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367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x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x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毛经文论高考热点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学习价值论述

本知识主题的学习价值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不同文明的交往,二是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三是不同文明交往与发展模式选择的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在近几年的全国和各省高考命题中,文明交往类的试题已有了一些涉及,但“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不同文明交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命题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第一,不同文明交往的史实,零星散落在教材的各个章节,因此,学生对它也缺乏全面而系统的了解与掌握,缺乏对其规律性的认识。

实质上,文明交往是人类智慧、善良和爱心的持续不断积累的结晶,是逐步摆脱人类野蛮而日渐文明化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自发走向自觉、自在走向自为、情绪走向理智、必然走向自由、对抗走向对话、对立走向合作等。

研究与学习文明交往的历史、现实、内容、形式、因素、属性、环节、特征和规律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是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人类不同文明交往的感性同情、理性探索、深刻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全球化、信息化、多样化背景下理解文明交往的平等性和多样性这个核心观点。

第二,文明发展模式的论述,目前史学界主要是从经济学这个角度来研究。

中学历史教材对此虽然没有用“文明发展模式”这个概念来专门论述或编辑教材,但选用了大量的史实来说明和探求经济发展模式这个主题知识点。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

对世界古代史而言,重点是对三种文明模式选择的了解与认识;对世界近现代史而言,发展模式的选择主要是一个经济概念,它具体表现两个方面:

一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运行机制表现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罗斯福新政→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推行→70年代减少国家干预→90年代“中间道路”。

二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中国,苏联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三,不同文明交往极大影响了甚至决定了发展模式的选择,发展模式的选择反过来推动文明的前进和不同文明的进一步交流等。

“传承为文明内部发展之脉,传播为文明外部交往之路,选择为文明交往之键。

”过往的高考虽然没有明确从不同文明交往极大影响了甚至决定了发展模式的选择这个视角命题,但在具体的交往史实或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上却经常或明或暗地命题,近代中国在文明交往与发展模式选择中的交互作用与影响更是要引起考生高度关注的地方。

二、重点难点解读

(一)关于不同文明交往

文明交往是人类交往的文明化过程,是不断弃恶扬善、求真和审美,从而不断完善自我的历史发展过程。

1.文明交流的概念

著名历史学家彭树智把不同文明交流定位为“文明交往”,他认为:

人类文明交往互动作用是人类社会变动的终极原因,也是历史变化为世界史所设定的一条基本规律;文明交往包括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和同一文明之内的两种基本交往实践活动;它环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以不同内容和形式相互影响;它还涉及物质文明交往、精神文明交往、制度文明交往和生态文明交往四个层面;由社会生产和交往决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五种文明交往形态组成。

“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的价值在文明”,只有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本着平等、民主、宽容精神,通过各种文明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平共处、互利互信、互学互补、共同发展,才能使人类走入丰富多彩的历史深处。

2.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

人类文明交往的基本内容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

贯穿于物质、精神、制度和生态文明四大交往的主线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多种关系和普遍的社会联系。

物质交往,提高了人们富裕文明生活;精神交往,升华了人们思想文明境界;制度交往,推动着人们社会文明规范的完善;而生态文明交往则增进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保证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3.中外文明交流的两个阶段

从发展阶段上来说,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以前的古代文明阶段有三个不同的文明范式:

一个是大河文明(亦称农业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如古埃及之于尼罗河畔,古巴比伦王国之于两河流域,印度文明之于印度河流域,中华文明之于黄河长江流域,这类文明称之为大河文明。

另一个是海洋文明,特殊的地理条件(土地有限),迫使商业活动成为了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主角,并由此而产生了比大河文明更具融合性、开放性和自由民主化程度更高的海洋文明。

第三个是草原文明,以匈奴和蒙古帝国为其中的杰出代表。

近代文明实质上就是工业文明下的产物,它主要表现为近代资本主义文明。

一战后的现代文明有两个不同的范式:

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和现代社会主义文明,两种文明从对立走向合作,从分裂走向共生共融。

中外文明交流的主要国家是西方国家和四周邻国。

李翠玉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一文中认为:

