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1706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下图为我国东南丘陵某区域地形及河流略图,不久后该区域发生了袭夺现象,袭夺点在甲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两河段汇合处有三角洲形成,是因为②河段()

A.流速快B.流速慢C.流量大D.流量小

2.袭夺发生后流量减小的河段是()

A.①B.②C.③D.④

3.袭夺发生后乙河段比袭夺前()

A.流速加快B.流速减慢C.流量加大D.流量减小

【答案】1.B2.D3.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堆积作用的结果,两河交汇处能形成三角洲,离不开流水堆积作用。

发生的条件:

流速减慢,这就要求河段②流速慢,从等高线看,河段②比降较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从图中等高线可知,③河为“侵蚀力强的河流”。

袭夺发生后,③河抢夺了④河段的上游,流量增加,而④河段因失去袭夺点上游来水而流量减小;其他①、②两河段均在袭夺点上游,流量不受发夺影响。

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乙河段为④河段支流。

根据上题结论,袭夺发生后,④河段流量减小,水位下降,从而加大了乙河段到交汇处的水位落差,使乙河段流速加快。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个地区的水系演变,会对区域内的相关河流流量、流速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题组以河流袭夺这一自然现象切入,分析说明了水系的整体演变原理。

日落方位角是指相对于正西方向偏北或偏南的角度。

下表为北京和杭州部分节气日落方位角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北京

21°29'

31°13′

21°29′

杭州

18°09'

27°19'

18°09'

4.立春时,杭州的日落方位角是()

A.西偏北18°09'B.西偏北27°19'C.西偏南18°09'D.西偏南27°19'

5.影响两地日落方位角变化幅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拔高度C.正午太阳高度D.昼夜长短

【答案】4.C5.A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由24节气的时间分布可知,立春在春分之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杭州日落方位为西南,AB错误;立秋与立春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但是立春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立秋时在北半球,由表可知,立秋时日落方位为18°09',应为西偏北18°09',故立春时日落方位应为西偏南18°09',C正确;杭州夏至日昼最长,日落方位角为西偏北27°19',冬至日昼最短,杭州夏至日昼长和冬至日昼长相加为24小时,故冬至日时日落方位角应为西偏南27°19',D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北京纬度更高,日落方位角的变化幅度为:

西偏南31°13′到西偏北31°13′,变化幅度为62°26′,杭州纬度更低,日落方位角的变化幅度为:

西偏南27°19′到西偏北27°19′,变化幅度为54°38′,影响两地日落方位角变化幅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不同,A正确;海拔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与日落方位角无关,BC错误;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京纬度更高,昼更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纬度更高,昼更短,不管是北京的昼更长时还是更短时,其日落方位角变化幅度均大于杭州,D错误。

故选A。

【点睛】二十四节气内容: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冰岛旅游资源丰富,南部维克小镇的黑沙滩被列为世界十大最美海滩之一,日落时行走在这片黑沙滩之上,感觉就像处在外星球一样。

左图为冰岛主要城市、景点及公路分布示意图。

右图为冰岛南部维克小镇的黑沙滩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左图中冰岛主要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多呈向心状,属于大西洋水系B.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地热能丰富

C.气候是影响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D.冰原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洋流影响

7.关于右图中景观成因

推断,合理的是()

A.甲处石柱受海水侵蚀作用,体积不断缩小

B.乙处黑沙滩因流水堆积富含有机质呈黑色

C.丙处沉积岩抬升受风化崩解形成方形石柱

D.丙处黑色石柱由岩浆侵入抬升后侵蚀形成

【答案】6.B7.A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冰岛地势中间高,河流呈放射状入海,A错误;冰岛地处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地热能丰富,B正确;由图可知,主要公路环岛分布在沿海地区,连接多座城市,故地形和城市分布是其主导因素,C错误;由图可知,多条河流发源于冰原及附近,说明冰原处地势高,冰原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D错误。

