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77649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docx

《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docx

演绎逻辑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

演绎推理涉及逻辑学知识详解

一、简单概述(基础、重点掌握)

“所有S是P”,(即全称肯定判断,可记为SAP)

“所有S不是P”,(即全称否定判断,可记为SEP)

“有S是P”,(即特称肯定判断,可记为SIP)

“有S不是P”,(即特称否定判断,可记为SOP)

先要把这个记牢。

大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逻辑学上的特称

比如说“有的人是学生”(SIP),在日常生活中,是指“只有一部分人是学生”,这句话同时意味着“另外有一部分人不是学生”,

但是逻辑学上,“有的人是学生”(SIP)既可能表示“有一部分人是学生,同时有一部分人不是学生”,还可以表示“所有的人都是学生”。

2、逻辑术语的表示

一般来说,在逻辑学上,“全称”用“所有”表示、“特称”用“有”、“有的”表示,但在考试或者说是生活中可能会存在不准确的表述,那么就需要我们自己去界定它是全称或者特称。

举例:

A、没有实际量项的的判断均为全称判断,如:

狗总是要吃屎的(哈哈)。

B、“有一部分”、“有几个”、“少数”、“多数”等等都表示特称,一定要按照特称来理解,如“我们群有几个人是外星人人”;

C、以否定整句话形式出现的一定要先转化为肯定整句话的形式。

如“没有一个人不喜欢逻辑学”等同于“所有人都喜欢逻辑学”即为全称判断“、没有人落选”等同于“所有人都没有落选”或者所有人等当选。

二、具体(基础、重点掌握)

这是我们运用逻辑学来做演绎推理的关键,要特别注意。

1、文字表述:

(T表示真、F表示假)

充分条件:

前真后必真,前假后未必假。

前真后真,后假前假。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前真后未必真,前假后必假。

前假后假,后真前真。

SAP(T),则SEP(F),SAP(F)则SEP(T/F);前真后假,前假后未必真

SEP(T),则SAP(F),SEP(F)则SAP(T/F)。

前真后假,前假后未必真

SAP(T),则SOP(F),SAP(F)则SOP(T);前真后假,前假后真

SOP(T),则SAP(F),SOP(F)则SAP(T)。

前真后假,前假后真

SEP(T),则SIP(F),SEP(F)则SIP(T);前真后假,前假后真

SIP(T),则SEP(F),SIP(F)则SEP(T)。

前真后假,前假后真

SAP(T),则SIP(T),SAP(F)则SIP(T/F);

SIP(T),则SAP(T/F),SIP(F)则SAP(F)。

这样看是不是复杂了点,别着急,看下面。

2、表格表示(略)

3、逻辑方阵

上反对关系

SAPSEP

相反

关关

系系

SIPSOP

下反对关系

 

1、上反对关系:

SAP(T),则SEP(F),SAP(F)则SEP(T/F)

SEP(T),则SAP(F),SEP(F)则SAP(T/F)

即:

前真后假,前假后未必真或表述为:

可以同真不能同假

举例:

所有的人都是学生,则所有的人都不是学生为假

所有的人都是学生为假(即使:

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学生),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部分人是学生另一部分同学不是学生,另一种是所有的人都不是学生,在前一种情况下,“所有的人都不是学生”为假;在后一种情况下,“所有的人都不是学生”为真。

所以,不能确定。

2、下反对关系

SIP(T),则SOP(T/F),SIP(F)则SOP(T)

SOP(T),则SIP(T/F),SOP(F)则SIP(T)

即:

前真后不定,前假后必真

举例:

有的人是学生为真,不能推出有的人不是学生(即不能推出其是是假,或者说不能推出此判断)

有的人不是学生为假(即:

并非有的人不是学生),可以推出有的人是学生

 

3、

SAP(T),则SIP(T),SAP(F)则SIP(T/F)

SIP(T),则SAP(T/F),SIP(F)则SAP(F)

举例:

所有人都是学生为真,那么有的人是学生为真

所有人都是学生为假,那么不能确定有的人是学生是否为真(即不能推出)

有的人是学生,那么不能确定所有的人都是学生(不能推出)

有的人是学生为假,那么所有的人都是学生为假

4、

SEP(T),则SOP(T),SEP(F)则SOP(T/F)

SOP(T),则SEP(T/F),SOP(F)则SEP(F)

举例:

所有的人都不是学生为真,则有的人不是学生为真

所有的人都不是学生未假,则有的人不是学生可能真也可能假(无法确定)

