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335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docx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docx

初中生物一等奖论文合集下

∙科学探究巧设计 意外改进大收获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与收获

1、教材内容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探究活动。

  2、教材分析

  从内容上看,本章节试图以学生经常接触和了解的生物为线索,引导他们探究生物是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

前三节已经全面介绍了地面上、水域、空中三个环境中的生物类群,这些生物类群都是学生熟悉且较易观察的,对生物圈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土壤中的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较易忽视,但对生物圈的作用却非常大,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相对较熟悉的蚯蚓为研究对象,学习土壤中的小动物是如何适应土壤环境的,这是对前三节内容的补充,完善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从技能上看,学生在完成各种常见动、植物的观察和探究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探究技能。

所以本节对蚯蚓的探究活动的设置,其意图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3.1.1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3.1.2强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2能力目标

  3.2.1巩固观察、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2.2提高对探究实验的质疑反思和改进能力。

  3.2.3提高对资料的检索、整合、分析的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3.3.1转变学生对蚯蚓的恶心情绪,激发他们对蚯蚓的喜爱和保护之情。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难点:

对“刚毛在蚯蚓运动中的作用”探究实验的质疑反思和改进实验方案。

  5、教学设计

  5.1课前准备

  教师:

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报告。

(见附件)

  学生:

4人一小组,分工合作,根据实验报告完成观察、探究实验,注意安全。

  器材:

活蚯蚓(课前可让学生自己抓蚯蚓,然后筛选出带环带的环毛蚓)、解剖盘、镊子、解剖针、玻璃棒、聚光电筒、硬纸板、玻璃板。

  5.2教学流程

  5.2.1导入

  回忆上节课调查的土壤中的小动物,提出本课的研究对象——蚯蚓。

提问蚯蚓的生活环境如何。

由于“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故提出本课的目标——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5.2.2观察和探究活动

  各组仔细阅读下发的探究实验报告,按照要求完成报告中的前三个观察实验(即外形篇、呼吸篇、反应篇),持续时间大概为15分钟左右。

教师巡视各个小组,给予适当指导。

前三个观察实验完成后,由各组代表分别从蚯蚓的外形、呼吸、反应三个方面总结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在实验报告最后一部分“运动篇”开始前,先播放蚯蚓运动的视频片段,讨论蚯蚓依靠哪些结构运动。

其中刚毛对蚯蚓运动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

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蚯蚓应该在硬纸板上爬得更快些。

教师按照教材的实验过程演示,结果蚯蚓在玻璃板上比硬纸板爬得更快,得出的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不一致。

各小组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在实验中摸索出改进方案,本段探究可进行20分钟左右。

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改进方案,并总结蚯蚓运动时依靠的结构。

  回顾整个探究报告,从外形、呼吸、反应、运动等多方面总结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强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5.2.3课后延伸活动

  与学生讨论蚯蚓对生物圈的作用,尤其是对土壤环境的作用。

给有兴趣的学生发放《科学也疯狂》杂志中有关蚯蚓改造土壤的资料,利用实验用过的蚯蚓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6、教学设计亮点与收获

  亮点一:

实验报告巧设计,条理清晰破重点。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观察探究类实验。

这类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观察漫无目的,生物特征观察不全面。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平时教学中遇到这类观察探究实验时,都会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报告,就像本实验的实验报告,设计成外形篇、呼吸篇、反应篇、运动篇四个大部分,目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目标,有条理的进行观察和探究,更有助于学生总结蚯蚓的特征,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就教师而言,设计实验报告在备课时会耗费一些时间,但是在课上,这张实验报告可以给学生腾出更多独立观察探究的时间。

所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报告,对提高观察探究类实验的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亮点二:

教材细节重质疑,头脑风暴改实验。

  实验报告中前三个是观察类实验,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而最后一个“运动篇”则属于探究类实验,且这个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刚毛对蚯蚓运动的作用这么简单。

笔者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实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预测能力、对教材的反思质疑能力以及改进实验设计的能力。

