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1249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docx

《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docx

传播学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传播学概论》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一、简答题:

1.信息的特征

答:

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

2.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是什么

答: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因素。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其中包括: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

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

答:

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

前者是哲学思辨的,后者是科学实证的。

具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

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

传统学派采用的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

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4.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

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报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长处:

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

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和查阅。

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

短处:

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

传播学虽然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

实务-历史-理论;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

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闻学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

传播学和新闻学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新闻学的继承与发展和传播学的引入与探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7.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信息”的科学概念是由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

消除或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

而讯息(或消息)则是信息的物质载体,用以负载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

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新闻的特点:

1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2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3新闻信息要求公开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大传播”的信息4新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8.确定样本大小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

答:

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9.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

答:

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

由于这一模式各个五一节的第一个英语字母都是w,故称5w模式。

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这一模式的贡献:

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什么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出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

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不足之处:

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10.语言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

根据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的研究,从语义学角度来看,语言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三种:

1语言是静态的,而客观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而客观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绎的,“抽绎”是指经过选择和舍弃而从中引出头绪来

11.大众传播的受众有什么特点

答:

1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因而决定了它拥有人数众多的受众,而且受众成员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而不限于某个狭小的范围

2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复杂的,异质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他们表现出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3分散性,大众传播要通过媒介工具进行信息传递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与大众传播没有直接的接触,不能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受众与传播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

而且,受众分散各处,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互不联系,处于分隔状态。

4隐匿性,大众传播机构对受众成员既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

即使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一些主要特征和愿望要求,也难以确知受从成员的个人情况。

从这个角度看,广大受众处于隐匿的状态。

 

《传播学概论》简述题第二部分

1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

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承蚧虮硐纸锥慰梢苑治霾忝妫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即指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2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指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上的变化3行为层面上的效果,即认知和心理,态度所发生的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也有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13.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认识能力有了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为之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

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高度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

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化。

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和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总之,可能与需要相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14.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

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一是“基本群体”,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

15.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

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

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和“媒介的压力”。

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

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

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

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常见的手段有:

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

二、经济控制。

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

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

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

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

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

因此,他专门研究了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

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

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

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

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

1.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报刊。

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无线电广播。

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电视。

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

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受到观众青睐。

20.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

1.选择性接触:

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

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

2.选择性理解(解释):

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

3.选择性记忆:

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

1.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可获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

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

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它的最大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

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适度效果理论”。

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发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

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

 

23.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

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

[

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3“住处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

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一、论述题:

1.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

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2.控制论模式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

控制论模式:

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问题:

1).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2).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

钱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知识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答:

“知识沟”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

这一理论认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4.概述“议程功能设置”假说(2002曾考理论要点)

答: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

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

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

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

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

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5.概述传播的五个层次

答:

人类传播主要有五个传播层次或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是指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身传播,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特点:

1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2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牟,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有限的,滞后的4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微观系统)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

1、“大众”观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大众社会

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大众传播的发展→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2、与“大众”有关的概念:

(1)初级群体或小群体:

成员之间保持面识关系,共同目标或价值,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2)群集:

集合状态下的人群。

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内;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从事一定集合行为;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的人组成,不具备稳定的社会构成体条件

(3)公众:

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形成的能动社会群体,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行为具有理性。

3、大众的主要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

人数上超过其他群体

(2)分散性和异质性:

分布于各阶层,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

互不面识

(4)流动性:

范围依对象问题而变化,成员流动

(5)无组织性:

缺乏自我意识和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自主运动,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

有同一的社会倾向,易受外力操作和影响

4、大众社会理论中,现代社会分为两部分:

(1)广泛的大众:

被动,数量庞大→多数压力和力量

(2)权力精英:

政治、经济、传媒;控制和影响大众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劳动大众登上政治舞台→恐惧、危机,在贵族主义立场上批判

19世纪上半叶:

法国,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制》

19世纪末:

法国,勒朋,群集理论

20世纪:

西班牙,奥特伽,1930年《大众的造反》

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偏见。

(二)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

1、20世纪30年代以后,批判法西斯极权主义制度的武器,代表人物:

卡尔·曼海姆

2、基本理论:

(1)大众社会产生的基础:

工业革命→产业化,资产阶级革命→平权化、民主化,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

~

(2)产业化→人的活动的功能合理性:

现代官僚组织是就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功能合理性的社会形态→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

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将思考和责任交给精英人物,扩大了大众和精英人物的社会差距→大众:

异化感、不安感、绝望感

(3)民主化→大众:

参与政治的权力和机会;大众传播→精英控制大众的可能

→精英集团别有用心→巨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

(1)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