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2160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docx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docx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

Inthisworld,nooneiseasiertolivethananyone,butsomepeopleareclamoringfortheskyandsomepeopleareworkingsilently.简单易用 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6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

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

  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示曲阜旅游图片,引出近几年来孔庙旅游的人数统计。

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整体观察,初步认识折线折线统计图。

知道统计图的名称及折线统计图的构成。

  2、在此基础上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点看出数据的多少,而通过折线的起伏则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在汇报时要让学生用手势描绘一下折线的起伏。

初步体会倾斜角度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

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这时同时出示两种统计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对比,思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自由发言。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总结通过观察对比认识到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概况能力。

  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面就进入第三环节

  三、知识应用:

  1、利用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作用。

  2、我国24到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统计。

在这里我安排了一个我国奥运健儿得金牌升国旗的短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片刻,并通过这个视频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小辨析师。

通过辨别这样绘制统计图合适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在于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这个统计内容主要是统计各种文具的数量,所以不合适。

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根据统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灵活运用知识。

  一节课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饱,还要让一部分孩子吃好,因此我设计了第四部分

  四、知识拓展:

通过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统计知识的来历、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节课是零散的知识拼凑在一起的,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最后我设计了第五环节。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说说收获。

达到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板书设计:

  点:

数量的多少

  线:

数量的变化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征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在第二学段的要求是: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3、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的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4、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

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习重点。

  3、教材对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

  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

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习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

  另外“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例如新闻之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认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

  本单元知识还是五年级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学习困难点预设:

  

(1).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总结要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产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不一样?

”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

  

(2).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

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我的思考

  本节课我将尝试将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例1、例2)进行整合,在本节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在后续课中,我将安排统计图的选择(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和对折线统计图的继续理解与应用。

  三、确定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能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

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

  4.学生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预设

  学习重点:

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理解折线统计图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

能补充完整折线统计图。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

  出示过去一周兴隆天气预报的图片。

  谈话引入:

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过去一周内我们兴隆每天的天气情况的一组图片,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教师将这些最高气温放大,让学生感受这么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气温有些困难,然后谈话引出:

你能给老师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观、清晰一些吗?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气温的变化”,目的是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能用到数学。

  第二环节:

探究新知

  活动一:

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观察,提问:

还记得条形统计图吗?

回答问题:

①如何读数的呢?

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为迁移到折线统计图做准备。

  活动二:

出示折线统计图,有同学认识这个统计图吗?

(引出本课课题)

  再出示刚才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对比两个统计图,思考一下:

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与“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情况预设】

  相同点:

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读数方法:

  教师要追问:

①如何读数的呢?

  先看表示日期的横向上的线,找到具体的日期,再看这个日期“条”或“线”上的读数,就读出温度。

  如果“条”或“线”上没有读数,要用直尺读表示温度的竖着的线上数。

  追问:

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问:

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例如:

5月5日气温是多少?

怎么读?

  例如:

5月3日是21℃。

  最高气温是29℃,有两天,分别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点:

  形状不同:

条条的和折线形的

  日期表示方法不同:

一段和一点

  折线统计图的“线”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样,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比划一下。

  教师要追问:

“陡”跟“平”有什么区别呢?

  “陡”表示:

温度上升的快;“平”表示温度变化不大。

  课件中隐去温度的读数,让学生用“陡”与“平”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达,适时利用课堂上生成资源,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活动三:

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做法

  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做法,让学生思考:

做折线统计图时关键的几步是什么?

  描点与连线

  让学生尝试描点:

一名同学演示,大家评价。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温度。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解决容易出错之处。

  活动四:

完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

长了多少厘米?

  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多少?

  110厘米

  方法一:

(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

画线

  先画竖线(年龄)

  再画横线(身高)

  大约11.5

  4、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150厘米左右

  5、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其他数学问题:

围绕图中的数学信息即可。

  例如:

10岁比9岁高了多少?