而这样的教学设计灵感源于准备这个实验时遇到的两点困难,相信只要亲手做过这个实验的老师都会遇到。

其一,蚯蚓在玻璃板上和硬纸板上的运动能力的差异很小,很难区分,甚至很多时候为保证蚯蚓体表湿润,水太多,反而会造成蚯蚓在玻璃板上滑行,运动速度比远比硬纸板上快;其二,由于蚯蚓是活体动物,它的运动方向很难控制,这样就很难比较蚯蚓在不同界面上运动的快慢。

而以上两点实际情况对学生理解刚毛对蚯蚓运动的作用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整个教学设计陷入了瓶颈。

笔者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不断尝试,终于意外的找到了解决方案——针对第一个问题,实验时在玻璃板上的水少些,硬纸板上的水多些,这样既保证了蚯蚓呼吸,又可以防止蚯蚓滑行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用两根平行放置的玻璃棒规定蚯蚓的运动轨道,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蚯蚓运动方向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做出预测,然后教师演示教材中的实验步骤,结果并不能做出预想的效果,然后带领学生论证实验预测有无科学依据,质疑反思教材的实验步骤细节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而实际上课的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学生在质疑书本细节的精神推动下,刮起了一场改进实验方案的头脑风暴。

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群策群力,各抒己见,想出了很多方法,甚至有些方法比老师想到的还要好。

总结一下,有“玻璃棒法”——在老师想出的方法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光和针的刺激,为的是让蚯蚓运动起来。

“折纸板法”——在硬纸板上可以不用玻璃棒规定蚯蚓运动方向。

由于硬纸板在受潮后很容易弯折,所以直接弯折硬纸板,就可以让蚯蚓在弯折后所形成的夹角中运动,实验方法更显简单。

“水滴引诱法”——由于蚯蚓的体表不会在短时间内干燥,所以可以在蚯蚓的口前用水来引诱它朝一个方向运动,而且不同界面的运动速度差异很显著。

这个方法最简单有效。

这第四个“运动篇”探究活动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到了质疑反思精神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头脑风暴改进实验的乐趣;而作为教师,在激烈的教学互动中也收获了教学相长的最大乐趣。

  亮点三:

科学疯狂突趣味,课外活动深拓展。

  在整节课的最后,笔者选用了《科学也疯狂》杂志中一期有关蚯蚓改造土壤的实验资料。

学生只要准备一个稍大一点的剪掉口的饮料瓶,在里面交替倒入沙和土,加入些水,顶层放置一些菜叶子,把课堂上实验用的蚯蚓放入瓶中,最后用旧报纸将瓶子包起来,过五天观察蚯蚓对沙土的作用。

杂志是以卡通的形式描述了整个实验的操作步骤,非常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实验材料也非常容易准备,步骤也相当简单。

笔者只要求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结果课后有相当多的学生参与了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蚯蚓能够改善土壤,尤其它们的粪便能使土壤肥沃。

最后学生将改良好的土壤放入花盆,蚯蚓放回自然界。

  笔者认为要吸引学生参与课外延伸活动,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素:

第一、延伸活动要简单易操作。

第二、介绍延伸活动时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勾起他们的兴趣。

《科学也疯狂》杂志是笔者在课外无意中发现的,是一本以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为载体,集知识和趣味与一体的科学类杂志,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教师可以多开发一些类似的科普类杂志以补充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维度,提味整个课堂教学。

  相信只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上灵活机智,随机应变,课后适当拓展延伸,一定会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并在学习中体会到生物科学的无穷乐趣。

  附件: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报告

  组长:

             组员:

               

  【外形篇】

  材料:

活蚯蚓、解剖盘、镊子

  方法:

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盘里,观察它的体色和体形,可以用镊子轻轻翻动它。

结果:

  ●请给图中的蚯蚓图上恰当的颜色,注意颜色的深浅。

  ●请标注图中蚯蚓的前端、后端、体节、环带。

  1、你是如何区分蚯蚓的背腹面、前后端的?