有的人不是学生为真,则所有的人都不是学生可能真也可能假(无法确定)

有的人不是学生为假,则所有的人都不是学生也为假

 

强调两点:

如SIP为假,只能表述为并非有的S是P。

类推

可能为真不仅包括可真可假,还包括一定为真;可能为假也是一样,不仅包括可真可假,还包括一定为假。

 

5、整体了解

SAP→SIPSAP→┐SEPSAP→┐SOP

SEP→SOPSEP→┐SAPSEP→┐SIP

┐SIP→┐SAP┐SIP→SEP┐SIP→SOP┐

SOP→┐SEP┐SOP→SAP┐SOP→SIP

┐SAP→SOP┐SEP→SIPSIP→┐SEPSOP→┐SAP

(注解:

┐表示并非,即为假)

练习:

这个单位已发现有育龄职工违纪超生。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下述三个断定:

(1)这个单位没有育龄职工不违纪超生;

(2)这个单位有的育龄职工没违纪超生;

(3)这个单位所有的育龄职工都未违纪超生。

不能确定真假的是:

A、只有

(1)和

(2)  B、

(1)、

(2)和(3)

C、只有

(1)和(3)  D、只有

(2)

学院路街道发现有保姆未办暂住证。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不能确定真假?

(1)学院路街道所有保姆都未办暂住证。

(2)学院路街道所有保姆都办了暂住证。

(3)学院路街道有保姆办了暂住证。

(4)学院路街道的保姆陈秀英办了暂住证。

A、

(1)、

(2)、(3)和(4)    B、只有

(1)(3)(4)

C、只有

(1)和(3)     D、只有

(1)和(4)

(不给定答案,自己对照关系解答)

4、概念之间的关系类别(欧拉图解略)

包含,如“四川人”与“成都人”;

交叉,如“成都人”与“老年人”;

全异,如“四川人”与“火星人”或“湖南人”。

5、换位

SAP可以换位为PIS;(即SAP=PIS)

SEP可以换位为PES;

SIP可以换位为PIS;

SOP不能换位。

 

三、三段论

分析三段论的结构。

如:

所有的人都是有感情的,

坏人也是人,

坏人也是有感情的。

在这个三段论,一共有三句话,而且只有三个概念,其结构分析应当从结论入手。

结论的主项为“小项”,写作“S”;

结论的谓项为“大项”,写作“P”;

前提中的共同项为“中项”,写作“M”。

另一方面,在这三句话中,包含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另一个是结论。

因此,上面这个三段论的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MAP(大前提)

SAM(小前提)

SAP(结论)

这个三段论的正确性可以证明。

这里可能就要涉及上面我们讲的换位和对当关系问题,但我们这举的这个列子不用

SAP可以换位为PIS;(即SAP=PIS)

SEP可以换位为PES;

SIP可以换位为PIS;

SOP不能换位。

解析:

考生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标准的三段论中,出现的三句话依次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但在考试中出现的三段论,其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顺序往往被打乱了。

考生们在读三段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把顺序调整过来。

在公务员考试中,三段论有可能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出现。

第一种:

找出与题干中三段论结构完全相同的推理。

做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注意到四点:

第一,每一句话是全称还是特称;

第二,每一句话是肯定还是否定;

第三,中项在前提中分别处于什么位置;

第四,必须把选项中的三段论恢复为标准顺序。

所有名词都是实词,动词不是名词,所以动词不是实词。

以下哪项推理与上述推理在结构上最为相似?

A、凡细粮都不是高产作物。

因为凡薯类都是高产作物,凡细粮都不是薯类。

B、先进学生都是遵守纪律的,有些先进学生是大学生,所以大学生都是遵守纪律的。

C、铝是金属,又因为金属都是导电的,因此铝是导电的。

D、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介词是虚词,所以介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所有的聪明人都近视,我近视得很厉害,所以,我很聪明。

以下哪一项揭示了上述推理是明显错误的?