……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让学生初步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做法,同时通过问题5“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来让学生达到《课标》中“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的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

达标测评

  独立完成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效果

  教师出示答案,反馈学习效果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出示知识树

  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统计知识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们小学阶段:

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统计表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又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将来我们在五年将讲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六年级学习扇形统计图。

这些统计图和统计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作用,老师给同学们留一项作业:

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统计图或统计表,比如电视的新闻等等,看看这次统计图你会不会画。

  五、课后反思

  1、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找准知识迁移点,让学生在跟已有知识对比过程中,形成对新知的建模过程。

  2、引导学生尝试、交流使学生亲历折线统计图的建构过程,从而更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关注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3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

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

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请看屏幕,仔细观察。

  (投影课本中的主题图及统计表)

  师:

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生:

可能与统计有关。

  师:

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

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

  师: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

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

(板书课题:

统计)

  二、冲突激疑,自主构建

  1、引发

  师: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汇报。

  师:

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道问题吗?

(出示问题:

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时到()时,降得最快是()时到()时。

  生思考片刻后汇报。

  生:

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师:

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

  生1:

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

  生2:

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

  师:

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以答案的呢?

  生:

是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师:

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生:

不能!

  师:

确实如同学们所说,不能直接看出,必须通过计算的方法。

  板书:

计算

  不能直接看出

  2、激疑

  师:

同学们,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要有新的思考。

比如还是这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等待片刻后,生汇报:

做成统计图,画正字的方法,做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

  师板书:

统计图

  师:

看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我们来向书本请教。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学第94页。

  学生自学。

  3、构建

  师:

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

  生:

折线统计图。

(板书:

折线统计图)

  师:

好,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看看这张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

  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部分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师辅助语言适时解释。

  师:

仔细观察,刚才这两个问题(投影)不计算你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吗?

(再度出示问题:

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呢?

  生思考。

  师:

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师:

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

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

  生2:

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

  师:

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

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

  (板书:

陡)。

  师:

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

  生:

快。

  师:

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

  生:

快。

  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

  板书:

陡--快

  师:

哦,反过来说,那平缓说明上升得比较?

  生:

慢。

  师:

下降得平缓也说明降得比较?

  生:

慢。

板书:

平--慢

  4、促思

  师:

同学们,思考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为什么?

  生:

折线统计图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

行,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板书:

变化情况

  5、沟通

  师:

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生交流。

  (投影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师:

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

  生:

……

  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

  第一层次:

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

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

(出示作业纸)

  生独立完成之后,师相机请3名同学到台上展示。

  师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

点准,线直,写上日期和数据。

(师相机板书)

  师:

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一起来看(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

  第二层次:

选择深化

  师:

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

这里有三个折线统计图。

(出示南极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

这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

请认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

(1)应该是南极。

  师:

你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得更具体些吗?

  生:

统计图里早上6时是零下22℃,中午是零下17℃,晚上是零下29℃。

肯定很冷。

南京和吐鲁番不是这样的。

  师:

你怎么知道是零下的?

  生:

图上写的-22、-17、-29都是负数,所以是零下。

  师:

那图

(2)呢?

  生:

(2)是吐鲁番。

  师:

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

因为吐鲁番的奇观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说明早上和晚上很冷,中午很热,所以是吐鲁番。

  生:

说明早晚温差很大。

  师:

温差很大是什么意思?

  生:

一天中气温从早上的13℃升到中午的36℃,又从中午的36℃降到晚上的8℃,变化太大。

  师:

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

既然图

(1)、图

(2)分别说的是南极、吐鲁番。

那图(3)就是南京了。

你能联系南京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吗?

  生:

南京的气候热的时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

早上26℃、中午31℃、晚上25℃,气温都很高。

  小结:

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层次:

辨析升华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题中的统计表。

  师:

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作业纸上完成统计图。

(作业纸上的统计图对课本中的折线统计图作了修改)

  学生在作业纸上绘图。

  师:

(投影图1)这是同学们绘制的作品,请仔细、认真地观察这张图,你们有没有话想说?

  生:

有点不好看。

  生:

整个折线的位置居上,不美观。

  生:

不便于进行数据分析。

  师:

都有这样的想法吗?

那怎么办呢?

大家想想办法。

  生:

我们可以把下面的多余的部分去掉。

  生:

把多余的地方删掉。

  师:

刚才两位同学说"去掉"、"删掉"显然是不合理的,怎样表达既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