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151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docx

《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docx

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40则

小学生常用成语解读

爱屋及乌

【释义】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出处】《尚书大传·大占》:

“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shē)极欲,残暴无道。

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他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愿望还没有实现他就去世了。

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

周武王有三个人辅佐,军师姜尚,人称姜太公;弟弟姬旦,人称周公;姬奭(shì),人称召公。

周武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

双方在牧野交兵。

这时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军队纷纷倒戈,最终大败。

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

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攻克了商朝都城朝歌,建立了周朝后,问军师姜太公:

“我们该如何处置商纣王遗留下来的人呢?

姜太公说:

“我听说如果喜欢一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憎恨一个人,对他的部下随从也会感觉讨厌。

纣王作恶多端,你应把他的随从部下斩尽杀绝。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

这时,召公上前说:

“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死他们,无罪的要释放他们。

应该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

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

“我看应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

君王不应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应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认为周公的话有道理,就把纣王旧有的士众放回家,安定了天下人心。

【活用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说法,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所以古人多厌恶乌鸦。

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某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也爱,不会觉得它代表着不祥。

这个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

常用的反义词有:

殃及池鱼。

安步当车

【释义】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战国时,齐国有位著名的贤士,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仰慕他的名声,把他召进宫来。

颜斶神情自若地来到殿前,见宣王正等着他拜见,就停下了脚步。

齐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傲慢地说:

“颜斶,你过来!

”谁知颜斶却原地不动地站在那里看着齐宣王,并说:

“大王,请您过来。

齐宣王的侍臣呵斥颜斶道:

“你这个人真不知礼节,大王是一国之主,而你不过是极普通的小民,怎能与大王平起平坐,让大王过来呢?

应该是你去才对。

颜斶反驳道:

“你的话好没见识,我如果照大王的要求过去,只能意味着我屈从权势,逢迎拍马,而大王屈尊走过来却显得大王礼贤下士。

依你看,是我仰慕权势好呢,还是大王礼贤下士好呢?

齐宣王恼怒地问:

“那是一国之君尊贵,还是博(bó)学的贤人尊贵呢?

”颜斶不假思索地答道:

“当然是贤人尊贵!

齐宣王问:

“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斶说:

“记得前不久,秦国攻打齐国,曾下了一道严令,说‘胆敢在柳下惠坟地周围五十步内砍伐树木者,处死罪;能砍掉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赏千金。

’由此可见,国君的头颅(lú)还不如贤士坟墓周围的树呢,当然更不能与贤士相比了。

齐宣王说:

“有作为的国君能把国家治理得富裕强大,邻国不敢进犯,百姓安居乐业,一个贤士能做到这一点吗?

颜斶说:

“贤明的国君不过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贤士的言行品德却能影响许多国家,这是君主做不到的事情。

宣王听罢,离座向颜斶躬身施礼,说:

“君子是不能轻易侮辱的。

先生的话使我深受教益,请您收我做个弟子吧!

”然后吩咐左右,今后颜先生吃饭一定要有肉,出门一定要备车。

颜斶辞谢说:

“我隐居乡野,一向把适口的菜蔬当作肉食,把安闲的步行当作坐车,过不惯富贵荣华的宫廷生活。

请大王让我走吧!

”说罢拱手一揖,告辞而去。

【活用成语】

简短的文字,包含着深刻的寓意。

古往今来,功名利禄往往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而真正能做到不恋红尘世俗,不慕荣华富贵的人却不多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群雄割据,百家争鸣,那时的贤士也层出不穷。

他们或是在本国或他国游说君王、建功立业;或是周游列国、传道解惑;或是仗义行侠、结交天下知名人士;或是崇尚自然,隐居山林。

而这个故事中齐国贤士颜斶把安闲自在的步行当作坐车,反映了他不贪富贵的高尚情操。

发展到后来,这个成语一般指用缓慢的步行代替乘车。

常用的近义词有:

缓步代车。

常用的反义词有:

驷马高车。

按兵不动

【释义】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或暂时不做,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卫国是春秋末年晋国东部一个弱小的国家,被迫名义上与晋国结盟,实际上完全受晋国摆布、欺侮,还要每年向晋国纳贡。