故选B。

【7题详解】

甲处石柱伫立在海水中,会受海水侵蚀作用,体积不断缩小,甚至消失,A正确;冰岛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活动,乙处黑沙滩与岩浆活动有关,乙处沙滩植被难以生长,故沙滩不会富含有机质,B错误;丙与乙黑沙滩紧邻,可推测丙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通常为黑色,不是侵入岩,也不是沉积岩,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通常不会形成方形石柱,CD错误。

故选A。

【点睛】黑色沙滩之谜:

黑沙滩的形成与火山作用有关,远古时候的一次海底火山爆发,海底的泥层翻出地面,与海边的泥土糅合在一起,加上海水和风力长年累月的作用,迫使熔岩与泥土化整为零,变成今天绵绵不绝的黑沙滩。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局地环流——山谷风。

一般日出及日落以后的2~3个小时,分别为山风转谷风和谷风转山风时刻。

下图为湟水谷地某地段山谷风风向频率及风速日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湟水谷地该地段谷风的主导风向是()

A.偏西风B.偏东风C.偏南风D.偏北风

9.湟水谷地该地段的平均风速()

A.正午最大B.山风大于谷风C.傍晚最低D.谷风大于山风

10.该地是湟水谷地最典型的山谷风地段,主要原因是该地段()

A.阴雨天气多,昼夜温差较小B.植被覆盖多,摩擦阻力较大

C.地形起伏大,热力差异显著D.河道较宽阔,水平气流显著

【答案】8.B9.D10.C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谷风一般表现为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结合材料,日出后2~3小时至日落2~3小时应以谷风为主,图中偏东风在此期间出现频次最多,故湟水谷地该地段谷风的主导风向是偏东风,B正确。

故选B。

【9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偏东风为谷风,偏西风为山风;结合图分析,偏西风即山风盛行时,风速较小,偏东风即谷风盛行时,风速较大,平均风速谷风大于山风,D正确,B错误。

读图可知,18时左右风速最大,而非正午最大,A、C错误。

故选D。

【10题详解】

同为湟水谷地,各地段天气、植被覆盖率差异小,不是该地段成为典型山谷风地段的主要原因,A、B错误。

由材料“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局地环流——山谷风”可知,该地段由于地形起伏大,热力差异显著,导致该地段成为典型山谷风地段,C正确。

若河道较宽阔,会缩小山谷地区的热力差异,不是该地段成为典型山谷风地段的原因,D错误。

故选C。

【点睛】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夜间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Y河流域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下图),该热带雨林南部地区每年7、8月多火灾,其余时间相对较少,2019年8月底,此地区发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火灾,烧毁了大片森林。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Y河地区热带雨林面积广阔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势西高东低,利于信风深入②受暖流

影响③受寒流的影响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Y河流域热带雨林南部地区每年7、8月多火灾,主要是因为()

A.受东南信风和地形影响,气候干燥B.西风越过西部山地形成干热下沉气流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D.7、8月林区枯枝落叶富集,易起火

13.关于马拉诺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岛上年内日出方位基本不变②由河流携带泥沙冲积而成

③西侧沿海的海水盐度较高④岛上每天日出时间基本相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11.B12.A13.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由图可知,河流干流自西向东注入海洋,故地势西高东低,该区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影响,信风为偏东风,地势西高东低,利于信风深入,①正确;由洋流分布规律可知,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②正确、③错误;该区域为亚马孙平原,平原面积广阔,④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7、8月,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该区域受东南信风和地形影响,气候干燥,降水少,易发生森林火灾,A正确;该区域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不受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影响,BC错误;该区域为热带雨林,雨林生物循环旺盛,枯枝落叶分解快,不易富集,D错误。

故选A。

【13题详解】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该岛日出东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该岛日出东南,岛上年内日出方位有一定的变化,①错误;该岛地处河口地区,为河流携带泥沙冲积而成,②正确;该岛西侧沿海海水受河水的稀释作用强,盐度较低,③错误;该岛地处赤道附近,全年几乎昼夜等分,每天日出时间基本相同,④正确。

