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1319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docx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docx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福建省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研修班研修作业——学习札记五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安溪铭选中学---林朝阳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观点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其主要观点有: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

人本主义教育论敏锐地指出,结构主义课程对培养社会和科技精英目的的追求,导致了人的畸形化,遗失了人拓价值。

因此,课程必须走出英才教育思想的笼罩,建立新的教育价值。

人是具有心理潜能的,潜能的实现具有内在的倾向性;需要是潜能的自然表现,潜能是价值的基础,需要表现着价值。

所以,课程的教育价值不是别的,就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

人本主义教育论指出,结构主义课程培养出来的是人格不健全的人,其大肆鼓吹的学科分化是倒行逆施,而且科学逻辑与学习逻辑同一性是值得怀疑的,探究—发现学习也存在着适切性的问题。

它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和获得自由的“完人”。

这样的“完人”,首先是多种多样的潜能得以发挥,表现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得以和谐实现,其次是情意发展与认识发展的和谐统一,包括情感、感情和情绪的发展,认知、理智和行为的发展,以及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理智、情绪与行为发展的统一。

 3.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

为了实现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和目的,需要建立和实施平行课程体系,包括学术性课程、社会体验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

进而,一种人本主义的并行课程整合模式也应运而生,它由知识课程情意课程和体验整合课程有机结合而成。

4.组织意义学习

罗杰斯指出:

人类学习有两种类型,一是无意义学习,比如无意义音节的学习,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人”无关;另一是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的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⑴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学习倾向。

⑵意义学习通常是在学生认识到学习材料与自己的目的有关的情况下出现的。

当学生看出他所学习的东西能够保持和发展自我时,他就会进行意义学习。

对学习的意义理解不同,会影响到学习的方向、分量和速度。

⑶许多意义学习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进行的。

⑷学生的整个人(包括他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灌注其中的自发学习,往往是最持久和最深入的学习。

自发学习的关键是获得学习的自由。

⑸凡是引起自我概念变化的学习往往对个体是一种精神威胁,因而容易遭到拒绝。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和基本态度。

⑹意义学习在当代多变的世界中应是对学习过程的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反理智重情感、反灌输重创造、反强制重自我以及力主课程的“人本化”,强调课程以需要为基石的新理念,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

体现“自我实现”和“全域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课程目的是追求人的“自我实现”和“全域发展”。

这就要求教学目的的确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及情感目标三大方面,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其中,知识是实现能力、情感目标维度的载体;能力是链接知识、情感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是教学中知识、能力的进一步升华。

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

以及独特个性和各方面能力与潜能的充分发展,最终达到包括知识、认识能力和情感意志的“全域发展”。

2.教学内容:

立足于学生的学情

基于“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人本主义者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亲自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也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

一是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联系;二是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适应其个性差异。

3.教学方式:

“非指导性教学”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为“非指导性教学”,它是由教师提供材料、创造情境。

学生通过自我反省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

此时的教学已不是一种按预设的方案进行的活动,而是一种让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体验的动态过程,它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达到对经验意义的理解,从而有效影响其行为。

4.师生关系:

情感、人格的相互适应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间的情感、人格是相互适应的。

师生在情感——人际关系上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有利于形成课堂和谐的情感气氛,既满足师生的情感需要,又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知识的学习。

教学中师生人格特征的相互影响,不断适应并推动着教学的发展:

教师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其教学倾向,影响着学生人格成长和学习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又不断强化或弱化着教师原有的人格特征。

5.教学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人本主义认为,个人的创造力要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首先必须使其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只有如此。

学生才不会害怕表现自己,进而积极思索问题、有效发现问题和大胆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教师更应该相信和尊重学生,为他们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留给他们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多给予一些关爱、宽容和鼓励。

6.教学评价:

注重自我评价和全面性

自我评价是人本主义教育极力推崇的一种促进性内部评价方法,它主张评价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分析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

在评价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还相当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主张重视过程而非产品的教学评价,变学业评价为学生整体发展评价,扩大评价领域,建立认知、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对学习者各方面以全面地考察。

三、人本主义指导教学的具体表现

1.教学目标——自我实现

罗杰斯提出人为什么要学习?