中华文化自发端之初,就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或同化、或融合。

不仅如此,中华文化在世代传承中,从来没有断绝与异域异质文化的往来与交流。

这种开放吸纳的特质陶铸积淀出了一个世界文化的巅峰。

中外文明交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六世纪以前,交流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东学西传”和向邻国发散式扩展。

第二阶段是十六世纪以后,交流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西学东渐”。

4.不同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

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的文明交往形式。

文明间既也没有绝对的和平式交往,也没有永久的非和平式交往。

二者通常是相互交织、相生相伴、如影随形,共同促进各自文明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进行文明交往。

文明交往的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往形式。

无论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间,还是跨大陆的各帝国之间,或者是民间的商旅、教旅、学旅之行,和平形式的交往,一般占有主导地位。

学生在正确了解和认识商业贸易、文化交往是文明交往常态的同时,也应该正确分析历史上的征服、掠夺、抢劫、破坏、凶杀,特别是战争等暴力也是一种不常用的特殊的交往形式,其中的战争是非和平交往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暴力交往。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文明交往史上的诸多绚丽篇章。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开拓疆土、移植人口、掠夺资源、控制商路等动因,使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农耕世界之间的暴力交往层出不穷。

13至15世纪蒙古草原民族的纵横驰骋、波斯帝国的攻战、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罗马帝国的征讨、奥斯曼帝国的征伐等。

战争过程的破坏性、野蛮性与战争后果客观上的进步性与文明性并存。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的暴力交往,实质上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融,最终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农耕民族之间的暴力交往,也使得文化的沟通和融合过程加快了。

暴力交往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残酷交往形式,它具有和平交往所不具备的冲击力量,其结果是交往范围的迅速扩大和交往程度的空前扩展,并常常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或某种模式的选择。

暴力交往在农耕世界和工业世界之间,以及在工业世界之内,也是频繁进行的交往形式。

人类文明交往史是和平和暴力两种形式的交织史,也是和平交往日益深入人心的历史,把和平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历史交往引向法制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轨道上来。

5.对文明交往的评价与认识

对不同文明交往的评价和认识,它主要是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看法的能力,引导学生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学生必须要正确理解不同文明范式的创造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然进化、孤立发展、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一个既立足于特定的、具体的自然与历史条件,同时又互相撞击、互相借鉴、互相竞争、互相超越的永无止息的过程。

文明的共同性或共通性,是不同文明范式互相借鉴的基础,它总是在交融互动中共同发展的。

文明交往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多元文明的共存和交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它的主要意义在于坚持文明交往的平等性和开放性,对自己的文明要有“自知之明”,对其他国家的文明要有“知人之明”。

(二)关于发展模式的选择

1.发展模式的概念

发展模式从广义上讲,包含了经济制度体制、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综合要素。

从狭义上讲(特别是相对于世界近现代史而言),是一个经济概念,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的经验总结与高度概括。

2.对世界古代史两种文明模式选择的认识

对世界古代史三种文明模式的不同选择的理解和认识,也是高考不可忽视的命题内容。

事实上,不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大河文明,还是以希腊为典型的海洋文明,他们最初都是缘于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中国与希腊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及不同的经济活动与政治模式。

中国的大河文明是发源于大江大河,受惠于大江大河的哺育,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河流旁聚集人口,地势平坦,平原多,山地少,内陆成片,土地相对肥沃。

气候温和湿润,光热充足,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

再加上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等四大文明古国虽然在地理位置上都靠近海洋,但都没有形成比较发达的海洋文明。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均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河流。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需要安定,所以希望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进行统治,因此中国古代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希腊环海、多山、多岛。

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构成“爱琴海世界”;希腊半岛——多山少大河、平原,土地贫瘠,发展农业条件较差。

