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1914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docx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

“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到:

“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材料二

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首次提出把“地处沿海前沿”和“靠近前沿”的兵工厂内迁,并立即付诸实施。

1937年7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由何应钦主持召集有关各部会议,讨论内迁总动员,组成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

在内迁法律政策上,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工业奖励法》、《工矿业赞助条例》等。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这场内迁被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37—194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

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

到1940年夏,后方已形成8个新工业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背景和作用。

(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9分)

答案及解析:

1答案:

(1)背景:

二战初期,面对德军的疯狂进攻,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德国闪击法国,英法联军被迫撤退。

(4分)作用:

撤退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最终消灭德意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2分)

(2)特点:

政府主导、有计划;有专门机构负责;颁布法规鼓励工商业内迁;时间短促、任务艰巨;重工业所占比重大;迁移区域目标明确等。

(三点得6分)作用: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工业布局得到一定改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西部现代化进程。

(两点得3分)

分析: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及中国的工业内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式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

其多欲常备与A级后备师团,均已投入前线,犹未能摧毁我军主力,且虽然精华区业已损失大半,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深渊……日军认为……进攻宜昌,可给第五战区以沉重打击。

而且,宜昌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1938年……宜昌大撤拉开大幕。

到12月底,历时40多天的大撤退基本结束。

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

﹣﹣摘编自《抗战惊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进攻宜昌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宜昌大撤退的目的。

答案及解析:

2考点:

9S:

抗日战争.

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日军进攻宜昌的背景;国民政府进行宜昌大撤退的目的.需要掌握宜昌战役的背景;宜昌大撤退的原因和影响.

解答:

(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武汉会战后,日军成功进占式汉,但此时日军已处于过度延伸状态”、“重庆当局仍不准备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日本人发现他们陷入了他们一直想避免的持久战深渊”、“宜昌距中国战时军事、政治领导中枢重庆只有480公里,攻克宜昌,可给重庆及西南大后方以巨大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武汉会战结束,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招降政策和扶植傀儡政府的政策都无法瓦解国民政府;宜昌是进入四川的门户,距重庆较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以威胁重庆及西南大后方.

(2)本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当日军攻陷宜昌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日本军界完全没有估计到宜昌撤退能奇迹般的完成”,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国民政府在抗战相持阶段保存有生军事力量、拉长日军战线;组织企业内迁以保证抗战的工业经济基础.

答案:

(l)背景:

武汉会战结束,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招降政策和扶植傀儡政府的政策都无法瓦解国民政府;宜昌是进入四川的门户,距重庆较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克宜昌,可以威胁重庆及西南大后方.

(2)目的:

国民政府在抗战相持阶段保存有生军事力量、拉长日军战线;组织企业内迁以保证抗战的工业经济基础.

3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肯尼迪任期内(1961~1963),美国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武装干涉行动美国特别惧怕共产主义在古巴得势,其第一次干涉就是支持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

1961年4月17日,中情局装备和训练的反卡斯特罗的1400名古巴流亡分子,乘美国运输船并在中情局雇佣人员所驾飞机的掩护下在古巴南海岸的猪湾登陆。

结果在72小时内全部被击溃,使美国的这场间接军事入侵遭到彻底失败。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篇》

材料二

美国入侵猪湾失败后,卡斯特罗高调地宣称自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确认了他的国家与苏联的关系,并充当整个拉丁美洲和其他地方的国际革命事业的先锋。

美国加强了它对古巴的禁运.随后,在美苏的维也纳会晤中,苏联向西方国家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离开柏林。

正为猪湾惨败而痛悔不已的肯尼迪重申西方留在柏林不走的决心。

1962年,赫鲁晓夫宣布要保卫古巴免遭美国的第二次入侵,于是将苏联军人和技术人员派往该岛修建导弹基地。

这将不可逆转地改变美苏之间的核武器均衡,后果不堪设想。

——摘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入侵古巴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入侵古巴对当时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及解析:

3.评分标准

(1)背景:

美苏冷战(或两极格局对峙,美苏争霸);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古巴共产主义势力兴盛;地缘政治的影响;美国实行全球霸权政策;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2)影响:

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或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增加了核战爆发的可能性,破坏世界和平(或加剧了世界政局动荡);美国长期对古巴进行封锁和制裁。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战期间,威尔进政府组建公共信息委员会,通过它在国内外的20多个机构,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战争宣传。

委员会设立新闻处,创办报纸,成立专门部门向民众解释参战原因,还利用电影、卡通画、宣传画等煽动反德情绪。

此外,委员会还审查报纸、杂志、图书、电影中的信息是否连背官方宣传的战争目的,干扰各项战争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要求新闻机构采取“自愿审查”的原则,从源头上控制不良新闻,压制不利于战争的言论

1917年,美国通过“反间谍法”,规定时战时从事间谍活动、破坏活动或阻碍战争活动的人进行严惩,授权政府邮局禁止邮寄煽动性材料;次年又通过“反破坏法”和“反暴乱法”,规定任何公开的反战行为均属非法,在事实上允许官方起诉任何批评总统与政府的人。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共信息委员会的职责,并归纳其运作特点。

