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9238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及教学阅读知识检测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一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的音乐、舞蹈、戏曲和杂技等艺术门类,皆可从陶瓷装饰画中觅得踪迹,甚至书法绘画亦可寻得发展,陶瓷中的宋瓷特殊的美质,不!

汲取自儒道等等传统文化,宋瓷的制作亦受中国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包括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以及整体把握、直观感悟、瞬间包藏等,同时,宋代理学的细致谨言也是宋瓷风格的有内在关联。

A.脉络潜移默化形成

B.脉络润物无声诞生

C.行迹潜移默化诞生

D.行迹润物无声形成

【答案】A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常州五年来投资近1000亿元左右,建成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功能体系。

B.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以展现锡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目的,并以此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C.今年12月以来,大雾天气给人们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对驱散大雾天气起到积极作用。

D.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同时,提高诊疗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的价格,体现出对医务工作者劳动价值的尊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此题A项,不合逻辑,“近”和“左右”矛盾;B项,结构混乱,“活动的宗旨……”和“以……为目的”句式杂糅;C项,搭配不当,“驱散”和“天气”搭配不当。

点睛:

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

此题选项B“活动的宗旨……”和“以……为目的”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六国论》)

C.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D.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此题主要考核比喻的手法,其中C项没有修辞,其余三项为比喻。

4.下列对《荷塘月色》中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②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③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的出。

④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见些大意罢了。

⑤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A.此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其中着重写树,首句总写,后文围绕树展开,呈现出清淡朦胧、宁静幽远的特点。

B.第③句写“树色”阴阴的,有如一团烟雾,着色较浓,好像作者心头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

C.第⑤句写“灯光”是“渴睡人的眼”,使用拟人,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D.末句通过前后转折,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作者内心的“不宁静”,难以排除的绵绵的愁绪。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内容判断正误,此题AC两项考核文章的内容,BD两项考核文章的手法。

其中C项,是“比喻”的手法,“……是……”是暗喻。

点睛:

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5.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城外的长亭,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的淋漓尽致。

这里运用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C.“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实写离别时的情境,妙在用景写情,“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离别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

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此题AD两项考核诗句的含义,BC项考核艺术手法,其中,C项“实写离别时的情境”错误,应是“虚写”别后的情形。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此题景物的虚实关系混淆。

6.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祖父:

祖辈与父辈

隔离天日隔离:

隔开

B.终极五国迁灭迁灭:

灭亡

高低冥迷冥迷:

迷茫不清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

旧事,成例

向是三国各爱其地向使:

以前假使

D.至于颠覆至于:

以致

弃掷逦迤逦迤:

连续不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考核双音节实词,其中A项,隔离:

遮蔽。

7.根据必修二《高中语文课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船总顺顺家的两个儿子都喜欢翠翠,于是二老傩送提议两兄弟月夜同去碧溪岨唱歌,看看谁能得到答案。

B.巴金称自己的妻子萧姗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C.《荷花淀》里,几个女人偷偷划着小船,到对面马庄去看望丈夫,没有见着,回来的时候遇到了日本鬼子,幸好有水生们在此伏击,才得以解救。

D.安福国会选举时,留学生小政客出价四百要拉拢胡适投他一票,胡适得钱后去天津溜达了一圈回来,指责小政客:

“你瞎了眼睛,敢拿钱来买我!

【答案】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

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

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

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

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

公独引大体,略细故。

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

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

公言:

“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

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

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

公独奋曰:

“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

”即上疏曰:

“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

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

”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

执政谓公:

“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

”公复移书执政曰:

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

公上疏曰:

“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

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疏三上,不报。

即上言:

“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

“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

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

公上表谢,其略曰:

“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

客至,辄置酒尽欢。

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

“死生祸福,天也。

吾其如天何!

”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

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起居舍人擢:

提拔

B.非宰相器器:

才能

C.上之不豫豫:

预知

D.公上表谢谢:

谢恩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杀:

指拷打致死。

文中所说陈执中的宠妾拷打一个婢女致死,御史要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

B.疏:

文中加点处指在朝官员专门儿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与后文“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的“疏”同意。

C.致仕:

交还官职,即辞官。

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称“致仕”

D.薨:

古代称诸侯和大官的死。

《礼记·曲礼》中有记载: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11.请简要概括范景仁在朝为官的行事特点。

【答案】8.C9.B

10.

(1)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

评分建议:

“济”、“所以”、“贵”.

(2)有如此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的一贯暴力所挟持,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于灭亡。

评分建议:

句式、活用、“趋”。

11.