内陆因山脉阻隔,交通不便;东部沿海地带----海岸曲折,多良港,有利于发展航海贸易事业。

小亚细亚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海岸曲折,多良港,岛屿众多,自然条件极为优越。

爱琴诸岛——特别是克里特岛,处于西亚、北非和南欧的中心,海上交通方便,是古代地中海交往的桥梁。

这种地理特点决定古希腊人不能如古中国人一样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经济活动。

古希腊人只能从事商业活动和对外殖民活动发展海外贸易来解决人地矛盾和生存问题。

商业活动最主要的要求和特点是商品交易的双方或多方主体是平等和自由的。

因此民主政治成为希腊众多城邦首选的政治制度之一。

再加上古希腊的地理版图破碎和众多的城邦小国,使其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可能像中国一样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3.世界近现代史的两种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这两种模式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一种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两种模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进程都有着巨大的贡献,既相互发展交融,又相互制约。

如果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作为划分标准,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冷战时期还简单地称之为市场经济模式与计划经济模式。

如果从市场的自由程度来划分,可分为自由市场发展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集中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如果从市场发育程度来衡量,可分为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

如果从发展程度与水平来划分,可划分为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

如果从特定的发展形态、特质来划分,又可分为新兴国家发展模式、传统工业国家发展模式。

如果从地理、地域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来区分,可以划分为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就课标、考标和高考命题要求而言,学生更需要知道和了解以下几种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现代化,也称近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1)自由放任型(英国为代表)。

(2)国家干预经济型(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型(以苏联斯大林模式为代表)。

(4)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型(以中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为代表)。

(5)国家干预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各自国家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当今趋势。

4.对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多样性的理解与认识

对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多样性的理解与认识,是为高考大题第三问和第四问服务的。

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第一,模式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适合或不适合之别。

不同的经济模式是根据客观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和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不会只有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

即便是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发展模式也不会一模一样。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保持较好的发展,都必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

第二,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内自然资源情况、产业发展程度、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发展模式的选择。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发展模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此外,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也影响和制约其社会发展模式。

第三,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

世界上任何一种发展模式即便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检验成型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而及时地进行调整和创新,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第四,当今世界进入多元模式竞争的时代,发展模式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软硬实力的全面展示。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培育非常重要,发展模式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决定一国前途命运、展示良好国家形象、彰显国家实力的最好招牌。

(三)不同文明交往与发展模式的交互作用与影响

1.内部文明交往影响或决定发展模式的主要史实

以中国为代表。

古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统治制度影响下,均采取了接受“汉法”的措施。

西晋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原来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

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少数民族逐渐学会先进的农耕技术,成为农业居民。

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契丹族首领阿保机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任用汉族读书人制定典章制度。

党项族仿照汉族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

金世宗进行改革推行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贵族攻占中原地区初期,把游牧生产推广到中原,后来才“退牧还耕”,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改变其保守落后的“旧俗”,这势必会促进蒙古族封建化速度,使元朝统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支持。

建立清朝的满洲贵族,入关后在经济上逐步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和恢复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完全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外部文明交往影响或决定发展模式的主要史实

日本的大化革新(中化)和明治维新(西化),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和资本主义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北美的独立战争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俄国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国统一中的战争交往,埃及的阿里改革。

近代中国清府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以至于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后政治体制的选择、新文化运动等;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也曾先后从走俄国人的革命道路到走自己的革命道路、从社会主义建设中模仿斯大林模式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等等。

3.近代中国在文明交往与发展模式选择中的交互作用与影响

罗衍军在《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回应》一文中认为:

在近代中国,西方文明是紧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坚船利炮的军事入侵而进入中国的,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不同文明交往与发展模式选择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中既反抗西方列强入侵,又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与追求最理想的发展模式。

认识一:

近代中国走向文明进步,是中国人民自身奋斗,和在不同文明交往中主动选择发展模式的结果,而非西方列强的恩赐。

近代中国文明的进步,并不是西方列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资本主义文明的结果。

恰恰相反,近代西方文明向中国输入是与西方的军事入侵、商业盘剥相伴随的,西方对中国输入文明,并非要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体系,而是要通过军事征服、商业盘剥、文化渗透等侵略手段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成为它们的附庸,全面攫取中国的各种资源,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

近代中国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不是列强赐予的;而是中国人民在反抗西方列强侵略蹂躏的同时学习其长处,并经过自身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和主动选择发展模式所取得的。