故选D。

【点睛】雨林火灾可能的人为原因:

为扩大用于放牧或耕种的土地面积,人们不断采伐雨林,并通过燃烧树干、树枝、树叶等清理现场,这些活动导致火灾蔓延到未被采伐的地区。

梅雨是指发生在江淮流城的阴雨天气,通常始于初夏时节,持续约1个月。

梅雨的形成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位置密切相关。

2020年的梅雨从6月1日持续到8月初,因时间长、降雨量大被网友戏称为“暴力梅”。

下图为2020年梅雨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逐日演变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时段()

A.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B.南通太阳高度日变化逐渐减小

C.我国各地黑夜先变短后变长D.如皋的正午物体日影逐渐变长

15.2020年“暴力梅”()

A.6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入梅”时间早

B.6月下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淮河流域降水强度大

C.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持续偏北,梅雨期长

D.8月初,随着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梅雨期结束

【答案】14.C15.D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故从6月1号到8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A错误;南通正午太阳高度在6月22日左右即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太阳高度日变化从日出为0°到正午达到最大,故夏至日这天,南通太阳高度日变化最大,故从6月1号到8月初,太阳高度日变化先变大再变小,B错误;我国各地夏至日黑夜最短,白昼最长,故从6月1号到8月初,我国各地黑夜先变短后变长,C正确;如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日影最短,故从6月1号到8月初如皋正午物体日影先变短再变长,D错误。

故选C。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与多年平均值相比,2020年6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A错误;6月下旬,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淮河流域受准静止锋控制,降水强度大,B错误;7月中、下旬,与多年平均相比,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C错误;8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随着其北移,梅雨期结束,D正确。

故选D。

【点睛】梅雨,主要出现在我国江淮流域到韩国、日本列岛一带。

我国受梅雨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即西到湖北宜昌,东至华东沿海,南到以南岭以北,北抵淮河沿线一线。

涉及行政区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6省1市。

副高北移形成夏季风,夏季风推移到江淮地区之后,形成梅雨。

2021年3月15日,北京经历了近十年最强的一次沙尘暴。

据悉,此次沙尘主要来源于蒙古国。

下图为3月14日8时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形成北京此次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①3月14日蒙古西北部受高压控制,寒冷且潮湿②3月14日蒙古中东部盛行上升气流,扬沙严重③3月15日北京受到冷锋影响,风力较大④3月15日北京盛行东南风,大雪纷飞气温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7.受沙尘天气影响北京天空是昏黄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减弱B.大气削弱作用减弱C.大气能见度低D.大气含沙量高

【答案】16.C17.D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受蒙古高压控制多下沉气流,降水会减少,①错误;蒙古中东部地区受低压控制,多上升气流易扬沙,②正确;北京当地距离冷锋较近,受冷锋影响风力较大,③正确;图示时间为3月15日,此时为春季,北京地区并不会大雪纷飞,④错误,综上,②③符合,①④不符合,故选C。

【17题详解】

太阳辐射减弱是沙尘天气造成的影响,A错误;大气削弱作用减弱并不会导致天空昏黄,B错误;大气能见度低也有可能是工业废气和颗粒物造成的,则此时天空较乌黑,C错误;沙暴卷起过多沙尘,导致大气沙尘含量较多,变得昏黄,D正确;故选D。

【点睛】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3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

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沙尘暴危害主要有环境污染、生产生活受影响、生命财产损失、影响交通安全、危害人体健康等。

2020年11月8日法国旺底单人环球航海赛扬帆起航。

参赛者从法国旺底出发,跨越南北半球进行约三个月的不间歇环球航行。

下图为该赛事线路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关于该赛事各段说法正确的是()