A、我是个笨人,因为所有的聪明人都是近视眼,而我的视力那么好。

B、所有的猪都有四条腿,但这种动物有八条腿,所以它不是猪。

C、所有的天才都高度近视,我一定是高度近视,因为我是天才。

D、所有的鸡都是尖嘴的,这种总在树上呆着的鸟是尖嘴的,因此它是鸡。

第二种:

哪些三段论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即正确的),哪些三段论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即错误的)。

判断三段论正确与否的最精确方法是运用三段论的规则。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三段论的所有规则非常困难。

在这里将教给大家一个简便的方法,即简单规则加欧拉图方法。

在三段论的规则中,考生首先必须掌握基本规则有三条:

第一,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必然结论,前提之一为否定,结论必为否定。

如:

“所有的猪都不是狗,所有的狗都不是猫,因此,所有的猫都不是猪。

”这个三段论就是错误的。

又如:

“所有的模特都是高于一米八,我低于一米八,所以,我不是模特。

第二,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必然结论,前提之一为特称,结论必为特称。

如“有的学生党员,有的学生是干部,所以,有的干部是党员。

”这个三段论也是错误的,又如“所有的上海人都有钱,有些学生是上海人,所以,有些学生有钱。

第三,三段论必须有且仅有三个概念。

违反这一规则的错误主要有两种:

一是中项为多义词,如“董事长”;一是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如“妇女能顶半边天,祥林嫂是妇女,所以,祥林嫂能顶半边天。

以这三条规则为基础,再加上欧拉图方法,就可以判断一个三段论是否正确了。

正确的三段论如:

所有的聪明人都近视,

有些学生是聪明人,

有些学生近视。

错误的三段论如:

所有的聪明人都近视,

有些学生不聪明,

有些学生不近视。

在某住宅小区的居民中,大多数中老年教员都办了人寿保险,所有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办了财产保险。

而所有办了人寿保险的都没办理财产保险。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以下哪项关于该小区居民的断定必定是真的?

(1)有中老年教员买了四居室以上的住房。

(2)有中老年教员没有办财产保险。

(3)买了四居室以上住房的居民都没办理人寿保险。

A、

(1)、

(2)和(3)    B、仅

(1)和

(2)

C、仅

(2)和(3)     D、仅

(1)和(3)

所有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所有的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没有既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H是穿白衣服的。

基于以上事实,下列哪个判断必为真?

A、H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B、H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C、H不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D、H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第三种:

给一个省略三段论补充一个正确的前提或结论。

做这类题目需要分三步:

第一,确定被省略的是什么,即前提还是结论,找出这个判断应该由哪两个概念组成;

第二步,确定这个判断的量项和联项。

判断量项的基本规则如下:

前提为全称,结论为特称。

判断联项的基本规则如下:

肯定加肯定为肯定,肯定加否定为否定,否定加否定为肯定。

第三步,确定具体的主谓项。

这一步应使用欧拉图方法。

比如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有些导演留大胡子,因此,有些留大胡子的是大嗓门。

为使上述推理成立,必须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A、有些导演是大嗓门。

    B、所有大嗓门的都是导演。

C、所有导演都是大嗓门。

   D、有些大嗓门不是导演。

想从事秘书工作的学生,都报考中文专业。

李芝报考了中文专业,他一定想从事秘书工作。

下述哪项如果为真,那么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A、所有报考中文专业的考生都想从事秘书工作

B、有些秘书是大学中文专业的毕业生

C、想从事秘书工作的人有些报考了中文专业

D、有不少秘书都有中文专业学位。

四、假言判断及其推理

假言判断主要表示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出现的条件,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一种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在假言判断中,表示条件是前件,通常用p表示;

表示依条件而出现的事物是后件,通常用q表示。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下:

“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

这个条件最大的特点是:

如果前件出现(即为真),那么后件一定也出现(即为真)。

但是,如果前件不出现(即为假),那么后件会不会出现呢?

不一定。

也就是说,充分条件表示这样一种条件,单独一个条件就可以直接导致后件,但还有其他的条件也可以直接导致后件。

在这种情况下,前件出现了,后件一定会出现,但前件没出现,那就不能确定其他条件是否出现了,因此后件是否出现就能不确定。

从这里的分析中,

充分条件的真假要求是:

前真后必真,前假后未必假。

表达充分条件的联接词主要有:

“如果……那么……”、“只要……就……”、“一……就……”、以及没有任何联接词但表示条件的。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代表词为“如果……那么……”,公式可以表达为p→q。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表示有三种可能性:

天下雨了(p真)且地上湿了(q真);

天没下雨(p假)且地上湿了(q真);

天没下雨(p假)且地上没湿(q假)。

那么它在什么时候才是假的呢?

p真q假的时候。

这就是说,否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意味着前件p为真且后件q为假。

即:

并非(p→q)=p且非q。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搞财会工作的人,都免不了有或多或少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商品经济大潮下,更是如此。

以下哪项如果是真的,能最有力地削弱上述判断?