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

他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内驱力,甚至是推动社会前时的动力。

因此,自我实现应成为教学的惟一目标。

2.教学过程——自由发展

罗杰斯提出让学生自由发展,并要学生“学会自由”。

他对“自由”有特殊的理解,认为它不是外在的给予,而是内在的“个人对自己是一个显示过程的认识”,“是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作出抉择的勇气这样一种品质”。

他说:

“一个人是一条流程,而不是固定的和静态的实体;是一条流动的变化之河,而不是一团固体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一组巨大的潜能,而不是一群固定的特征。

”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气氛中不断释放内在能量的过程,而自由发展是实现先天能量的最好条件。

3.教学原则——真诚、信任和理解

为了使学生在自由发展中自我实现,罗杰斯从自己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出发,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要求:

A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

B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为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C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去充分地实现“自我”。

4.教学方法——非指导性

在早期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动状态,充当着拿鞭子的角色。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的进步,教师必然要从教学过程中逐渐解放出来。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越小,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能使他的学生不依赖他的指导独立学习。

四、我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启示

1.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康布斯所言:

“成功的教学不是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教师能否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从而获得意义”。

我们的教育目标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教学”转到“方法教学”,重在“学会如何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2.从“灌输式”教学到“有意义”教学

罗杰斯指出。

人类学习有两种:

一是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无意义学习;二是有意义学习,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理想的教学应是教师“有意义”地教。

学生“有意义”地学。

教师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其理解和记忆能力,进而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

要实现“有意义”教学,师生还应具备“内容创生取向”能力,即师生根据实际需要,创造与开发自己的教学与学习内容,并将此过程视为自身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3.从模式化教学到“个别化”教学

个性教育作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途径,是学生主体地位凸现的基本策略。

只有把教育的落脚点放在独特个性差异上。

才能使受教育者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

(1)分析学习者特征。

一是学习者一般特征,如学习者的年龄、性别、生活场所、基本能力(如阅读、听说能力)、宗教信仰等;二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三是学习因素,学习者的学习信念、学习风格、学习技能及进行自主学习的经验;四是学科背景,学习者具有的预备知识、相关的个人兴趣、有哪些错误概念及与学科不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2)教学设计由系统论转为关系论。

当前教师普遍进行的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系统论教学设计,其强调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就对教学各要素进行充分设计。

教学则严格按预期设计进行,设计贯彻得越完整、越准确就意味着越成功,这极易导致教学活动的模式化。

关系论教学设计则把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作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从教学现实出发,分析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的成果适时应用于实践之中。

在此设计方式下,教学过程一次次不断变化、不断生成、不断创新。

同时。

由于其特别注重具体的教学问题,它将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发展学生的个性,最终实现因材施教。

4.从认知教学到情意教学

传统教学把系统知识传授和认知能力发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任务,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以及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作为教师,我们要承认学生是有需要、有情感、有独特个性、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个体,并在学科教育和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情意与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实现学术潜力与非学术潜力的人的全域发展。

5.从“一言堂”到“对话教学”

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在学习上应有的权利——兴趣、要求、自主、合作等。

健康的师生关系需建立在平等、民主、相互学习的基础之上。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为课堂生活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是平等交流中的“裁判”,激烈争论中的“首席”。

“对话式”教学正是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同等参与,相互建构,共同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开放心态,凸显主体,张扬个性,激发创造性。

让其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自主与创新,也是一种享受,一种生命的呼唤,进而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6.从结果教学到过程教学

教学需追求一定的结果,但它更要注重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一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掌握知识,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然而,由于习惯或为了易于操作,教师往往采用一次性终结评价,或是单方面将各种具有较强主观性的评价结果强加于学生,这严重妨碍着过程教学的实施。

为此,要有效实施过程教学。

必须先解决教学评价的功利性与单一性问题:

首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及其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等。

它更突出评价的即时性、反馈的针对性。

其次,以自我评价为主。

最有权利评价其学习效果的人是学生自己,通过自身的纵向评价,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受,以帮助其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再次,结合多种评价方式。

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个人与小组评价;学生与教师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五、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给我的借鉴

1.激励并使学生发挥的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正因为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愿望.我们不防可以给每个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对于优生,肯定他们的长处,并激励他们向更高的学习高峰迈进,对于中下生,教师对他们的鼓励与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创设有人情味的教育环境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虽然这中间的每一个因素有时候均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人情味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1)真实和真诚

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尽量表现自我,没有任何矫饰,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

(2)尊重和接纳

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比如说课堂中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真诚鼓励学生改正。

(3)移情性理解

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生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下进行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

3.让学生有施展自己的机会

(1)开”卷”考试

让学生考试时只可以携带一张由教师签发的专用卡片。

这张卡片的内容是要学生根据教材、笔记、实验、参考资料等教学内容和要求,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整理上去。

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个学生在整理卡片内容的过程中,几乎都对课程及其要点作了全面的复习和仔细的摘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之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学生出试卷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出一份试卷,并给出标准答案和说明。

教师审阅后进行全班讨论,对一些典型试卷进行交流讲评,然后随机抽一份卷子让学生试做,并请出卷人对题目意图和实际做题结果进行对比讲解,同时听取其他学生对试卷的评论,最后在经教师挑选和修改过的试卷中,按学生公认的方法抽取正式试卷。

在学生所出的试卷中,不但体现出了多数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得较好,还给出了不少独到见解和分析方法,使教师大开眼界。

学生们也从中认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人本主义理论的精髓还有待我进一步去挖掘,使之指导我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