  【呼吸篇】

  材料:

活蚯蚓、解剖盘、镊子

  

方法:

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盘里,用手指轻轻触摸它的体表,有什么感觉?

来回抚摸它的腹面,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用放大镜观察位于腹面的许多小突起。

这些突起叫做“刚毛”。

(见图)

  结果:

  1、蚯蚓的体表有没有黏液?

黏液对它适应土壤中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大雨过后,地面上的蚯蚓特别多?

  3、依靠什么呼吸?

  【反应篇】

  材料:

活蚯蚓、解剖盘、镊子、解剖针、聚光电筒、硬纸板

  方法:

  ①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盘里,用解剖针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部,观察身体各部分对针刺有何反应?

  ②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盘里,用硬纸板遮住解剖盘的一边,形成一个阴暗的环境。

用聚光电筒照射蚯蚓身体各部分,观察它对光刺激有何反应?

  结果:

  1、蚯蚓对针刺和光照两种刺激都作出了什么反应?

身体的哪些部分反应比较灵敏?

  【运动篇】

  材料:

活蚯蚓、镊子、玻璃板、硬纸板

  方法:

将同一条蚯蚓分别放在玻璃板和硬纸板上,哪种表面更适合蚯蚓移动?

  结果:

  1、你觉得刚毛对蚯蚓有什么作用?

  2、你预测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真实的实验结果如何?

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3、你对这个实验有什么改进意见吗?

∙初中生物教学要双翼齐飞

[摘 要]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在农村中学,学科教学往往被缩减成学科知识教育,学科思维方法和科学发生发展之源头——科学实验被虚拟。

本文对农村中学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成因、危害以及应对之策作分析阐述,尤其对改变现状,多层次分角度地作了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现状  对策

  一场实验课教学竞赛

  受组织方委托,给一场初中生物实验课竞赛课命题,要求是课程中有要求,教材中有“落脚”的。

经过思考筛选,给出的课题是“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

来自经过选拔的几个乡镇中心初中的老师进行了角逐。

经过一天的比赛发现,尽管参赛者在课堂教学上都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总体上却暴露出众多不足:

一是课题性质把握不准,把探究性实验课上成验证性实验课;二是实验课程序设计不当,课堂秩序紊乱;三是实验指导错误,方法不当,误操作太多;四是实验课目标定位不准,张冠李戴。

这是一场竞赛课,出现这么多的问题,难道是说我们的老师不会上实验课吗?

  一位学生母亲的诉说

  单位有一位教化学的老师,她的孩子正读初中。

孩子是个好学生,聪明好学,对生物学科特别喜欢,和妈妈聊天时却时常抱怨学校的生物老师,说是不肯上实验课,一学期就连标本也难得一见,更不用说是动手操作了。

这位母亲为了满足孩子的求知需要,自己到菜市场购买猪心、猪肾、鱼虾、鸡鸭,和孩子一起对照着书本尝试解剖。

听了这样的诉说,再回想平时课堂教学调研情况,一年内真的很难听到实验课,难道是我门的老师不愿上实验课还是不会上实验课?

一项学科教师任职调查

图表一  三县农村初中2008—2009年生物教师构成人数的情况

图表二  三县农村初中2008—2009年生物教师构成比重的情况

在我县及周遍县市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是生物专业教师比例小,兼教教师多;二是50周岁以上的占了不小的比例,这部分老师大都是体弱多病或临近退休的老同志。

这样的一个学科教师群体能承担起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的生物实验教学吗?

  一道实验试题的解答

  在一次八年级期中检测试题中,编制了这样一道试题:

  下图是观察洋葱根尖玻片标本时看到的细胞分裂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用5×的目镜、10×的物镜进行观察,则观察到的细胞放大倍数          。

  

(2)某同学要将左下方看到一个完整结构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则应将载玻片向          移动。

  (3)图中这些细胞           (“能”或“不能”)继续分裂,因为          。

  (4)……

  在试题答题情况取样分析中发现,学生对

(1)

(2)两问回答正确率较高,据分析是因老师反复讲,学生已形成记忆,但对第(3)问,答对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学生答成是“能”,原因是“细胞连续分裂”。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真的观察过玻片标本,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细胞是死是活,那么这样一类学科实验的基础问题还会成为“难题”吗?