(1)公私分明

(2)直言进谏(3)立足民生(4)忠于朝廷

【解析】

8.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C项,豫:

安乐、舒服。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此题B项“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中的“疏”是“书信”的意思。

10.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济:

成事;所以:

……的原因;贵:

意动用法把……看得很宝贵;趋:

趋于;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被动句,被秦国的一贯暴力所挟持;日: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此题注意要求概括传主为官的特点,注意根据文中重点句子概括。

根据“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可以概括出“公私分明”“直言进谏”“立足民生”“忠于朝廷”等特征。

参考译文:

公姓范氏,名叫镇,字景仁。

他四岁失去父亲,跟随两个哥哥学习。

薛奎做益州知州,范公那时只有十八岁,薛奎和他交谈,感到很惊奇。

薛奎任满还朝时,就带着范公一起回到京城。

范公参加进士考试,考中礼部试的第一名,初为官担任新安县的主簿。

宰相庞籍说他有特殊才能,生性恬淡不急于进取,破格给他加官为直秘阁,又提拔为起居舍人。

仁宗性情宽容,奏事的官员专靠揭发别人来使自己扬名,有的甚至以暴露别人的隐私来抬高自己。

唯独范公只看人的大节,从不计较行为琐事。

当时陈执中担任宰相,范公曾经批评他学问不高,不具备做宰相的才能。

后来陈执中的宠妾打死了一个婢女,御史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

范公说:

“如今天地阴阳不和,国家财政匮乏,人民贫困,盗贼嚣张,陈执中应当承担这些责任。

但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不是用来责备宰相的理由。

”有见识的人都赞同他的说法。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没有继承人。

嘉祐初年,仁宗得了病。

朝廷内外都为继承人的事感到危急和恐惧,不知怎么办才好。

唯独范公激昂地说:

“天下还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

”立即上书说:

“太祖舍弃自己儿子而立太宗为皇帝,这是天下最大的公心。

希望陛下选择宗族中贤德的人,给他们异于常人的礼仪待遇,让他们学习政事,以此来稳定人心。

”奏章多次呈上,没有回音。

于是范公就闭门请罪。

执政大臣对范公说:

“自从皇上身体不好,大臣们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如今有人先进行挑拨,再做这件事就很难了。

”范公又写信给执政大臣说:

“做事应当看它对与不对,不应当看它好做还是难做。

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

你们说今天此事难于以前,怎么知道以后再做不比今天更难呢?

”范公前后上了十九次奏章,在家等待获罪一百多天,胡须头发都因此变白了。

王安石执政后,改过去的常平法为青苗法。

范公上疏说:

“常平法,始于汉朝最强盛的时候,根据谷物价格的贵贱来收购和出售,用来方便百姓,常平法不能改变。

而青苗法实行于唐代衰败动乱的年代,不足以做为效法的榜样。

”三次上书,都没有得到答复。

范公上书对皇上说:

“我所提出的建议都不能实行,我也没有脸面继续在朝廷任职,请求陛下让我退休。

”五次上书,最后指出王安石凭自己的喜怒而进行赏罚的行为,说:

“陛下有接纳劝谏的胸怀,大臣却进献拒绝纳谏的计策;陛下有热爱人民的本性,大臣却制定残害人民的政策。

”王安石大怒,亲自书写同意范公退休的诏书,并对范公极力诋毁。

免去了范公翰林学士之职,以原来的官阶退休。

范公向皇上上表谢恩,其中写道:

“虽然说是请求退休离开朝廷,但怎敢轻抛忧国忧民之心?

范公退休居家后,专以读书赋诗自娱。

有客人来到,就安排酒席尽欢而散。

有人劝范公假称有病关门谢客,范公说:

“人的死生祸福,都是天命。

我能把上天怎么样?

”我正被问罪,下到御史台狱中,朝廷查找范公和我往来的信件文字非常紧急。

在这种情况下,范公仍旧不断地上书救助我。

卒于元祐三年十二月,终年八十一岁。

三、古诗文鉴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2.根据一、二两联,概括作者“叹息”的原因。

13.本诗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联系诗句简要分析。

14.尾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分析。

【答案】12.因战乱导致生灵涂炭而叹息;因联想到自己家破人散而叹息;因友人归去探亲前途渺茫而叹息。

13.

(1)前句虚写,想象友人江东觐省途径黄牛峡时的情景;后句实写,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友人离去。

(2)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友人离别后的孤单。

14.分别在即,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劝勉各自努力,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害怕不能实现在故乡重逢的愿望,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意。

【解析】

12.试题分析: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特征。

此题要求概括“作者叹息的原因”,根据诗中的“兵戈”“无家”“君今何处”概括“因战乱导致生灵涂炭”“家破人散”“友人归去”等“叹息”的原因。

1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给出“虚实结合”的手法,结合诗歌内容解释并分析艺术效果即可。

句中“想象友人江东觐省途径黄牛峡时的情”是虚,“伫立白马江头,目送友人离去”是实,效果是“对友人的关切和友人离别后的孤单”。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根据诗中的“应须各努力”“犹恐未同归”分析“惜别、劝勉”之情和“对未来的担忧”之意。

四、名句名篇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潭记》)

(6)_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7)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

(1).奈何取之尽锱铢

(2).吾尝跂而望矣(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赢得仓皇北顾(5).豁然开朗(6).秋风萧瑟(7).城阙辅三秦(8).征蓬出汉塞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

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

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锱铢”“跂”“蓬”的写法。

五、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

”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

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

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

”我于是吞吞吐虹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

地狱?

”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

……”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

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

——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

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活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

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

福兴楼的请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

?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16.请概括祥林嫂临死前的生活状态。

17.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

请简要分析。

【答案】16.贫困潦倒,无依无靠;失去希望,精神麻木;饱受心灵折磨。

17.想否定之前的答案;想推卸责任;想逃避祥林嫂的追问;不忍增添祥林嫂的苦恼。

【解析】

16.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

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

此题根据“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