A.①逆风逆水B.②风浪滔天C.③顺风顺水D.④鱼类丰富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的海水温度高于②B.航行至③处可见绚丽极光

C.③处航行动力是西北风D.④处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

【答案】18.C19.C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由洋流分布规律可知,①段可借助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顺风和顺洋流航行,A错误;②段经过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风力微弱,B错误;③段可借助西风漂流和盛行西风航行,顺风顺水,C正确;④段暖流流经,且主要为向岸的东南信风,鱼类不丰富,D错误。

故选C。

【19题详解】

①处纬度更高,水温更低,A错误;11月8日之后航行至③,应该是11月8日之后一个半月,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绚丽的极光在夜晚才会看到,B错误;③地处南半球西风带,即西北风,故③处航行动力是西北风,C正确;④处为由北向南流的暖流,受暖流影响,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D错误。

故选C。

【点睛】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可以加快速度,节约燃料,逆洋流会减缓速度,增加能耗。

某研究小组在研究贺兰山东坡乔木(森林带)分布情况时,共选取了38个样方(10m×10m),得出样方范围内乔木的数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等情况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海拔2200米至2800米乔木数量较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降水C.光照D.土壤

21.贺兰山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乔木树高较高、胸径较粗,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热量条件好B.距冰川近,水源条件好

C.乔木数量少,相互竞争弱D.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

【答案】20.B21.C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海拔2200-2800米乔木数量较多,是由于东坡为迎风坡,该海拔范围降水较多,有利于乔木的生长,B正确。

光照和土壤对乔木数量影响不大,且高海拔地区的光照条件更好,光照和土壤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D错。

海拔越低,热量条件越好,贺兰山乔木分布的海拔相对较高,热量不是影响该海拔范围乔木数量的主要因素,A错。

故选B。

【21题详解】

海拔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乔木数量减少,相互竞争较弱,胸径较粗,树高较高,C正确。

海拔在3000米以上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但是热量条件较差,A错。

虽然海拔高距离冰川相对较近,但并不是由于该原因导致水源条件好,进一步导致该地区乔木树高较高、胸径较粗,B错;海拔高,土壤欠发育,D错。

故选C。

【点睛】影响山地植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和热量的组合状况。

贺兰山呈南北走向,其东坡为迎风坡,海拔2200米至2800米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加之该海拔热量满足乔木的生长,所以乔木数量最多,但是由于乔木在该海拔范围数量多,彼此对土壤养分、水分、光照等竞争较强,所以该海拔范围乔木的树高不高、胸径不粗。

2020年夏秋季,我国东北地区遭遇多次台风影响。

其中台风“海神”强度最大,带来的罕见的狂风巨浪,以及风暴潮。

下图为台风“海神”移动路径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关于台风“海神”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位置的确定需借助GPS系统B.移入我国东北地区转化成热带气旋

C.北移降温是“海神”消亡主要原因D.移动路径主要与西太平洋副高有关

23.台风“海神”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可能是()

A.迫使鸟类向南迁徙B.大兴安岭沙尘肆虐

C.农作物大面积倒伏D.引发沿海地区海啸

【答案】22.D23.C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台风生成位置的确定需借助RS系统,A错误;我国东北地区地处温带,移入我国东北地区转化成温带气旋,B错误;北移降温且水汽减少,登陆后摩擦力加大是“海神”消亡的主要原因,C错误;影响我国的台风大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大多产生于副高的南缘,并沿着副高的外围移动,故移动路径主要与西太平洋副高有关,D正确。

故选D。

【2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台风“海神”带来罕见的狂风巨浪,以及风暴潮,故狂风会使得农作物大面积倒伏,C正确;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发,不是台风,D错误;此时为9月初,台风的降温作用不明显,鸟类不会因此向南迁徙,A错误;此时为夏末秋初,大兴安岭植被覆盖率高,不会沙尘肆虐,B错误。

故选C。

【点睛】在全球的热带洋面上,北太平洋西部是台风最易生成的海区,全球台风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发生在这个海区。