事实上,在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中,学生反映最感到困难的就是实验题了。

那么,实验课教学不正是学生的需要吗?

  成因分析

  这一个个疑问,也许会激起人们的更大疑问,在新课程改革已有几个年头的今天,我们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了些什么?

在做些什么?

我称之为在推“独轮车”——老师读教材、讲教材,学生记概念、背原理、做试题,甚至是背试题记答案——这种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发展,重教师传授轻学生探究,重教材要求无课程意识的知识教学,让发展学生技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科知识生活化的实验教学退在一旁。

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不爱学。

连教者也感到学习过程学生是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工夫耗费不小,效果收获不大。

学生更是可怜,一张张笑脸在慢条斯声的宣读声中萎蔫,一个个疑问在不知根底的解答中消散,一次次探究的冲动在繁重的作业和无助中湮灭。

  造成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推“独轮车”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下面这份调查统计也许能给出答案。

  “

(1)初中生物学科教师兼教情况  85%  。

  

(2)实验课开设困难的原因:

A.组织准备麻烦(  )B.占课时,影响教学进度( )C.实验操作吃不准,怕误导( )D.班额大,生数多,实验室实验器材承受有困难( )……”

  很显然,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敬业精神不足,学科素养缺陷都是导致生物课堂教学推“独轮车”的重要原因。

一些学校的校长苦于师资数量不足和不配套,不得不让一些“老弱病残”的老师改教生物这样的“小学科”。

也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因生源缩减,教师富余,为保证工作量,让语、数、外等其他学科教师兼教生物。

改教的也好兼教的也罢,只要能撑起这个门面,把课担起来,读书也好,做作业也行,教师怎么想的就怎么做。

曾有一位教外语的老师,教学《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课,只用了15分钟便将教材中的文字,包括两项观察实验全部宣读完毕,按照《教师教学用书》公布习题答案后便再也无事可做,余下时间要求学生做英语作业,学生是一脸的迷惑,满脸的无奈!

课后交流,老师既感内疚也感无奈,学校外语教师多,多数是教一个班外语,再教一个班的生物,老师无法选择。

那些早些年生物学科毕业的老师已改教物理、数学、化学多年,成为这些学科的骨干。

这种“学生物不教生物,教生物未学生物”的错位现象在周边县市也很常见,在地理、历史学科也十分普遍。

对于这些改教、兼教老师来说,照本宣科也许还行,对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的实验教学往往就难以企及了。

  随着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在硬件设施上有了较大的投入,一般学校在实验室、实验器材等方面都能配置配给,但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往往缺乏专业的实验员,一方面,在仪器管理使用上不规范、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需要的有关物品、开设实验所需的准备又脱节,又显得资源不足。

再者,生物实验教学需要的一些材料往往有时节特点,难储备,是要花钱的,在申请购置上学校领导怕花钱,认为不值得;老师又怕自找麻烦,往往选择“息事宁人”“相安无事”的态度,让生物实验教学随它去吧,一心一意推自己的“独轮车”。

  那么条件好、重规范的学校又存在什么现象呢?

老师有专业水平,能够按照课程要求实施实验教学,但是由于班额大、生数多,实验室实验器材数量不够,这班使用那班就轮空。

再加上很多课一旦充实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课堂教学耗时长,学生秩序还难以控制,被认为是费力费神还耽误进度,所以很多老师便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又让实验课成为“独轮车”上的一件载物。

  改独轮为双翼齐飞的策略思考

  面对这制约实验教学有效实施的种种桎梏,要让我们的实验教学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一、坚定课程思想,从开全开足课程上落实师资配置。

  这项工作的实施,更需要自上而下,因为如果不能真正从政策上抓落实,学校课程开全开足只能是应景式的支撑而难有根本要求上的兑现!