A、以上断定,宣扬的是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世界观。

B、随着法制的健全,以及打击经济犯罪的深入,经济犯罪已受到严厉的追究与打击。

C、由于进行了两个文明建设,广大财务人员的思想觉悟与敬业精神有了明显的提高。

D、万国投资信托公司房产经营部会计胡大全,经营财务30年,分文不差,一丝不苟,并勇于揭发上司的贪污受贿行为,多次受到表彰嘉奖。

围绕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能够进行的推理有哪些呢?

以“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为例,可以考虑四种情况:

第一,现在天下雨了,地上湿不湿呢?

p真则q真。

第二,现在天没下雨,地上湿不湿呢?

p假则q真假不定。

第三,现在地上湿了,天有没有下雨呢?

q真则p真假不定。

第四,现在地上没湿,天有没有下雨呢?

q假则p假。

总结起来,有两个有效式:

前真后真,后假前假。

其余的是无效式。

关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还有一种简化理解。

大家可以把“如果p那么q”理解为“所有的p都是q”,二者可以用欧拉图表示为包含关系,即q包含p。

利用这个关系,可以简化两个理解:

第一,用包含关系去理解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第二,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可以跟性质判断结合起来。

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在现场。

据此,我们可以推出:

A、张三不是杀人犯,所以张三案发时不在现场。

B、李四案发时在现场,所以李四是杀人犯。

C、王五不在案发现场,但王五是杀人犯。

D、许六案发时不在现场,所以许六不是杀人犯。

五、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如下:

“只有博士,才能升教授。

这个条件最大的特点是:

如果前件不出现(即为假),那么后件也一定不出现(即为假)。

但是,如果前件出现(即为真),那么后件会不会出现呢?

不一定。

也就是说,必要条件表示这样一种条件,必须由几个条件合起来才能导致后件,但单独一个条件并不能直接导致后件。

在这种情况下,前件出现了,因为不知道其他条件是否同时具备,所以后件不一定会出现,但如果前件没出现,后件就一定不会出现。

从这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必要条件的真假要求是:

前真后未必真,前假后必假。

表达必要条件的联接词主要有“只有……才……”和“除非……才……”,除了这一个之外,其余表示必要条件的联接词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否定……否定……”,具体说来有“没有……就没有……”、“不……就不……”。

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代表词为“只有……才……”,用公式可表达为p←q。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真表示有三种可能性:

博士(p真)且升教授了(q真);

博士(p真)且没升教授(q假);

非博士(p假)且没有升教授(q假)。

那么它在什么时候才是假的呢?

p假q真的时候。

这就是说,否定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意味着前件p为假且后件q为真。

即:

并非(p←q)=非p且q。

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奶制品作为食物来源,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牧民才能摄入足够的钙质。

很明显,这种足够的钙质,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牧民拥有健壮的体魄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哪项情况如果存在,最能削弱上述断定?

A、有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牧民从食物中能摄入足够的钙质,且有健壮的体魄。

B、有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牧民不具有健壮的体魄,但从食物中摄入的钙质并不少。

C、有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牧民不具有健壮的体魄,他们从食物中不能摄入足够的钙质。

D、有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牧民有健壮的体魄,但没有充足的奶制品作为食物来源。

以“只有博士,才能升教授”为例,围绕必要条件可以进行的推理有四种:

第一,博士,不一定升教授,即肯定前件不一定能肯定后件;

第二,非博士,一定不能升教授,即否定前件可以必然否定后件;

第三,教授,一定是博士,即肯定后件就可以必然肯定前件;

第四,非教授,不一定是非博士,即否定后件不一定能否定前件。

总结起来,有两个推理是有效的:

前假后假,

后真前真。

其余的是无效式。

关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也有一种简化理解。

大家可以把“只有p才q”理解为“所有的q都是p”,二者可以用欧拉图表示为包含关系,即p包含q。

同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一样,这种包含关系也可以简化两种理解。

复合判断及其推理

复合判断是自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如:

“毛泽东既是军事家,又是文学家。

“毛泽东或者是湖南人,或者是四川人。

“如果毛泽东是神,那么他就不会犯错误。

所有复合判断都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支判断,即它所包含的判断,可以用小写字母p,q,r等来表示。

一个是联接词,即联接支判断的词。

这样,上面的三句话可以分别表示如下:

p且q。

p或q。

如果p那么q。

对每一种复合判断,大家都必须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每种判断的真假要求是什么;

第二,表示每种判断的联接词有哪些;

第三,以每种判断为基础进行推理有哪些有效式,哪些无效式;

第四,对每一种判断进行否定意味着什么。

四、联言判断及其否定

联言判断,比如说:

“毛泽东既是军事家,又是文学家。

“毛泽东虽然是红太阳,但不是神。

“毛泽东不仅是个党员,而且是个优秀党员。

联言判断是由一些支判断组合而成的,不论这些支判断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递进还是转折),它们在真假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每一个支判断都应该是真的。

联言判断的真假要求是全部为真。

联言判断的联接词有哪些呢?