认识二: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吸纳和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自主选择发展模式的过程。

认识三: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回应,是一个对西方文明进行创造性改造和中西文明互相融合的过程。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并非一个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照搬的过程,而是在保存优秀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对近代西方文明进行创造性融合与改造、去糟粕吸精华并主动选择发展模式的过程。

康、梁等维新派在进行维新变法运动时,便采取了“援西入儒”的变法策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他根据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创造性地改造和发展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的基础上,加上考试和纠察两权,形成五权宪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根据中国的社会现实,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改造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现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同样是在文明交往与发展模式选择的交互作用中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立足本国实际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由最初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走向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近20年来,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日本经济萧条、拉美经济崩溃、美国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变故和冲击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奇观,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也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中国的成功昭示我们:

既不能在文明交往中机械地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能要求他国家照搬我国的发展模式,应尊重世界各国发展模式的自主选择,让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发展经验。

5.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文明交往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不同模式选择的重大影响要素之一。

2012年召开的 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指出: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固国之基,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若脱离了文化发展都是不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垮,一打就败;但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就不打自垮,不打自败。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传承。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之本。

苏联解体就是因为软实力这条腿不行而不打自垮的典型案例。

苏联解体时,它的硬实力、军事实力是很强大的,完全可以和美国抗衡,它的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但所有这些都挽救不了最终的结局,就是因为它的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舆论的支持,失去了人心,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最深层、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三.考查方向指点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模式的选择是高考命题的“富矿”,虽然这座“富矿”还深埋在地层深处无几人识得;但只要一朝发现,未来高考命题将会在此处有一场“疯狂开采”,相信这一点已为期不远了。

通揽2007—2012六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和各省卷,明确以“不同文明交往”或“发展模式”作为试题立意的高考题只有三道题,大约有十几道高考材料主观题涉及到了这两大主题知识点,但都是附带而过,只是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2012年浙江文综第24题涉及到了不同文明的交往这个知识点: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但材料选用、问题设置与题头语严重脱节,各行其路,各说各话,没有在文明交流的“隔绝、碰撞、交融、解放”等关节点上编好这道题,缺乏严密的逻辑对应关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明交往题。

发展模式的选择这个主题知识点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方向性的控制和影响,其中的经济模式命题较多,文化模式也是偶尔涉及一点,政治模式特别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和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优劣比较几乎成了高考命题的“禁飞区”,即使涉及一下,也是分而考之或偶尔露一下峥嵘。

如2008年江苏历史第23题涉及到了其中的经济模式选择问题: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因此,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模式的选择还处在高考命题的“初级阶段”,基本上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荒地”,相信未来高考命题将会在此处“大有作为”。

第一,不同文明交流在未来高考的历史命题中将会集中于对文明交流概念的把握与理解、不同文明交流的内容与史实、不同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不同文明交流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不同文明交流的评价与认识等几个方面。

具体史实可能会集中在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中外文明交流、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这三个点上。

第二,发展模式选择的命题也主要集中在对发展模式的概念理解、发展模式选择的史实与内容、发展模式的选择对本国与世界历史发展作用与影响、发展模式选择的评价与认识等。

从内容上来说主要集中在近现代经济领域的两大热点史实中,一是20世纪以来,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

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推广这一模式,引起资本主义新变化。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经历曲折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上述两个方面的史实从高考命题视角上来说估计是四个方面:

一是改革的视角。

发展模式的不同选择(如近现代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与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改革的范畴,改革作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

二是多元史观的视角。

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全球史观范式、社会史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等多元史观都能够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来隐性介入各国发展模式的不同选择。

并与当前社会发展热点相结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与考查不同国家因具体发展阶段和国情不同而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发展模式。

如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过程必然会引起政治文明、思想文化发展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发展模式的创新和重新选择。

如果我们进一步以全球史观来考查的话,各种经济运营机制的相互影响、工业文明对全球进步的贡献,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等都成为了命题的“宠儿”。

三是以“新课程”理念渗透试题,具体入题形式估计会以“研究性学习”试题、探究型试题、开放型试题为主,命题的主题或话题以发展模式在选择中如何关注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