北太平洋西部的沿岸国家中,以中国、菲律宾、越南、日本台风登陆的次数最多。

我国正处在北太平洋西部台风移动路径的前方。

影响我国的台风,大致有三种基本路径:

西行路径、西北路径、转向路径。

二、综合题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地处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是非洲第一高峰。

山顶白雪皑皑,山腰草木繁盛,山麓雨林茂密。

材料二每年,上百万头斑马、角马和瞪羚会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之间迁徙。

北京的小亮同学暑假期间来到东非高原,目睹了这一大自然的壮观场景。

材料三下图为非洲局部示意图和东非高原上动物迁徙路径图。

(1)指出乞力马扎罗山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并分析其独特景观的形成原因。

(2)说出小亮见到角马等动物迁徙的大致方向,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岩浆活动山地位于赤道附近,山麓水热充足;海拔高,相对高差大,山顶积雪不化;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

(2)由南向北原因:

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7、8月,北部的马赛马拉草原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正值雨季,草类茂盛;南部的塞伦盖蒂草原正值干季,草类枯黄;角马等动物逐水草而居,故向北迁徙。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非洲为载体,考查山地形成的地质作用、形成过程、动物迁徙的方向及原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

(1)地质作用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乞力马扎罗山地处东非大裂谷,为火山,故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为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山麓水热充足,故能形成茂密的雨林景观;海拔5895米,可推知其海拔高,相对高差大,山顶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由于相对高差大,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气候分异,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出现“山顶白雪皑皑,山腰草木繁盛,山麓雨林茂密”的独特景观。

(2)东非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由生活常识可知,小亮暑假为7-8月份,而7、8月,随着气压带风带北移,北部的马赛马拉草原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多,水草丰美;南部的塞伦盖蒂草原正值干季,草类枯黄;因角马等动物都是逐水草而居,故7-8月应由南向北迁徙。

【点睛】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或近地面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雾。

左图甲地,右图乙地易出现大雾。

(1)秋冬季节,我国华北地区冷锋过境后的时段里,往往出现大雾天气。

请解释此过程中华北地区形成大雾的原理机制。

(2)利用大气运动的原理,分析甲地多夜雾的原因。

(3)乙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乙市。

分析乙市及其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天气的原因。

【答案】

(1)冷锋过境后,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随着天气转晴和太阳的照射,空气中的水分的含量逐渐增多;夜晚地面热量散失多,近地面气温低水汽易凝结,容易形成雾。

(2)甲地位于高山围绕的山谷中,白天谷地蒸发蒸腾水汽含量大;夜晚山地气温冷却快,冷空气比重大沿山坡下沉,使谷地湿润空气气温下降,凝结成水滴,形成大雾。

(3)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暖湿空气丰富;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暖湿空气受下垫面冷却,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风力较弱,不利于雾的扩散;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产生大量的凝结核

【解析】

【分析】本题以雾为载体,考查不同地区雾的形成原因,重点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

(1)由材料可知,近地面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雾。

秋冬季节,我国华北地区冷锋过境后,由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随着天气转晴,白天太阳辐射强,蒸发较强,空气中的水汽增多,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近地面大气受冷地面的影响,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2)由图可知,甲地山高谷深,白天太阳辐射强,谷地水分蒸发、植被蒸腾,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使谷地的湿润空气降温,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夜雾。

(3)乙市附近海域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空气中水汽充足;由洋流分布规律可知,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暖湿空气受寒流的降温作用影响,水汽凝结,形成海雾;该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弱,不利于雾的扩散。

同时,该区域人口、城市众多,经济发达,私家车多,产生大量的凝结核。

【点睛】

2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独库公路(独山子—库车)全长561公里(左图),连接南北疆,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位于独库公路沿线区域的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高山草甸植物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牧场(右图)。

(1)据图推测那拉提草原在天山的坡向,从大气环流、地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