国君卫灵公终于不甘长久屈于人下,就与强大的齐国结盟而与晋国断交。

晋国执政的赵鞅(yānɡ)即赵简子,不能容忍卫国背叛晋国的行为,立即调(diào)集军队,打算袭击卫国的都(dū)城帝丘,以迫使卫灵公屈服。

在出发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卫国去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他在一个月内回国。

不料,一个月过去了,史默没有按时回国。

赵鞅不知出了什么事,心神不定。

有人猜测,可能史默已被卫国人抓住杀掉,就请赵鞅下令出兵,认为卫国是个小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晋国的大军一到,卫国的国君会不战自降(xiánɡ)。

赵鞅不同意这个建议。

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与同盟国断绝往来,一定会作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坚持等史默回来再考虑出兵的问题。

过了半年,史默终于回来了。

赵鞅问他为什么在卫国呆了这么长时间,史默回答说:

“要想得到利益,却很可能得到坏处,恐怕您还没有觉察出来吧!

现在,卫国已任命受到过陷害的贤臣蘧(qú)伯为相国,这就

使他在国内赢得了民心。

”接着,史默又讲述了卫灵公为了激起国人反抗晋国的情绪而采用的方法:

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告说,晋国已命令卫国:

凡是有姐妹、女儿的人家,都要抽出一个人送到晋国去当人质。

消息传开后,卫国到处是一片痛哭声和一片愤恨声。

为了使国人相信这是事实,卫灵公又让王孙贾抽选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

结果,出发那天,成千上万的百姓不让她们去晋国当人质,并愤慨地表示要和来犯的晋军血战到底,宁死不屈。

而且孔子已去了卫国,他的弟子子贡做了宰相,替卫灵公出谋划策。

最后史默说:

“卫国现在的贤臣很多,士气旺盛。

国君非常重视贤臣的意见,虚心采纳他们的计谋。

想用武力使卫国屈服,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赵鞅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不够成熟,于是下令军队暂不行动,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再说。

【活用成语】

这句成语,表面上指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却蕴涵着深刻的寓意。

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晋方的主要人物是赵简子和史默;卫方的主要人物是卫灵公。

双方在短短的故事中展开了激烈的攻心战。

文中的卫灵公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敢于背弃强大的晋国,任用贤臣,励精图治,可谓有胆有识。

一个国家的君主有胆有识,这个国家必定会强盛,人民必定爱戴他,并且愿意随时为祖国赴汤蹈火。

军民一条心,就永远不会轻易被人欺凌。

所以,在故事的最后,赵鞅只能下令军队按兵不动。

常用的近义词有:

按甲不出。

常用的反义词有:

倾巢出动、闻风而动、调兵遣将。

按图索骥

【释义】索:

寻找;骥:

良马。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

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

“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他把自己识马的经验写成书,名为《相马经》。

这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所以人们把孙阳称为“伯乐”。

孙阳有个儿子,很想把父亲的相马技术继承下来,就一天到晚捧着孙阳写的《相马经》反复诵读。

过了几天后,他以为自己已经学到了父亲相马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

刚走到半路,他看见一只癞(lài)蛤(há)蟆(mɑ),见癞蛤蟆的前额和《相马经》上描述的千里马的特征相符,就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

他兴冲冲地捉住癞蛤蟆,马上跑去告诉父亲:

“父亲,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小了点。

”孙阳看了儿子手中的癞蛤蟆,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

“马倒是好马,只是它太爱跳了,恐怕你驾(jià)驭(yù)不住。

【活用成语】

把癞蛤蟆误认为是千里马,真是荒谬。

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

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按图索骥”这个成语现在既用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用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后一种用法不含贬义。

常用的近义词有:

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顺藤摸瓜。

常用的反义词有:

不落窠臼、随机应变、瞎子摸鱼。

暗渡陈仓

【释义】渡:

越过;陈仓:

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比喻暗地进行某种活动。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记》: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正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汉王逐定雍地,东至咸阳……”

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

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

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到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huǐ)沿途的栈(zhàn)道,这样既可以防止敌人背后偷袭,又可以麻痹项羽,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了。

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命韩信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袭(xí)击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而刘邦也是在这一战的基础上,最终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

