰富论证层次,做到层层深入。

事实论证部分为正面论证,在压缩之后,可增加一个反面论证的层次,如某些人面临困境,因不知进取而迅速毁灭;也可以增加一段释疑补漏的内容,即在正面论证的基础上,推测读者的疑问或诘难,然后对其解释或反驳;还何以增加一个类比论证的段落。

总之,要做到论证有深入,层次有推进,不在原地打陀螺。

升格呈现

在缺憾中绽放美丽

某生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立于山顶,可以凌驾万物而得游目骋怀之乐,却又有蔽于云雾浓厚的困扰,安于山谷,可以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却又有困于井口狭小的不足。

这样看来,人生很难完美,缺憾似乎每个人的宿命。

苏轼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被一代代人所吟诵,因为它是一种人生哲理的形象概括,道出了“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的普遍世相。

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所以有人说,人生就像橘子,有的大却酸,有的小而甜。

缺憾是难免的,但缺憾未必与辉煌无缘,只要不忘初心,不甘消沉,在缺憾中同样可以绽放自己的美丽。

曹雪芹家道衰败,饱尝人生辛酸,他的人生缺憾却成就了不朽的《红楼梦》;贝多芬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失聪,他的缺憾只成就了不朽《第九交响曲》;史铁生插队时双腿瘫痪,终于悟彻了生命的真谛,写出了一部部关于生死的著作,创造了当代作家难以企及的辉煌。

缺憾不是灭顶之灾,自我放弃才是自己的死刑。

其实人生境遇的好和坏都只是相对的。

有一首打油诗说得好:

“他骑骏马我骑驴,自觉无颜叹不如。

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正确的态度是接受面临的现实,不卑不亢,欣然笑对,认真经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羡慕别人的世界,埋怨自己的命运。

不幸降临,身处困境,而不忘初心,永怀美好,努力尝试突破自己的局限性,你就可能像曹雪芹、贝多芬、史铁生一样,在困境中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如果没有缺憾岂不更好?

其实也未必。

崇祯皇帝在自杀之前,把剑伸向长公主,他说:

“谁让你生在帝王之家!

”看来,有个好爸爸也未必就没有遗憾。

三国时的刘禅,先有父王百般呵护,后有丞相竭力辅佐,可正是这没有缺憾的生活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缺憾,他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丧失了运筹帷幄的能力,结果成了历史上扶不起的刘阿斗。

百合纯白冰清,但无色无味;桂花香气四溢,却貌不惊人;牡丹绚丽多姿,但盛气凌人。

无数花之佳品都令人陶醉于其色、香、韵,但无论她们有多夺目或令人赞赏,总免不了有其短,而缺憾则更增添了自己的韵味。

常听有人感叹没有姚明的身材,没有谭晶的歌喉,没有长在大城市,没有生在官宦之家……如果这些也算缺憾的话,那么我要说,缺憾也并不那么可怕,只要不甘平淡,勇于绽放,你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升格点评

1.转述材料,显化观点。

升格文以“许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引出材料,在原来的句子里嵌入“可以……却又有……”这样的文字,采用转述而不是直接抄录抄录的方法,既显化了隐含在原句里的观点,又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从容自然,恰到好处。

2.论引分开,层次分明。

升格文在转述材料、显化观点之后,即以“这样看来,人生很难完美,缺憾似乎每个人的宿命”相承,提出本文的论题,然后结束本段。

全段总共约100字,在完成引述材料、得出论题后戛然而止,将论证分析留给本论部分,这样各段任务明确,层次更为分明。

3.叙以结合,论证充分。

升格文将三个同质论据压缩为一个并列复句,共于一段。

三个论据,前有观点句“缺憾未必与辉煌无缘,只要不忘初心,不甘消沉,在缺憾中同样可以绽放自己的美丽”统领,后有议论句“缺憾不是灭顶之灾,自我放弃才是自己的死刑”压阵,论据和观点高度融合。

4.层次丰富,层层深入。

原文本论部分为四句名言和三个事例,只有两个论证层次,升格文增加了反面论证、类比论证和审美角度的论证,不在原地打陀螺,思路不断推进,层次不断演进,论证不断深入,内容越发充实,思想也越发丰富,充分展现了议论文应有的魅力。

第3题:

从层次单一到多重组合

“丰富”,是作文发展等级的重要内容。

所谓丰富,就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对于议论性散文而言,丰富就是用以阐明观点的材料应当是充足的,具体的,而不应是单薄的,空泛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展开论证中思路开阔,广征博采,引用名言警句,援引古今名流,钩沉中外史实,纵横人间世象,做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但是丰富应当是材料的有机组合,而不是论据的随意堆积,简单叠加。

可有些同学写作议论文,往往只是根据中心把若干论据材料按照议论文的轮廓大致地摆放在一起,这样的议论文,材料翔实,内容丰富,但却没有明晰的结构,围绕中心而不见层次,任意东西而路径不明。

这样的文章就成了装填百货的菜篮子,建筑工地上的砖头垛。

○文题亮相

“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

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

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全文不少于800字。

○失误作文

担当

有人说,人类的沉重感源自自责、期盼和压力,因而随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

的确如此。

我们佩服杰出人物,是佩服他们的成就,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佩服他们勇于承受、敢于担当的人格品性。

大写的人就应当具有承受和担当精神。

【用“有人说”引出论点,简洁明了;其实是自己的意思,却借别人之口说出,行文有变化】

武则天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她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

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只叙述历史史实,没有分析和议论,担当精神似有若无,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乌台诗案让一个天才诗人无辜受难,苏轼没有怨天尤人,他选择了坦然承受,用一篇篇诗文记录着生命沿途的风景,让千百年后的人们依然沐浴着美的熏陶和滋润。

凤凰涅槃,然后重生。

也许,没有从灰烬中站起的那一瞬间,就没有那份王者的风范。

【本段紧扣“担当”来叙述苏东坡的事迹,语言简洁生动】

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祖父是破落贵族,父亲是一个潦倒终身的外科医生。

因为生活艰难,塞万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随父亲到处东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马德里。

他历经过残疾、被囚禁、被贩卖的坎坷,但从未被颠沛流离的命运打倒,而是默默承受着上帝安排给他的一切。

【从论证的角度看,塞万提斯与武则天、苏东坡的例子没有实质的区别,同义叠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面对宫刑,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刚直地死,一条是屈辱地生,在痛苦的抉择中,他舍弃前者,接受后者。

因为他知道,虽然死刚直地死可以令人景仰,但是,一旦生命结束,心中那个伟大的计划也就成了泡影。

他没有固守“勇往直前”的信条,拼做头撞南墙不后退的英雄,而是适时而退,于是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如果司马迁选择刚直地死,那么,中国历史将多了一位不屈的英雄,但也少了一部不朽的史书。

【以“特别值得一提”引出司马迁的事例,以示与前文的区别,但为何特别,下文无从体现,实质与前面的例子没有区别】

历史是动态的,无所谓公平不公平,不刻意,不违心,一切随缘,一切随性,勇于承受,敢于承担,就能活出一个独特的自己。

【归结论点,要言不烦】

失误点评:

文章有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简要归结,回扣中心论点。

问题主要体现在论据的选择和运用上。

首先论据材料过于陈旧,都是古人的例子,到故纸堆里讨生活,远离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