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2824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普通班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

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

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

除此之外。

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

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

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B.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日渐形成它的特色。

C.汉朝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注重三纲五常之教和孝道之教,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和汉代相比趋向衰落,“九品中正”取士制度的影响,造成“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渗透。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三足鼎立的态势。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所以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经学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和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的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答案】1.B2.D3.D

【解析】

1.试题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念题型往往这样设题: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张冠李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是秦的文教政策。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但是由于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所以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果倒置。

文章第三段的开头原句是“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由此可以知道前后两个分句的因果关系弄反了。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有误,说法过于绝对化,不包括“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

选项涉及的句子在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原文为“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文中是说除去“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剩下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刘日薄西山薄:

迫近

B.除臣冼马除:

革除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

及、至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

自夸

5.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B.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几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首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作者在末段以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答案】4.B5.A6.D

7.

(1)只是因为我的老祖母刘氏已经年老体衰,气息微弱,性命眼看就要不保,即使是在早上就要担心会在当晚去世.

(2)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B除:

授予官职。

点睛: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5.试题分析:

A项①②都为动词,是;B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对、向;C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凭……的身份;D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去、往、到。

6.试题分析:

D.作者在末段以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是无中生有。

7.试题分析:

(1)以:

因为。

日薄西山:

年老体衰。

朝不虑夕:

早上就要担心会在当晚去世.

(2)无以:

没有办法活。

终:

度过。

余年:

余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案】8.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或:

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9.“系”、“啼”两字用得准确传神。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和藤蔓牵扯农服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的挽留、凄凄的惜别,表现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解析】试题分析:

8.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描写手法:

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

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

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

④修辞手法:

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

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

通过分析可知,本诗的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

所用的拟人化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考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分析诗歌炼字,一方面要结合诗句内容,另一方面要分析作者写作意图,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

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

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考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答案】

(1).落霞与孤鹜齐飞

(2).秋水共长天一色(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5).悟已往之不谏(6).知来者之可追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

本题中重点的字词有“孤鹜”“僮”“谏”。

点睛:

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发匠

黄荣才

①理发匠是个哑巴。

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

②哑巴每天天一亮,就烧开水,把两把开水壶灌满。

把一个铝盆洗干净,竹椅也擦了几遍,刮胡子刀磨得锋利,掏耳勺、毛巾、香皂等用具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就搬一张凳子坐在门口,等理发的人上门。

有人来了,哑巴就咿咿呀呀地打招呼,哑巴说什么没有人听得懂,不过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来人知道是打招呼。

哑巴理发的式样简单却很认真,理发时,不时后退两步仔细看看,然后靠前继续动手。

③头发理完,有长胡子的,那就刮胡子。

哑巴拿毛巾蘸上热水,打上香皂,用手擦起泡,捂在脸上,热热的,舒服,哑巴的手不动,等这份舒服劲过了,才慢慢擦,逐渐用力,把胡子捂热擦软了,拿出刮胡刀在一块皮上来回正反刷几遍,就是再次磨刀了。

哑巴的手轻轻拉动,锋利的刮胡刀贴在脸上,刷刷地把胡子齐根刮掉,脸稍微有点麻酥酥,很舒服。

掏耳朵是哑巴的另一绝,用把细长锋利的小刀在耳廓上走两遍,把外面的细毛刮了,刀尖探进去,轻轻一旋,在你感觉麻痒痒的时候,手已经缩回来,耳洞里的毛刮好了,然后换一头,用小勺子慢慢掏。

④理完发,给钱的时候,你给一块哑巴也收,给两块哑巴也收,但不超过三块。

有谁想多给点,哑巴脸涨得红红的,咿咿呀呀比划,坚决不收。

有人丢给他就走,哑巴却急急地追上去。

理发的人只好讪讪地说:

“这哑巴啊。

”也有人理完发,比划着说手头紧,先记着。

哑巴点了点头,有谁难为情地多说两句,哑巴就笑眯眯地把你推出门,比划着该干活去了。

到了年底,你随便给哑巴带米或者菜,柴火也行,这账就销了。

哑巴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理完发,有人朝他竖着大拇指夸他,他会咿咿呀呀地也朝夸他的人竖起大拇指。

⑤哑巴老了,到哑巴这儿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哑巴理发的式样太简单,基本就是个桶圈或者平头。

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老年人,照顾哑巴的生意,后来连老年人也基本不来了。

有时候一个月理不了三个头,最后只剩下老张头还找哑巴理发。

哑巴还是天天烧开水,洗铝盆,磨剃刀、刮胡子刀,把各种工具整整齐齐摆好,然后搬一张小凳子坐到门前。

等不到人,哑巴的神情很落寞,见到人也不咿咿呀呀地打招呼了,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门口一动也不动,雕塑一般。