【活用成语】

“暗度陈仓”常与“明修栈道”连用,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也是一种军事谋略。

故事中刘邦明着修栈道以麻痹对方,暗中却派兵袭击了陈仓,后来人们便把这段历史演义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来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常用的近义词有:

瞒天过海、掩人耳目。

常用的反义词有:

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释义】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神通:

原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现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

“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

“八仙”指的是古代神话里的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这八位神仙。

传说八位神仙各有道术,法力无边,在人间惩恶扬善,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

相传有一年,正逢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盛会,八位神仙也被邀请参加。

他们各自离开修炼之地,准备驾云去参加蟠桃盛会,路过东海,只见那东海波涛汹涌,巨浪狂吼,一派惊心动魄的景象。

吕洞宾灵机一动,说:

“驾云过海,不算仙家本事。

咱们不如拿出各自的法宝,踏浪过海,各显神通,你们看好不好?

”众仙都齐声说:

“好!

铁拐李第一个行动。

只见他把手中的拐杖往东海一抛,拐杖像一叶扁舟,轻轻浮在海面上,铁拐李往上一跳,稳稳当当落在上面。

这时,汉钟离拍了拍手里的响鼓说:

“看我的!

”随手也把响鼓扔进了海里,他盘腿坐在鼓上,一副老僧模样。

张果老笑眯眯地说:

“还是我的招数最高明!

”只见他掏出一张纸来,折成一头毛驴,纸驴四蹄落地后,仰天长叫,张果老倒骑在驴背上,踏浪而去。

吕洞宾不慌不忙地从背后抽出拂尘来,向海中一指,顿时霞光万道,海水分成两半,让出一条宽敞大道来。

只见吕洞宾微微一笑,悠悠然向路尽头走去。

韩湘子见此,也不甘示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随手抛到海中,自己腾空而起,单足站在上面,随后又取出箫管,吹起悠扬的曲子来。

曹国舅此时取出了法宝玉简板,飘然而上。

这时,只有何仙姑与蓝采和两人还没有动静,只见蓝采和取出花篮放进海中,花篮顿时变大数倍,花香扑鼻。

他回头一见仙姑没拿任何法宝,就问道:

“仙姑是否愿意与在下一同渡海?

何仙姑微微一笑,说:

“多谢!

你尽管先行,我随后就到!

”说着,从头上取下一朵荷花放入水中,那荷花霎时就变成了一条荷花船,载着仙姑缓缓飘过海去。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活用成语】

八仙过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动人的篇章,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典故之一,特别是在民间影响更为广泛。

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件事情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所以我们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经验。

我们要学会创造,善于创造,用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去实现目标。

不过反过来讲,方法有很多,实现目标的途径也有很多,我们要善于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省时、更省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常用的近义词有: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常用的反义词有:

黔驴技穷。

百折不挠

【释义】折:

挫折;挠:

弯曲。

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都毫不动摇退缩。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

“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乔玄,字公祖,东汉睢(suī)阳(今河南商丘)人。

他性情刚直,嫉(jí)恶如仇,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

乔玄年轻的时候,在本县当功曹。

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来到睢阳,乔玄向周景揭发了豫州“陈国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派他去查办。

周景同意后,乔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起来,详细调查羊昌的罪行。

羊昌的靠山、当朝大将军梁冀知道这个消息后,派人飞马传来檄文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圣旨,要他召回乔玄。

乔玄退还檄文,更加抓紧办案,终于使羊昌受到惩罚。

乔玄也因此出了名。

乔玄后到京城任职。

有一天,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小儿子向乔玄勒索财物,遭到乔玄的怒斥。

官兵闻讯赶来,包围了乔玄的家。

因害怕强盗伤了孩子,他们不敢进攻。

乔玄见状大声呵斥道:

“强盗无法无天,难道能为了我的孩子而放纵这些恶贼吗!