只要是要求每一个判断都真的词都是。

像上面所用的“既是……又是……”,“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还有“……都是……”,“……同时……”,“……一起……”等等。

可以简化为“且”。

既然联言判断的真假要求是所有的支判断都为真,那么,一个联言判断为真只表明一种可能性,即每一个支判断都为真,而一个联言判断为假意味着什么呢?

如“并非某女年轻漂亮”就表明存在三种可能情况。

这三种可能情况用一句话来表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至少有一个支判断是假的;

第二,非p或者非q,即并非(p且q)=非p或非q;

第三,如果p是真的,那么q一定是假的,如果q是真的,那么p一定是假的。

需要注意的是:

在公务员考试中,对一个联言判断进行否定有很多表达形式,除了最常见“并非……”、“……是假的”、“……是不可能的”之外,还要重点注意的有:

“不能同时”、“不都是”“不能一起”等。

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那么以下哪项也一定是事实?

A、鱼可得但熊掌不可得。

B、熊掌可得但鱼不可得。

C、如果鱼不可得,那么熊掌可得。

D、如果鱼可得,那么熊掌不可得。

(以大前提所进行的从否定到肯定的相容选言推理为真,相反为假,所以选D见下一点)

 

六、选言判断及其推理

选言判断相当考试中选择题,即在备选项中肯定有一个是正确选项。

但选择有两种:

一种是单项选择题,即几个备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一种是不定项选择题,即几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但到底有几个,不一定。

选言判断也有两种:

与单选择题相应的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与不定项选择题相应的是相容选言判断。

如:

“鲁迅或者是文学家,或者是革命家。

“要么吃鱼,要么吃熊掌。

在真假要求上:

相容选言判断是“至少有一真”,

不相容选言判断是“有且仅有一真”。

  

在联接词上,相容选言判断的联接词有“或者”、“可能”、“也许”、“至少一个”,代表词为“或者”;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联接词有“要么”、“……或者……二者不可兼得”、“……或者……二者必居其一”,代表词为“要么”。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在确定一个选言判断到底是相容还是不相容时,一定不要根据支判断能否同真来确认,只能根据联接词来确认。

如“鲁迅或者是浙江人,或者是上海人”。

  

在真假方面,相容选言判断为真意味着至少有一个支判断为真,具体有三种可能性:

p真且q真,p真且q假,p假且q真。

它为假只意味着一种情况,即所有的支判断都为假,即p假且q假。

从这里可以得出,对相容选言判断进行否定意味着每一个支判断都为假,即

并非(p或q)=非p且非q。

大家可以将否定相容选项言判断与否定联言判断结合起来理解。

不相容选言判断为真意味着有且仅有一个支判断为真,具体有两种可能性:

p真且q假,p假且q真。

它为假则意味着不是只有一个支判断为真,具体有两种情况:

p真且q真,p假且q假。

从这里可以得出,否定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意味着二者同真或同假,即

并非(要么p要么q)=(p且q)或(非p且非q)。

总经理:

我主张小王和小孙两人中至少提拔一人。

董事长:

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表述了董事长实际上同意的意思?

A、小王和小孙都得提拔。

B、小王和小孙都不提拔。

C、小王和小孙两人至多提拔一人。

D、如果提拔小王,则不提拔小孙。

在推理方面,可以对上面两个例子作进一步的分析。

对于相容选言判断,如“鲁迅或者是文学家,或者是革命家。

”大家应该牢记它的真假要求,即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可以得出推理式如下:

具体规则如下:

一真它未必假。

一假一真。

对于不相容选言判断,如“要么吃鱼,要么吃熊掌。

”大家也应该牢记它的真假要求,就可以得出推理式如下:

具体规则如下:

一真一假。

一假一真。

在这里,考生可以把相容选言推理与不相容选言推理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