等到天黑,哑巴再一一把工具收起来。

村里把哑巴列为五保户,享受低保,村干部告诉哑巴,“政府把你养起来了,穿衣吃饭有政府供着,不会让你冻着饿了。

”哑巴点了点头。

⑥哑巴还是天天准备好开水,摆好理发的各种工具,就等老张头来理发。

尽管老张头一个多月才理一次发,不过就是老张头刚理完发的第二天,哑巴也是郑重其事地做好准备,好像随时有人来理发一样。

老张头一到,哑巴从理发到刮胡子、掏耳朵,严肃认真,要摆弄上近两个小时。

老张头不催不急,老人反正有时间,让哑巴尽兴摆弄。

完了,掏出三块钱给哑巴,朝他竖起大拇指。

哑巴咿咿呀呀,也朝老张头竖大拇指。

老张头走后,哑巴就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塑。

⑦老张头死了,村里人说哑巴这回该收摊了,最后一个理发的人都没了。

“反正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

再说年纪也大了。

”村里人觉得哑巴没头发可理也没什么。

不过,忙完老张头的丧事后,有村人发觉好几天没看到哑巴了,就去看了看。

哑巴已经死了,哑巴把自己的头发理了,然后用刮胡子刀切开手腕的动脉,自杀死了,所有的理发工具摆得整整齐齐。

(有删改)

1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围绕哑巴理发匠的理发生涯,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干净利落,手法简练。

B.第四段中“理发的人只好讪讪地说:

‘这哑巴啊。

’”既侧面表现了哑巴的执拗,也包含了对哑巴的感谢和赞美。

C.尽管哑巴理发匠手艺精湛、服务周到,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也必然面临着被淘汰的结局。

D.小说综合运用了细节描写、情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使人物显得生动丰满。

E.这篇小说,叙述张弛有度,情节波澜起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特征鲜明的哑巴理发匠的形象。

1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①掏耳朵是哑巴的另一绝,用把细长锋利的小刀在耳廓上走两遍,把外面的细毛刮了,刀尖探进去,轻轻一旋,在你感觉麻痒痒的时候,手已经缩回来,耳洞里的毛刮好了,然后换一头,用小勺子慢慢掏。

②老张头走后,哑巴就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塑。

13.请简要概括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14.你认为小说的结尾好不好?

为什么?

请陈述理由。

【答案】11.CE12.①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哑巴掏耳朵的过程,突出了哑巴手艺的精湛。

②运用比喻修辞格,以特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生动表现了哑巴的落寞的心境。

13.做事认真仔细,手艺娴熟精湛,待人热情厚道,性格执著甚至刻板。

14.参考示例:

观点一:

小说的结尾好。

理由:

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并能进一步凸显人物的性格;悲剧式结尾更具有艺术震撼力,能引起读者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观点二:

小说的结尾不好。

理由:

结局过于悲凉,违背生活的真实,“人为”痕迹明显。

【解析】

11.试题分析:

C项,归因错误,哑巴理发匠没有生意的原因是“哑巴老了”“理发的式样太简单,基本就是个桶圈或者平头”,参照小说第四段。

E项,“叙述张弛有度,情节波澜起伏”有误,整篇小说的叙述语言舒缓平和,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赏析句子要从手法的角度作答本题,本题两个句子可以有如下的赏析:

①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哑巴掏耳朵的过程,突出了哑巴手艺的精湛。

②运用比喻修辞格,以特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生动表现了哑巴的落寞的心境。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题干中只是要求了概括,所以本题可以概括为:

做事认真仔细,手艺娴熟精湛,待人热情厚道,性格执著甚至刻板。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写法的评价类试题,小说结尾一般都是耐人寻味或者是悬念,考生要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

小说的结尾好。

理由:

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并能进一步凸显人物的性格;悲剧式结尾更具有艺术震撼力,能引起读者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D.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答案】C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高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D.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项“防止”和“不”形成矛盾,B项“分享”和“苦恼”搭配不当,D项“无时无刻”后的“都”应改为“不”。

17.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看鹊桥归路。

⑤渚闹渔歌响,风和角棕香。

A.重阳节元宵节春节七夕节端午节

B.春节重阳节元宵节冬至清明

C.重阳节春节元宵节七夕节冬至

D.元宵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①重阳有登高的习俗。

②“夜放花千树”指元宵节放烟花。

③“新桃换旧符”指贴春联。

④“鹊桥”是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的故事。

⑤“棕香”是端午吃棕子的习俗。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1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句是()

A.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