这可能会触及教育的某些深层次矛盾,如人事编制等,但如果我们能从课程改革的大局上考虑,应该会有所作为。

其次是学校层面,在现有状况下学校可作些必要的调整,包括策略和方法上的,如尽量让兼职为专职,短期任教为长期任教,强化责任,认真考核,让这些教师集中精力,二次学习,变副业为专业。

再次是教研部门,要加强培训指导,让这些教师尽快变外行为内行。

有了这样的改变,我们的实验教学才有了人力资源上的保证。

  二、倡导敬业精神,为自身发展攒资,为学生发展负责。

  《有效教学》的作者肖成全教授说,教师的成长有三个境界,一是“技”的境界,在于广泛掌握专业知识;二是“艺”的境界,在于有效表达专业思想;三是“道”的境界,在于执着追求专业精神。

作为生物学科教师,接受多年的学科教育和学习研究,有“技”,如果仅因实验教学烦、累而选择回避它,那对教者而言就是自我荒废,叛经离道;对学生而言,则犹如看着身边的美果甘味腐朽而不可得,丧失汲取拥有的机会。

两相比较,我们做教师的累一点、烦一点真是算不了什么。

  三、加强专业研修,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对于一般性的观察实验,可选择适当的实物、样本、图片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巧妙组织。

如好多实验观察材料,就可选择身边易取的动植物,既能减少教师在准备工作上的压力,又能促进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提高学习主动性,加以正确引导,还能增强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分工合作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等。

对于验证实验,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突出常用实验器材的识别、用途、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基础内容的教学,要讲清楚,示范到位,学生要亲自动手,反复演练。

如显微镜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实验仪器,能认识它,会使用它、懂保护它是显微镜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要经历从原理引入到直接感知再到理性积累领悟的反复过程,单凭看图背要点是难以让学生真正把握它的使用的。

对于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探究类实验教学,更要寻求方法。

有人提出,教材中有些板块中有“边做边学”内容,和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在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实施。

因为大多学校包括县中这样的学校,规模较大,平行班较多,在实验室中实施教学,是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一般学校对教材中“边做边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是与课堂教学内容分离开来的。

那么,可不可在课堂进行呢?

下面是山东胶州曲远娟老师对高中教材中《细胞呼吸》一节课的范例,我觉得很有参考价值。

  ……(课堂教学进行了8分钟,师生探讨分析了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等,引入探究实验)

  教者媒体示学习目标“实验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实验设计思路。

  小组讨论后交流(小组代表陈述,接受师生质询,进行答辩)

  教者点评,进一步启发思考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路

  教者要求学生尝试绘制实验装置图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装置图、绘图

  小组展示图,介绍设计思考,同学互评,教者启发思考,学生逐步形成装置图的整体设计师生展示装置模式图

  学生小组交流方法步骤,师生讨论分析,形成对照实验操作步骤,师媒体出示,小组分工操作,用准备好的器材用具完成实验装置连接操作,放置待观察。

  ……

  这一节课,教者通过巧妙设计将教学内容和探究实验同堂进行,对探究实验不是简单的介绍方法、动手模拟,而是让学生思考探寻实验思路、方法、步骤,当学生对实验装置图和实验过程步骤了然于心,动手操作便水到渠成了。

从时间上看,将探究实验与知识教学同堂进行,过程紧凑,时间利用率高;从内容上看,抓住核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科学素养;从形式上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体现了学的主体性。

我们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不也可从中吸收借鉴吗?

  生物学科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发现真理、探求结果的方法更重要。

我十分认同“知识本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建立科学方法的根据和手段”的观点。

生物学科教育要树立现代教育观,要更关心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摈弃只重知识传授无视方法探究、重文字记忆轻实验操作的推“独轮车”做法,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能够在知识与方法,态度与精神上同步发展,这才能符合新课程要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深入实践课程理念 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

基于初中生物不参加中考、初中生物教学现状不佳的事实,本文以新课标的高度把握新教材,以新课标的高度审视当今初中生物教育现状,提出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

新课标 有效教学

  1、再读新课标: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五六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

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

《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