”他催促阳球等发动进攻,杀死了强盗,他的小儿子也因此丧生。

汉灵帝时,乔玄当上了尚书令。

太中大夫盖升仗着与灵帝有交情,在做南阳太守时大肆收受贿赂、搜刮大量财富。

乔玄知道了这件事,就向汉灵帝上奏,要求罢免盖升,抄没他搜刮来的财产。

汉灵帝不但不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官。

乔玄于是托病辞职,回了老家。

乔玄死时,家里没有什么遗产,殡(bìn)葬也非常简单,他坚毅果断、勇往直前的精神,受到人们的赞扬。

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yōnɡ)在《太尉乔玄碑》中说:

“他的性情严肃,嫉恨奢华,崇尚俭朴,有百折不挠,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改变自己意志的气概。

【活用成语】

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源于某个典故或史实。

“百折不挠”这个成语就讲述了东汉名臣乔玄的故事。

他在为官时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表现了他刚强正直,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而他的一生,也很好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含义,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

他的故事,对提倡廉政文化的今天,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常用的近义词有:

百折不回、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常用的反义词有:

知难而退、一蹶不振、半途而废。

败军之将

【释义】打了败仗的将领。

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汉初,被封为汉王的刘邦,采用了大将军韩信的计策,暗渡陈仓,攻取了秦国的故土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奠定了向东出击,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

随后,刘邦从关中逐渐向东进兵,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同项羽展开了长期相持的战斗。

同时刘邦派韩信带领一部分人马,渡过黄河,去讨伐背汉亲楚的魏王豹。

魏在今山西西南部,被韩信一鼓攻下,并俘获了魏王豹。

接着,韩信继续向东,进击赵王歇。

要攻打赵王歇,他们必须经过一个叫井陉(xínɡ)的狭窄山口。

赵王的谋臣李左车向赵王献计说:

“井陉道路狭窄,汉军的军用物资一定落在后面。

我带一部分军队,抄小路去截断他们的军用物资,就会使他们因失去粮草而败走。

”可惜赵王没有采纳他的计策。

韩信攻克赵后,十分赞赏李左车的才干,很是优待他,并向他请教。

但李左车却说:

“作为败军之将,我哪能教导你呢?

”韩信笑道:

“先生不必客气,如果当初赵王听了先生的话,那么‘败军之将’就是我了!

【活用成语】

成语作为汉语言中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李左车是楚汉战争中的名将,在这个故事中,他因为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而成了败军之将,让我们认识到,在战争中是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的。

这个成语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对失败将领的一种称呼,不带强烈的感情色彩。

现在这个成语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常用的近义词有:

手下败将。

常用的反义词有:

常胜将军。

半途而废

【释义】废:

停止。

半路上就停了下来。

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乐(yuè)羊子的人,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去拜师学艺。

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里织布,乐羊子突然回来了。

他的妻子觉得奇怪,便问:

“你这么快就学完了?

”乐羊子说:

“我没有学完,只是在外面想家了,所以回来看看。

他的妻子听了以后,拿起剪刀走到织机前,把一块已经快要织好的布“咔嚓”剪成两段。

乐羊子大吃一惊,问:

“你这是干什么?

乐羊子的妻子说:

“这布是我早起晚睡、辛辛苦苦、一点一点织出来的,现在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以前的时间和辛苦都白白浪费了。

读书学习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善。

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就离开家继续拜师求学去了,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活用成语】

在这个故事中,乐羊子的妻子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成匹的切身体会,说明了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妻子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这告诉我们: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应该磨炼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学习。

不管做任何事情,遇到任何困难,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能轻言放弃。

常用的近义词有:

功亏一篑、有始无终、浅尝辄止、因噎废食、一噎止餐。

常用的反义词有: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班门弄斧

【释义】班:

鲁班,春秋时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木匠。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处】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操斧于班、郢(yǐnɡ)之门,斯强颜耳。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鲁国的一个巧匠,姓公输,名般,世称鲁班。

据说他不仅发明了许多武器,如攻城用的云梯、有很多机关的木马车等,还创造了锯、钻、刨子、铲子、曲尺等土木制作工具,修建过不少桥梁和宫殿。

因此,后来的建筑工匠都把他尊为“祖师”。

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死后葬在安徽省当涂县西北牛渚(zhǔ)山的采石矶(jī)。

后世经常有人到李白的墓前凭吊、题诗。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位进士叫梅之涣(huàn),他去凭吊李白的时候,看到李白墓前的这些诗,感到这些人不自量力,于是在这些诗后面题了一首诗: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诗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梅之涣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大诗人李白的墓前题诗,好比在著名工匠鲁班门前卖弄斧子一样,以此讥讽那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