(2)简要评价一战期间美国的公共信息政策。

答案及解析:

4

(1)职责:

宣传动员;新闻审查。

特点:

机构众多,分工细致;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运用法律手段控制不同的言论。

(2)积极影响:

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动员民众参与战争,赢得战争胜利。

消极影响:

以战争的名义扩大了政府机构的新闻审查权,损害了宪法赋予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利。

(1)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第一小问职责:

根据材料“进行战争宣传、煽动反德情绪”“审查报纸、杂志、图书、电影中的信息”可知公共信息委员会的职责。

第二小问特点:

根据材料“在国内外的20多个机构”“设立新闻处,创办报纸,成立专门部门向民众解释参战原因,还利用电影、卡通画、宣传画等”“1917年,美国通过‘反间谍法’”可概括归纳公共信息委员会的运作特点。

(2)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一战期间美国的公共信息政策可以从积极方面和消极两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实施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

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

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

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

答案及解析:

5

(1)成因:

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对外实施殖民的失败而大量回流;大批苏联占领区(东德)居民逃往美、英西占区(西德)。

特点:

农村地区比城市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渗透着深刻的冷战背景(积吸接纳东德难民);得到美、加等国支持。

(向海外移民多)。

(3)影响:

有利于尽快稳定战后德国(西德)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加强德国与美国等国的联系;使西方在冷战对峙中取得道德和心理上的优势;有利于对东德开展和平演变。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一小问成因:

根据材料“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可知纳粹德国战败;对外实施殖民的失败;根据材料“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可知东德居民逃向西德。

第二小问特点:

根据材料“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可知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安置特点。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关于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可以从国家统治、国家形象、国与国的关系等方面考虑,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在美国激进的文化传统中,校园文化一开始就占有突出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在对一战进行反思的情况下,掀起了反战运动。

1935年4月12日,约有17.5万名学生参加了一个小时的反战罢课,提出“要学校,不要战舰”的口号。

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此后战争不断升级,为补充兵源,政府不得不在青年学生中征兵。

在此情况下,成立于1960年的“争取民主社会学生组织(SDS)”逐渐走向学生运动的前台,把注意力转到反战运动上采。

1965年4月17日,SDS在华盛顿组织了一次大约有25000人参加的反战示威,使SDS瞬间成为“大新闻”。

从此,反战运动从自发转向有组织的示威活动,规模扣影响不断扩大。

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减弱,人们把社会变革的的希望寄托在处在社会边缘、禾被异化的青年学生身上,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落到了这些青年学生的身上。

J968年随着反战运动的高涨,SDS-度与争取黑人权利的激进的“黑豹党”

组织合作,对不合理的美国社会制度进行批判。

——朱光兆《试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的反战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的影响。

答案及解析:

6答案:

(1)原因:

激进的校园反战文化传统的影响;越南战争的升级;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减弱,学生担起历史责任。

(2)影响:

唤醒了更多的人们对战争的关注,成为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重要组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越战政策;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们价值观重塑(或对黑人民权运动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2)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的影响,可以根据回答第一小题时对材料的分析以及联系所学这一时期美国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青年学生反战运动,要通过联系当时美国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7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危机结束后双方开始作出努力缓和两国关系和国际局势。

1963年8月5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实验条约》。

但这项条约并不禁止地下核试验,在条约签订后的5年里,核试验的次数增加了,而不是减少,运载核武器的导弹和其他运载工具更是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但是,在美苏谋求巩固核垄断地位的过程中,法国于1960的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也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于弹,同时郑重声明: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8年7月,美苏又声称基于“核扩散”可能带来的世界局势紧张问题而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在条约中规定:

国际原子能总署有权检查无核国家的核枝术情况。

中国和法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拒绝参加这一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条约。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简析美苏共同谋求“核不扩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苏共同谋求“核不扩散”的影响。

答案及解析:

7答案:

(1)原因:

古巴导体危机中核武器威胁的震动;美苏试图谋求巩固核垄断地位的考虑;缓和美苏关系和国际局势的需求。

(任意3点即可)

(2)意义:

加剧了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和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美苏奉行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政策的工具;“核不扩散”事实上被主权国家国防建设战略与成果否定。

(任意4点即可)

分析:

(1)根据“危机结束后双方开始作出努力缓和两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在美苏谋求巩固核垄断地位的过程中”“美苏又声称基于“核扩散”可能带来的世界局势紧张问题而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概括即可。

(2)根据“在美苏谋求巩固核垄断地位的过程中”可得出:

加剧了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和国际紧张局势;美苏是世界最早拥有核武器的大国,禁止他国核试验,反映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为美苏奉行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政策的工具;由“法国于1960的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也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于弹”得出:

“核不扩散”事实上被主权国家国防建设战略与成果否定。

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旧金山对日和约》于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操纵下以美、英、法等四十八个国家为一方与日本为另一方,在旧金山会议上签订的片面单独对日缔结的和约(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他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

主要内容:

盟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在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根据360百科整理

材料二

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

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未因为苏联的解体而解散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更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

——范丽萍《冷战初期美国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原因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的出台对日美关系的影响。

为什么说“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

(2)中国政府为什么自和约签订至今均未承认过《旧金山和约》?