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

“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

”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活用成语】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人们往往会认为是那个摆弄斧子的人不自量力,这是成语原本的意思,也是最经常用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班门弄斧慢慢被我们赋予了新的含义,开始作为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这个成语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解读:

在现代的社会里,要创新,要发展,我们需要“班门弄斧”的精神,对权威一味俯首称臣是没有用的,也是现代社会所摈弃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嘲笑拥有“班门弄斧”精神的人,因为只有在尝试与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知,有所进步。

常用的近义词有:

布鼓雷门、贻笑大方。

常用的反义词有:

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包藏祸心

【释义】祸心:

害人之心。

外表和善,内心怀着恶意。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

“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春秋时期,楚国北面的郑国国君想把大臣公子段的女儿嫁给楚国的将军公子围,用结亲的方式同楚国建立友好关系。

不料,楚国却想用公子围到郑国迎亲的机会,一举吞并郑国。

到了迎亲那天,公子围驾起战车,率领军队,浩浩荡荡直奔郑国而来。

郑国的子产识破了楚国迎亲的险恶用心,便派子羽出城婉言辞谢,说:

“我们郑国都城很小,你们来迎亲的人太多,实在盛不下,就在城外举行婚礼吧!

公子围的随从说:

“婚礼是件大事,怎能在野外举行!

你们不让我们进城,岂不是要叫天下人都笑话我们楚国的地位低于你们郑国吗?

而且公子围离开楚国时,举行了隆重(zhònɡ)的仪式,供上丰富的祭(jì)品,把与郑国结成婚姻的事情告诉了祖先的在天之灵,你们这样是对楚国人祖先的侮辱。

希望郑国再考虑一下这件事。

子羽见话说到这个分上,只好直言不讳地说:

“我们的国家小,不算错;可如果因为国家小,希望仰仗大国而自己不加防备,那才是大错呢!

郑国同你们楚国联姻,本想依靠你们大国来保护我们小国,可你们心怀鬼胎,想暗取我国,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公子围见阴谋败露,料想郑国定有防备,只得放弃偷袭郑国的打算。

他矢口否认自己有吞食郑国的意图,坚持要进城,并表示楚兵一律不带武器,子产和子羽才同意了公子围进城迎亲的要求。

【活用成语】

带着军队去迎亲,这是典型的不安好心,难怪郑国让他们在城外举行婚礼。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也经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是针对那些包藏祸心之人所言的。

包藏祸心多用来作谓语、宾语,形容外表不露声色,暗中害人。

常用的近义词有:

不安好心、佛口蛇心、居心叵测、心怀鬼胎。

常用的反义词有:

心慈面软、胸怀坦荡、胸无城府。

杯弓蛇影

【释义】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乐广传》记载:

有人做客饮酒,见酒杯里有条蛇,喝后吓得病了。

后来知道这蛇原来是屋角上一张弓照在杯里的影子,他的病就好了。

晋朝时,有个名叫乐广的人,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

一天,他约这个朋友在家里喝酒。

两人喝着喝着,朋友忽然说自己有点不舒服,一会儿就告辞了。

此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朋友都没有再来。

乐广觉得奇怪,以为自己招待不周,惹朋友生气了,就决定去朋友家看一看。

乐广来到朋友家里,才知道朋友回家后就得了病。

原来,那天朋友在他家喝酒时,总感到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游来游去,感到非常恶心,回家就病倒了。

乐广很纳闷,自己的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

他回到家中仔细观察,忽然看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弓,样子就像弯曲的蛇一样。

乐广才知道原来是朋友将映入杯中的弓影误认为是蛇了。

查明了真相,乐广又把朋友请到家中喝酒,还让他坐在原来的地方。

朋友端起酒杯,又发现了蛇。

乐广笑着把墙上的弓拿下来,又问:

“你杯里还有蛇吗?

”朋友这才恍(huǎnɡ)然大悟,疑惧顿时消失,病也好了。

【活用成语】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

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

这就告诉我们: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的解决方法,而不能妄下结论,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莫须有的麻烦。

常用的近义词有:

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

常用的反义词有:

处之泰然、安之若素、谈笑自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