答案及解析:

8答案:

(1)影响:

美日逐渐结成军事同盟,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

原因:

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原因之一;直接插手朝鲜战争,造成朝鲜半岛分裂;干涉中国内政,成为台海两岸局势不稳的因素。

(2)原因:

和约签订时,身为主要战胜国之一的中国被美国、英国、法国等国排除在外;和约的签订,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约的签订,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更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远东地位的军事存在。

”的表述可知《旧金山和约》的出台对日美关系的影响是美日逐渐结成军事同盟,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前沿军事基地。

之所以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是因为美国的所作所为:

美国扶植日本,还有插手朝鲜战争,造成朝鲜半岛分裂;另外干涉中国内政,成为台海两岸局势不稳的外在因素。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复活死灰复燃,法西斯右翼势力抬头的社会现象。

关于如何应对,以及应对的办法,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要无情揭露日本的罪恶,再次还要考虑就是还要不妥协的与之进行斗争;再次就是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日本的所作所为。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二战后的美日关系·内容与影响

9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于1945年9月11日开幕。

苏、美、英、法、中五国外长出席。

主要争执是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的里雅斯特的处理和对罗马尼亚政府的承认等问题。

关于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问题,美国主张由联合国集体托管。

苏联认为在南方应有自己的出海口,提出对的黎波里塔尼亚单独托管的要求。

自1945年9月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开始和约的讨论,经过持续一年多的争论,先后召开了三次外长会议,到1946年7月29日才召开了有21个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和会长达79天,经过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最后各方作了一定的妥协,于10月15日和会闭幕时,通过了五国和约草案,作为起草和约最后文本的参考01946年11月4日至12月12日,纽约四国外长会议根据大国一致的原则审议了巴黎和会的和约草案,最后制定了五国和约的正式文本01947年2月10日,各有关国家分别在五个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外长会议和巴黎和会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特征及其原因。

答案及解析:

9答案:

(1)背景:

二战结束后,盟国对战争遗留问题,特别是对战败国的处置成了当务之急;盟国之问出现矛盾与争端。

(言之成理即可)

(2)特征:

由激烈争论到僵持,再到最终妥协。

(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美英与苏联由战时合作走向对立;苏联实力增强。

(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

(1)由材料“主要争执是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的里雅斯特的处理和对罗马尼亚政府的承认等问题。

关于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问题,美国主张由联合国集体托管。

苏联认为在南方应有自己的出海口,提出对的黎波里塔尼亚单独托管的要求。

”,可见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是:

二战结束后,盟国对战争遗留问题,特别是对战败国的处置成了当务之急;盟国之问出现矛盾与争端。

(2)由“持续一年多的争论”和“最后制定了五国和约的正式文本”可见伦敦外长会议由激烈争论到僵持,再到最终妥协。

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矛盾冲突首先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然后是美英与苏联由战时合作走向对立。

苏联实力增强也引起帝国主义国家的忌恨和防范。

10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控制下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外交斗争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

“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材料二

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主要有三种看法:

有人认为胜利属于中朝一方;也有人认为双方在战场上打了个平局;还有人认为美韩一方取得了胜利。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当时世界格局角度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

(2)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你同意哪一说法,理由是什么?

答案及解析:

10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原因:

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

(2)同意第一种说法。

理由:

中国把美韩军队打退到三八线以南,扭转朝鲜战局的目的已经达到;美国并没有达到侵占整个朝鲜半岛的目的,这是中朝军队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标志。

同意第二种说法。

理由:

战后双方的分界线与战前一样,都是三八线;战后南北双方的政权依旧存在;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意第三种说法。

理由:

中朝一方损失远大于美韩一方;增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一信息“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控制下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美苏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军事的对峙”,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朝鲜战争。

因此,关于“原因”,把握住“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即可。

(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

本问属于观点评论说明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

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此部分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不唯一,肯定三种观点之一即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朝鲜战争;史学理论及历史素养·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

11

【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5月,德军入侵法国等西欧国家,6月,法国投降。

日本国内“不要误了公共汽车”的呼声高涨。

7月,日本制定《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制定了南进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方针和政策。

7月,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作为南进的桥头堡。

对此,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

英、荷与美采取一致行动。

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至1942年5月,日军占领了泰国、马来亚、菲律宾、缅甸、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等以及太平洋和大洋洲的许多岛屿。

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摘编自齐世荣等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制定南进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南进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影响。

答案及解析:

11

(1)背景:

德国在西欧军事胜利的刺激;中日战场陷入相持状态;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膨胀。

(2)影响:

加剧了日美矛盾,太平洋战争爆发;减轻中国战场压力,有利战略反攻;进一步打破亚太地区格局;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加速日本败亡;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沦陷,殖民灾难加重。

(2)由材料中的信息“1940年……7月,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作为南进的桥头堡。

对此,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资产……1941年12月,日本突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